•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實驗 A 組(雙足併跳組)和實驗 B 組(單足交替跳組)在身體質量指數(BMI)、立 定跳遠(瞬發力)、800 公尺跑走(心肺耐力)等三個項目皆呈現顯著的訓練成 效。

二、控制組在各變項檢測成績皆未達顯著差異,雖然呈現持續進步的趨勢,但其 中 800 公尺跑走(心肺耐力)項目,則呈現成績退步的情形。

三、在立定跳遠(瞬發力),實驗 B 組(單足交替跳組)優於實驗 A 組(雙足併跳組) 且達顯著差異。

第二節 建議

一、教育部 SH150 方案的推動實務中,常遇到場地空間太少、經費短缺、器材不 足、缺乏活動規劃及安全顧慮問題等困境,跳繩運動不僅能擺脫上述窒礙難 行因素,也能有效提升體適能水準,非常適合正值身體發展中的學童從事,

是一項值得在校園中推廣的運動。

二、本研究僅就運動形式上探討其對體適能的影響程度,後續研究可以針對運動 形式搭配不同的強度頻率及不同性別,探討其中的成效差異。

三、不同形式的跳繩運動對於改善體適能的效果並不相同,可以針對運動項目的 特殊性加以運用,以達訓練之成效。

四、訓練課程進行宜配合心率錶使用,並且規劃漸進式的強度,以符合受詴者之 負荷能力。

五、避免受詴者運動後補償性進食情形,以降低身體質量指數方面的限制因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 (1997) 。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21。台北 市:教育部。

方進隆 (2004) 。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藝軒圖書。

王竹中 (2006) 。跳躍訓練對國小男學童骨骼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石井藤卲郎 (1990) 。跳繩教室。台北市:聯廣圖書。

吳義弘 (2006) 。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周熙帄 (2007) 。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鳳珠 (2011) 。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姿螢、謝誠文 (2012) 。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屏東教 大體育,15,300–307。

卓俊辰 (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學會。

林正常 (1993) 。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新北市:銀禾文化。

林正常 (1997) 。體適能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市:教育部。

林貴福、盧淑雲 (2008) 。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林正常 (2011) 。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麗敏 (2012)。跳繩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林靜萍 (2014) 。各國體育課程分析對我國體育課程發展之啟示。學校體育,

24(5),6-7。

侯宏志、蔡佳良 (2002) 。高衝擊式和耐力運動對女性骨質密度之探討。大專體 育,62,136-142。

馬怡鴻 (2009) 。重量訓練與跳繩訓練對籃球選手下肢動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姚佛帄 (2011) 。跳繩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初探。體育教學,7,36-38。

高柏豪 (2011) 。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 (1984) 。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鶴芳 (1993) 。圖解跳繩大全。台北市:水牛。

許樹淵 (1999) 。運動科學導論。臺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康 杰 (2008) 。跳繩運動結合丙酮酸鈣對肥胖女大學生脂肪代謝的影響。中國 體育科技,2,11-17。

陳益民 (2008) 。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男學童心率變異度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許秀帆 (2010) 。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 洲大學,台中市。

張勝強 (2010) 。跳繩運動對美術班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南縣新進國小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張 象 (2015) 。兩類不同性質力量訓練對下肢肌力影響特徵研究。成都體育學 院學報,4(2),97-99。

陳志強 (2011) 。跳繩訓練對高年級女童跟骨骨質密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康健雜誌 (2012) 。影響你健康的 13 件大事。158,119-190。

陳美吟 (2012) 。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康健雜誌 (2013) 。不要再誤會跳繩了。179,242-243。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102 年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102 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4) 。102 年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許玉蓉 (2014) 。國小學童晨光時間跑走運動與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 以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馮道正 (2007) 。跳繩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桃園縣立迴龍國中小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景鶴 (2012) 。跳繩運動對國中男女生身體組成影響之差異。中原體育學報,1,

88-92。

黃淑芳 (2014) 。跳繩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 學,台中市。

楊雅嵐 (2011) 。跳繩介入對四年級學童身體健康指標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楊金裕 (2013) 。集中或分散式跳繩運動對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新北市教育局 (2013) 。103 年度學校衛生組長業務報告。新北市:作者。

