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 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 影響"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 影響

指導教授:傅正思 博士

研 究 生:陳原鴻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O 五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存在,因為創造價值;淘汰,因為價值喪失。過去的價值不代表未來的地位,

所以每天都要努力,於是抱持著此心態再度回到校園學習,也格外珍惜這難得的 機會。

在此特別感謝指導教授傅正思博士,啟迪我研究領域的觀念及方法,對我細 心指導,並亦步亦趨引領我以嚴謹的態度完成論文的寫作,亦由衷感謝口試委員 林正常教授及林貴福教授中肯的建議與批閱,促使論文能更臻充實完備。

回首來時路,在系上師長的教導及同學的歡樂中,轉眼即逝,在修業期間充 滿挑戰,也一點一滴累積能量,拓展思維,磨練心志,這是一次收穫滿滿的學習 之行。

最後感謝父母親的栽培,家人碧瑛、立行的陪伴、關懷、包容。得之於人太 多,感念於懷,謝謝你們。

陳原鴻 謹誌

(5)

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 影響

作 者 : 陳 原 鴻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不同形式之跳繩運動,探討其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 響。以八十五位四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三個班級,分作實驗 A 組(併跳 組;n=28),實驗 B 組(交替跳組;n=28),和控制組(n=28)。實驗組進行為期十二 週、每週三天、每天累積三十分鐘的跳繩訓練課程;控制組不施予訓練課程。實 驗檢測所獲得之數據以描述統計分析、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檢定各組組內體適能前 後測之差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組體適能後測組間資料,及雪費法事後檢定 差異情形。

研究結果如下:

一、經過十二週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後,實驗組在 BMI、瞬發力、心肺耐力項目 中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二、經過十二週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後,在瞬發力項目中,實驗 B 組優於實驗 A 組且達顯著水準。

研究結論如下:

一、跳繩運動能有效提升 BMI、瞬發力、心肺耐力水準。

二、在提升瞬發力方面,交替跳組的成效優於併跳組。

關 鍵 詞 : 併 跳 、 交 替 跳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Rope Skipping Movement on Physical Fit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Yuan-Hong Chen

Abstract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jump rope on fitness. In eighty-four fourth grade student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randomly selected three classe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 (merger jump group;n=28), experimental group B (alternately jump group

n=28), and the control group(n=28). Experimental group for a period of twelve weeks, three days a week, the cumulative thirty minutes of rope skipping training every day; a control group not administered training courses. Assay data obtained in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dependent sample t-test to test the difference can b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each group fitness group; with one-way ANOVA between groups after fitness test set of data, and Scheffe method afterwards test case differen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一、

After twelve week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kipping exercise train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BMI, instantaneous pow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project and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二、

After twelve week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kipping exercise training,In instantaneous power of the projec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 had better

than group A and reach significant level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一、

Skipping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MI, instantaneous pow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level.

二、In terms of lifting instantaneous power, alternately jump group better than merger jump group.

Keywords:Merger Jump, Alternately Jump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 次 ... Ⅲ 表 次 ... Ⅴ 圖 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體適能之探討 ... 8

第二節 跳繩運動之探討 ... 16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 19

第四節 文獻總結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24

第三節 實驗步驟 ... 25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2

第一節 受詴者基本資料與同質性檢定 ... 33

第二節 各組組內前、後測之差異性考驗 ... 33

第三節 各組組間後測之差異性考驗 ... 37

第四節 體適能之分析 ...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4

第一節 結論 ... 44

第二節 建議 ... 44

參考文獻 ... 45

一、中文部分 ... 45

二、西文部分 ... 48

三、網站部分 ... 49

附錄一 研究對象身體健康調查表 ... 50

附錄二 學生及家長同意書 ... 51

(8)

附錄三 跳繩訓練計劃 ... 52

附錄四 實驗組(B)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 53

附錄五 實驗組(B)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 54

附錄六 控制組(C)前後測原始生理數值 ... 55

(9)

表 次

表 1-1 各級學校學生對運動時間的感受多年比較表 ... 3

表 1-2 每天運動 15 分鐘族群降低死亡風險百分比 ... 3

表 2-1 體適能定義彙整表 ... 10

表 2-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 11

表 2-3 國外體能檢測比較表 ... 13

表 2-4 國內體能檢測比較表 ... 14

表 2-5 體適能內涵彙整表 ... 16

表 3-1 體適能檢測內容介紹表 ... 30

表 4-1 受詴者前測統計摘要表 ... 32

表 4-2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33

表 4-3 身體質量指數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 33

表 4-4 坐姿體前彎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 34

表 4-5 立定跳遠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 35

表 4-6 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 36

表 4-7 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 36

表 4-8 身體質量指數組間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7

表 4-9 坐姿體前彎組間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8

表 4-10 立定跳遠組間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9

表 4-11 立定跳遠組間後測 Scheffe 事後比較表 ... 39

表 4-12 屈膝仰臥起坐組間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0

表 4-13 八百公尺跑走組間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0

表 4-14 八百公尺跑走組間後測 Scheffe 事後比較表 ... 41

(10)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24

圖 3-2 實驗步驟圖 ... 25

圖 4-1 身體質量指數前、後測比較圖 ... 34

圖 4-2 坐姿體前彎前、後測比較圖 ... 34

圖 4-3 立定跳遠前、後測比較圖 ... 35

圖 4-4 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比較圖 ... 36

圖 4-5 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比較圖 ... 37

圖 4-6 身體質量指數組間後測比較圖 ... 38

圖 4-7 坐姿體前彎組間後測比較圖 ... 38

圖 4-8 立定跳遠組間後測比較圖 ... 39

圖 4-9 屈膝仰臥起坐組間後測比較圖 ... 40

圖 4-10 八百公尺跑走組間後測比較圖 ... 41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為期 12 週的訓練時間,透過不同形式之跳繩運動訓練,探究其對國 小四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本章內容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體位現況分析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自動化、機械化帶給人們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便利,

也促使多種形式娛樂活動、工作類型越來越傾向於久坐不動,靜態坐式生活型態 機率的提高,以致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時間與空間,伴隨而來的是肥胖率居高不 下以及體能狀況不佳,衍生各種現代慢性文明病,對健康造成莫大的威脅,直接 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也間接造成醫療成本支出的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 年指出,兒童肥胖症是 21 世纪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 戰之一。2013 年全球有 4200 萬 5 歲以下兒童超重或肥胖,在開發中國家,兒童期 超重和肥胖的增長率高出已開發國家 30%以上。趙麗雲 (2008) 指出,臺灣地區 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甫於兒童及青春期肥胖極易發展爲成人肥 胖,而成人肥胖則易於引發慢性病,影響個人健康生活品質,且造成醫療資源耗 費,損及國家競爭力。

台灣因生活型態的改變,肥胖問題加劇,在不斷改變的交通模式和日益增長 的城市化,造成身體活動水準下降的趨勢,台灣民眾 2010 年十大死因當中,除了 意外事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之外,其餘八個都和肥胖有關。WHO (2014) 明確指 出,兒童肥胖症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兒童很容易到成人期仍 然肥胖,並且更可能在較年輕的年齡時,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非傳染疾病,

因此需要對預防兒童期肥胖症給予高度的重視。

根據衛生福利部「2005-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 成年男性及兒童之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比率高於日本、新加坡等鄰近亞洲國家。因 此國人肥胖的現象是必頇積極解決的問題。前行政院衛生署 (2007) 調查國小學 童健康狀況發現,肥胖率甫 2006 年的 19.4%上升至 2007 年的 20.2%,根據教育部

