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建議

本研究探討各面向問題時,發現各界對於 BIM 發展情況,認知落差頗大。或 許導因於政府尚未正式宣告執行政令,而相關研究計畫成果又不代表機關之意 見,所以沒有廣泛的宣傳至相關單位。而產、官、學、研各單位對於 BIM 之發展 亦有不同見解,顯見各單位之間的溝通也不足。建議各界應慢慢發展出適當的溝 通與宣傳管道,以利增進交流並凝聚共識。

研究過程中,發現欲取得產業界執行 BIM 過程或成果之實際數據有相當困 難。除了各公司之成本機密外,更多是由於工程專案之獨特性,搭配合約要求之 不合理性,各工程各有不同「意外情況」,無法順利完成「全 BIM」作業,因此 許多單位並未留下詳細的數據,以資比較 CAD 作業與 BIM 作業之效果差異,以 致竟無法具體量化說明執行至今的利弊得失。因此建議民間產業的 BIM 聯盟或公 會團體,應嘗試建立專案數據,以了解實際情況,才能找出 BIM 推動關鍵問題並 據以研討對策,或是做為成功案例,吸引更多單位加入 BIM 行列。

又本研究範圍以公有建築工程為限,但捷運局及交通部亦有許多導入 BIM 之 工程,且成效頗佳。若後續研究能夠擴大研析範圍,或許可取其經驗,回饋建築 工程不同思維與做法。

另外因作者不具備資訊專業,而一般 BIM 教授課程僅以軟體操作為主,深深 感受到建築工程專業人員了解 BIM 之難度,因此建議資訊軟體廠商在技術性課程 資料外,增加介紹 BIM 管理知識之相關文宣,對於整體環境將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謝博全,(2011.07),BIM 在建築生命週期過程應用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 築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 康仕仲、蔡孟涵,(2009.05),建築資訊模型之技術發展過程,營建知訊,。

[3] 王明德、張陸滿、蔡奇成,(2013.06),建築資訊模型之法律議題初探,臺灣 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 84 期,185~203 頁,。

[4] 郭榮欽、謝尚賢,(100.9.1),BIM 與公共工程,公共工程電子報第 38 期,。

[5] 郭榮欽,(2012.09),我國營建產業現階段發展 BIM 之 SWOT 分析(上) ,營 建知訊 356 期 63-65 頁,。

[6] 郭榮欽,(2012.10),我國營建產業現階段發展 BIM 之 SWOT 分析(下) ,營 建知訊 357 期 63-66 頁。

[7] 陳志文,(2017.06),漫談對 BIM 技術之看法,工程 90 卷 03 期。

[8] 陳瑞鈴、楊智斌等,(2016),國內外推動 BIM 之策略與成效比較研究,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計畫。

[9] 鄭泰昇,(2016.04),BIM 迷思三部曲,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 Paul Teicholz,(2004). “Labor Productivity Declin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auses and Remedies,” AECbytes Viewpoint #4。

[11] buildingSMART alliance-bSa, BIM Project Execution Planning Guide Version, http://buildingsmart.com/.

[12]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NIBS), (2015), National BIM Standard(NBIMS).

[13] 郭榮欽,(2016.3),美國國家 BIM 標準 V.3 再進化,營建資訊。

[14] 李秉穎,(2013.07),美國 BIM 標準代碼連結臺灣地區營建資訊之可行性研 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5] 王安強等,(2017),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應用案例教材與培訓計畫之建立 成果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計畫。

[16] Eastman C., P. Teicholz, Sacks R., Liston K., (2011), BIM Handbook: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rs, Architects¸ Engineers, Contractors, and Fabricators, John Wiley and Sons, Hoboken, ed.2.

[17] Lott & Barber, (2005) Architects, https://www.lottbarber.com/.

[18]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 (2007),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guide.

[19] 鄧挺發,(2008.01),建築專案設計圖整合系統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工 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um, (2014.12), A Framework for the Adopton of Project Team Integration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21] http://analyticsstore.construction.com/market-trends/smartmarket-reports.html.