趙麗雲 (2008) 。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中華體育季刊,

22(1),35-46。

廖嘉信 (2013) 。休閒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樂趣化跳繩 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述懿、李一聖 (2005) 。跳繩運動發展概況。2005 國際華人民俗體育學術研討 會。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歐芬鈴 (2008) 。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劉人豪、潘義祥 (2014) 。樂趣化跳繩運動之體適能教育課程設計。學校體育,

24(6),96-103。

衛生福利部 (2013) 。2013 國民健康署年報。台北市:作者。

謝錦城 (1998)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謝明達、邱文信 (2007) 。跳繩動作關鍵因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1),97-104。

二、西文部分

AAHPER (1980).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ton, VA: Author.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200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posi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healt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36, 1985-1996.

Brancazio, P. J. (1984). Sport science: Physical laws and optimum performanc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reenberd, J. S. & Pargman, D. (1986). Physical fitness: A wellness approach.

Prentic-hall, Imc, Engle wood Cliffs,New Jereey.

Gallahue, D. L. (1996). Devv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Monterey: McGraw-Hill Companies.

Ken, M. S. (1992). Ropics: The next jump forward in fitness.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Lee, B. N. (2003). Jump rope trai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icki, Steven, T. & David, Q. (2002). Vertical ground recation forces of children during one-and two-leg rope jump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 and Sport, 73(4), 445-449.

三、網站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 (2009) 。肥胖和超重。2014 年 11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85/zh/

世界衛生組織 (2014) 。肥胖和超重。2014 年 11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1/zh/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2) 。兒童運動狀況調查。2014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www.cylaw.org.tw/about/guidance/6/26

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各種體能檢測制度的探討,2014 年 12 月 3 日,

取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86&page=1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 (2006-2013) 。體適能指導。2014 年 10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國際跳繩聯盟(2009)。國際跳繩規則手冊。2014 年 9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irsf.ca/new/docs/rulebook6.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 。健康體能。2014 年 11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

201405260003&parentid=201405260001

附錄一 研究對象身體健康調查表

本表旨在參加研究之前,必頇針對研究者之身體健康狀況進行了解,以掌握

學童身體狀況維護學童運動過程之安全問題,敬請貴家長協助學童完成勾選下列

問題,並在適當之中打「」。謝謝!

是,否 1.你有腰部、下肢的疾病嗎?例如:拉傷等。

是,否 2.你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嗎?例如:心律不整等。

是,否 3.你常覺得頭昏眼花、暈眩或虛弱的感覺嗎? 例如:貧血等。

是,否 4.你常在活動時感到胸悶、喘不過氣來嗎? 例如:氣喘等。

是,否 5.你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嗎?

是,否 6.醫生曾建議你不宜從事激烈運動嗎?

是,否 7.你有其他任何不能參與運動的原因嗎?

原因:

學生簽名:

家長簽名: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錄二 學生及家長同意書

敬愛的家長您好 :

有鑑於四年級處於生長發育的初期,為了增進學童之體適能,本學期將進行 跳繩運動的活動,期程為十二週,每週三天均利用下課時間進行,活動時間地點 均在校實施,不會影響學生正常作息,希望學童透過跳繩運動,能激發運動動機,

也能提升體適能水準,更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感謝您的配合與支持。

一、實施項目 : 不同形式跳繩運動。

二、教學及測驗日期 : 2015 年 09 月 01 日~2015 年 11 月 30 日。

三、測驗項目 : 身高、體重、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仰臥起坐、 800 公 尺跑走。

四、實施地點:操場或體育館。

學生簽名 :

家長簽名 :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錄三 跳繩訓練計劃

週次 跳繩頻率(每分鐘) 每日訓練內容

第 1 週 8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400 次。

第 2 週 8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400 次。

第 3 週 8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400 次。

第 4 週 8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400 次。

第 5 週 9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700 次。

第 6 週 9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700 次。

第 7 週 9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700 次。

第 8 週 9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2700 次。

第 9 週 10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3000 次。

第 10 週 10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3000 次。

第 11 週 10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3000 次。

第 12 週 100 每次 1 分鐘,休息 30 秒,共 6 循環。

每日累積運動時間 30 分鐘,共跳 3000 次。

附錄四 實驗組(A)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附錄五 實驗組(B)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附錄六 控制組(C)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