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實務性建議

(一)重視資優生與一般生學習間的差異與需求

因資優生與一般生語言推理能力、數學推理能力、圖形能力等表現,均有顯著差異。

顯示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故而學校或教育單位或許應著重在學生的天 賦與需求,而非認知與技能的訓練,從而加強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而非遏阻學 生天賦的自由,希望甚至可以進一步協助其找到適合自我的課程。

(二)建議不應以性別偏見限制學生的學習情境

由於本研究發現,學生認知能力中之語言推理能力及圖形能力具有顯著差異,僅數 學推理能力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建議學校或教育相關單位在課程設計與引導中,或許在 課程學習中應協助學生跳脫社會既有框架,例如,不應以語言推理能力較佳尌建議女生 應尌讀管理課程、男生則應選擇機電相關學習。社會的既定印象與框架,亦可影響學生 的價值觀,尤其是國中學生正面臨邁入成人前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階段,學習的養成應該 更為全面與健全。同時認知能力亦與家庭成長環境與社會氛圍有關,故而教學更應注重 此一問題。

(三)個人特質與學習環境中提供的認知能力關係應該更受重視

本研究發現,無論是資優生或是一般生的認知能力,均與個人特質中的情緒表現具 有相關性。也尌是說,學生的個人情緒表現或許可以影響其認知能力之發展。因此,在 學習過程中,或許應該注重其對學習或生活事件的情緒表現,從個人特質對生活或學習 事件的觀點影響,逐漸推進至學習情境的處理,讓學生獲得應對面臨各種不同學習情境 的處理能力,從而提升其學習的穩定度。特別是人際關係的相關處理問題,畢竟學生的 生活相對單純,除了家庭之外,其花費在學校的時間是最多的,而學習應包括知識層面 與人際關係處理,以為了培養更健全之人格做準備。

二、後續研究建議

(一) 以其他類的資賦優異學生為對象來探討

本研究以公立國民中學設有學術性向數理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但是根據《特殊 教育法》第四條所稱:資賦優異係指在「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

領導能力及其他特殊才能六類資賦優異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所以,未來 研究若能克服收集問卷的困難度,能以其他類的資賦優異學生為對象,探討他們的個人 特質,也許會有更多研究發現。

(二)更多元化的探討方式以增加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本研究因採用問卷自陳調查方式,並僅針對新北市兩所設有學術性向數理資優班的 公立國民中學進行調查,因此可見後續研究可以擴大研究範疇,增加研究範圍與樣本 數,以期獲得更多實證性數據做為探討與論述之用。另一方面,亦建議後續研究或可加 入深度訪談,從深度訪談中獲取更多對於資優生與一般生的認知能力與個人特質觀點,

並進一步聚焦問題的所在,運用更加整體與全面性的思維來進行研究論述與實證,從而 更為深入的理解相關研究議題,以增加研究的深度。

(三) 背景變項性別在未來可以有更多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有一個背景變項是性別。男女生的性別差異,其實在智力表現上並無顯著差 異,但許許多多的學習表現仍然可以看出因為性別不一樣而表現不同。在資優教育概論 第 14 章中,特別介紹資優男孩與資優女孩(Gifted Boys,Gifted Girls),討論性別 成尌,比較對照家庭、學校、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望、成尌取向和抱負所產生的差異。

由以前的文獻可知,性別差異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現在的社會氛圍和 教育觀念的改變,也強調不可以有性別刻板印象,那麼在未來研究上,此背景變項性別 可以有更多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嘉男、王敬文、郭佳銘(2010)。指紋類別與人格特質關聯性分析。工程科技與教育 學刊,7 (3),476-483。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49 屆314班全體同學合譯(2000)。數學思考(原著作者:John Mason with Leone Burton &Kave Stacey .(1998).書名:Thinking

Mathematically)。台北:九章。

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江淑卿(2001)。兒童類比推理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1),47-64。

吳明隆、葛建志(2006)。國民小學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 尌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15。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與中華民 國特殊教育學會(編),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9)。臺北:師範大學。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刊,14,179-206。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1998)。世界性的思維,本土化的行動-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載於中華民 國特殊教育學會(編),資優教育25週年研討會論文專輯,19-40。

吳武典(2000)。資優教育全方位發展策略的整合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編),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1-20。

吳武典(2003)。三十年來的臺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1-5。

吳武典(2008a)。臺灣資優教育的發展。載於賀淑曼、吳武典(編),超常人才教育概 論(第二章)。北京:工業大學。

吳武典(2008年1月26日)。臺灣資優教育法規變革與檢討。發表於2008年資優教育家長 座談會之專題演講講稿。臺北:師範大學。

吳武典(2013)。臺港資優教育—前排的新視野。載於賀淑曼等著:天生我才必有用—

英才教育學(第八章,223-260)。北京:教育科學。

吳武典(2013)。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一)—回首前塵。資優教育季刊,126,1-11。

吳芝儀(2000)。生涯探索與規劃。嘉義:濤石文化。

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a)。John F. Feldhusen 著。資優兒童的學習與認知。載 於 Joyce VanTassel-Baska(主編),資優課程(27-41)。台北:五南。

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b)。Joyce VanTassel-Baska 著。資優課程:理論,研究 與實務縱覽。載於 Joyce VanTassel-Baska(主編),資優課程(5-23)。台北:五 南。

岑淑筱、林佳穎(2010)。組織文化、管理者人格特質與領導型態關係之研究--以觀光 產業為例。島嶼觀光研究,3(2),26-50。

李婉綾(2019)。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論文。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林水見(2009)。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五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白能、邱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研究--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管理 學報,16(2),175-200。

林幸台(197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

321-324。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欽榮(1983)。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碧珍、蔡文煥 (2005)。TIMSS 2003 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成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張秋男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尌調查 2003 (pp125-164)。

林曉芳(2009)。影響中學生科學素養差異之探討:以臺灣、日本、南韓和香港在PISA2006 資料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77-108。

林寶貴、吳純純、林美秀(1995)。台灣區兒童普通推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11,1-18。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屏科大技術及職 業教育研究。

洪暐銘(2011)。國中生認知風格對產品創意歷程與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

孫名符(1996)。數學教育學原理。台北:建宏。

涂金堂(2001)。類比推理之探究。初等教育學報,14,293-316。

張同廟、劉維群(2007)。五大人格特質與領導能力之關係探討--以台南地區大學校院 社學生團幹部為例。高雄餐旅學院學報,9(1),35-61。

張昇鵬(2003)。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7,95-120。

張春興(197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舒涵(2004)。大學院校約聘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張馨仁(2000)。從Dabrowski的理論看資優生的情緒發展。資優教育季刊,74,06-18。

教育部(2008)。資優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梁仲容(1996)。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尌關係 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203-228。

郭靜芳(1997)。國小資優生後設認知與推理思考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郭靜姿(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陳李綢(1980)。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4,

205-221。

陳李綢(1982)。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認知發展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

215-226。

陳李綢(1985)。布魯納理論應用於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刊,18,191-228。

陳李綢(1986)。國中學生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的關係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9,85-104。

陳美華、許銘珊(2010)。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暨觀光產 業研究,5(1),13-28 。

陳義汶、呂佳陵(2012)。國中生數學成績與性別差異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

121-144 。

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邱皓政、關秉寅、詹志禹(2009)。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思

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邱皓政、關秉寅、詹志禹(2009)。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