[22] 郭宇芬,(2012.08),以 BIM 模型資訊在設計階段估算建築工程成本之實證研 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3] 張子文,(2015.01),營造廠導入 BIM 技術影響因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管 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碩士論文。

[24] 何明錦、劉青峰,(2014.10),借鏡國際作法、構思臺灣 BIM 策略,中國工程 師學會 工程雙月刊,第 87 卷 05 期:頁 18-25。

[25] Lin. T.A., et al., (2006) “Building Smart - A Strategy for Implementing BIM Solution in Singapore”, Synthesis Journal, 5: 117-24.

[26] 王明德,(2014),我國 BIM 的發展策略與實施藍圖推動架構之芻議,中國工 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第 87 卷 05 期:第 46-58 頁。

[27] https://www.abri.gov.tw/tw/research/list。

為,工程雙月刊 87 卷 05 期。

[29] 丁育群,(2014),內政部營建署於營建工程導入建築資訊模型之推動與應用,

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第 85 卷 05 期:第 10-17 頁。

[30] 高宗正,(2014),E 世代電子化政府的新思維-新北市推動 BIM 藍圖與願景,

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第 85 卷 05 期:第 22-29 頁。

[31] 鄭孟昌,(2014), 數位時代的審照模式,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第 85 卷 05 期:第 39-45 頁。

[32] 黃毓舜,(2014),新北市政府 BIM 執行計畫與成果-建築與工程管理的新挑 戰,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 87 卷 05 期。

[33] 陳育萱、賴明慧、李怡葳、吳翌禎,(2012),建築師事務所 BIM 技術導入與 成效分析, 土木與生態工程研討會。

[34] 謝尚賢、陳美迪,(2014),以 BIM 促進臺灣營建產業升級,工程,87 卷 5 期,

第 59-63 頁。

[35] 陳建忠、余文德、邱垂德、鄭紹材、賴朝俊,(2017.08),台灣 BIM 指南之研 擬,土木水利 第四十四卷第四期。

[36] 楊智斌等,(2017),機關辦理公共工程導入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行政院 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專業服務案。

[37] 楊智斌,(2017.06),國內應用 BIM 案例之效益初探,工程 90 卷 03 期。

[38] 陳建忠等,(2017.12),國內 BIM 人力分級培訓可行方案之研究,內政部建築 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39] 邱垂德等,(2015),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之研訂-設計與施工階段資訊交 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40] 余文德等,(2016),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執行要項研擬,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委託研究報告。

[41] 羅啟三,(2017),事務所 BIM 建築設計整合結構機電實務應用,BIM 技術與

趨勢:2017 台灣建築資訊模型協會專刊。

[42]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2018),台灣建築師 BIM 收費標準,藥到 BIM 解 -建築師開的處方箋,第 17-26 頁。

[43] 周慧瑜,(2017.06),BIM 應用聚焦 才是營建業改善先天不良體質的藥方,工 程 90 卷 03 期。

[44] 王明德,(2014.06),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發展應用與政府可以扮演的角 色,營造天下,164 期,pp.20-29。

[45] Chen-Yu Chang, (2018), Incentivizing Collaborative BIM-Enabled Projects,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

附錄一-專家訪談名單

項次 單位 職稱 工作年資 BIM 經驗

1 某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 15~20 年 10~15 年 2 某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 15~20 年 10~15 年 3 某大型工程顧問

股份有限公司

協理 25 年以上 5~10 年

4 某大型工程顧問 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 (結構技師)

25 年以上 10~15 年

5 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機電工程師 10~15 年 5~10 年 6 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機電設計+施工)

董事長 25 年以上 10~15 年

7 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營造廠)

協理 25 年以上 15~20 年

8 某資訊公司

(原營造廠 BIM 中心)

總經理 25 年以上 10~15 年

9 某營造公司 BIM 中 心

經理 25 年以上 5~10 年

10 某整合科技有限公司 BIM 技術總監 25 年以上 5~10 年 11 某國際顧問有限公司 副總 25 年以上 5~10 年 12 某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 25 年以上 10~15 年 13 某市政府新工處 股長 10~15 年 5~10 年

附錄二-專家訪談紀錄 一、 第一位專家

單位:某建築師事務所 職稱:建築師

工作年資:□5~10 年 □10~15 年 ■15~20 年 □20~25 年 □25 年以上 BIM 經驗:□5~10 年 ■10~15 年 □15~20 年 □20~25 年 □25 年以上

