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國中學生整體升學率雖已接近100%,但所升上高中階段教育分 流的影響因素中,又以國中學業成績最具關鍵。而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國中 學業成績表現顯然較為不利,可能升上未來出路較不好的技職分流,如私立高 職,且與升上高中相較,升上高職的每位學生平均多出1.5倍學雜費就學成本,

但在生師比、教師學歷、與投注於每生的單位成本方面所能享用的資源卻都顯著 的偏低(廖年淼、劉孟珊,2004)。因此,對低家庭社經地位補助適當的經費資 源,如辦理學習弱勢學生之學習輔導或提供課後學習輔導(陳麗珠,2006),將

63

得使其子女獲得較高的機會升上較佳的學術分流;並對於已升上高中階段較為不 利的技職分流學生,則應施以補救教學措施,降低弱勢學生和背景優勢者的差 距,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施祐吉、黃毅志,2009;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

2000),這應有助於其未來的教育、職業與收入。

大學階段屬於學術分流者,現職地位與收入都較技職分流者高,而公立普通 大學者,現職地位與收入較私立普通大學者高,且公立技職大學者,收入也較私 立技職大學者為高,可見得學生所升上大學階段教育分流對地位取得的影響,仍 依然維持著學術優於技職、公立優於私立的現象。根據研究分析指出:對於已升 上技職分流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二專與五專後二年學歷者,應著重課程與產 業結合具實質效益(陳清燿,2005;黃毅志,2011a;劉若蘭,2007),這包括 多開設實務技術課程,授課內容應充分與產業界合作多增列找工作時用得上的,

使學生求職時大多能有一技之長,而能找到適當的好工作,降低高教者因低才而 低就的問題(黃毅志,2011a)。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由於本研究採用TEPS資料庫全體問卷中僅部分追蹤樣本內含國中三年級學 生學業成績,且本研究未納入其他可能影響學生出身背景對升上高中階段教育分 流的中介變項,如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財務資本(李敦仁,2007;周新富,2008;

孫清山、黃毅志,1996;陳怡靖,2001;陳怡靖、鄭燿男,2000;陳俊瑋、黃毅 志,2011;黃毅志、陳俊瑋,2008;劉正,2006;蘇船利、黃毅志,2009),以 及對升學而言很關鍵之基測成績,以致無法進一步了解學生升上高中階段教育的 機制。建議未來能納入國中學生升高中階段的基測成績、社會資本、文化資本、

財務資本及學科補習等中介變項,以進一步分析影響國中學生升上高中階段教育 分流的因果機制。

而本研究所採用的TIPED資料庫目前受限於「個人資料保護法」,須待釋出 辦法完成修訂後,才能繼續恢復最新年度的「資料申請」與「資料處理」服務,

這包括97、98、99學年度大一、大三、二技學生問卷雖已完成調查,卻暫時無法 釋出相關資料。因此,本研究也就根據2009年11月所釋出最新的「94學年度高等 教育師生問卷調查-大三學生」與「95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畢業生流向調查-大專 生」二筆資料予以併檔,探討出身背景變項透過大學階段教育分流、學科性別屬 性對現職地位與收入的影響現況。本研究分析影響現職地位與收入的因果機制時

64

雖也涵蓋學生出身背景(父親職業、父母親教育、家庭收入、家庭完整性、兄弟 姊妹數、族群及性別)、升上大學階段教育分流及學科性別屬性等重要變項,且 樣本較年輕,調查分析對象的年齡層即屬大學院校學生。不過,本研究運用TIPED 的資料僅分析教育分流對於勞力市場地位取得的影響,但並未探討教育分流對於 在台灣很重要的進公家部門、當老闆之影響(黃毅志,2011a),建議未來可研 究教育分流對進公家部門、當老闆的影響,以進一步分析教育分流對個人階層位 置之影響。

65

參考文獻

王雅芬(1995)。職業生涯與職業地位取得的性別差異-臺灣地區汽車及其零件 製造業實證研究。勞資關係論叢,3,117-152。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s 迴歸模型: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7)。資料使用手冊。2009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srda.sinica.edu.tw/TEPS/index.aspx。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台北市:遠流。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8。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 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

34,109-14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

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巫有鎰、黃毅志(2009)。山地原住民的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臺東 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9(1),41-89。

巫銘昌、林恩賜(2010)。我國高等技職教育評鑑的效益與綜合省思。技職評鑑,

24,25-27。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 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34。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 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大森(1999)。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 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

66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

25(1),35-62。

林大森(2011)。教育與勞力市場之連結:分析臺灣專業證照的市場價值。社會 科學論叢,5(1),40-83。

林永豐(2007)。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2), 1-3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 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清山(1991)。多變量分析統計法。台北市:東華。

林騰蛟(2001)。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6,15-22。

邱浩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 書廊。

施祐吉、黃毅志(2009)。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檢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論壇,12(3),35-64。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

95-139。

張苙雲、莊淵傑(2004)。科層勞動市場之兩性職等差距。臺灣社會學刊,32,

149-187。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 頁)。台北市:師大 書苑。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 究。教育學刊,16,163-191。

教育部(2011)。教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 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陳怡靖(2001)。臺灣地區高中/技職分流與教育機會不均等性之變遷。教育研究 集刊,47,253-282。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 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

67

會科學,10(3),416-434。

陳俊瑋、黃毅志(2011)。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 模型的延伸。

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陳建州(2006)。性別間的教育競爭型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71-105。

陳建州(2009)。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教育研究集刊,55(2), 35-67。

陳建州(2011)。女性的教育成就與大學畢業後初期位置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

57(3),75-121。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收入性別差異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2,

123-154。

陳建志(2002)。人力資本差異或性別歧視?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人文 及社會科學集刊,14(3),363-407。

陳清燿(2005)。高等技職教育課程設計與就業能力養成。亞太經濟管理評論,

9(1),73-88。

陳聰勝、洪榮昭、吳局振(1998)。台灣地區大專畢業生工作能力發展之研究。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1,1-15。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我國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 望。教育政策論壇,9(4),101-118。

彭莉惠、熊瑞梅、紀金山(201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

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

47-85。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與心 理研究,27(2),255-281。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

黃毅志(1992)。結構變遷與地位取得之關係:以教育擴充為例。中國社會學刊,

16,89-105。

黃毅志(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黃毅志(2001)。都市原住民階層變遷史。載於蔡明哲(等著),都市原住民史篇

(51-89 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

68

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 究集刊,51(4),43-71。

黃毅志(2011a)。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台北市:心 理。

黃毅志(2011b)。職業測量方法。錄於瞿海源(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第二版。台北市:東華。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普 通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楊孟麗、譚康榮、黃敏雄(2003)。心理計量報告:TEPS2001 分析能力測驗。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鄒川雄(2006)。一流大學的迷思?-從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精神檢討台灣高教之

鄒川雄(2006)。一流大學的迷思?-從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精神檢討台灣高教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