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上述結論進行建議分為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和針對社區發展者 的建議。

一、針對未來研究者

(一)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是將資本發展量化,以級距的形式呈現地圖,未來的 研究可以實地探勘社區,以實際的樣貌去描繪地圖,與量化之統計地圖 重疊,可呈現更多元的資訊。

(二)社區的發展為一動態過程,因此在時間、不同社區發展工作階段裡,社 區資本發展都會有所變化,因此若能在不同時期、階段進行調查,在與

95

本研究之五大資本地圖作一動態呈現,可以更加呈現社區發展工作的變 化。

二、針對集集鎮社區發展

(一)「自然資本」層面上,廣明社區發展較差,可從「使用與保護」、「環境品 質」上努力,以提高自然資本發展程度。

(二)「人力資本」層面上,永昌、富山、廣明社區應以「社區居民」、「社區領 袖」積極發展之外,以永昌與富山社區來說,可與學校加強聯繫,以加 強人力資本的發展。

(三)「建設資本」層面上,也是以永昌、富山、廣明社區發展較低,可針對「社 區文化及產業」加強發展。

(四)「社會資本」層面上、集集社區可能還需要在社區組織、交流、向心力、

資訊公開上更努力,讓社區具有向心力更願意投入社區發展,進而推動 集集社區人力資本發展。永昌、富山社區可針對社區互助、約束管理加 強。

(五)「互動資本」層面上,,集集社區、永昌社區可與鄰近之和帄、吳厝社區 交流、學習,以提升「互動資本」發展。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英百科全書(2009.11.23)。建築學—建築設計。http://wordpedia.eb.com/tbol/

article?i=004010002。

內政部營建署(2002)。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集集鎮發展綱要計畫。

南投:南投縣政府。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9.07.30)。社區總體營造。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 d=list&id=5。

文建會(2009.08.1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頇知問答集。h 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79。

王文科、王志弘(2008)。教育研究法(第十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

。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江明修(2000)。政府再造的理論辯證與策略析評(II)(計畫編號:NSC89-24 14-H-004-008)。

行政院(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

97

院。

余安邦(主編)(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

。台北市:遠流。

李永展(1994)。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驗證。台北:胡氏圖書。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

李奇紘(2008)。社區優質發展評估量表之研究-以 Farley&Costanza 五大資 本理論為基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李宗派(2003)。現代社會工作:一門助人之專業。台北:合記。

李國煌(2006)。休閒農業的永續發展:以南投縣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天穎(2005)。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周天穎、葉美伶、洪正民、吳政庭(2009)。輕輕鬆鬆學 ArcGIS9 修訂版。台 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周秀月(2005)。非營利組織在文化建設的角色與功能-以斗六市為例。南華大 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Jary,D.&Jary,J.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以嘉義市

98

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縣。

林金樹(2004)。Gis 概論與 majorGis 快速入門。台北:新文京開發。

林姿儀(2007)。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商店街組織運作機制之研究。「全國社區 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8-189。桃園縣:中原大學景觀系。

林建元(2003)。台北都會區公共建設計畫評估模式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621-Z-002-019)。臺北市:國 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

林振春(1988)。利用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素華、李奇紘、謝雅芳(2010)。社區聯盟理論對社區與學校優質發展評估因 子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4(1),1-25。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花蓮師院學報(16),

135-157。

林銀河(2008)。社群數位賦能協同帄台與權益關係人分析的社區總體營造建 構。宜蘭縣社區營造電子報,9610。2009 年 7 月 30 日,取自 http://epaper.

society.org.tw/index.php?volume=11。

邱瑜瑾(1999)。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 治學社會學報,29,117-165。

胡瑋珊譯(2001)。Skyrme著。知識商務。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99

胡鞍鋼(2005)。中國國情分析框架:五大資本及動態變化(1980~2003) 管理 世界,11,4-11。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徐宗國譯(2002)Strauss,A.,&Corbin,J.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公 司。

徐忠義、許宏元(2008)。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以提昇普查結果應用成效。主計月 刊,628,40-46。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載於王衍芬主編:社區文化建設(pp.

9-37)。台北縣: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徐震(1997)。社區營造:台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97,1-15。

徐震(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序。載於詹秀員著:社區權力結 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市:紅葉文化事業。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 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

徐震主編(1983)。社區發展在歐美。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土規劃全球資訊網(2009.11.26)。臺灣國土及區域發展實施方案。http://tpwe b.cpami.gov.tw/P/p_7_7.htm

張念慈(2000)。台北市社區領袖醫療資源利用及其相關因素探討。陽明大學社 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威國(1992)。我國私立醫院連鎖經營之可行性分析-分析層級程序法之應用。

100

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苙雲(1998)。當代台灣社會的信任與不信任。載於張苙雲、呂玉、王甫昌合 著:九0年代的社會:社會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pp. 297-331)。台北

:中央院社研所籌備處。

張淑君、劉怜均(2006)。農村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埔鹽鄉 永樂社區為例。中華農學會報,4(7),414-427。

張隆盛(2002)。二十一世紀議程之挑戰。2009 年 8 月 17 日。取自 http://sta.ep a.gov.tw/nsdn/CH/NADOCUMENTS/21NA/21NA.HTM。

許忠文(2002)。學校、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郭登聰(2004)。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植基土地與關照人民的省思。社區發展 季刊,107,1-4。

陳文宗(2005)。學校與社區資源之結合與共享以嘉義縣帄林國民小學為例。「

第六屆非營利事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39-156,嘉義縣:南華大學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陳君山(2008)。現代社會-團體組織與互動。2009 年 10 月 3 日。取自 http://vs 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c8.htm。

陳其南(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59),60-68。

陳其南(2003)。社區營造,不斷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載於洪德仁編:社造番 仔火。台北:唐山出版社

101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亭玉(2000)。河川流域水土資源承載力與永續力評量模式之發展。國立中 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師友月刊,408,25-29。

陳錦煌、郭程元(2003)。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第三屆地方 文史工作者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行政院文建會

陸宛蘋(2000)。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劃實務工作手冊—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篇。台 北市:內政部、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69。

集集鎮公所(2009.11.20)。關於集集。http://www.chi-chi.gov.tw/content/index.as p?m=1&m1=3&m2=13。

集集鎮戶政事務所(2009.11.20)。村里鄰人口數。http://village.nantou.gov.tw/cc cg/population/index.asp?m=99&m1=5&m2=24。

黃煌雄、郭石卲、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 析,未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靖柏(2008)。運用地理資訊系統結合邏輯斯迴歸進行崩塌潛勢之評估研究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02

楊榮(2003)。社會資本的缺失與重建—以中國城市社區發展為視角。2009 年 9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602。

葉至誠(2010)。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台北:秀威資訊。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 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劉美淡(1996)。社區與兒童發展的關係。載於王衍芬主編:社區文化建設(p p. 105-125)。台北縣: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劉會蓀、李漢鈴、新望(2003)。對蘇南農村社區領袖的觀察與研究。中國農村 觀察,2,58-63。

蔡文輝(1984)。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宏進(2005)。台灣社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李天賞主編:台灣的社區 與組織(pp. 50-58)。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承家(2004)。社區學習文化創新與社區教育典範的重建。載於中華民國社區 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與全球化(pp. 121-136)。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啟源(1995)。影響高齡者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委 託研究計畫。台中市:東海大學社工系。

蔡漢賢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勳雄、張隆盛、黃書禮、廖美莉(2001.6.20)。都市永續發展與生態都市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