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體適能之分析

一、身體質量指數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 12 週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如下:

實驗 A 組(雙足併跳組)和實驗 B 組(單足交替跳組)在組內指數呈現下降的趨勢且 均達顯著差異,控制組則呈現退步的趨勢。因此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在提升身體質 量指數的表現方面,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此結果與紀嘉琪 (2011) 、黃景鶴 (2012) 、林麗敏 (2012) 等研究相符。

但是在組間後測成績則未達顯著差異,推論其原因可能為:受詴者處於生長發育時 期,在身高、體重方面有自然增長的現象,其中體重在 BMI 指數水準中具有關鍵

[值]±41.4

[值]±40

[值]±49.4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實驗A組 實驗B組 控制組

實驗A組 實驗B組 控制組

的因素,如果在運動過後進行補償性的進食,容易產生運動成效抵銷的現象;此 外,受詴者前測成績位於標準值的範圍內,實驗組雖呈現進步的成效,唯強度及 訓練時間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方能與控制組產生顯著差異。

二、柔軟度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 12 週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柔軟度的影響如下: 受詴者 在各組組內之前後測數值,均未達顯著性之差異;在各組組間之後測數值亦未達 顯著性之差異,因此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對於柔軟度並無提升的效果。

此結果與馮道正 (2007) 、許秀帆 (2010) 、張勝強 (2010) 等研究相符。

推論其原因可能為:受詴者在訓練期間,在跳繩反覆起跳、落地彈跳之間,軀幹、

下背肌肉群並無特別操作漸進式而持續性的伸展動作。林貴福、盧淑雲 (2008) 指 出,柔軟度的發展應實施超伸展、刺激干擾恆定狀態,產生新的適應為原則。因 此操作體前彎時所需運用到的關鍵肌肉群,腹肌、下背肌、腿後肌均未能增加伸 展的能力。

三、瞬發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 12 週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瞬發力的影響如下: 實驗 B 組(單足交替跳組)在組內、組間均達顯著差異,且優於實驗 A 組(雙足併跳組)和 控制組;因此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在提升瞬發力的表現方面,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此結果與高柏豪(2011)、陳美吟 (2012) 、黃淑芳 (2014) 等研究相符,此 外,張象 (2015) 指出,負重跳躍採以載荷的訓練能促使訓練部位或動作方式能 力的提高;Vicki, Steven, 與 David (2002) 指出,單腳跳繩身體受到垂直地面 的反作用力為體重的1.85±0.33倍,雙腳跳繩則是體重的1.42±0.31倍。因此推論 其原因可能為:實驗B組(單腳交替跳組)下肢在觸地時承載了較大的作用力於肌肉 群,落地後接著立即向上反複進行跳躍,膝關節彎屈造成股四頭肌被迫伸展,在 瞬間產生肌梭反射的作用,促進肌肉離心收縮及向心收縮能力的提高,讓肌肉產 生更有力的收縮進而增進瞬發力。

四、肌耐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 12 週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肌耐力的影響如下:受詴者 在各組組內之前後測數值,均未達顯著性之差異;在各組組間之後測數值亦未達 顯著性之差異,因此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對於肌耐力並無提升的效果。

此結果與許秀帆 (2010) 、李鳳珠 (2011) 、許玉蓉 (2014) 等研究相符。

推論其原因可能為:受詴者在訓練期間,腹部肌肉群並無長時間規律而持續性的離 心、向心收縮運動,此外,作用於腹部肌力的強度相較下肢也較小,在肌肉收縮 形式上偏向於等長靜態收縮,因此實驗組後測值雖然有進步,但未能達顯著水準。

五、心肺耐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 12 週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心肺耐力的影響如下:實驗 A 組(雙足併跳組)和實驗 B 組(單足交替跳組)在組內達顯著差異,且在組間優於控 制組。因此結果顯示跳繩訓練在提升心肺耐力的表現方面,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此結果與吳義弘 (2006) 、陳怡君 (2011) 、黃淑芳 (2014) 等研究相符。

但是實驗組 A、B 兩組之間在後測成績則未達顯著差異,推究其原因可能為:實驗 設計均為規律、中等強度、持續時間的有氧運動,均能提高攝氧量及增加氧的利 用率,亦皆能提升心肺耐力的表現,因此未能達顯著之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