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2 建議

現今的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越來越多,相對的失智老 人人數也逐漸升高,而失智老人對於照顧者的負擔極大,故專門的失 智機構,亦會是未來的趨勢。但政府機關及民間單位雖有逐漸重視,

可是仍在起步階段,並沒有對於失智這一塊有明確的準則。本研究對 於此建議如下:

一、政府機關應對失智機構有明確之規範或準則,現今失智機構雖有 增加,但仍不足,應該大力推動及補助,使得失智機構更為完善 及普及。

二、大多數的長者都希望能跟子女同住,但由於失智長者本身所帶來 的問題行為,會使子女承受更大負擔及壓力,故建議失智機構可 以朝向與社區結合的目標,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亦又兼顧失智 長者所期望。

參考文獻

1. 李宗派,「人口老化與其變遷趨勢之探討」,臺灣老人保健學刊,第 2 卷,第 1 期,第1-32 頁,2006。

2.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與政策,1987。

3. 劉秀枝、吳進安,「基礎神經學」,國立編譯館,台北,1997。

4. 劉秀枝,「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應用心理研究,第7 期,第 71-72 頁,2000。

5. 葉淑惠、陳幼梅,周慧琍,「老人照護指引」,華都,台北,第 185-205 頁。

6. 劉秀枝、翁文章、王署君,「阿茲海默氏症知能之藥物治療」,應用心理研究,

第7 期,第 119-132 頁,2000。

7. 陳茂松,「進住安養機構之老年人現況實證研究--以嘉義市三所仁愛之家為 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2003。

8. 內政部統計處,「主要國家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06。

9. 內政部統計處,「近年我國老年人口數一覽表」,2008。

10. Ferri C.P., Prince M., Brayne C., Brodaty H., Fratiglioni L., Ganguli M., Hall K., Hasegawa K., Hendrie H., Huang Y., Jorm A., Mathers C., Menezes P.R., Rimmer E., Scazufca M.,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 Delphi consensus study,” Lancet, Vol. 366, No. 9503, pp. 2112-2117, 2005

11. Wimo A., Jonsson L., and Winblad B., “An estimate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and direct costs of dementia in 2003”,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Vol. 21, No. 3, pp. 175-181,2006.

12. 劉景寬、戴志達、林瑞泰等,「台灣失智症的流行病學」,應用心理研究,第 7 期,第157-169 頁,2000。

13.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建立臺閩地區失能老人機構照護供需資源分佈

14. Conant-Arp C., and Robinson, J, “Long-term care design: Life-enhancing designstrategies at the Louis Feinstein Alzheimer’s Day Care”, Journal of healthcare design, Vol. 9, pp. 117-120,1997.

15. Swanson, E. A., Maas, M. L., and Buckwalter, K. C, “Catastrophic reactions and other behaviors of Alzheimer’s residents”, Arch Psychiatry Nursing, Vol. 7, No. 5, pp. 292-299,1993.

16. 內政部社會司,「96 年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報告」,2007。

17. 陳俊榮,「失智症的分類與診斷」,於邱浩彰編著,失智症(癡呆)的認識與 頭腦保健,正中,台北,1995。

18. 楊培珊譯,「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遠流,台北,1996。

19. 李宗海、陳獻宗,「失智症簡介」,當代醫學,第6 卷,第 27 期,第 12-16 頁,

2000。

20. 葉炳強、劉珣瑛,「腦血管疾病與癡呆症」,葉炳強等著,痴呆症患者的認識 與照顧,健康世界,台北,1994。

21. 孫瑜,「認識老人失智症」,健康世界,第 170 期,第 39-42 頁,2000。

22. 王培寧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阿茲海默氏症之療效及安全性」,臨床醫 學,第6 卷,第 53 期,第 409-414 頁,2004。

23. 劉嘉逸、劉秀枝,「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第 7 期,

第89-103 頁,2000。

24. 葉建宏,「可治療性失智症」,於邱浩彰編著,失智症(癡呆)的認識與頭腦 保健,正中,台北,1995。

25. 李世代,「老年失智症-高齡社會夢魘」,常春月刊,第239 期,第 142-145 頁,

2003。

26. 湯麗玉、毛家舲、周照芳等,「癡呆症老人照顧者負荷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護理雜誌,第3 卷,第 39 期,第 89-98 頁,1992。

榮總精神醫學雜誌,第4 卷,第 18 期,第 361-363 頁,1995。

28. 許佩蓉,「居住型態對照護機構內失智症患者記憶及行為問題之可能影響」,

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台北,2002。

29.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法,2007

30. Kane, R. A., Kane R. L. and Ladd R. C., “The Heart of Long-Term Ca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1. Schulte, Bernd, “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Germany”,1998.