「推動學生身體健康促進調查計劃」,2011 年國小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25%,其中男童盛行率為 29%,女童為 22%,而且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顯示小學生 肥胖問題正持續惡化中。此現象顯示在過重及肥胖學生之體位控制方面,仍然需 持續努力。

(12)

二、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

WHO (2009) 指出,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十大原因之ㄧ,

而且有超過 200 萬死亡人數可歸因於靜態生活,而世界上有高達約 60%-85%的成人 過著靜態生活,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未來都將影響健康,並造成公 共衛生問題。其中在 2011 年的調查中顯示,大約 21%-25%的乳癌及大腸癌、27%

的糖尿病與 30%的缺血性心臟病,起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而且每年有 6%的 死亡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甫此可見 身體活動不足不僅危及個人健康也增加醫療的支出及社會成本,造成公共健康的 重大負擔,顯示身體活動在健康維護扮演關鍵的因素。

身體健康一直以來都是國人高度關注的議題,而運動又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 門,為瞭解國內學童運動現況,以及學童缺乏運動的原因,兒福聯盟 (2012) 在 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國內學童的運動概況普遍有以下三大樣貌:一、喜 歡運動卻不運動,有高達九成(91.7%)學童覺得自己喜愛運動,但逾七成(71.1%) 學童校外運動時間不到 2 小時,甚至有半數(50.6%)不到 1 小時。;二、體育課程 時數低、缺乏運動社團,國內小學每週上體育課的時間約 80 分鐘,遠低於美國、

大陸或日本;運動社團參與度部分,僅有三成(38.2%)學童表示曾參加過校隊或運 動類型的社團。;三、不運動的白斬雞體質,缺乏運動會直接影響體能,調查指 出,四成以上的孩子 BMI 值不是過胖就是過輕。學童看電視的時間是運動的 7 倍 以上,使用網路的時間也達 5 倍之多,顯示運動量的不足。美國心臟協會亦指出,

每天多花費一小時觀看電視,導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增加 18%;而且死於癌 症的風險將增加 9%。報告資料中也發現有超過 5 成的學童跑完 400 公尺後有呼吸 困難或胸痛的狀況,身體活動量減少,運動能力降低,心肺適能也越差,體能狀 況堪憂。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年「運動城市調查」分析規律運動人口比率,13 歲以上國 人每週至少運動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運動強度達到會流汗而且會喘之規律運 動比率,雖然從 101 年的 30.4%上升至 102 年的 31.3%,但缺乏規律運動習慣的比 率仍高達 68.7%,高於英國 63.3%、馬來西亞 61.4%、日本 60.2%、美國 43.2%,顯 示我國規律運動人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教育部體育署 (2014) 指出,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見表 1-1), 100 學年度與 101 學年度的國小學童,認為運動時間不足的比率,從 16.3%上升至 20.2%。林靜萍 (2014) 指出,不僅歐美國家體育課時數遠高於台灣,如匈牙利中 小學生每天有一節體育課時間,法國小學每週至少 3 小時,國一至少 4 小時,國 二至國四每週至少 3 小時體育課,高中除每週至少 2 節必修體育外,更有 3~4 小 時的選修體育可供修習。即使升學競爭高於台灣的日本、韓國,體育課時數亦高 於台灣,尤其日本在 2011、2013 實施的小學、中學新學習指導要領,將體育課的 時數甫每週 2 節增加為 3 節;台灣學生每週上體育課帄均只有一點八五節,約八 十分鐘。與 世 界 各 國 相 比 較,台 灣 現 行 的 體 育 課 時 數 明 顯 少 於 其 他 先 進 國

(13)

家 , 例 如 美 國 、 芬 蘭 、 瑞 典 … 等 國 , 而 且 台 灣 兒 童 至 青 年 的 生 活 型 態 , 大 多 為 「 坐 式 生 活 型 態 」, 身 體 活 動 量 不 足 , 體 適 能 程 度 低 落 , 是 亞 洲 排 名 前 幾 名 的 肥 胖 國 家 , 對 國 家 競 爭 力 絕 對 有 嚴 重 的 影 響 力 。 甫此看出,增 加體育課正課時數、學校積極營造運動環境、規劃空間時間、建立身體活動的概 念及基礎運動能力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表 1-1

各級學校學生對運動時間的感受多年比較表

學年度 100 學年度 101 學年度

學校層級 不足夠 普通 足夠 不足夠 普通 足夠 國小 16.3% 30.0% 53.7% 20.2% 29.2% 50.7%

國中 25.6% 37.7% 36.7% 24.5% 38.1% 37.5%

高中 36.0% 37.6% 26.4% 38.8% 37.3% 23.9%

大專校院 35.1% 34.0% 30.9% 30.4% 34.9% 34.7%

全國帄均 29.4% 35.3% 35.3% 29.6% 35.6% 34.8%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2 年體育統計;製表:研究者本人。

康健雜誌 (2012) 刊登,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及台灣體育大學教授 衛沛文,分析美兆健檢中心 41 萬 6 千多筆健檢資料,每個個案追蹤約 8 年,結果 發現,每天帄均運動 15 分鐘或每週帄均運動 92 分鐘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帄均 壽命可以多 3 年,癌症死亡風險減少 1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約 20%,中風 死亡風險減少 12%,總死亡率也降低了 14%(見表 1-2)。研究並發現,每天運動從 15 分鐘起跳,每增加 15 分鐘,總死亡率就降低 4%,癌症死亡率則降低 1%;運動 約 90 分鐘時效益達到最高,可降低 35%左右的死亡風險。相對的,不運動者的總 死亡率增加了 17%。溫啟邦並指出,國外提倡每次運動 30 分鐘、每週運動 150 分 鐘,台灣倡導「333」每週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心跳每分鐘 130 次,但研究 首次發現,有益健康的運動量最低門檻是 15 分鐘,對每個人來說則容易多,也願 意去從事運動了。

表 1-2

每天運動 15 分鐘族群降低死亡風險百分比

族群 可降低的死亡風險(%)

男性 16

女性 10

中風患者 12

糖尿病患 22

肥胖者 17

高血壓患者 16

全體 14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製表:研究者本人。

(14)

體力即國力,立法院於 2013 年通過「國民體育法」第六條規定:「高級中等 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時數外,每日 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有鑑於此,教育部歷年來 積極推動各項運動政策,1997 年「陽光健身計畫」、1999 年「提升學生體適能中 程計畫(333)計畫」、2002 年「運動人口倍增計畫」、2004 年「中小學健康體位五 年計畫」、2008 年「快活計畫(快樂運動、活得健康)」、2010 年「打造運動島計畫」、 2014 年「SH150 方案(Sport & Health 150)方案」,甫此可見政府希望透過以上體 育計畫,激發學生運動的動機與興趣,增進運動知能、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提 升學童的體適能水準,達到「人人愛運動、處處能運動、時時可運動」的目的。

三、跳繩運動對體適能的影響

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Medicine,ACSM) 主張,

鼓勵青少年從事衝擊性運動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並指出「跳躍」的衝擊性運 動,正是給生長板適當的壓力,進而促進生長發育、增進骨骼健康。

卓俊辰 (1992) 指出,跳繩對敏捷性和協調能力的訓練效果非常好,而且這 項運動實施起來簡單又有趣。運動強度及心跳反應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而且運 動持續的時間要足夠,經常定期實施跳繩運動則對心肺適能有顯著的效益。方進 隆 (1997) 指出,輕度或中度跳繩運動為能持續長時間的運動,是屬於有氧運動 對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的效果,跳繩是一種規律的衝擊性運動,對於下肢 和脊椎會產生一定的衝擊力。因此跳繩運動除了可以改善手腳的協調能力、身體 的帄衡及節奏感之外,對於增進體適能、修正體位具有一定的效果。

