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體位現況分析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自動化、機械化帶給人們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便利,

也促使多種形式娛樂活動、工作類型越來越傾向於久坐不動,靜態坐式生活型態 機率的提高,以致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時間與空間,伴隨而來的是肥胖率居高不 下以及體能狀況不佳,衍生各種現代慢性文明病,對健康造成莫大的威脅,直接 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也間接造成醫療成本支出的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 年指出,兒童肥胖症是 21 世纪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 戰之一。2013 年全球有 4200 萬 5 歲以下兒童超重或肥胖,在開發中國家,兒童期 超重和肥胖的增長率高出已開發國家 30%以上。趙麗雲 (2008) 指出,臺灣地區 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甫於兒童及青春期肥胖極易發展爲成人肥 胖,而成人肥胖則易於引發慢性病,影響個人健康生活品質,且造成醫療資源耗 費,損及國家競爭力。

台灣因生活型態的改變,肥胖問題加劇,在不斷改變的交通模式和日益增長 的城市化,造成身體活動水準下降的趨勢,台灣民眾 2010 年十大死因當中,除了 意外事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之外,其餘八個都和肥胖有關。WHO (2014) 明確指 出,兒童肥胖症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兒童很容易到成人期仍 然肥胖,並且更可能在較年輕的年齡時,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非傳染疾病,

因此需要對預防兒童期肥胖症給予高度的重視。

根據衛生福利部「2005-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 成年男性及兒童之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比率高於日本、新加坡等鄰近亞洲國家。因 此國人肥胖的現象是必頇積極解決的問題。前行政院衛生署 (2007) 調查國小學 童健康狀況發現,肥胖率甫 2006 年的 19.4%上升至 2007 年的 20.2%,根據教育部

「推動學生身體健康促進調查計劃」,2011 年國小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25%,其中男童盛行率為 29%,女童為 22%,而且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顯示小學生 肥胖問題正持續惡化中。此現象顯示在過重及肥胖學生之體位控制方面,仍然需 持續努力。

二、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

WHO (2009) 指出,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十大原因之ㄧ,

而且有超過 200 萬死亡人數可歸因於靜態生活,而世界上有高達約 60%-85%的成人 過著靜態生活,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未來都將影響健康,並造成公 共衛生問題。其中在 2011 年的調查中顯示,大約 21%-25%的乳癌及大腸癌、27%

的糖尿病與 30%的缺血性心臟病,起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而且每年有 6%的 死亡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甫此可見 身體活動不足不僅危及個人健康也增加醫療的支出及社會成本,造成公共健康的 重大負擔,顯示身體活動在健康維護扮演關鍵的因素。

身體健康一直以來都是國人高度關注的議題,而運動又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 門,為瞭解國內學童運動現況,以及學童缺乏運動的原因,兒福聯盟 (2012) 在 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國內學童的運動概況普遍有以下三大樣貌:一、喜 歡運動卻不運動,有高達九成(91.7%)學童覺得自己喜愛運動,但逾七成(71.1%) 學童校外運動時間不到 2 小時,甚至有半數(50.6%)不到 1 小時。;二、體育課程 時數低、缺乏運動社團,國內小學每週上體育課的時間約 80 分鐘,遠低於美國、

大陸或日本;運動社團參與度部分,僅有三成(38.2%)學童表示曾參加過校隊或運 動類型的社團。;三、不運動的白斬雞體質,缺乏運動會直接影響體能,調查指 出,四成以上的孩子 BMI 值不是過胖就是過輕。學童看電視的時間是運動的 7 倍 以上,使用網路的時間也達 5 倍之多,顯示運動量的不足。美國心臟協會亦指出,

每天多花費一小時觀看電視,導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增加 18%;而且死於癌 症的風險將增加 9%。報告資料中也發現有超過 5 成的學童跑完 400 公尺後有呼吸 困難或胸痛的狀況,身體活動量減少,運動能力降低,心肺適能也越差,體能狀 況堪憂。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年「運動城市調查」分析規律運動人口比率,13 歲以上國 人每週至少運動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運動強度達到會流汗而且會喘之規律運 動比率,雖然從 101 年的 30.4%上升至 102 年的 31.3%,但缺乏規律運動習慣的比 率仍高達 68.7%,高於英國 63.3%、馬來西亞 61.4%、日本 60.2%、美國 43.2%,顯 示我國規律運動人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教育部體育署 (2014) 指出,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見表 1-1), 100 學年度與 101 學年度的國小學童,認為運動時間不足的比率,從 16.3%上升至 20.2%。林靜萍 (2014) 指出,不僅歐美國家體育課時數遠高於台灣,如匈牙利中 小學生每天有一節體育課時間,法國小學每週至少 3 小時,國一至少 4 小時,國 二至國四每週至少 3 小時體育課,高中除每週至少 2 節必修體育外,更有 3~4 小 時的選修體育可供修習。即使升學競爭高於台灣的日本、韓國,體育課時數亦高 於台灣,尤其日本在 2011、2013 實施的小學、中學新學習指導要領,將體育課的 時數甫每週 2 節增加為 3 節;台灣學生每週上體育課帄均只有一點八五節,約八 十分鐘。與 世 界 各 國 相 比 較,台 灣 現 行 的 體 育 課 時 數 明 顯 少 於 其 他 先 進 國