32. Stanley J. Bordy, and Masciocchi C., “Date for Long-Term Care Planning by Health Systems Agen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No. 70, pp.

1194-1198,1980.

33. Evashwick, C. J,“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in S. J.William and P. R.

Torrens (eds.), “Introduction to Health Services”, NY:John Wiely & Sons,1988.

34. Gelfand, D. E , “The Aging Network: Programs and Services”, NY:Springer,1988.

35. 吳淑瓊、徐慧娟,「長期照護系統規劃:以台北市為例,跨世紀老人醫療福 利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87。

36. 吳淑瓊、江東亮,「台灣地區長期照護問題與對策」,中華衛誌,第 14 卷,

第3 期,第 246-255 頁,1985。

37.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38. 內政部統計處,「老人安養養護機構」,2003。

39. 吳老德,「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第 317-319 頁,2003。

40. George E. Fogg,and Robert F Fulton, “Leisure Site Guidelines for People over 55”, Arlington: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1944.

41. 黃耀榮,「安養機構建築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1993。

所碩士論文,台中,1995。

43. 黃耀榮,「失智症照環境設施現況與問題行為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 八十八年度業務發展計劃,1999。

44. Maslow, K.,” Special care unit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 expected and observedeffects on behavioral symptoms”, Alzheimer’s Disease Disorder, Vol. 3, No. 8, pp. 122-137,1994.

45. Cleary, T. A., Clamon, C., Price, M., and Shullaw, G.,” A reduced stimulation unit:effects o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4, No. 28, pp. 511-513,1988.

46. 黃耀榮,「失智者照護機構建築計畫及設計指引之研究」,中華民國長期照護 協會,2000。

47. 羅懷慈,「網路人際的隱性人格理論之初探-以網路聊天室為例」,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2007。

48. 黃俊英,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台北市,1999。

49. 王筱萱,內隱知識擷取方法之探討,

http://ceiba3.cc.ntu.edu.tw/course/cb9879/92.03.27-2.pdf,2007。

50.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 心障礙研究,第3 卷,第 2 期,第 122-136 頁,2005。

51. 李信佑,「宜蘭縣公路建設計畫優先順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研究所,新竹,2003。

52. 楊宜真,「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非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1999。

53. 林秀梅,「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 學系,台北市,2001。

54. 吳清山、林天佑,「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第92 期,第 127-128 頁,2000。

管理期刊,第2 卷,第 2 期,第 11-20 頁,2001。

附錄一 專家問卷訪談紀錄

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之研究 專家問卷訪談紀錄

各位先進:

感謝百忙之中填寫這份調查表

學生是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研究生,目前正從事「失智照護機構環 境設施之研究」之研究,透過這次問卷方式,本研究將確立失智照護機構環 境設施評估架構之項目,以作為日後進行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評估架構之 基礎,亦期望藉由本研究能提供相關單位於評估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之參 考。

借助您的意見,將使我們的問卷更具參考價值。本問卷僅提供學術研究 之用,不做其他用途,敬請放心填寫。謝謝 您的協助。

順頌 時褀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錫麒 教授 研 究 生:郭珮漪 敬上 聯絡電話:0919230622

E - mail:m09616009@chu.edu.tw 新竹市東香里六鄰五福路二段707 號

一、問卷內容簡介

本問卷內容主要請專家評估初步建置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評估架構中各個 項目。

二、問卷填寫方式

請您就以您多年來之專業經驗以及對於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之了解,對於 失智照護機構環境設施應具備哪些?以本研究根據文獻所列舉初步評估項目,若還 有不足或需改善之項目,請列舉說明。

三、初步評估架構之項目 本次問卷所研擬之架構項目,如下所示:

安全設施

消防設施 逃生路徑 避難空間

戶外活動場所

餐廳、廚房及膳食準備空間 廁所、浴室

居住空間 日常生活空間

管理及照護人員設施

辦公室 護理站 照護管理人員宿舍

特殊及其他設施

復健室 會客室 污物處理室

儲藏室 遊走路徑迴路 整體環境

空間組織 分區配置計畫

動線規畫

交誼空間

四、架構說明

本研究根據架構以個別說明方式,使專家您更了解主要架構及次要項目所代 表之意義,在此分別敘述如下:

一、整體環境:主要評估該安養院分區配置、空間組織及動線規劃,是否符合使 用者之需求、方便及舒適性。

(一)空間組織:公共與私人空間的層級並注意機構環境尺度,以避免形成集中 營式機構。

(二)分區分配計畫:在居住配置規劃上,以水平式生活簇群為佳,使水平移動 的服務動線達到便捷。

(三)動線規劃:空間的動線系統規劃必須強調安全性與失智症本身特殊屬性的 需求。除了滿足提供照護模式所需之動線安排,針對失智者特殊屬性,對 於出入口管制及方向辨識等問題也需加以注意。

二、安全設施:主要評估該安養院之安全設施,是否達到安全設施之標準,以確 保院內所有人員之安全。

(一)消防設備:應維護檢修,定期申報,並受准予報備支核定或復查合格。

(二)逃生路徑:符合無障礙之逃生路徑,路徑為防火材料及防火門。逃生路徑 為雙向,並有視聽之警示設備。

(三)避難空間:設有等待救援空間並設置避難器具。

三、日常生活空間設施:主要評估失智老人日常生活所需之空間,是否符合失智 老人日常生活空間之需求。

(一)戶外活動場所:戶外休閒活動可結合職能治療相關設施;植栽花草需注意 無毒性,防止失智者誤食;戶外活動場所器材應避免使用易造成危險之建 材;要有完善的監控設備。

(二)餐廳、廚房及膳食準備空間:可簇群配置其用餐區,但是機構情況而定也 可供工作人員用餐;用餐區附近應有盥洗室;用餐區應有視線可看到戶外 風景。包括儲藏、準備、配膳、清洗、及垃圾處理等作業空間;需有防水、

防蟲等設施;配膳用之器具應有良好存放空間避免失智症者擅自使用。

(三)浴室及廁所:提供不同屬性之沐浴設備;公共浴室內需容許一推床能夠迴

提供生活自理能訓練之設施;提供蹲式馬桶讓失智者多重選擇。

(四)居住空間:訂定居住房間每人平均使用合理面積;訂定居住房間容納人數

(依不同程度失智者)﹔界定居住房間傢俱需求;界定居住房間設備性能;

符合無障礙環境條件;建構易辨識之環境;考量居住房間之視覺、聽覺私 密性;建置緊急呼叫系統﹔加強意外事故防範設施;符合良好採光通風、

物理環境條件;避免使用容易引起失智症幻覺之材料或設備。

(五)交誼空間:交誼室宜採開放式設計且容許大型活動舉辦;交誼空間附近應 有盥洗室;中期失智者之交誼空間應鄰近護理站;避免容易產生幻覺之建 材與設計等。

四、管理及照護人員設施:主要評估管理及照護人員所使用之空間設施,是否符 合管理及照護人員之需要。

(一)辦公室:供管理人辦公之場所。

(二)護理站:護理總站位於入口,方便照護人員進出,且鄰近失智者遊走之通 道旁,視線良好,可以觀察失智老人使用通道及活動之情形。

(三)照護管理人員宿舍:供照護管理人員住宿的地方。

五、特殊及其他設施:主要評估失智老人環境設施特有設施及其他設施,是否為 失智老人所需求之特有空間以及其他附屬空間。

(一)復健室:體能運動及職能治療能夠促使失智老人身體機能減緩退化。而在 此照護環境中,體能運動區與職能治療區位於空間中之核心地區,且鄰近 護理站及餐廳,再加上四周環繞遊走徘徊路程,更能誘發住民使用此職能 治療相關設施之機制,同時也具有交誼互動之功能。

(二)會客室:親友來訪可提供不受干擾的空間,供親屬、住民會面相聚。

(三)污物處理室:污物處理需要有獨立空間暫放,因此設置於角落區位,以防 止污染及公害。

(四)儲藏室:物品儲藏空間提供儲藏乾淨之衣物。

(五)遊走路徑迴路:遊走迴路中不宜有端點、支道;路徑端點可連結交誼性公 共空間;符合相關無障礙設施規定;徘徊路徑旁可設置公共廁所以便使用;

連接職能治療區促進失智者參與機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