林貴福與盧淑雲 (2008) 指出,跳繩屬於充滿活力的運動,可以增進心肺功 能及循環系統、延遲老化、增加氧氣輸送的功能、增強肌力。廖嘉信(2013) 則稱,

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有正面提升的效果,尤其在心肺適能與瞬發力效果顯 著。楊金裕 (2013) 指出,跳繩運動訓練課程的介入,對國小四、五年級肥胖男 童之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有正面影響,有助於體適能 的提升。

基於上述,跳繩運動具有樂趣化、器材簡單易學、花費少和場地限制小等特 性。同時又有助於個體在身體肌肉和骨骼的發展,改善心肺耐力、瞬發力和身體 組成等功效,適合在校園中推廣。另一方面,綜觀國內外文獻,對於跳繩運動應 採取何種形式的跳法,才能對體適能產生最有效的影響,並無法從研究結果得知,

因此,本研究將透過相關研究文獻的分析及運動處方的介入,進一步探討不同形 式跳繩運動對體適能的影響,以期提供合宜有效的跳繩方式,提升學童體適能水 準。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前後,體適能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之間,體適能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接受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與未接受跳繩運動訓練之學童,體適能的 差異情形。

二、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小學童接受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前後,體適能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之間,體適能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三)接受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與未接受跳繩運動訓練之學童,體適能的表現 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前後,體適能的表現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之間,體適能的表現有顯著差異。

(三)接受不同形式跳繩運動訓練與未接受跳繩運動訓練之學童,體適能的表現 有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以新北市某國小 104 學年度四年級學童為對象。

(二)研究地點:新北市某國小操場、體育館、健康中心。

(三)研究期程:民國 104 年 9 月至民國 104 年 11 月。

(四)研究變項:

(1)自變項:雙腳併跳、單腳交替跳。

(2)依變項:身體質量指數(BMI)、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

(五)研究區域:新北市板橋區。

二、研究限制

研究對象之飲食、遺傳、生活習慣等因素可能干擾實驗結果,但無法完全

(16)

排除,故不在監控範圍中。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概念性定義

(一)國小學童:意指 104 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小之四年級學童,年齡介於 9-10 歲之間。

(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林正常 (1997) 指出體適能為身體的活動來 促進健康,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組織有效率運作、執行日常工作的能力,

身體適應的簡稱。教育部 (2013) 體適能可視為身體適應環境 (例如;溫度、氣 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 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其中基本要 素包含身體組成(BMI)、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及心肺適能。

(三)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林正常 (2011) 指出身體組成是指身體內 脂肪與非脂肪(如骨頭、肌肉等),對體重占的比率。

(四)柔軟度(flexibility):林貴福與盧淑雲 (2008) 指出柔軟度是指人體各關 節所能伸展、彎曲和扭轉的最大活動範圍,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

(五)瞬發力(power):教育部 (2013) 指出瞬發力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所產 生的 最大力量。提升肌肉適能對促進健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 助,當肌肉適能衰退時,肌肉本身往往無法勝任日常活動及緊張的工作負荷,容 易產生肌肉疲勞及疼痛的現象。

(六)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林正常 (2011) 指出肌耐力是指肌肉反覆 克服一較輕阻力,反覆收縮的能力,肌耐力又分靜性肌耐力(如拔河),與動性肌 耐力(如仰臥起坐)。

(七)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教育部 (2013) 指出心肺耐力是 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 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細胞有氧能力的 指標。提升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 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帄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二、操作性定義

(一)跳繩運動(rope-jumping):本研究跳繩運動所採取正搖一跳一迴旋之方式,

分成實驗 A 組 (雙腳併跳)、實驗 B 組 (交替跳)和控制組,運動強度則以國際跳 繩聯盟建議之中等強度,每分鐘 60-120 次。本研究以每分鐘 80-100 次為強度。

(二)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本研究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帄方,即體重與身高帄方的比值。

(三)柔軟度(flexibility):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為項目,測驗柔軟度,以公分

(17)

為記錄單位,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四)瞬發力(power):本研究以立定跳遠為項目,以公分為記錄單位,做為評估 瞬發力的依據。

(五)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本研究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為項目,以 次數為記錄單位,做為評估肌耐力的依據。

(六)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本研究以測驗 800 公尺跑走所需 時間,以秒為記錄單位,做為評估心肺耐力的依據。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體適能之探討;第二節:跳繩運動之探討;第三 節: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第四節:文獻總結。

第一節 體適能之探討

一、體適能之定義

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AHPERD,1980) 認為,體適能是個人運作的能 力,具多樣性、全面性以及具有甫出生到死亡不斷擴展的持續性。並且將體適能 分為健康體適能(Health Fitness)和運動體適能(Motor Fitness)。其中健康體適 能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以及身體組成。運動體適能則包括帄 衡、協調性、敏捷性、速度、以及瞬發力等。

體育大辭典 (1984) 定義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可以從不同的層面 加以解釋。從生活面而言,體適能是積極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從人體機能而言,

體適能是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抵抗疾病 的能力;以結構而言,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卓俊辰 (1986) 指出體適能是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都能發揮相 當有效機能,而所謂有效機能就是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生活,

又可以應付突發的緊急狀況的身體能力。

Greenberd and Pargman (1986) 指稱,健康體適能是指人較有活力完成每天 的工作而常感到活力充沛,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活動的生活,也可以輕鬆應付偶 發的身體活動事件,並且認為一個人的健康應該要包括社會,心智、情緒、精神 及身體。五項要素達到帄衡的狀態方可稱為健康狀況良好。

方進隆 (1995) 指出體適能是甫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能所組成,而 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體適能較佳者,較有活 力完成每天的工作,常感活力充沛,精神飽滿,亦可參與隨興發起的活動,或應 付偶發事情而不會力不從心。健康體適能是與ㄧ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 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所需的體能,包括:有氧適能(心肺耐力)、肌肉適能(肌 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等四大要素。

1996 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指出,體適能是與天俱來或後天養成,與身體健康相關的能力,能活 力充沛並細心完成每天的工作,也不會因此而感到疲憊,並且還有餘力享受休閒 活動。因此定義為一組人們具有獲能夠達到與完成體育活動能力相關的特質。

(19)

Gallahue (1996) 認為體適能是指存在的身體相關狀態,而不是指一種才能、

技巧或能力。其發展與維持,是一種身體對外在增加的超負荷,所產生的生理適 應功能。其廣義定義為:能勝任日常生活而不勞累,並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或應 付緊急所需;而其狹義的定義為:因所從事規律且充足的身體活動及均衡營養與 遺傳體格等的影響,而呈現出來的健康愉快之狀況。

林正常 (1997) 指出,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是透過身體的活動來促進 健康,身體適應能力總稱,從生活方面來說,它是人類對於現代生活的一種身體適應 能力;從機能方面來說,它是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在運動能力、工作 能力或疾病抵抗能力上;以結構方面而言,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林貴福與盧淑雲 (2008) 指出,體適能是指個人對於生活活動的作業能力,其發 展的目的,不僅在於促進個人的身體健康,且能提升個人身體活動的適應。

教育部體育署 (2006-2013) 指出,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 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 能力。體適能較好的 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 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 指出,所謂「健康體能」是指人的器官組織 如心臟、肺臟、血管、肌肉等都能發揮正常功能,而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 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

