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華語寫作能力與教學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寫作學習有許多異同之處,而在進行教學上,亦有所差異。二 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面臨到寫作教學中的訓練重點以甚麼方式提出,如何給學生講解這 些範例才能有別於一般的寫作課,講評採取甚麼形式,如何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寫作中的 問題等(羅青松,2002),此小節探討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寫作上的異同以及二語兒童 學習寫作面臨的問題,並探究現今華語寫作教學法的內容對於二語兒童學習寫作上的優 缺,進而提供教導二語兒童寫作教學上的建議。

一、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寫作能力異同之處

Raims(1985)指出,第二語言寫作者在背景、文化和年齡等方面具多樣性。

羅青松(2002)認為第一語言寫作能力是第二語言寫作的基礎之一,從寫作應具備 的基本能力來看,兩者除了語言不同外,在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相關方面的要求 都是相同的。其進一步從幾個方面探討第一語言寫作和第二語言寫作的區別,如 下表:

17

資料來源:整理自羅青松(2002,p.6)

上表之觀點,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寫作能力上,奠基於第一語言寫作之能力,

包含對於題目之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而所需訓練其以第二語言能力協調的表達,

提升目的語的運用,並須考量目的語之文化背景,使第二語言更適切運用於文章 中。

Silva(1993)提出第二語言寫作有效性較低(less effective)的原因在於 語言知識的不足,例如:對第二語言之詞彙、語法等語內知識、社會性與文化認 知差距等,都影響了第二語言寫作的流利度和準確度。而在這些影響的因素當中,

18

最顯著的要算是寫作焦慮,對於第二語言寫作者來說,寫作焦慮比第一語言的程 度相等或甚至更多,特別是若是有時間的限制,則無法寫得如母語者般的通順和 快速。

綜合學者觀點,認為對於學習者以第二語言寫作時,已具備了母語的寫作思 維、表達及文章組織架構的能力,而應該盡快提升學習者目的語的語言能力,及 背景知識等,使學生能將其想法架構流利且準確的撰寫出來。

二、 二語兒童寫作面臨的困難

上述觀點,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差異最多在於語言能力上,學習者的思維能 力及表達能力有一定的水準,學習者須提升語言能力及了解目的語文化背景已表 達自身想法。然而針對一個學習寫作的兒童,我們聽到的困難常常不是「這要怎 麼寫?」而是「要寫什麼?」,縱使是一個與孩子生活相關的主題,我們也常常 聽到這個困擾,但是仔細了解後,發現兒童所謂的「要寫什麼?」並非因為缺乏 生活經驗,而是這些經驗對他們缺乏意義,或是缺乏將這些經驗轉化成概念的能 力(蔡雅薰等人,2014)。探究兒童面臨寫作上之困難,他們在面對熟悉的寫作 主題仍無法寫出較多的句子,文章中也常出現跟寫作主題無關的句子

(Graham,1990)對於寫作主題掌握困難,因此無法完整的呈現其內心所感所想,

在內容的描述上顯得平淡無奇、缺少變化(謝秀圓,2003)即便兒童對於主題產 生想法或經驗,也常常缺乏架構之能力,所寫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鄭世杰

(2005)研究顯示多數學童寫作過程中最感到困難的部分為「從記憶中找尋寫作 題材」;其次為「不會用適當文字表達意思」;再其次為「不會修改文章」;在面 對題時,常因「缺乏靈感和頭緒」是在寫作中感到最困難的原因。

綜合學者觀點,二語兒童學生面臨寫作上之困難,除了語言能力缺乏外,當 面對寫作題目時,不知道該如何從記憶中提取與題目相關之題材,缺乏了靈感與 頭緒,不知道該寫什麼,進而對於寫作產生恐懼及焦慮,因此對於二語兒童寫作

19

教學中,除了訓練其語言能力,亦應該幫助學生提出自身相關經驗及新穎的題材,

訓練其思維能力。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影片影像與聲效同時輸入,吸引學生的注 意力,並由影片中具體事物與情境,輔助老師口述講解,降低學習寫作排斥,讓 學生能更能清楚理解主題內容,進而讓學生思考相關經驗及內容。

三、 華語寫作教學法

Omaggio(2001)在研究中指出,近來第一語言寫作教學研究關注的焦點已逐 漸從「成果導向」(product)轉換到「歷程導向」(process),這項轉變也同樣逐 步延伸到第二語言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中。

由於第二語言寫作教學本身缺乏比較充實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借鑑和吸收 了第一語言寫作教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下綜合 Raimes(1983)研究以英語為第二 語言的寫作教學技巧及羅青松(2002)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寫作教學技巧,提出 五項教學法,概述如下:

1、 控制法

因應聽說教學法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寫作教學法,教學重點偏重在語法、句 法及細節技術層面,作法是讓學生在既有的材料上依照指示做變化練習,例如合 併句子、將疑問句改為陳述句等等。相較於行文的流暢度或內容的獨創性,更注 重通篇文章的語言形式是否正確無誤。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控制法能減少錯誤,

也相對降低了寫作練習的難度。

2、 自由寫作法

自由寫作法認為中等程度的學生寫作的重點在於內容和通暢度,因此以「重 量不重質」為指導方針,配合最低限度的糾錯機制,讓學生大量地、不受限制地 自由寫作,語言形式正確與否則後續再去講究。學習者起初可能會茫無頭緒不知 從何下手,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多便能漸入佳境。也因為這種作法是讓學生在無心 理負擔的情況下隨想隨寫,多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自由流轉的思緒就成了學習 者本身寫作素材的最好來源。

20

3、 語段形式法

相較於一般重視語法嚴謹、內容流暢的教學法,語段形式法注重的是句子之 間的銜接和段落、文章的組織形式。學習者須分析範例文章的段落組成、篇章結 構,進而模仿套用在自己的寫作當中。具體作法有讓學生練習句子重組、按照範 例寫平行的段落等等,這種訓練方法旨在使學生的寫作能超越單句表達的局限,

晉升到篇章的層次來發展文意。

4、 交際法

著重於寫作本身的交際價值以及寫作的對象(讀者)。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堂上,

教師是學生唯一的讀者,但交際法認為若學生有明確的寫作對象和目的,將使得 寫作成為真實的溝通交流行為,除了該預設「對象」能幫助寫作者決定文章的風 格、語氣和用詞以外,對提升學生的寫作熱情和成效也有助益。

5、 過程法

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時間」與「反饋」。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 各種寫作前的準備活動、構思、起草、修改,並在每個階段給予反饋、刺激新的 想法和靈感。整個寫作過程就是一個發掘和探索的過程,寫作者將不斷地「發掘 出新的想法以及能將之表達出來的新的語言形式」。

上述五項寫作教學法中,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重視「語言能力」,讓學 生在安全的框架中行走,降低犯錯的機率,追求語言形式上的正確與精準,基礎 於學習者對於主題有相關的經驗及想法,如「控制法」;有的則是著重於「思維 表達能力」,給予時間、空間以及必要的引導反饋,不以精進個人文字技巧為目 標,而是鼓勵學生儘量地表達想法,如「自由寫作法」

四、 小結

綜合學者們的論點,第二語言寫作能力奠基於第一語言,學者曾對照一組以 英文為母語的學習者,發現第二語言寫作成績和本身母語水平基本上成正比(羅

21

松青,2002)。學者提及在二語寫作過程中,第一語言的語言表達能力、原有的 知識經驗都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這個新的語言題材中,二語寫作教學過程須著重 在語言能力訓練,幫助學習者能流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內容,因此在現今華 語寫作教學法中,也多著重在語言能力、表達能力上,而忽略了兒童面對二語寫 作學習時,除了語言使用上的困難,對於題目內容的構想、提出相關經驗等,亦 是一大難題,且更增添其學習寫作上恐懼。

Raimes(1983)表示,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重疊,部分 也可搭配著使用,必須根據學習者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而定。針對兒童寫作學習 之困難,本研究以「自由寫作法」,鼓勵學生盡量表達想法,然而此方法讓學生 憑空想像自己可能的相關經驗,缺乏具體引導,常使學生無所適從,亦更難架構 出文章。經驗與感受是作文意義建構的主要依據,因此缺乏經驗,或是無法由其 他經驗轉移過來,則其意義的連結就弱了。在寫作教學中,教師盡可能選擇語學 習者經驗相關的主題,而為了補足經驗,可提供相應的素材,例如一段影片、一 個實物、一次戶外的觀察、角色扮演(蔡雅薰等人,2014)。受限於課堂時數,

因此本研究透過影片融入於「自由寫作法」,提供相關情境,具體的事物,引導 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增添學生文章內容豐富度。

第三節 華語寫作能力指標及評量向度

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印尼泗水臺灣海外學校六年級學生,本節探討研究 對象華語寫作應達到的能力指標,提供教學設計上題型、內容等難易度及測驗評 量之參考,並探討各評量向度及標準,提供測驗評改上之依據。

一、 華語寫作能力指標

根據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提供學生平時學習的環境及學習的情形,學生學習

22

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全程使用華語,使用的教材與臺灣國小教材相同,學生在 校期間,多使用華語溝通,作業及報告等都以華語呈現,偶爾會出現語法、用字、

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全程使用華語,使用的教材與臺灣國小教材相同,學生在 校期間,多使用華語溝通,作業及報告等都以華語呈現,偶爾會出現語法、用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