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綜合討論及對本研究之啟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文獻綜合討論及對本研究之啟示

綜合以上的文獻檢討,本研究擬以實證研究的方法,結合教育分流理論的研 究取向,一方面探討在台灣地區社會階層化所涉及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性與不公平 性的議題;一方面探討大學階段教育分流、學科性別屬性變項對現職地位與收入 影響的因果機制。

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佳,越有能力提供子女各種教育資源,

有利於學業成績(巫有鎰,1999;巫有鎰、黃毅志,2009;林俊瑩、黃毅志,2008;

孫清山、黃毅志,1996;黃毅志,1990;蔡淑鈴、瞿海源,1992;Sewell & Hauser, 1972),而就國中畢業後面臨普通或技職分流教育的升學途徑而言,家庭社經地 位越佳者,子女傾向就讀公立學校、公立高中;而家庭社經地位越低者,子女傾 向就讀私立學校、私立高職(林大森,1999;章英華等人,1996;黃毅志,2011a)。

而學生在升高中階段若進入學術分流,其課程目標在於強化、精進學術研究的領 域,將可提高學業成績,有利於順利進入、完成大學教育,較可能取得職業地位 較高的白領工作機會,而其工作所得與收入亦相對較高(章英華等人,1996;黃 毅志,2011a;Bishop, 1989;Gamoran, 1987;Hallinan, 1991;Lemessy, Tellison, &

Lemessy, 2009);反之,若進入技職分流,課程重點將放在基礎技能的學習,學 科的學業成績相對不利,會降低其進入、完成大學教育的機會,雖能立即進入職 場就業,但所從事多為職業地位較低的藍領工作,且收入偏低(章英華等人,

1996;黃毅志,2011a;Hallinan, 1994;Lee & Bryk, 1988;Lemessy, Tellison, &

Lemessy, 2009;Richard, 1998)。

家庭結構越不完整性,提供子女的教育資源較少,這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顯 著的負面影響(吳慧瑛,2007;陳俊瑋、黃毅志,2011;黃毅志、陳俊瑋,2008;

劉正,2006;Biblarz & Gottainer, 2000;Park, 2007)。家庭中兄弟姊妹數越多,

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關懷與投入有限,每個子女相對可分配的教育資源越少,如子 女越少有固定的書桌或書架(Blake, 1985)。這很可能造成家庭越不完整性與兄 弟姊妹數越多之家庭子女成績越差,對升上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產生不利影響,越 不可能升上公立學校、公立高中,而越可能升上私立學校、私立高職(黃毅志,

2011a),所接受的課程重點將放在基礎技能的學習,學科的學業成績將更形不 利,會降低其進入、完成大學教育的機會,而降低受教育年數,進而降低現職地

16

位與個人收入。

由於原住民在台灣地區中家庭社經地位比人數佔大多數的漢人低很多 (黃 毅志,2001),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與寄親家庭等家庭結構不完整性的比率較漢 人高(吳慧瑛,2007;巫有鎰,2007),家庭所能提供子女的教育資源也不如漢 人(吳明隆、林慶信,2004;巫有鎰,2007;張善楠、黃毅志,1999),而不足 的家庭教育資源又會因原住民兄弟姊妹數眾多而稀釋,如稀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 關注與提供子女參與學科補習,致使每一名原住民子女所能分配到的教育資源也 就比漢人少很多(吳慧瑛,2007;巫有鎰,2007)。不過,在控制家庭社經地位 後,原住民的學業成績仍比漢人低很多,可歸因於原住民子女有不利的生活風 格,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這會給老師負面的印象,對學業成績也就產生不 利的影響(巫有鎰,2007;張善楠、黃毅志,1999)。有關原住民國中學業成績 的研究指出:原住民的成績明顯不如漢人,即使在控制家庭社經地位後,原住民 子女的成績仍比漢人低很多,這會造成原住民學業成績較漢人差很多,對升上高 中階段教育分流產生不利影響,較不可能升上公立學校、公立高中,而較可能升 上私立學校、私立高職(李佩嬛、黃毅志,2011)。這同樣會因為原住民所接受 的課程重點將放在基礎技能的學習,學科的學業成績將更形不利,會降低其進 入、完成大學教育的機會,而降低受教育年數,進而降低現職地位與收入。另隨 著性別差別待遇減弱(黃毅志,1995),現在國中男生與女生的學業成績並無多 大差別(劉正,2006)。但男女生在升上高中、大學階段的公私立教育分流有何 差別呢?這有待本文進一步檢證。

雖然黃毅志(2011a)採用「2005 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附加專題東亞社會階 層與社會流動組資料(N=5379)」做分析:就最高學歷所屬的分流而言,屬於學 術分流的普通大學學歷者,他們的畢業生現職地位與個人收入都較技職分流的科 技大學、技術學院、二專與五專後二年學歷者為高;若就相同技學分流者而言,

有公立高於私立的現象。不過,黃毅志(2011a)的研究結果雖有探討教育分流 對勞力市場地位取得影響的變遷,唯受限於 2005 年資料所涵蓋 22-64 歲的樣本中 大學學歷者不夠多,他們中又有許多年紀很大的樣本在早年接受分流教育而取得 職業與收入,無法反映台灣近況。

而跟過去許多教育分流研究相較,本研究不但使用全國代表性學生大樣本,

樣本較年輕,他們的處境應較能反映教育現況。本研究另將大學階段學科性別屬

17

性納入分析,企圖從教育機會不均等性的實徵研究觀點切入,將其變項涵蓋升上 大學階段教育分流、學科性別屬性,並納入族群、性別及家庭結構等出身背景變 項。在因果模型的引導下,首先根據 TEPS 資料庫合併第二波 2003 年國三學生 及第三波 2005 年高二學生二筆資料,探討學生出身背景透過學業成績影響升上 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因果機制;接著根據TIPED 資料庫合併 94 學年度大三學生 與 95 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畢業生二筆資料,分析學生出身背景透過大學階段教育 分流、學科性別屬性對現職地位與收入影響的因果機制;擬藉由多元迴歸分析變 項之間的關係,以便找出出身背景究竟是透過哪些中介變項,進而影響現職地位 與收入。

1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