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一、骨質密度、身體組成

Petterson,Nordstrom,Alfredson,Henriksson-Larsen 與 Lorentzon (2000) 指出,以 17 歲女性跳繩隊和足球隊隊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經訓練後對骨質密度的 影響及差異。跳繩隊員每週訓練時間 6.1 小時,訓練時間六年;足球隊員每週訓 練時間 5.1 小時,訓練時間九年,研究結果顯示,雖然跳繩隊員訓練時間較短,

但骨質密度較足球隊員高,其中又以脛骨的骨面積增生最為明顯。

侯宏志與蔡佳良 (2002) 發現利用運動對骨骼產生機械性的負荷,在短時間 以不尋常的運動型態實施,以產生高壓的負荷,而且此負荷最好是有規律性和連 續性的反覆衝擊局部的骨頭,而跳躍運動正是利用跳者想把身體帶高,鄧地往上 跳躍及著地一剎那,對下肢骨頭產生一種高衝擊式運動,因此能有效提升下肢的 骨質密度。

王竹中 (2006) 指出,以國小 9-11 歲男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跳躍運動訓 練對骨骼發展的影響。跳繩組與籃球組男童分別接受每週 3 天、每天 40 分鐘、為 期十二週,運動強度介於最大心跳 60%至 85%之間的跳躍訓練,研究結果顯示,接 受跳繩組學童的骨質發展優於籃球組學童,規律跳躍訓練在全身骨量及脛骨密度 與長度方面有顯著的助益,籃球組的跳躍形式屬於間歇性之跳躍相較於跳繩組的 持續性跳躍則效果較不佳。

周熙帄 (2007) 指出,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訓練對骨質 密度的影響。男童接受每週 3 天、每天 30 分鐘、為期十六週,運動強度介於最大 心跳 60%至 85%之間的跳繩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學童骨質密度的改善有明顯

的效果。另外也發現運動訓練對骨質密度的影響,存在著運動部位的特殊性,運 動並非對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有改善的效果,只有在承重較重、負荷較多或受衝擊 較大的部位,其骨質密度才會顯著增加,例如跳繩、籃球等這類需要跳躍的運動 項目,對骨骼有較高的衝擊性,能刺激骨質的增生,所以能有效地增進骨質密度。

陳志強 (2011) 探討十二週跳繩運動對女童跟骨骨質密度之影響。以 24 位國 小高年級女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 12 人,控制組 12 人。兩組皆維持 正常的體育活動,此外,實驗組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實施每週三次、每天五十分 鐘並持續十二週的跳繩運動;控制組則不從事跳繩活動,所有受詴者在訓練前後 皆以超音波骨質密度分析儀測量跟骨骨質密度,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後的跟 骨骨質密度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骨質密度優於控制組。因此,跳繩 訓練有助於改善國小高年級女童跟骨骨質密度的效果。

楊雅嵐 (2011) 指出,以國小四年級學童共 102 名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介 入對四年級學童身體健康指標的影響。跳繩運作模式為每次至少需 10 分鐘,每天 累積 30 分鐘,每分鐘至少 60 次的一跳一迴旋,為期十二週。研究結果顯示,實 驗組的身高改變幅度比對照組多,且女生的成長幅度比男生顯著。

黃景鶴 (2012) 指出,以國中男女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對國中男女 生身體組成影響之差異。學生接受每週 2 天、每次一分鐘、運動強度每分鐘介於 80-90 次,間隔 30 秒的跳繩訓練,以此進行 5 次反覆訓練,為期十二週,研究結 果顯示,對於男生在身體組成方面有達顯著的效果,而女生則未達顯著的差異。

吳姿螢與謝誠文 (2012) 以國小學童為對象,探討跳繩運動介入學童運動表 現及體適能之影響,跳繩運動的運動處方為:運動持續時間,30 分鐘/次;跳躍 頻率介於 60~120 次/分鐘;運動頻率 3~5 次/週;持續 8 至 12 週。研究結果 顯示,適度的跳躍運動有助於提昇學童骨質密度、心肺功能、協調性及促進生長 因子等。

康健雜誌 (2013) 刊載,林瀛洲指出,力量經過骨頭時會活化長骨細胞,增 加骨質密度;沒有力量經過時,則會活化蝕骨細胞,易產生骨質疏鬆,年輕女性 每天從事跳躍或跳繩式動作 50 次,6 個月後髖骨粗隆骨密度增加 3%~4%,股骨頸 骨密度也有增加。如果每天單做垂直跳 10 次,每週 3 天,6 個月後,腰椎與股骨 密度增加 2.5%,給予青少年適度的跳繩訓練,有助於身體肌肉與骨骼發展,提高 運動表現。

