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中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以及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所觀察的情況及 心得,試圖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議,給予有意投入華語教學的教師與教育單位擬定 教學內容與政策時參考。

一、 對教育機關之建議

(一) 鼓勵影片融入寫作的教學

目前華語寫作教學中,多以口述教學,著重在語法的訓練、語句字彙正確的 表達,較少在思維能力方面著墨,而根據本研究中兒童對於實施影片融入華語寫 作教學的方式,不但感到興趣,在寫作學習成就上的表現也達到顯著,所以,在

76

學校課程安排上可以鼓勵老師嘗試以這種方式教學。

二、 對教師的建議

(一) 影片教材的蒐集應有規畫

研究者在影片搜尋的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難,在此實驗中針對寫作的主題,

進行搜尋影片時,需要互相的配合,要找到新穎又能同時提供寫作主題相關的內 容,加上須符合影片選擇之標準,在缺乏經驗及更有效率的途徑下,因此在準備 教材上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且在內容篩選上,都為研究者一人構思,欠缺周全的 考量,因此,教師間可以共同討論教材內容及設計,彼此分工與共享,使得內容 更加嚴謹周全,並可以增加教材準備效率。

(二) 教師應多善用影片教學技巧

教師在使用影片於教學時,由於不同於一般教學法,學生會無所適從,教師 應該明確告訴學生以影片上課的內容,並在影片觀賞前討論影片與寫作題目相關 內容,影片觀賞中也需要在重要內容處暫停並加以討論,影片結束後可以讓學生 分組進行討論並與全班分享。

由於受測時間及受測對象研究限制,研究者在三次寫作教學中,僅能以一貫 的方式,教師講解完題目、影片引導、相關題目討論進而進行寫作。若教學時間 及次數增加時,除了學習單外,亦可以讓學生上台發表或是讓學生表演,讓學生 傾聽更多不同的想法及意見,或是透過扮演影片內的情境,更加深對主題的瞭解,

進而增加學生學習的機會,更增添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

(三) 提升格式向度上的進步

透過影片融入寫作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果上有顯著的進步,進而探討在各 個評量向度間的影響,在格式向度上,並無顯著的進步。探討原因,運用影片教 學,教學多著重在思維能力的訓練及提出,較少在教導學生遣詞用語及標點符號 等運用。未來有興趣於此方面研究之教師,除了影片融入,亦可透過名言佳句或

77

範例文章欣賞,加強學生在格式向度上的訓練。

三、 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 延長施測時間

寫作課程於臺灣學校課程時間分配有限,一學期作文撰寫篇數為四篇,由於 本研究因時間上之限制,雖在前後測後有顯著之差異,然若能延長施測之時間及 次數,能有更多面向及更深入之探討。

(二) 施測對象

本研究施測對象為印尼泗水臺灣海外學校六年級之學童,透過影片融入寫作 教學後,寫作學習成就的比較作為研究主題,而研究結果對於其學習成就有顯著 進步。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將研究對象嘗試不同年級階段或不同地區臺灣海外 學校的差異,進而了解「影片融入華語寫作教學」針對不同年紀、地區的學生是 否亦有所助益及差異。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較屬於量化研究,雖然有問卷輔助探討學生對於影片融入華語寫作教 學的態度,但若要更深入了解學生對於影片教學的看法及對其學習動機,宜再配 合觀察法、晤談法甚至針對特殊個案進行探討,讓研究結果更加周延。

7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9-15。

蔡雅薰(2006)。深植創意創新創業的印尼華語研習教育。35-42。

孫懿芬(2007)。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 臺 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朱湘燕(2007)。對外漢語寫作教學調查及研究。 現代語文: 下旬. 語言研究 6。

101-103。

蔡雅薰、陳仁富、林景蘇、劉瑩、林文韵、陳雅玲(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

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銘津(1996)。增進學童閱讀理解的認知結構模式。資優教育季刊,61 期,

19-24 頁。

余光雄(1985)。英語寫作教學漫談。英語教學通訊,4,1-6。

洪美璇 (1985)。電影電視與全民教育。新竹師專學報,12,9-18。

哈莉凱勒(1987)。再見斑斑。台北:漢聲。

張霄亭(1989)。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徐貞美(1980)。影視設備與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4(4),4-19。

曾忠華(1992)。作文命題與批改。臺北市:師大中教輔委會。

張新仁 (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江惠蓮(1994)。如何用電影來教學:以「清秀佳人」為例。英語教學,18(4),55-69。

張玉玲(1994)。錄影帶在英語教學上之應用與遠景。第三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徐振宗、李保初、桂青山(主編)(1995)。漢語寫作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

