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保母與保母的家庭、使用居家式托育服務的家 庭、主管機關與居家式托育服務中心,以及未來研究人員提出建議。

83

壹、對保母的建議

一、訂定托育作息表,加入多元的學習活動

本研究結果顯示保母在活動構面及課程結構構面的得分最低。然而,近年 來,一些嬰幼兒大腦發展的研究顯示,豐富的學習環境是滋養大腦的重要因 素;豐富的學習機會與材料、多變的教學策略、適度的挑戰與學習刺激及正向 的回饋與鼓勵等都是豐富的學習環境之必備要素(吳樎椒與張宇樑,2008)。

因此,若要提升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應優先提升此兩構面的品質。

二、多覺察與調適自己的情緒與壓力狀況,適時尋求支援

本研究結果發現保母的情緒與壓力管理和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相關。居家 式托育工作需要長時間和嬰幼兒相處在同個空間,每天要面對相同的人事物,

在此狀態下容易對工作倦怠,情緒不好或壓力過大時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幼兒 或家人等)。因此,保母自身要多覺察與調適自己的狀態之外,也要為自己建 立支持網絡,像是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協力圈內的夥伴、社區內的人或家人朋友 等等。除此之外,家庭成員以正向方式面對保母的托育工作,才能使保母家庭 在托育時能維持平衡的運作,對托育環境品質有正向影響(曾清保,2006)。

三、大量吸收嬰幼兒發展、照護或課程等相關新知,與時俱進

本研究結果發現保母在活動構面與課程結構構面得分較低,且保母對於嬰 幼兒能從事什麼活動的理念不一,對於嬰幼兒托育環境應準備的物品或教具也 大為不同,對活動有想法、教材準備豐富的保母,托育品質讓人感受較佳,因 此建議保母能多閱讀嬰幼兒發展、照護或課程等知識(例如:新近有關嬰幼兒 大腦科學的研究),以及多參與相關研習活動。

貳、對政府機關的建議

一、增設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本研究結果發現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對保母的支持相當重要,研究對象大多 肯定中心的服務。然而,以民國 104 年一般保母與親屬保母共超過 48000 人

84

85

參、對居家式托育服務中心的建議

一、舉辦多元且實用的在職訓練課程

本研究結果顯示 FCCERS-R 活動構面及課程結構構面的得分較低(例如:

缺少自由遊戲、妥善的團體時間和多元的活動等等),且研究對象對於托育工 作中的學習活動較無規劃,可能是他們並不清楚嬰幼兒活動及結構的重要性,

以及能為嬰幼兒設計哪些活動或是應該添購(製作)哪些教材、玩具。建議居 家式托育中心除了依照政府規定的課程類別(嬰幼兒托育服務導論、嬰幼兒發 展、托育服務規劃及評估等九個類別)開設課程之外,能增加嬰幼兒學習活動 理論的課程,以及教具製作或學習活動設計等實務課程,並多瞭解保母上課需 求,隨時調整上課內容,更能達到在職訓練課程的效益。

二、加強訪視員的專業訓練

本研究結果發現訪視員對保母提供的支持以問題諮詢及提供托育環境布置 為主。然而,居家式托育工作的環境較封閉,訪視員是少數會和保母在工作環 境中互動的人之一,考慮到研究對象提及情緒管理、在職訓練以及和家長互動 的重要性,訪視員應先瞭解保母的家庭狀況、托育情形,進而對保母提供個別 化的情緒支持、托育工作實務問題討論,以及對較少參加在職進修的保母(於 訪視時)提供托育專業訓練等增能課程。

三、加強媒合時家長與保母在教養方面的契合度

對剛開始當保母的人而言,尋找托育兒並不容易,加入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除了能增加曝光機會,也能對幼兒家庭有初步認識,對保母和幼兒家長而言都 是一種保障。本研究內部觀點的結果顯示,「幼兒家長」是影響居家式托育環 境品質的因素之一,尤其當教養觀念與保母不一致時會有負面影響,若在媒合 時就能瞭解彼此的期待和教養方式,應該能減少磨合期的時間和轉介的機率。

86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發本土的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測量工具

本研究結果發現 FCCERS-R 除了互動構面和聆聽與說話構面之外的分數普 遍偏低,可能是因為 FCCERS-R 是國外研發的評鑑工具,雖然廣為各國使用但 仍存在文化差異(例如:臺灣地狹人稠,居家式的環境很難有大空間規劃成不 同活動的區域)。目前國內使用的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是以物理環境安 全為主,沒有評估學習活動、保母與幼兒互動或保母與家長互動等情形,僅能 保障基本環境安全。若想提升多方面的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可先瞭解臺灣居 家式托育環境品質的內涵,再研發出適合本土的評鑑工具。