1. 政府策略面問題

國內各公部門已經發布使用的各式契約參考範本(已納入 BIM 技術之應用),提 供做為各機關研擬合適之招標與契約文件之參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內 政部營建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各縣市政府也訂定了發展策略或進行相關研 究。

Q:請教您認為這些策略是否能發揮實際效益?或是否有相關建議。

A:參與政府相關會議時,業界對於相關議題砲火其實非常猛烈。政府希望能 追上國外的 BIM 發展,但是卻連使用 BIM 的目的都不清楚。BIM 無法解決 所有問題,也不是做越多就越好。例如:如果目的是留下對使用者有用之 資料,就應該思考營運階段之物業管理、智慧監控及大數據(如利用數據節 省能源)做法。政府人員需要進行教育,政府政策亦應該切合實際。

2. 產業制度面問題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 2015 年至 2017 年連續三年,委託學術單位進行「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之研訂—設計與施工階段資訊交換」及「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 執行要項研擬」及「我國 BIM 協同作業指南應用案例教材與培訓計畫之建立」

三項研究,已將相關資訊標準相繼完成草案擬訂作業。

Q:請教您認為台灣 BIM 指南是否能發揮實際效益?或是否有相關建議。

A:大部分的建築師事務所不導入 BIM 的主因是沒聽懂或是無法改變。BIM 的 設計需要先有專業知識,對於傳統作業的事務所來說,資深人員不願學習 新軟體,繪圖人員的定位都造成困擾。

結構部分因為原有計算軟體在交換上沒有問題,而結構牽涉空間使用及外 觀時(如牆的位置)仍由建築決定,納入建築模型,故整合運作上相對容易。

而機電部分則是大難題,機電專業性非一般建築師所能整合。設計階段碰

不是所有的機電技師都有現場經驗,所以機電設計單位對於導入 BIM 抗拒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IPD)」,較為接近的是統包(DB)模式。統包工程由 營造廠整合相關資源,在設計初期,就可以開始陸續接洽及確認分包廠商。然 而現階段營造廠或為了節省施工圖說修改之成本,或為了採購部門進行比價作 業,雖然可以協助提供施工端意見,卻不願意在細部設計未定案前,真正展開 施工圖作業。

Q:請教您認為提早參與之作業模式能夠達成?是否能發揮整合效益?或是否有 相關建議。

A:IPD 其實不一定用在統包,我曾在私人單位的案子中導入 BIM+IPD,獲得 施工進度超前 30%的成效,雖然後來因為業主設計變更,所以還是未能提 前完工,但足已証實 IPD 的理念確實是可行的。其設計階段的工作量確實 比原先多上許多,但理想的 IPD 下,這些多出的工作量不是只有建築師在 做,業主、營造廠同時也在協助蒐集資料提供資訊,營造廠及其專業分包 須提出局部的構法意見,再回應給建築檢核,確認後再把施作方法反映在 圖說上。

而過程中最常發現的問題是,營造產業上有許多專業工種或包商無法執行 高度施工計畫、預組安裝的要求,廠內設計須保留很多灰色或無計畫的地 帶,留給現場施工組臨時發揮。如何真正有效的整合設計是整個團隊須面 對及努力的議題。

執行 BIM+IPD,最重要的關鍵,並不是單純利用 BIM 軟體,傳達繪製的模 型及資料庫內的資訊如此簡單,最主要還是整個團隊早期參與計畫的深度 差異,利用 BIM 只是降低整合的難度與增加速度,並將檢討的結果多面向 傳遞。

5. 技術發展面問題

目前不同軟體之間互通性不周全,檔案轉換程序費時,軟體版次變更快速,增 加使用風險,軟體彩現能力仍有限等電腦軟硬體技術發展問題,造成使用單位 之困擾。

Q:請教您對於軟硬體技術發展之看法與建議。

A:軟體慢慢進步、成熟中,改版是有原因的。如步行距離就是新的功能,舊 版沒有;又或是為了提供彈性,讓各單位自己開發 API,就有產生新的做法。

大致是呈現好的方向。但是 REVIT 的費用越來越貴,業界好像被綁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