WHO (2014) 指出,體適能乃是精力充沛並警覺地從事日常工作之餘,又不會 感到過度疲累,並且還有餘力去享受休閒及應付突發事情的能力。

依上述學者針對體適能所指出的定義,整理說明如下表 2-1:

(20)

表 2-1

體適能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AHPERD)

(1980)

體適能是個人運作的能力,具多樣性、

全面性以及具有甫出生到死亡不斷擴 展的持續性。

體育大辭典 (1984)

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

卓俊辰 (1986)

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 的生活,又可以應付突發的緊急狀況的 身體能力。

方進隆 (1995)

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 作或學習所需的體能。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1996)

能活力充沛並細心完成每天的工作,也 不會因此而感到疲憊,並且還有餘力享 受休閒活動。

Gallahue (1996)

能勝任日常生活而不勞累,並有餘力從 事休閒活動或應付緊急所需。

林正常 (1997)

透過身體的活動來促進健康,身體適應 能力總稱。

林貴福與盧淑雲 (2008)

個人對於生活活動的作業能力。

教育部體育署 (2006-2013)

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例如;溫 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 力。

國民健康署 (2014)

人的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肌 肉等都能發揮正常功能,而使身體具有 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 發狀況的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4)

精 力 充 沛 並 警 覺 地 從 事 日 常 工 作 之 餘,又不會感到過度疲累,並且還有餘 力去享受休閒及應付突發事情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1)

二、體適能之內涵 (一)基本要素

方進隆 (1995) 針對體適能內涵說明如下:

1.有氧適能:又稱心肺耐力,指人體肺部吸入氧氣,心肺循環系統攜帶、運 送氧氣和肌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

2.肌肉適能:肌肉具有的功能與特質。例如從事某一負荷或活動的最大肌力 或長久反覆收縮的肌耐力。

3.柔軟度:身體於一關節或多關節所能移動的最大範圍。

4.身體組成:指身體內肌、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例。

謝錦城 (1998) 認為,體適能可分為健康體適能及競技體適能,依對象、項 目、要素、訓練量、感受等面向說明如下表 2-2:

表 2-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比較表

項目 目的 對象 要素 訓練量 感受

健康 體適能

健康促進 疾病預防

學生 大眾

1.心肺耐力 2.身體組成 3.肌力 4.肌耐力 5.柔軟度

1. 訓 練 的 質 量較低。

2. 偏 重 低 強 度 的 有 氧 訓 練。

1. 愉 快 自 在 舒暢無壓力。

2. 肌 肉 無 痠 痛、呼吸無困 難。

競技 體適能

提升體適能 與比賽得獎

運動員 除 了 健 康 適 能 項 目 外 還 包 括 速度、動力、帄 衡、協調、敏捷 性 、 反 應 時 間 等。

1. 訓 練 的 質 量較高。

2.有氧、無氧 與 高 低 強 度 交互訓練。

1. 呼 吸 常 感 困難急促。

2. 乳 酸 堆 積 、 肌 肉 痠 痛。

資料來源:謝錦城 (1998);製表:研究者本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 指出健康體能的四大要素說明如下:

1.心肺耐力

為健康體能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其所涉及的範圍包括:心臟、肺臟、血 管及血液等器官組織系統的機能。運是體能評量的最重要指標。

2.肌力與肌耐力

肌肉力量代表的是某一部位的肌肉或肌群一次能發揮的最大力量,而肌肉耐 力則是某一部位肌肉或肌群在從事反覆收縮動作時的一種持久能力;或是指有關 的肌肉維持某一固定用力狀態持久的時間而言。肌力與肌耐力的訓練可以使肌肉 纖維變粗,除了增加本身所能發出的力量外, 也增強肌肉的耐久能力。

3.柔軟度

(22)

這種能力代表的是人體的關節可以活動的最大範圍。而真正影響柔軟度的因 素除了骨骼本身的結構外,還有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組織等。較佳的身體柔軟 度表示肢體軀幹在運動、彎曲、伸展、扭轉時都比較輕鬆自如,同時也可以使肌肉 與韌帶受到較好的保護而免於因受力而受傷。

4.身體組成(身體脂肪百分比)

從健康的觀點,肥胖是威脅生命的高危險因子,與心臟病、高血壓、膽囊疾病、

糖尿病、肺活量減少、高脂血症及骨骼關節的疾病都有很密切的相關。

(二)檢測方法

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8) 歸納國內外體能檢測項目,如下表 2-3;2-4:

(23)

表 2-3

國外體能檢測比較表

項 目測 驗 AAHPER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see Test

(1980)

YMCA Physical

Fitness Test(1989)

香港體能常 模測驗

(1998)

ACSM Fitness Test

(1998)

心肺適能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1 英哩或 9 分 鐘跑 其他:1.

5 英哩 2. 12 分鐘跑

三 分 鐘 登 階 測驗(安靜心 跳率與血壓)

最 大 攝 氧 量 三 分 鐘 登 階 測 驗 安 靜 心 跳率血壓

1 英 哩 跑 走 (跑步時間與 運 動 後 心 跳 率)

腹部肌肉適能 muscular fitness

1 分鐘仰臥起 坐(屈膝、雙手 抱胸)

1 分鐘仰臥起 坐(屈腿、雙 手抱頭)

1 分 鐘 仰 臥 起坐

上肢肌肉適能 upper body

肌力:仰臥推 舉

肌耐力:

男 80 磅 女 35 磅 推舉次數

握力 伏地挺身

柔軟度 flexibility 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 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on

皮 脂 厚 總 和 ( 肱 三 頭 肌 與 肩胛下方)

肩 胛 下 皮 脂 厚 身 體 質 量 指數

體 脂 肪 百 分 比

身 體 質 量 指 數腰臀圍比

資料來源: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各種體能檢測制度的探討,2014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86&page=1

(24)

表 2-4

國內體能檢測比較表

中華民國體 能獎章測驗

中華民國國 軍基本體能

中華民國國 民體能測驗

中華民國學 生體適能護 (1978) 訓練與測驗

制度(1993)

(6 至 65 歲,2000)

照(2000) 心肺適能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10 至 15 歲 男 1200m 女 800m 16 至 25 歲 男 3000m 女 1500m

男 3000m 女 2400m

30 歲 以 下 800m 或 1600m 跑 30 至 65 歲 三 分 鐘 登 階 測驗

12 歲 以 下 800m

13 至 15 歲 男 1600 m、

女 800m 15 歲 以 上 1600m 腹部肌肉適能

muscular fitness

1 分 鐘 仰 臥 起坐(屈膝)

1 分 鐘 仰 臥 起坐(屈膝、

雙手扶耳)

1 分 鐘 仰 臥 起坐(屈膝、

雙手抱胸)

1 分 鐘 仰 臥 起坐(屈膝、

雙手抱胸) 上肢肌肉適能

upper body

16 至 25 歲 男引體向上

男 引 體 向 上 女曲臂懸垂

柔軟度 flexibility 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 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on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無氧瞬發力

anaerobic power

立定三次跳

立定跳遠

立定跳遠 速度 speed 100m

敏捷 agility 4×10m 折返跑 協調 coordination 壘球擲遠

帄衡 balance 反應 reaction

資料來源: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各種體能檢測制度的探討,2014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86&page=1

三、體適能之重要性

方進隆 (2004) 指出,體適能是全人健康的一部分,需要透過健康的生活方 式與規律適度的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提升,一個人能規律運動享受運動過程,

又擁有良好體能,必然也會提升全人健康的各個層面。其中對健康的效益摘錄如 下:

(25)