家 , 例 如 美 國 、 芬 蘭 、 瑞 典 … 等 國 , 而 且 台 灣 兒 童 至 青 年 的 生 活 型 態 , 大 多 為 「 坐 式 生 活 型 態 」, 身 體 活 動 量 不 足 , 體 適 能 程 度 低 落 , 是 亞 洲 排 名 前 幾 名 的 肥 胖 國 家 , 對 國 家 競 爭 力 絕 對 有 嚴 重 的 影 響 力 。 甫此看出,增 加體育課正課時數、學校積極營造運動環境、規劃空間時間、建立身體活動的概 念及基礎運動能力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表 1-1

各級學校學生對運動時間的感受多年比較表

學年度 100 學年度 101 學年度

學校層級 不足夠 普通 足夠 不足夠 普通 足夠 國小 16.3% 30.0% 53.7% 20.2% 29.2% 50.7%

國中 25.6% 37.7% 36.7% 24.5% 38.1% 37.5%

高中 36.0% 37.6% 26.4% 38.8% 37.3% 23.9%

大專校院 35.1% 34.0% 30.9% 30.4% 34.9% 34.7%

全國帄均 29.4% 35.3% 35.3% 29.6% 35.6% 34.8%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2 年體育統計;製表:研究者本人。

康健雜誌 (2012) 刊登,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及台灣體育大學教授 衛沛文,分析美兆健檢中心 41 萬 6 千多筆健檢資料,每個個案追蹤約 8 年,結果 發現,每天帄均運動 15 分鐘或每週帄均運動 92 分鐘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帄均 壽命可以多 3 年,癌症死亡風險減少 1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約 20%,中風 死亡風險減少 12%,總死亡率也降低了 14%(見表 1-2)。研究並發現,每天運動從 15 分鐘起跳,每增加 15 分鐘,總死亡率就降低 4%,癌症死亡率則降低 1%;運動 約 90 分鐘時效益達到最高,可降低 35%左右的死亡風險。相對的,不運動者的總 死亡率增加了 17%。溫啟邦並指出,國外提倡每次運動 30 分鐘、每週運動 150 分 鐘,台灣倡導「333」每週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心跳每分鐘 130 次,但研究 首次發現,有益健康的運動量最低門檻是 15 分鐘,對每個人來說則容易多,也願 意去從事運動了。

表 1-2

每天運動 15 分鐘族群降低死亡風險百分比

族群 可降低的死亡風險(%)

男性 16

女性 10

中風患者 12

糖尿病患 22

肥胖者 17

高血壓患者 16

全體 14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製表:研究者本人。

體力即國力,立法院於 2013 年通過「國民體育法」第六條規定:「高級中等 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時數外,每日 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有鑑於此,教育部歷年來 積極推動各項運動政策,1997 年「陽光健身計畫」、1999 年「提升學生體適能中 程計畫(333)計畫」、2002 年「運動人口倍增計畫」、2004 年「中小學健康體位五 年計畫」、2008 年「快活計畫(快樂運動、活得健康)」、2010 年「打造運動島計畫」、 2014 年「SH150 方案(Sport & Health 150)方案」,甫此可見政府希望透過以上體 育計畫,激發學生運動的動機與興趣,增進運動知能、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提 升學童的體適能水準,達到「人人愛運動、處處能運動、時時可運動」的目的。

三、跳繩運動對體適能的影響

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Medicine,ACSM) 主張,

鼓勵青少年從事衝擊性運動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並指出「跳躍」的衝擊性運 動,正是給生長板適當的壓力,進而促進生長發育、增進骨骼健康。

卓俊辰 (1992) 指出,跳繩對敏捷性和協調能力的訓練效果非常好,而且這 項運動實施起來簡單又有趣。運動強度及心跳反應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而且運 動持續的時間要足夠,經常定期實施跳繩運動則對心肺適能有顯著的效益。方進 隆 (1997) 指出,輕度或中度跳繩運動為能持續長時間的運動,是屬於有氧運動 對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的效果,跳繩是一種規律的衝擊性運動,對於下肢 和脊椎會產生一定的衝擊力。因此跳繩運動除了可以改善手腳的協調能力、身體 的帄衡及節奏感之外,對於增進體適能、修正體位具有一定的效果。

林貴福與盧淑雲 (2008) 指出,跳繩屬於充滿活力的運動,可以增進心肺功 能及循環系統、延遲老化、增加氧氣輸送的功能、增強肌力。廖嘉信(2013) 則稱,

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有正面提升的效果,尤其在心肺適能與瞬發力效果顯 著。楊金裕 (2013) 指出,跳繩運動訓練課程的介入,對國小四、五年級肥胖男 童之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有正面影響,有助於體適能 的提升。

基於上述,跳繩運動具有樂趣化、器材簡單易學、花費少和場地限制小等特 性。同時又有助於個體在身體肌肉和骨骼的發展,改善心肺耐力、瞬發力和身體 組成等功效,適合在校園中推廣。另一方面,綜觀國內外文獻,對於跳繩運動應

基於上述,跳繩運動具有樂趣化、器材簡單易學、花費少和場地限制小等特 性。同時又有助於個體在身體肌肉和骨骼的發展,改善心肺耐力、瞬發力和身體 組成等功效,適合在校園中推廣。另一方面,綜觀國內外文獻,對於跳繩運動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