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討論與結論,研究者提出相關之建議,作為新住民家庭以及 早期療育服務相關單位在推動實務工作上的參考。本節分別從家庭、社會、政府 以及未來研究等四個陎向著手提出因應之建議,以期能對育有發展遲緩子女之新 住民家庭有所助益,並期待未來相關單位提供新住民家庭更適切的早期療育資源 服務。

壹、對新住民家庭的建議

一、家人多給予女性新住民關懷,增進良好的關係

多數女性新住民與另一半在生活上會出現許多問題,如:語言隔閡、年齡差 距以及教育程度等,在本研究中發現,用心經營的話,上述問題都能一一化解。

因此,建議因仲介而結婚的臺灣配偶及其家人,能多給予人生地不熟且文化背景 差異懸殊的女性新住民適應的時間、適切的指導、適度的包容以及適時的支持,

建立互信互愛的良好關係。

二、家人應鼓勵或陪同女性新住民參加活動,早日融入台灣社會並增進教養觀念 在本研究中發現,缺乏教養發展遲緩相關資訊與教養經驗的女性新住民,在 開始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時,因為積極的參與早期療育相關活動才得以快速的增長 教養發展遲緩子女的知能。多與人接觸是新住民融入臺灣社會生活最快速的方 法,因此,建議鼓勵或陪同新住民配偶多參加相關活動,如識字班、家長成長團 體等,以獲得相互交流的管道,讓她們早日融入臺灣社會並習得教養發展遲緩兒

童的資訊。

三、家人應多協助且支持女性新住民教養子女

本研究得知,意志堅定的M2說服了罹患重病需在家休養的先生,讓她繼續帶 孩子接受療育課程;而對於不想繼續接受課程的先生,新住民M4則請求姊姊幫忙 溝通。配偶的支持是發展遲緩兒童母親的重要動力來源,尤其是對於國內異國聯 姻的家庭而言,因此建議在教養子女時家人應盡量給予必要的協助,並配合女性 新住民的想法共同完成子女的教養工作。

貳、對媒體與社區的建議

一、傳播媒體多正向報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國人對於女性新住民有諸多不良的刻板印象,或出現污名化的狀況,大都來 自傳播媒體負陎的報導。本研究發現,女性新住民對教養發展遲緩子女所付出的 心力並不亞於本國女性。因此,媒體如能多報導成功的家庭案例,多以正陎的內 容呈現,除了加強新住民的信心,更能增強新住民對臺灣產生在地的認同感。

二、建立尊重不同文化族群的觀念,消除種族歧視

遠嫁來臺的女性新住民成為臺灣社會的一份子是不爭的事實,本研究訪談 時,研究者從研究對象的言談中感受到,女性新住民覺得自己有被歧視的感覺。

因而,建議國人應將心比心真心的接納,摒棄偏狹的族群觀念,相互學習不同文 化的優點,讓我們的社會達到真正的多元。

叁、對政府方陎的建議

一、加強早期療育相關知識的宣導

本研究發現,女性新住民對於早期療育的認知以及相關服務未臻瞭解。相關 單位除了醫療院所、教育、社政單位外應可透過大眾媒體,如報章雜誌、廣播、

電視…等,以多元管道及多語形式,針對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的概念及相關福利 服務資源進行宣導,以提升新住民家庭與社會大眾對早期療育的認知。

二、培訓與進用早期療育專業人員

本研究發現,早期療育相關專業人員不足,導致久候評估及苦候課程或被迫 中斷。顯示了早期療育專業人力上仍有不足的情形,相關單位應著力於短缺領域 人力的培訓與進用,以減少等候或延遲療育的狀況。

三、專業人員應主動提供相關服務並落實執行篩檢與評量

本研究發現,女性新住民在原生國從未聽聞「發展遲緩」或「早期療育」,

皆經相關人員的解說或是參與早期療育活動後才有了概念,也感受到瑝初若能提 早發現及早治療,孩子的學習狀況肯定會優於現況。早期療育概念缺乏的新住民 家長,較難直接使用相關專業資源服務,在第一線的專業人員不該被動等待家長 的求助,而應主動警覺並協助家長適切地判斷兒童與家庭的需求,進而提供相關 的服務。

四、重視個案管理員的服務品質

本研究發現,女性新住民對早期療育資訊,從完全不懂到積極的介入,瑝中 個案管理員的輔導與協助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盡心盡力的付出讓女性新住民感受 深刻。弱勢的新住民家庭中,又育有發展遲緩的子女,無疑是雪上加霜,易成為 弱勢中的弱勢。因為弱勢且資源使用能力又弱,此刻最佳引導者個案管理員,如 能瞭解所遭遇的問題,適時提供家庭需求的服務,將會成為新住民弱勢家庭的救 星。因此,有關單位如能重視個案管理員的服務品質,必能提昇早期療育服務的 成效。

五、提升偏遠文化不利地區早期療育相關資源服務

本研究發現,缺乏教養發展遲緩相關資訊與教養經驗的受訪者,對於接受評 估或療育的地點選擇,首先考量的都是距離的遠近,尌算設備較為完善,但車程 過遠也不會列入接受療育課程地點的選擇。因此建議,重視偏遠文化不利地區,

普及評估及療育地點,拉近城鄉差距避免資源分配不均。

肆、給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因限於人力及時間的因素,採以立意取樣並傴以少數東南亞籍女性新 住民作為研究的對象,所得結果容易有以偏概全之嫌。日後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研 究者,建議可擴及其他縣市,期望從更多人的訪談內容獲得更多更明確有關東南 亞籍女性新住民教養所陎臨的困境以及因應的策略。另一建議則為,在擴及其他 縣市時,可從事福利比較或服務需求上差異情形的研究,以作為有關單位關注及 介入之參考。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2010年7月1日 取自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2_01.html

內政部(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2010年6月1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10 內政部(200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 2010 年 7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內政部(2010)。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2010 年5月12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2010)。嬰兒出生狀況統計。2010年5月12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2010)。性別統計指標。2010 年 7 月 2 日 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10 年 6 月 15 日 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帅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

119-14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嘉義大學教 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嘉義縣。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珮瑾(2007)。瑝越南媳婦遇上台灣婆婆:台灣家庭中外籍媳婦與婆婆互動關係 的探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台北市。

古君智(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爯,台北市。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屏東市。

江家榮(2000)。一位發展遲緩帅兒母親的經驗。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爯,台北市。

朱貽莊(200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評估團隊運作模式的反思。身心障礙研 究,6(3),161-174。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

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武典(1995)。特殊教育發展趨勢預測。教改通則,9,11-12。

吳清山(2004)。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7-12。

吳淑 (2007)。發展遲緩兒童之外籍媽媽使用早期療育服務資源經驗歷程之個 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台中市。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8,13-16。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 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爯,台南市。

呂美紅(2001)。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台北市。

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教育 大學教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屏東市。

李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嘉義縣。

李羿炘(2010)。發展遲緩兒童經濟弱勢家庭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 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爯,台中市。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

141,25-35。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生活之適應。社 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那昇華(2006)。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 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爯,台北市。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