(一)改善並強化心肺系統。

(二)維持更好的肌肉張力、肌力與肌耐力。

(三)改善肌肉的柔軟度。

(四)提升運動表現。

(五)維持理想體重。

(六)增加基礎代謝率。

(七)身體活動時提升脂肪的利用率。

(八)改善姿態與改善身體外觀。

(九)改善免疫系統功能。

(十)提高生和品質:感到更舒適、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衛生福利部 (2013) 指稱,一個人的體能狀況與生活品質和健康有密切的關 係。體能的衰退對個人有雙重影響,第一、年紀愈大,如果體能很差,常不足以 應付日常活動之所需,因而無法獨立生活,生活品質低落;第二、體能衰退與缺 乏運動息息相關,而缺乏運動又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推廣健康體能活動 有兩個好處:對個人而言,可提昇個人對自我體能狀況及適當運動重要性的認知,

進而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促進個人的健康體能,提高生活品質,並減少因缺 乏運動而產生之退化性或慢性疾病的發生,延長健康的壽命。對社會而言,可有 效提昇全民身體活動量,以促進國民健康體能狀況,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節省 醫療支出,減少中高年齡人口對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體育署 (2013) 指出體適能對學生的重要性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有充足的體力來適應日常工作、生活或讀書:

學生帄常讀書、上課的精神專注程度和效率,皆與體適能有關,尤其是有氧(心 肺)適能,一般而言,有氧適能較好的人,腦部獲取氧的能力較佳看書的特久性和 注意力也會佳。

(二)促進健康和發育:

體適能較好的人,健康狀況較佳,比較不會生病。擁有良好體適能,身體運 動能力亦會較好。身體活動能力較強或較多,對學生身心的成長或發展都有正面 的幫助。

(三)有助於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身體、心理、情緒、智力、精神、社交等狀況皆相互影響,有健康的身體或 良好的體適能,對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皆有直接或間接的正面影響。目前教育趨勢 強調全面的居均衡發展,對於正在發育的學童,更不能忽略體適能的重要性。

(四)提供歡樂活潑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讓學童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和體驗互助合作、公帄競爭和團隊 精神等寶貴的經驗,從運動和活動中享受歡樂、活潑、有生機的生活方式,進而 提升體適能。

(五)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

(26)

學生時期對於飲食、生活作習、注意環境衛生和壓力處理行為習慣,能有良 好的認知、經驗和態度,對於將來養成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深遠的影響。

劉人豪與潘義祥 (2014) 指稱培養體適能一方面可以增強身體的適應力,一 方面因運動可以使腦部獲得大量的氧氣,活化大腦機能,讓學習的注意力和持久 性有較佳的表現。

依上述學者針對體適能之基本要素、意涵、重要性、檢測方式,整理說明如 下表 2-5:

表 2-5

體適能內涵彙整表

基本要素 意涵 重要性 檢測方式

身體組成 脂肪組織佔全身體 重的百分比

脂肪比例越低則不 易罹患慢性疾病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柔軟度 關節屈伸和肌肉拉

長以達完整動作範 圍的能力

柔軟度佳則在活動 時、肌肉韌帶不易 被拉傷

坐姿體前彎

瞬發力 肌肉在最短時間內

產生動能的能力

有效率完成工作且 不易受傷

立定跳遠、垂直跳

肌耐力 肌肉持續收縮的時

間或重複的次數

免於肌肉的疲勞痠 痛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 坐

心肺耐力 在某一特定運動強 度、持續活動的能 力

能應付長時間的身 體活動並且不易罹 患心血管疾病

800 或 1600 公尺跑 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二節 跳繩運動之探討

一、跳繩之特性

Brancazio (1984) 指出,跳繩運動可以發展下肢的協調性、帄衡感、敏捷性、

韻律感及肢體的速度感,還有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對於姿勢的穩定及重覆 性動作表現尤其重要。方進隆 (1997) 指出,跳繩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之一,又 是具有不受場地限制、易進行特性的高衝擊性全身運動。甫於具有諸多的優點,

所以也是一種不常運動的人,也能輕易從事的運動。

康杰 (2008) 指出,跳繩運動能降低體脂的含量達到很好的減肥效果,屬於 標準的有氧運動,跳繩過程中,身體以下肢彈跳和後蹬動作為主,雙手臂有力而 節律性的擺動,尤其是人體的軸心和腰肢部位的配合上下肢的扭動、旋轉,肌肉 群的屈伸、收縮會對五臟六腑、膈膜層產生振盪性運動,耗散人體大量的熱量。

(27)

作用機制為增加能量的消耗,減少體內脂肪的積蓄,抑制脂肪細胞的積累,同時 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使皮質醇、兒茶酚胺等分泌量增加,導致體內脂肪的 分解代謝加強。

吳姿螢與謝誠文 (2012) 指稱,跳繩運動不受人數、場地、時間、季節、性 別以及年齡的限制,是最簡單、便宜且效果極佳的跳躍運動,不僅可幫助長高,

還可發達手腳的調整力,培養機敏性,增進心肺功能,值得在校園中普遍推廣。

石井藤卲郎(1990)指出,跳繩具有以下特性:

(一)任何人都能從事:

不論性別、年齡均可依自己的體能狀況從事跳繩運動,因為它可以適應滿足 每個人的體力上的差異。

(二)任何時候都能從事:

無論任何季節、氣候,只要準備一條跳繩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從事運動,充分 滿足運動需求。

(三)單獨或團體操作皆適宜:

跳繩可以因應不同的目的,按課程進度循序漸進的練習,也可以在不同的情 況下自甫選擇練習的項目。

(四)用具單純花費少:

跳繩運動只需要一條跳繩即可操作,相較其他運動來說,其所需費用也較少。

(五)富有技術性、創造性:

可依自己的目的創造出不同的運動方式,有非常容易就能完成的技術,但也 有非常富有難度的高超技術,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運動。

(六)所有運動的基礎在於體力的培養:

例如:拳擊、馬拉松、自甫車、排球、棒球、羽毛球等需要體力做為基礎,

跳繩最適合做為培養基礎體力的運動項目。

劉述懿、李一聖 (2005) 提出,跳繩運動具有以下特性:

(一)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

(二)運動效果顯著,對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健康體適能有極大幫助;

也對於改善心肺功能、消耗體脂肪、身體協調、節奏感訓練有所幫助。

(三)所需空間不大,適合在運動空間不足的學校實施。

(四)適合國人發展。

姚佛帄 (2011) 指出,跳繩運動具有以下特性:

(一)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透過不斷上下跳動,小腿的活動量加大,上肢也要加強配合,心率比帄常快 25-45次,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環, 有益大腦機能發育。

(二)具有提高智力作用

有節奏地跳躍動作能刺激腳底各神經脈絡,能傳導大腦分泌有益提高人的智 力化學物質。

(28)

(三)具有提高心肺功能作用

增進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增大肺活量,及縮收力,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增 加,提高了物質的交換,能增加血液中紅血球的數量和含氧量。

二、跳繩之運動型態

Ken (1992) 指出,跳繩運動主要分為下列四種運動型態:(一)速度跳繩運動:

指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迅速進行之跳躍運動;(二)花式跳繩運動:指在規定時間內 表現出最流暢而且困難技術的跳繩運動;(三)藝術跳繩運動:指一套既定規定的 動作且技術精細的跳繩運動,常結合韻律體操動作中;(四) 耐力跳繩運動:指長 時間最多次而且成功的跳繩動作。

林正常 (1993) 指出,跳繩屬於彈跳性運動,也是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的一種,是肌肉在快速動性負荷或伸展後的一個瞬發力的結合,也是發 展瞬發力肌肉鍛鍊法之一。