二、評鑑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時應採用多方觀點

本研究發現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的內部觀點與外部觀點有落差,除了要加 強保母對於托育環境品質的認知以外,也應考量到評鑑本身就應該包含不同的 觀點。如同 Katz(1994)所提出至少四種評鑑幼教品質的角度:(1)由上而 下:指政府機構對品質提出的特定標準。(2)由下而上:指嬰幼兒在環境中 所經驗的事情。(3)內在:指以照顧者的角度理解品質。(4)外在:指在托 育空間以外的角度,包含家長、社會環境等。除了由上而下的觀點較常被提 及,其他觀點是目前研究較缺乏的,建議未來研究可從不同觀點來評鑑居家式 托育環境品質。

三、透過事件訪較能深入了解保母的內在觀點

本研究在瞭解保母對優良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的觀點或托育安排時直接用 抽象且回答範圍很廣的問題作為訪談題目,例如:「您在托育環境上做了哪些 安排?」、「您心目中優良的托育環境是什麼樣子?」這樣的訪談題目造成保 母回答上的困難,以及整理訪談內容時的不易。建議未來研究者在進行托育相 關的訪談時以事件為主題,例如:「如果幼兒得了腸病毒,你的處理流程是

87

麼?」、「如果今天去參觀一個優良保母的托育環境,你覺得一進門會看到什 麼景象?」等等,能幫助保母更具體的思考。

四、擴大研究對象所在地區及樣本數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有 10 人,托育環境品質及理念的個別差異大,且其 托育地區以大台北地區和台中地區為主,致使研究結果較為分歧。其次,研究 對象少也不能推論臺灣居家式托育環境品質的情形。建議未來針對居家式托育 環境品質的研究要增加研究地區與研究人數。

8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青萍(2009)。社區保母系統對家庭式托育服務品質之影響:台中市南區的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王品雅(2006)。幼兒在社會戲劇遊戲中協商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白育綺(2003)。幼兒園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總處研究成 果報告(編號:1010300367)。臺北市:主計總處。

吳樎椒、張宇樑(2008)。當「神經科學」遇上「幼兒教育」 ─省思與重現幼 兒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理路。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49-66。

汪慧玲、沈佳生(2007)。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實踐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5,

59-74。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2014 年 9 月 15 日)。

邱志鵬(2001)。臺灣幼兒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侯如盈(2010)。嬰幼兒居家式托育環境之現況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新北市。

侯禎塘(2006)。幼兒美術與治療。特殊教育叢書,1,61-76。

姚秀慧(2011)。保母對臺北市社區保母系統的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段慧瑩(2011)。居家式托育品質評估工具及其相關研究探討。輔仁社會研 究,1,209-241。

89

段慧瑩、黃馨慧(2008)。台灣證照保母托育服務概況調查。幼兒教育年刊,19,

19-50。

段慧瑩、楊曉苓(2011)。保母托育管理與費用補助計畫效益評估期末報告。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10006-0236),未出版。

胡倩瑜(2003)。我國合格家庭保母之托育服務品質認知調查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馬祖琳、張斯寧(2007)。家庭保母督導與管理之規畫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 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603-0179)。臺中市:內政部兒童 局。

高仁華(2006)。保母之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保母證照制度關係之研究─9 個個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雲、鄭芳珠(2002)。保母家庭托育環境安全之探討─以台中市保母協會會 員為例。醫護科技學刊,4(2),105-125。

郭李宗文、劉學融(譯)(2010)。家庭托育環境評量表(原作者:T. Harms, D.

Cryer, & R. M. Clifford)。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7)

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內外部評鑑的差異與結合。國立政治大學學 報,82,27-61。

郭靜晃、黃惠如(2001)。托育家庭的管理與布置。新北市,揚智文化。

陳姣伶(2009)。從家庭到托育環境─國內二十年托育文獻回顧與評析。經國學 報,27,86-107。

陳若琳、涂妙如(2012)。新北市家長對保母及其托育服務使用現況與需求調 查。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新北市:新北市政府社 會局。

陳倩慧(1998)。家庭托育服務的品質:家庭保母的角色,家庭系統及與家長

90

互動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傅珮慈(2009)。收托發展遲緩幼兒保母之家庭托育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

傅珮慈(2009)。收托發展遲緩幼兒保母之家庭托育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