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概念之意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2-5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概念之意涵

本研究將探討實施品格教育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以下針對自我概念 之意義、特徵、結構、相關測驗等層面,分述如下: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

Cooley (1902)以「鏡中自我」的概念來解釋自我概念,他人就像一面鏡子,透

過與他人互動之後,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此想像所產生的自我感 知,如驕傲、滿意、羞愧等,即為「鏡中自我」。因此,他人對自己表現的看法,

將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藉由他人的反應與回饋來檢視自己是否受人喜歡、人 際關係是否良好。

Mead (1934)從Cooley的觀點延伸出新的看法,他認為自我概念不是與生具 備,而是透過與他人發展的各種人際互動歷程逐漸產生的。人們對自我的了解,通 常來自於與他人的相處與互動,經由他人對自己的想法與知覺來了解自我。

Shavelson (1976)認為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了解,透過在環境中的經驗 和個體對這些經驗的解釋而來。因此自我概念可以從個體對其所處環境的反應來解 釋。

Harter (1993)認為自我概念還包括個體對自我表現適切與否的重要評價(白博 仁,1999)。

Mead提出自我概念是由特定他人或其他社會團體所形塑而成(林郁君,1997)。

Dusek (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一種個體看待自己的方法,以及形容自己的方 式。

Labenne and Greene (1969)認為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覺察(莊榮俊,

2002)。

Marsh (1989)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自我概念,是個體將和自己相關的經 驗組合成自我基模,以此基模對外界的刺激進行詮釋與了解(李麗蘋,2002)。

Rosenberg (1979)認為,自我概念是關於涉及到自己的所有感受與知覺,包含 了認知與情感層面,Pelham and Swann (1989)亦支持相同的看法。

黃德祥(1994)認為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情感與態度的總合,是個 人試圖認識自己,建立基模,以便對自己有關的訊息組織起來,簡單的說就是個人 對自己的整體看法。

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覺與態度,同時表現出 某種程度的好惡感受。

林世欣(2000)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多角度、總合的整體看法,包括不同

面向的解釋。

賴永和(2001)指出自我概念是一種透過個體的信念和態度所組織的一套價值 系統,和個人的生活、健康、人際、學習有密切的關聯,也是人格結構的核心。

張春興(2001)也曾解釋自我概念的意涵,是個人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看法。

學生的自我概念係指學生在生活經驗過程中,對自己身心特質、學習成就以及人際 關係等各方面的綜合知覺與自我評價。

林家屏(2002)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的看法,是與社會環境互動後,看待 自己的行為、能力、身體或態度的覺知。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之觀點,可以得知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主觀的看法與 感受,除了會受到個體先天個別差異與身心特質影響,也會因為外在環境接觸的人 事物與生活經驗而影響個人對自我的看法。因此,自我概念包括了自我對身體、能 力、個性、態度、思想等各方面的感情與認知的總合,而自我概念也會隨著個人的 成長與他人互動的經驗而有所改變。由此可知,自我概念的意涵與形成是包含多層 面的。

二、自我概念的特徵

各家學者針對自我概念的特徵,在詮釋上有不同的解讀角度,茲分述如下。

Shavelson,Hubner and Stanton (1976)提出自我概念具備下列特徵:

1. 有結構性的:個人的自我知覺過程十分複雜,但是個人內在會將接收的知覺轉 換成分門別類的組織,因此這些自我概念的組織方式,是有結構地存在於個人 的認知系統內。

2. 多層面的:自我概念涵蓋多種層面,如社會的自我概念、學業的自我概念、情 緒的自我概念與身體的自我概念等‧每一種層面的自我概念都與個體獨特的生 活經驗與多樣的生活情境息息相關‧

3. 階層性的:自我概念包含不同階層的結構,上層部分是一般的自我概念,其中 又分為學業與非學業自我概念,最下層為個人成長過程中個別經歷的具體行為 經驗。

4. 逐漸穩定的:自我概念的穩定性是由上往下遞減,最上層的一般性自我概念最

穩定,需長時間才能有所改變;而往下遞減至最底層的個別行為經驗最容易改 變,

5. 逐漸發展的:隨著個體年齡增長,自我概念逐漸分化為不同向度。幼兒時期的 自我概念是未分化的,是整體的。隨著年齡的遞增,個體開始接觸不同的人事 物與環境,自我概念會分化為特殊的不同層面。

6. 具評價性的: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發展出對自己的多層面看法,也針對這些自 我看法進行評價,從中感受到自尊與自我接納。

7. 具辨別性的:自我概念與其他的心理相關概念有所區別的,如智力、焦慮等。

而許多不同種類的自我概念也是可以區辨的,例如,學業成就的優劣與學業自 我概念的相關性,會比社會或身體方面的自我概念相關性來的高。

Purkey (1998)提出自我概念包含三個特徵:

1. 自我概念是整體性的結構:自我概念具備整體性,型塑個體人格的一致性。

2. 自我概念是學習而來的:自我概念透過個體所知覺到的經驗,累積、塑造後逐 漸形成的。

3. 自我概念是動態的:自我概念可催化行動力,是積極且活躍的,可以指引個體 人格與行為的方向。

郭為藩(1996)指出自我概念具備以下特徵:

1. 是知覺的客體:自我的塑造是由知覺而來,每個人對客體都有不同的態度,這 些知覺或態度是統合而完整的,具備穩定性和一致性。

2. 多面向的結構:自我概念不只是主觀的認知,還有態度,以及態度所引發的情 緒反應,是一種複雜的結構。

3. 主觀性:是從個體的經驗而來,不一定真實的存在,卻是個體相信其存在。

4. 態度性:自我概念是由一組態度組合而成,構成的因素包含自己本身、外在環 境接觸的的人事物和價值觀等。

黃德祥(1994)認為自我概念應具有以下特徵:

1. 他人取向的(other-oriented):自我概念會受到他人影響。透過與他人之間的互 動、別人的回饋與評價,開始形成對自己的看法。

2. 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體系(self-constructed systems):因為個人的主體意識、認知 理解以及人生經驗,自己會形成一個基本的參照模式與架構,以作為與外界聯 繫的依據。

3. 一種對自我的描述(self-description):能說明自己是誰(who)?是什麼樣(what)的 人?有了這些說明才能幫助自我的了解,也就是所謂的「自知之明」。

4. 一種自我界定(self-definition)與自我形象的整合:自我概念除了說明自己,也幫 助個體進行自我辨識與自我認同,是關於自我的各種訊息加總的結果。

綜合以上學者所論述,自我概念的特徵,已涵蓋在Shavelson所提出的範圍中,

但是因為各專家學者著眼的角度不同,著重的部分就會有所差異。綜合分析可以得 知,自我概念是具有組織性的,是包含不同面向的;而隨著年齡成長,透過經驗的 累積與他人的評價,逐漸發展成行為一種整體性的自我描述,這些是普遍被學者們 所認同的主要特徵。

三、自我概念的結構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自我概念涵蓋不同的層面。國內外的學者專家針對不同 的角度將自我概念分成數個層面加以分析,分別敘述如下:

Fitts (1965)將自我分為外在與內在兩種架構,其中外在架構包括:

1. 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是指個人對自我的了解。

2. 自我滿意或自我接納(self satisfaction or self acceptance):是指個人對自我的滿 意程度或接納的廣度。

3. 自我行動(self behavior):是指在個人在決定接納或拒絕自己以後,實際所採取 的因應行為。

若從內在架構進行分析,則包括以下層面:

1. 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個人對自己身體、外貌、能力、健康狀況及性方面的看 法。

2. 道德倫理自我(moral-ethical self):個人對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個人信仰的看法。

3. 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個人情緒與人格特質的看法。

4. 家庭自我(family self):個人對於自己身為家庭成員一份子的看法及成員間彼此

的信任度。

5. 社會自我(social self):個人與他人互動、交往過程中的價值感與勝任感(盧欽銘,

1980)。

Hurlock (1974)認為自我概念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

1. 基本的自我概念(the basic self-concept):指個人對自己的外表、能力、價值和理 想的看法與態度。

2. 短暫的自我概念(the transitory self-concept):指個人的自我概念是會變動的、暫 時性的、不確定性的,會隨著時間與情境的轉變而有所變化,隨時會被較適宜 的自我概念所取代。

3. 社會的自我概念(the social self-concept):如同Cooley所提出的鏡中自我概念,是 以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作為衡量自己的解釋與依據。

4. 理想的自我概念(the idealself-concept):指個人所渴望成為理想自我的知覺。理 想的自我概念會受到基本的自我概念與短暫的自我概念的影響,並且不斷地調 整與修正。

Burns (1979)認為整體性的自我概念是由主我( I )與客體我( me )所組成,前者 形成個體的自尊心與自我評價;後者形成個體的自我形象。主我、客體我與二者交 互作用產生的行為,這三部分將影響個人的自我態度,而此自我態度又被區分為為

「認知我」、「理想我」及「他人我」。

Lawrence (1988)引用傘狀架構比喻自我概念。如圖2所示,在自我概念底下包 含了三方面,分別為:

1. 自我形象( self image ):即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

2. 理想自我(ideal self):即個人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麼。

3. 自尊(self-esteem):即個人對於自己「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差異的感 覺。

圖2 自我概念傘狀架構圖

資料來源: Lawrence, 1988, p.187

林邦傑(1970)曾將自我概念加以分類,並編製出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其中 包含生理我、心理我、家庭我、、社會我、道德倫理我、自我批評、自我認證、自 我接納、自我行動及等九要項,分別加以敘述如下:

1. 生理我:代表最基本的一種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情形、外貌、

動作技能及性方面等的感受。

2. 心理我:個人對自我的價值感與能力的認知與評價。

3. 家庭我:個人對於自己身為家庭中一份子的價值感與責任感。

4. 社會我:個人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對自我的能力、價值的看法。對大多數人而言,

社會我是一種每天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一種概念。

5. 道德倫理我:個人對自己的道德價值、宗教信仰及對於是非對錯的看法與認定。

6. 自我批評:個人自我防衛的能力。

7. 自我認證:是一種自我統整的能力。

8. 自我接納:是接受自己的程度。

9. 自我行動:是對自己的行動與行為知覺的廣度。

郭為藩(1996)則從自我的結構面分析,一個發展成熟的個體,其自我概念應包 自我概念

self-conce pt

理想自我 ideal self 自我形象

self-image

自尊 self-estee

m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