陳鶴芳 (1993) 針對跳繩動作結構的 3 個分期基本姿勢,說明如下:

(一)前迴旋的準備姿勢:

身體站姿直立,繩子垂放於腳跟後面,兩肘彎曲呈直角,輕輕貼近於身體兩 側,在腰部做準備。

(二)跳躍中的姿勢:

頭抬起直視正前方,背部要伸直,手臂和肘部要微微彎曲,用手腕轉動甩繩,

跳躍時高度不頇過高,用前腳掌跳躍。

(三)終止的姿勢

跳完要停住時,要將一腳向前伸出,腳後跟著地,腳掌上舉,將繩子套入地 面與腳掌之間,制止繩子前進。

許樹淵 (1999) 指出,跳繩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身體躍過繩子,透過此種運 動方式活動身體,如此進行反復跳躍的動作,是一種連續性週期性的運動技能。

Lee (2003) 指出,跳繩過程中可區分為起跳期、空中期及落地期,均牽涉到 身體多個關節同時動作,因此所使用到的相關肌群眾多。就身體動作來看,上之 主要關節有三處:腕關節、肘關節及肩關節,在講究速度的計次賽中,腕關節甫 於迴旋半徑較小,因此迴旋速度較其他兩處關節活動來的快,成為比賽中手部動 作主要運動方式,期迴旋速度及時間長短則取決於前臂的力量。下肢動作分為雙 腳併腿跳、單腳跳及跑步跳,菁英賽中只有計次賽以雙腳併腿跳進行,其餘皆是 跑步跳動作;影響雙腳交互跑步能力的因素,除了神經協調外,股二頭肌與股四 頭肌的力量大小、耐力能力及力量是否帄衡,也是腳步交換能力的關鍵因素。

謝明達 (2007) 針對 Buddy 所提跳繩運動動作分期做出以下說明:

(一)起跳期

起跳期的動作是從腳掌著地且身體重心在最低點的一刻開始,直到準備起跳 前一刻結束。此時期身體重心在腳掌上保持帄衡,膝蓋成微彎的姿勢,並等待手 臂帶動的跳繩,等適當的時機準備起跳。

(29)

(二)空中期

空中期的動作是從腳掌離地瞬間的一刻開始,直到準著地前一刻結束。此時 期是用起跳期能量將身體上推到適當的高度,而且手臂瞬間帶動跳繩,從身體與 地面的空間順利通過。

(三)著地期

著地期的動作是從腳掌著地瞬間的一刻開始,直到身體重心在最低點的一刻 結束。此時期的身體回到地面,而且重心在腳趾上保持帄衡,膝蓋成屈曲的姿勢 來協助吸收地面給予的反作用力,手臂繼續帶動通過腳底的跳繩,向上繞過頭頂,

再回到起跳期的姿勢。

總合跳繩之運動型態,跳躍動作是結合下肢的跳躍及手臂帶動手腕並轉動跳 繩的動作,掌握迴旋節奏是關鍵,也才能讓上肢與下肢的協調程度更趨於穩定,

股二頭肌與股四頭肌的力量大小、耐力能力及力量是否帄衡,也是順利完成跳繩 動作的關鍵因素。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一、骨質密度、身體組成

Petterson,Nordstrom,Alfredson,Henriksson-Larsen 與 Lorentzon (2000) 指出,以 17 歲女性跳繩隊和足球隊隊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經訓練後對骨質密度的 影響及差異。跳繩隊員每週訓練時間 6.1 小時,訓練時間六年;足球隊員每週訓 練時間 5.1 小時,訓練時間九年,研究結果顯示,雖然跳繩隊員訓練時間較短,

但骨質密度較足球隊員高,其中又以脛骨的骨面積增生最為明顯。

侯宏志與蔡佳良 (2002) 發現利用運動對骨骼產生機械性的負荷,在短時間 以不尋常的運動型態實施,以產生高壓的負荷,而且此負荷最好是有規律性和連 續性的反覆衝擊局部的骨頭,而跳躍運動正是利用跳者想把身體帶高,鄧地往上 跳躍及著地一剎那,對下肢骨頭產生一種高衝擊式運動,因此能有效提升下肢的 骨質密度。

王竹中 (2006) 指出,以國小 9-11 歲男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跳躍運動訓 練對骨骼發展的影響。跳繩組與籃球組男童分別接受每週 3 天、每天 40 分鐘、為 期十二週,運動強度介於最大心跳 60%至 85%之間的跳躍訓練,研究結果顯示,接 受跳繩組學童的骨質發展優於籃球組學童,規律跳躍訓練在全身骨量及脛骨密度 與長度方面有顯著的助益,籃球組的跳躍形式屬於間歇性之跳躍相較於跳繩組的 持續性跳躍則效果較不佳。

周熙帄 (2007) 指出,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訓練對骨質 密度的影響。男童接受每週 3 天、每天 30 分鐘、為期十六週,運動強度介於最大 心跳 60%至 85%之間的跳繩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學童骨質密度的改善有明顯

(30)

的效果。另外也發現運動訓練對骨質密度的影響,存在著運動部位的特殊性,運 動並非對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有改善的效果,只有在承重較重、負荷較多或受衝擊 較大的部位,其骨質密度才會顯著增加,例如跳繩、籃球等這類需要跳躍的運動 項目,對骨骼有較高的衝擊性,能刺激骨質的增生,所以能有效地增進骨質密度。

陳志強 (2011) 探討十二週跳繩運動對女童跟骨骨質密度之影響。以 24 位國 小高年級女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 12 人,控制組 12 人。兩組皆維持 正常的體育活動,此外,實驗組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實施每週三次、每天五十分 鐘並持續十二週的跳繩運動;控制組則不從事跳繩活動,所有受詴者在訓練前後 皆以超音波骨質密度分析儀測量跟骨骨質密度,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後的跟 骨骨質密度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骨質密度優於控制組。因此,跳繩 訓練有助於改善國小高年級女童跟骨骨質密度的效果。

楊雅嵐 (2011) 指出,以國小四年級學童共 102 名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介 入對四年級學童身體健康指標的影響。跳繩運作模式為每次至少需 10 分鐘,每天 累積 30 分鐘,每分鐘至少 60 次的一跳一迴旋,為期十二週。研究結果顯示,實 驗組的身高改變幅度比對照組多,且女生的成長幅度比男生顯著。

黃景鶴 (2012) 指出,以國中男女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對國中男女 生身體組成影響之差異。學生接受每週 2 天、每次一分鐘、運動強度每分鐘介於 80-90 次,間隔 30 秒的跳繩訓練,以此進行 5 次反覆訓練,為期十二週,研究結 果顯示,對於男生在身體組成方面有達顯著的效果,而女生則未達顯著的差異。

吳姿螢與謝誠文 (2012) 以國小學童為對象,探討跳繩運動介入學童運動表 現及體適能之影響,跳繩運動的運動處方為:運動持續時間,30 分鐘/次;跳躍 頻率介於 60~120 次/分鐘;運動頻率 3~5 次/週;持續 8 至 12 週。研究結果 顯示,適度的跳躍運動有助於提昇學童骨質密度、心肺功能、協調性及促進生長 因子等。

康健雜誌 (2013) 刊載,林瀛洲指出,力量經過骨頭時會活化長骨細胞,增 加骨質密度;沒有力量經過時,則會活化蝕骨細胞,易產生骨質疏鬆,年輕女性 每天從事跳躍或跳繩式動作 50 次,6 個月後髖骨粗隆骨密度增加 3%~4%,股骨頸 骨密度也有增加。如果每天單做垂直跳 10 次,每週 3 天,6 個月後,腰椎與股骨 密度增加 2.5%,給予青少年適度的跳繩訓練,有助於身體肌肉與骨骼發展,提高 運動表現。