79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東華。

莊雅茹 (1996) CAI 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 視聽教育雙月刊,38(2),

9-16

朱則剛(1999)。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劉信吾(1999)。教學媒體。台北市:心理。

謝錫金、岑偉宗(2000)。中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理論。新加坡:香港教育 署。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壹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麗雲(2001)。錄影帶在國中小學英語教學之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77-95。

李文瑞(譯)(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原作者: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Smaldino, S. E.)。台北市:雙葉書廊。

羅青松(2002)。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楊子菁(2003)。關於東南亞華文師資培訓工作的思考。海外華文教育,1,61-64。

邱上真(2003)。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 新趨勢(頁 53-79)。台北:心理。

樊明德(2004)以電影開啟生命智慧電影:e 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

臺北:學富

陳密桃(2003)。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刊,21,29-51。

梁正怡(2005)。新世紀教育電影中的教學圖像--交融教學越界之教育觀 (碩士 論文)

吳瑞源(2005)。從認知負荷觀點探討在學習者控制環境下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 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趙金銘(2006)。漢語計算機輔助教學概說。載於鄭豔群(主編),對外漢語計算機

80

輔助教學的實踐研究(1-22)。北京:商務印書館。

籃慧蓮(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

(1),21-34。

朱湘燕 (2007)。對外漢語寫作教學調查及研究。現代語文, 6 ,101-103。

達仆、賀陽、董小玉(主編)(1999)。漢語修養與寫作實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出版社。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南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孫懿芬(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榮杰(2010)。錨式影片融合多媒體簡報教學成效-以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議 題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秀紋(2010)。生命教育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態度影影響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錦玲(2011)。《跨國網路交流對偏鄉國小學生學習之影響評估》。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 效之研究。

鍾正明(2013)。漢語體標記「了」、「過」和英語完成式之比較及其教學啟示。載 於顏國明(主編),第二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會後論文集(149-158)。臺北: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

臺北:正中書局。

陳盈秀(2014)。多媒體融入國小英語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康寧大學應用外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秀圓(2003)。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屏師特殊教育,5,43-53。

81

鄭世杰(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困難之調查研究—以石岡東勢兩鄉鎮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蘇國章(2011)。應用認知負荷理論於資訊融入教學多媒體設計之分析-以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電子教科書為例。科技教育的再思維, 44。

李鵬(2011)。杜威「教育即生活」與現代「教育回歸生活」異同之研究。江西 藍天學院學報,1-29。

林德煌譯(1971)。 電影是教學的主要工具嗎?。教育資料科學月刊,2(5),

46-48。

賴柔君(2009)。生命教育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 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

梁正怡(2004)。新世紀教育電影中的教學圖像-交融教學越界之教育觀。國立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穎萱(2010)。應用影片於國小三年級死亡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學群(2012)。卡通影片在華語文說話教學上的應用探討-以泰國中華國際學 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戴智璞(2013)。虛擬實境影片融入華語文節慶教學的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應 用華語文所碩士論文。

彭淑惠、林美岑、許崴欽 (2009)。華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信度與評分一致性探討。

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82

二、英文文獻

Bizzell , Patricia. (1986). Composing Processes: An Overview. In A. Petrosky and D.

Bartholomae ,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Eighty-Fi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per, G. (1998). Research into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t UNSW. Retrieved October, 12, 2006.

Downey, E. P. , Jackson, R. L. , Puig , M. E. , & Furman, R. (2003). Perceptions of efficacy in the use of contemporary film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Social Work Education, 22(4), 401.

Dai & Zhang.(2008).What Are the CHL Learners Imheriting? In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Fostering Rooted world Citizenry: 37-51.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Edgar, Dale (1946).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1st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llis, R. (1995).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guisi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Flower, L.S, & Hayes, J. R. (1980).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Flower, L.S, & Hayes, J. R. (1981). Plans that guide the composing process . Writing:

the natur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2, 39-58.

Graham, S. (1990). The role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compos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4), 781-791.

Hennessey, J. M. (1995). Using foreign films to develop proficiency and to motivate

83

the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8(1), 116-120.

J. Chai, J. Xiao, and J. Hodgins. Vision-based control of 3d facial anim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ACM SIGGRAPH/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Computer animation, pages 193–206. Citeseer, 2003.

Keller, J. M. (1987).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Journal, 26(9), 1-7.

Lonergan, J.(1989). Video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usavi,S.Y.,Low, R,&Sweller, J.(1995), Reading cognitive load by mixing auditor

Mousavi,S.Y.,Low, R,&Sweller, J.(1995), Reading cognitive load by mixing audito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