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品格教育在協助學生建立正確且符合社會期待的價值觀,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品 格教育課程有助於提昇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故在國中階段施行品格教育有其需求 及教育價值,因此研究者對在學校裡的教師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學校教師是課堂上的授課者,對於學校教師,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 將品格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並且融入於各教學領域中

本研究結果發現,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建 議學校教師在學校生活中多增加品格教育之學習機會,可應用九年一貫彈性時間實 施品格教育課程, 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彈性教學節數占總節數的 百分之二十,可由學校自行規畫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之活動。此外也建議各領域教 師平日可選擇適當的學習領域單元,融入相關品格教育議題,除了課堂上的品格教 育教材應用外,教師本身也可以透過身教的示範,藉此提昇學生自我概念,增強自 我認同與自我肯定,進而促進其全人的發展。

(二) 品格教育課程應結合家長資源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家庭結構和家庭社經背景不同會影響品格教育課程教學 對自我概念提昇之效果,單親和低社經背景因素會降低品格教育對自我概念的提昇 效果。因此學校教師在實施品格教育課程時,應與單親和低社經背景的學生家長密 切聯繫,協助單親和低社經背景的學生在品格教育課程中獲得較佳的學習效果。教 師可以在親師座談會活動,舉辦品格教育資料展覽與研討活動,使家長瞭解學校品 格教育活動之目標、內容和做法,俾建立共識,讓學生在校所學能獲得家長支持,

並且在校外之環境依仍能持續落實。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後續之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建議:

(一) 針對學生的自我概念變化情況進行追蹤調查

礙於人力與時間的限制,本研究未進行實驗後學生的自我概念是否具有持續 性之追蹤研究,因此建議之後的研究者,能於實驗結束後,可針對學生的自我概念 變化情況進行追蹤調查,進行教學效果持久性的相關研究,以了解本研究的時效性。

(二) 可擴大研究樣本及範圍

在樣本方面,本研究僅選擇一所國中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共289名學生為樣 本,由於樣本較小,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有其限制性。未來的研究可擴大研究 樣本及範圍,如此可提昇增加資料的代表性,使研究結果能更具推論的價值。

(三) 可增加相關研究變項

在研究變項方面,本研究以品格教育課程為自變項,以自我概念為依變項,

探討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之影響;在干擾變項方面,本研究探討學生性 別、年級、家庭結構和家長社經背景,然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甚多,如家長的管 教態度、地域性差異和學生過去的經驗等,因此在後續的研究中,可增加上述變項,

以提昇研究的周延性。

(四) 可納入行動研究之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著重於量化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 以納入行動研究之方法,累積質性的資料,深入探討研究對象接受品格教育課程後 自我概念改變的內在心路歷程。

參考文獻

丁錦宏(2003)。品格教育:向右擺動的鐘擺。南通師範學院學報,19(1),115-121。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專刊。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王如敏(2002)。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盈萱(1995)。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台北市國、高中生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奉儒(2004)。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對於品格教育的一些質疑與期待。師 資培育中心九十三年度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東海大學。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琪明(2004)。品格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625,

30-38。

李琪明(2006)。新品格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 教學,9 (2),55-74。

李素貞、蔡金玲(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 士學位班,台南市。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625,2-16。

沈明慧(1994)。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影 響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杜桂靜(2006)。品格教育的寧靜革命。品質月刊,42(12),22-24。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3)。教師不快樂逾七成壓力指數高。國語日報。線上檢索日期:

2007 年 11 月 20 日 ,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

serial=27703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6)。台教師調查:尊師重道最需改善。大紀元新聞網。線上檢 索日期:2007年11月20日, http://epochtimes.com/b5/6/9/27/n1468290.htm 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管教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林生傳(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測驗出 版社。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郁君(1998)。學業成績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 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 成長與實踐智慧,93,171-193。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測驗出 版社。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 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 班,新竹市。

洪中夫(2005)。玩出好品格-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 社。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 刊,48,300-314。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 刊,110,48-56。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 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南投縣。

陳鳳卿(2006)。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屏東 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 東市。

陳麗卿(2006)。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研究 所,新竹市。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格教育促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 0930168331號函。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 刊,15,451-534。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量表。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2001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 際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黃德祥(2004)。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2004 教育論壇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嘉 義大學。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24,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27-36。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113,118-130。

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實驗效果。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