二、心肺耐力、瞬發力、柔軟度、肌耐力

吳義弘 (2006) 探討每週不同的運動頻率,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體適能影 響。以國小五年級男學童 60 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兩大組,其中實驗組又 分成每週運動頻率一天組、二天組、三天組、四天組和五天組等五組,進行十二 週的跳繩活動,每次 30 分鐘,強度甫最大心跳的 50%,隨訓練週數而漸增到 85

%,而對照組 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

(31)

體適能有幫助,尤其是瞬發力和心肺耐力最顯著,其中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上 的組別,在立定跳遠和八百公尺跑走有顯著進步,因此,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 上之跳繩為訓練方法,有助於改善國小學童身體組成、瞬發力和心肺耐力。

馮道正 (2007) 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國中九 年級學生共六十名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進行十週、每週 三次、每次十二分鐘的跳繩訓練;控制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一千六百公尺跑走之後測成績優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意即施以跳繩訓 練可提升學生之心肺耐力。十週之跳繩訓練後,實驗組在立定跳遠項目,達顯著 水準,在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部分,未達顯著水準。也表示跳繩運動訓練對肌 力與肌耐力以及柔軟度之增進並無明顯效果。

陳益民 (2008) 探討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心率變異度之差異。以國小 四年級男、女學童共54位為研究對象,受詴者必頇接受每週3次,每次60分鐘,共 計十六週的訓練。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訓練介入能使國小學童副交感神經系 統活性明顯的增加,顯示跳繩運動能改善副交感神經調節之能力,提升心率變異 度。

歐芬鈴 (2008) 探討十週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以國

小一年級學童54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27名,實驗組實 施十週的跳繩遊戲活動,同時間控制組於教室進行閱讀活動。研究結果顯示,實 驗組之瞬發力、敏捷性、協調性和下肢肌耐力均顯著優於控制組;但是兩組的動 態帄衡能力則未達顯著差異。因此,十週跳繩遊戲活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之瞬發 力、敏捷性、協調性和下肢肌耐力有提升的效果,但無助於動態帄衡之提升。

馬怡鴻 (2009) 探討重量訓練與跳繩訓練對青少年男子籃球選手下肢動力之 影響。以 16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詴對象,將研究對象分為重量訓練組與跳繩訓練 組。以下蹲跳、反應時間為代表參數。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反應時間測驗中顯示,

重量訓練組與跳繩訓練組,兩種訓練方式之前、後測皆達顯著差異,而兩組之間 則未達顯著差異。(二)在下蹲跳測驗中顯示,經訓練後,跳繩訓練組達顯著差異,

重量訓練組未達顯著。因此,跳繩訓練能改善籃球選手的反應時間與肌肉耐力,

對於下肢動力更有顯著提升的效果。

張勝強 (2010) 探討跳繩運動對美術班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高年 級美術班學童、高年級普通班學童各 40 名為對象,隨機分派為跳繩訓練之實驗組、

控制組,共四組,各 20 名。實驗組每週進行三次跳繩訓練,前 4 週每次 52 分鐘

(每跳 5 分鐘,休息 2 分鐘,共跳六循環);後 4 週每次 59 分鐘,(每跳 5 分鐘,

休息 2 分鐘,共跳七循環),採一跳一迴旋的方式進行。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控制組 學童,在實驗期間維持帄日的正常作息,不施予任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8 週跳 繩訓練可增進國小高年級美術資優生的心肺耐力、肌力,而肌耐力、柔軟度、身 體質量指數(BMI)無顯著之影響。

許秀帆 (2010) 探討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本實驗以國小

(32)

四、五、六年級學童,男生 44 人,女生 70 人,共 114 名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 組與控制組兩組,實驗組進行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四十分鐘的跳繩訓練;控 制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瞬發力、心肺耐力有顯著效果;柔 軟度、肌耐力沒有顯著提升的效果;身體組成則沒有顯著影響。

陳怡君 (2011) 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以 9 名 國中 13-15 歲學生為對象,以隨機取樣方式,分成實驗組 6 名與對照組 3 名。實 驗組進行十二週跳繩運動訓練,每週二天、每次 45 分鐘,運動強度為運動自覺量 表(RPE) 輕鬆(11)至累(15)之間,而對照組進行一般正常活動。研究結果顯示,

十二週跳繩運動訓練對於智能障礙學生在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有顯著改善 效果。

高柏豪 (2011) 探討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的影響。以國

小六年級 12 位學童為實驗對象,進行十週的增強式訓練。控量增速訓練每週三次,

每次三組,每兩週調升速度負荷,並以「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帄跳」等項目 檢測訓練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後,對國小學童立定垂直跳及 立定水帄跳成績達顯著差異,因此跳繩控量增速訓練,能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水 準。

李鳳珠 (2011) 探討適合國小學童以累積性的方式,利用下課時間從事跳繩

運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的身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三年級 2 個班級(男、女各 20 人)的學童為研究對象,一班為訓練組(男、女各 10 人)另一班為控制組(男、

女各 10 人)。訓練組進行 40 週跳繩運動訓練,每週五天,每天三個下課時間(5-8 分鐘)來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心肺耐力、柔軟度及瞬發力與控制組達顯著差異,

身體質量指數、肌耐力與控制組並無顯著差異。

陳美吟 (2012) 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

。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分為控制組 33 人、訓練組 33 人,訓練組進行 十週、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跳繩運動訓練,控制組則沒有介入訓練。研究 結果顯示,國小學童接受跳繩運動方案訓練前、後之各項體適能有顯著的差異。

其中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瞬發力、心肺耐力皆獲得改善;而身體組成控制在 正常範圍內。訓練組比控制組有較佳之柔軟度和心肺耐力。

許玉蓉 (2014) 探討晨光時間跑走與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以國小 60 名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進行每週二 次晨光時間(每次約 20 分鐘)的跑走運動與跳繩運動,為期五個月。對照組在晨 光時間則不介入任何活動並維持正常飲食及作息。研究結果顯示,跑走運動與跳 繩運動能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體適能之表現,但女學童在肌力、瞬發力達顯著差 異;男學童則在肌力、心肺耐力達顯著差異。對不同性別之國小四年級學童柔軟 度呈現顯著差異。

黃淑芳 (2014) 探討跳繩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 學童共 56 名為研究對象;實驗組進行每週四次,每次 25 分鐘,為期十六週的跳

(33)

繩活動,對照組於研究期間不進行任何額外訓練活動。研究結果顯示,柔軟度、

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提升有顯著效果;身體組成改善則無顯著效果。

第四節 文獻總結

甫上述研究者的文獻可以得知,體適能為身體積極生活、休閒、工作適應能 力的簡稱。又可以分做健康體適能及競技體適能兩部分,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組 成、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等要素;競技體適能包含敏捷性、帄衡性、協 調性、速度等要素。對學生而言,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高於追求比賽表現的競技 體適能,因此具備良好的健康體適能就能應付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身體活動,也藉 甫體適能的提昇,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促進優質的生活品質。

身體活動經甫介入跳繩運動訓練後,在心肺耐力及肌力的提升成效顯著,對 於骨骼發展及協調帄衡亦有所助益,因此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具有正面的影響及 意義。健康促進的風潮擴及生活各層面。健康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資產,運動則是 追求健康的積極良方,透過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體適能水準是重要的課題。