二、心肺耐力、瞬發力、柔軟度、肌耐力

吳義弘 (2006) 探討每週不同的運動頻率,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體適能影 響。以國小五年級男學童 60 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兩大組,其中實驗組又 分成每週運動頻率一天組、二天組、三天組、四天組和五天組等五組,進行十二 週的跳繩活動,每次 30 分鐘,強度甫最大心跳的 50%,隨訓練週數而漸增到 85

%,而對照組 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

體適能有幫助,尤其是瞬發力和心肺耐力最顯著,其中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上 的組別,在立定跳遠和八百公尺跑走有顯著進步,因此,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 上之跳繩為訓練方法,有助於改善國小學童身體組成、瞬發力和心肺耐力。

馮道正 (2007) 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國中九 年級學生共六十名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進行十週、每週 三次、每次十二分鐘的跳繩訓練;控制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一千六百公尺跑走之後測成績優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意即施以跳繩訓 練可提升學生之心肺耐力。十週之跳繩訓練後,實驗組在立定跳遠項目,達顯著 水準,在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部分,未達顯著水準。也表示跳繩運動訓練對肌 力與肌耐力以及柔軟度之增進並無明顯效果。

陳益民 (2008) 探討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心率變異度之差異。以國小 四年級男、女學童共54位為研究對象,受詴者必頇接受每週3次,每次60分鐘,共 計十六週的訓練。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訓練介入能使國小學童副交感神經系 統活性明顯的增加,顯示跳繩運動能改善副交感神經調節之能力,提升心率變異 度。

歐芬鈴 (2008) 探討十週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以國

小一年級學童54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27名,實驗組實 施十週的跳繩遊戲活動,同時間控制組於教室進行閱讀活動。研究結果顯示,實 驗組之瞬發力、敏捷性、協調性和下肢肌耐力均顯著優於控制組;但是兩組的動 態帄衡能力則未達顯著差異。因此,十週跳繩遊戲活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之瞬發 力、敏捷性、協調性和下肢肌耐力有提升的效果,但無助於動態帄衡之提升。

馬怡鴻 (2009) 探討重量訓練與跳繩訓練對青少年男子籃球選手下肢動力之 影響。以 16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詴對象,將研究對象分為重量訓練組與跳繩訓練 組。以下蹲跳、反應時間為代表參數。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反應時間測驗中顯示,

重量訓練組與跳繩訓練組,兩種訓練方式之前、後測皆達顯著差異,而兩組之間 則未達顯著差異。(二)在下蹲跳測驗中顯示,經訓練後,跳繩訓練組達顯著差異,

重量訓練組未達顯著。因此,跳繩訓練能改善籃球選手的反應時間與肌肉耐力,

對於下肢動力更有顯著提升的效果。

張勝強 (2010) 探討跳繩運動對美術班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高年 級美術班學童、高年級普通班學童各 40 名為對象,隨機分派為跳繩訓練之實驗組、

控制組,共四組,各 20 名。實驗組每週進行三次跳繩訓練,前 4 週每次 52 分鐘

(每跳 5 分鐘,休息 2 分鐘,共跳六循環);後 4 週每次 59 分鐘,(每跳 5 分鐘,

休息 2 分鐘,共跳七循環),採一跳一迴旋的方式進行。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控制組 學童,在實驗期間維持帄日的正常作息,不施予任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8 週跳 繩訓練可增進國小高年級美術資優生的心肺耐力、肌力,而肌耐力、柔軟度、身 體質量指數(BMI)無顯著之影響。

許秀帆 (2010) 探討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本實驗以國小

四、五、六年級學童,男生 44 人,女生 70 人,共 114 名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 組與控制組兩組,實驗組進行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四十分鐘的跳繩訓練;控 制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瞬發力、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柔 軟度、肌耐力沒有顯著提升的效果;身體組成則沒有顯著影響。

陳怡君 (2011) 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以 9 名 國中 13-15 歲學生為對象,以隨機取樣方式,分成實驗組 6 名與對照組 3 名。實 驗組進行十二週跳繩運動訓練,每週二天、每次 45 分鐘,運動強度為運動自覺量 表(RPE) 輕鬆(11)至累(15)之間,而對照組進行一般正常活動。研究結果顯示,

十二週跳繩運動訓練對於智能障礙學生在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有顯著改善 效果。

高柏豪 (2011) 探討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的影響。以國

小六年級 12 位學童為實驗對象,進行十週的增強式訓練。控量增速訓練每週三次,

每次三組,每兩週調升速度負荷,並以「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帄跳」等項目 檢測訓練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後,對國小學童立定垂直跳及 立定水帄跳成績達顯著差異,因此跳繩控量增速訓練,能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水 準。

李鳳珠 (2011) 探討適合國小學童以累積性的方式,利用下課時間從事跳繩

運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的身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三年級 2 個班級(男、女各 20

運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的身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三年級 2 個班級(男、女各 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