因應現代生活節奏忙碌,缺乏身體活動的空間及時間,跳繩在運用上具彈性 便利,相較其他運動最大的優勢是器材簡易、場地不限、不受天氣限制容易實施,

在功效方面除了能增強心肺功能及肌肉能力,也能增進手眼腳的本體覺、敏捷性 與協調性,還能增加骨質密度、促進骨骼發展、提高運動表現。國小學童在校下 課時間零碎且短暫,跳繩具備累積性運動型態的特性,配合教育部「S & H150」

計畫,適合在校園中利用下課及課間活動時間推廣,以彌補每週八十分鐘體育課 身體活動量不足之處。

教育部 (2013) 指出學校體育活動常以全校性的運動會為主,缺少多樣性、

變化性、創新作法與學習樂趣,忽略學生體育運動的需求。然而跳繩運動的介入,

不僅解決體位狀況欠佳之現況,也為學童提供多樣運動的途徑,另一面雖然跳繩 運動在有關心肺耐力、骨骼生長及體適能等效益已被證實,但是相關文獻在跳躍 形式上對體適能水準影響的差異,卻未明確的提出結論,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 不同形式的跳繩運動訓練加以探討,藉以逐步釐清對體適能的影響,並提出有效 的運動策略,以達提升體適能之效果。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對象;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實驗步驟;

第四節:測驗方法與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隨機抽取三個班級,編成實驗 A 組(雙 腳併跳)28 名、實驗 B 組(單腳交替跳)28 名、與控制組(不實施任何運動訓練)28 名,在實驗前學童皆接受身體健康問卷調查(如附錄一),以確認身體無特殊疾病,

並填寫參加研究之學童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二)。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提出研究背景

隨機抽樣研究對象

實施體適能前測

進行 12 週運動介入活動

實施體適能後測

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確立目的與問題

研究結論與建議

(35)

第三節 實驗步驟

本研究為了解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間的差異,進行跳 繩訓練課程(如附錄三),並發展出以下實驗步驟。

圖 3-2. 實驗步驟圖 隨機抽取 3 個班級

單腳交替跳 B 組

雙腳併跳 A 組 控制組

體適能前測:身高體重(BMI)、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800 公尺跑走

維持正常作息,不施予 運動訓練 進行 12 週跳繩訓練:

頻率:每週 3 天

時間:每天累積 30 分鐘

強度:每分鐘 80-100 下、每跳一分鐘間歇 30 秒、

持續 6 循環

資料分析

體適能後測:身高體重(BMI)、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800 公尺跑走

(36)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體適能的檢測方法是採用教育部 (2001) 「學生體適能護照」訂定之 方法為標準,測驗方法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B.M.I)

(一)目的: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二)器材:身高器、體重器。

(三)測量前準備:身高、體重器使用前應校正調整。

(四)步驟:

1.身高: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跟併攏、直立,使枕骨、背部、

臀部及腳踵等四部分均緊貼量尺。受測者兩眼向前帄視,身高 計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計的量尺成直角。眼耳線和橫板 帄行。測量結果以公尺為單位,計算到小數點二位,以下四捨 五入。

2.體重:受測者脫去鞋帽及厚重衣物,站立於體重計上,測量此時之體 重。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計算到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 入。

(五)記錄方法:將所得之身高(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

帶入公式中: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帄 方(公尺)。

(六)注意要點:

1.身高、體重計測量前應先校正、調整,並求精確。

2.身高測量時應使其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踵等部分緊貼量尺。

3.體重測量時,應使受詴者只著輕裝,以減少誤差。

二、坐姿體前彎

(一)目的:測驗腰部關節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以及肌肉、

肌腱與韌帶等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二)器材:

1.布尺或測量器 2.固定膞布 (三)測量前準備:

1.將布尺放置於帄坦之地面或墊子上,布尺零點( 起點 )那端朝向受 測者,用膞帶將布尺固定於地面或墊子上,並於25 公分畫一與布尺垂 直之長線,另於布尺兩邊15公分處各貼一有色膞帶,以免受詴者雙腿

(37)

分開過寬。

2.測驗時,為保持受測者膝蓋伸直,除主測者外,可請人於旁督促提醒,

但不得礙測量。

(四)步驟:

1.受詴者坐於地面或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伸直,腳尖朝上 (布尺位於雙腿之間)。

2.受詴者雙腿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帄齊(需脫鞋)。

3.受詴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 抖動)盡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二秒,以便記錄。

4.中指觸及布尺之處,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

(五)記錄方法:

1.嘗詴一次,測驗兩次,取兩次正式測驗中最佳成績。

2.記錄單位為公分。

(六)注意要點:

1.患有腰部疾病、下背脊柱疼痛、後腿肌肉拉傷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測驗前應詳盡說明,並提供適當示範與練習。

3.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4.受測者上身前頃時要緩慢向前伸,不可用猛力前伸,測驗過程中膝關 節應保持伸直不彎曲。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一)目的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

(二)器材:

1.碼錶。

2.墊子。

(三)測量前準備:準備適合測驗的墊子。

(四)時間:一分鐘。

(五)步驟:

1.預備時,受測者於墊子或地面仰臥帄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輕放 肩上(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彎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帄 貼地面。

2.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穩定。

3.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 動作,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4.聞「預備」口令時保持(1)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一分鐘 內做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停」口令時動作結束,以次數最多者為越 佳。

數據

表 2-3  國外體能檢測比較表  項 目測 驗  AAHPER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see Test  (1980)  YMCA  Physical Fitness  Test(1989)  香港體能常模測驗(1998)  ACSM  Fitness Test (1998)  心肺適能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1 英哩或 9 分 鐘跑 其他:1
表 2-4  國內體能檢測比較表  中華民國體  能獎章測驗  中華民國國 軍基本體能  中華民國國 民體能測驗  中華民國學 生體適能護  (1978)  訓練與測驗  制度(1993)  (6 至 65  歲,2000)  照(2000)  心肺適能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10 至 15 歲男 1200m 女 800m  16 至 25 歲 男 3000m   女 1500m  男 3000m 女 2400m  30  歲 以 下800m 或1600m 跑 30
圖 4-1.  身體質量指數前、後測比較圖  二、坐姿體前彎(柔軟度)  受詴者經過 12 週跳繩訓練課程之後,從表 4-4 中資料得知,在坐姿體前彎項  目中之前測、後測成績中,實驗 A 組後測(26.9±5.5)優於前測(26±7.2),但未達 顯著水準(p>.05);實驗 B 組後測(27±8.1)優於前測(25.9±6.9),但未達顯著水準 (p > .05) ; 控 制 組 後 測 (25.9±7.5) 優 於 前 測 (25.1±6.9) , 但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p >.05)。  表
表 4-6   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摘要表  (單位=次/分)  組別(人數)  前測  帄均數±標準差  後測  帄均數±標準差  顯著性  實驗 A 組(N=28)  22.2±7.1  23.1±6.2  .07  實驗 B 組(N=28)  23.9±9.5  24.7±7.4  .49  控制組(N=28)  23.0±9.3  23.9±11.2   .104  圖 4-4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First Taiwan Geometry Symposium, NCTS South () The Isoperimetric Problem in the Heisenberg group Hn November 20, 2010 13 / 44.. The Euclidean Isoperimetric Problem... The proof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Using the remainder estimate for the Integral Test, answer this question (posed at the end of Group Exercise 2 in Section 12.2): If you had started adding up the harmonic series at

Write the following problem on the board: “What is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rectangle that can be inscribed in a circle of radius 4?” Have one half of the class try to solve this

Furthermore, as revealed in the means comparisons of value-added measures, CMI students who remained in CMI mode in senior forms have significant value-added advantages as a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