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受教者而言

由於高等教育的走向普及化,每年大學入取率屢創新高,今年 101 年入取率 甚至達到將近百分之百,高等教育將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每年都會有部 分學校科系招生不足,面臨關閉系所的窘況發生。也會出現許多學生盲目選讀 不適合或無興趣科系,導致畢業之後學非所用比例增加,甚至因為缺乏一技之 長而遭逢找不到適合自己工作的困境。

時代快速變遷,傳統的士大夫觀念備受挑戰,光有文憑似乎已經不足以因 應未來社會,與其就讀不適合的院校科系,習得一技之長更是當務之急,因此 除了一般高等高育體系外,還可以選讀技職體系,以培養具體實用的知識技能。

最近日本企管大師大前研一提出一新觀念「π 型人」,強調第二專長的重要,要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除了文憑外,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專業知識與技 能才是致勝的關鍵。

二、對高等教育院校而言

政府為解決大學校院經費短缺之問題 自 1996 年讓台灣的公立大學開始 試辦校務基金制度,讓各校自籌一部分的教育經費,然在自籌經費項目上,學 雜費常為公立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且私立大學一直以來亦是如此,此舉雖降 低政府之財政負擔,卻大幅損及學生之就學權益,此乃因大學校院不論在推廣 教育收入、大學募款,以及產學合作機制等方面均不甚理想,故大學所需之教 育經費則反映在逐年調漲的學費上,讓社會大眾在面臨經濟不景氣與繳交低學 費的固有價值觀下,無法接受連年的調漲學費政策。因此,健全之財務結構得 以創造一所具競爭力之大學,故各校應透過推廣教育收入、大學募款,以及產 學合作等多元財務管道來爭取教育經費,以增加其他收入來源,不若以往僅以 學雜費收入作為主要來源項目。

(一)採多元方式增加校務經費收入

目前各大學校院大多均規劃推廣教育課程,以因應社會大眾對學習的需 求,並能藉此籌措更多的教育經費。由於社會快速變遷,使得社會大眾漸感於 本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能可能不足,為了充實自己或培養第二專長,表現出對於 知識的獲取及技術的精進強烈的需要。因此,為滿足社會大眾的求知慾,大學 校院則以規劃推廣教育作為因應。由此可知,健全的推廣教育課程將能有效的 為大學校院增加教育經費的收入。

(二)強化募款制度

台灣仿效歐美國家的大學募款制度在改善學校之財務結構仍有待努力。由 於募款制度在台灣並不盛行,故各校應舉辦各種募款餐會,一方面宣導募款理 念與改善社會認知;另一方面則獲取來自校友、非校友,以及企業界等的資金 收入,且由於募款多寡與學校聲望有關,故各校應提升教學品質與競爭力,讓 社會大眾能主動捐款。

(三)落實產學合作機制

落實產學合作機制能使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更加密切,大學校院藉此可 向產業界宣導辦學理念,並獲取合作之機會,以增加大學的經費收入。產業界 則透過產學合作獲得技術的轉移與充足的人力資源,並且可增加產品的附加價 值。故良好的產學合作關係,不僅能使大學校院具有較多的教育經費,亦使產 業界得到較佳的利益,達成雙贏之局面。

三、對政府而言

目前台灣所實施大學學費政策,讓大學校院逐步擁有自行決定學費調幅的 空間,但政府仍然具有部分的決策能力。因此,此部分將針對政府提出三項建 議,敘述如下。

(一)學費政策的制定政府應審慎考量以衡量出合理的收費標準

但對於大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資料並未探討。因此,政府應每年調查大學生 社經背景資料,並設立資料庫,以深入瞭解公私立大學學生家庭背景之趨勢與 改善情形。此外,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資料亦可與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消費者物

價指數等變項相互交叉檢證學費徵收標準之合理性。

(二)政府對於公、私立大學的補助應注重效率與公平

針對公、私立大學學生社經背景應有更清楚的掌握,以避免逆向所得重分 配問題,造成不公平現象。另外,政府可以增加對於私立大學資本成本(建築、

設備)補助,私校透過該經費的運用能提高學校教學品質及效能,進而私校學生 的受教品質亦可獲得提升。最後,因政府高等教育經費有限,為達使用之最大 效率,可建立一套具公信力的評鑑機制,透過各校評鑑的結果進行經費補助,

以避免資源浪費。

(三)政府針對個人的教育券補助更能落實社會正義原則

基於人力資考量,本各國紛紛藉由對大學校院的大量投資,以培育發展國 家經濟、促使社會進步與社會流動之功能。台灣在此一趨勢下,藉由廣設大學 讓社會大眾有較多就讀大學之機會,並回應教育改革團體之訴求,截至目前為 止已興設一百餘所的大學,然私立大學數量多於公立大學,學費的徵收標準也 遠高於公立大學,且社會階層差異仍存在於大學校院中。可見採行低學費政策 也無法落實社會正義理想。因此,為了維護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權並增加社 會向上流動之機會,可計算低所得家庭的平均每年可支配所得,可實施教育券 提供學費補助,讓學生自由選擇學校等方式,使得教育資源真正分配給需要獲 得協助的學生身上,並透過公私立大學的良性競爭,提供學生良好之教育品質,

以落實社會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的學雜費必須同時考量現行大學逆向重分配現象及高 等教育入學機會之均等,讓有能力的弱勢學生不會因為經濟因素失去而受教機 會,進而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另外,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方面,如何促進公、私立大學間學雜費收費的公 平性,如何確保高等教育品質和維持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並避免教育經費的浪 費,這些問題都需由受教者、學校及政府共同研擬協商,如此才能落實社會公 平正義與教學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如哲 (199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王明源 (2003)。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政策之探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頁63-65),

第54期。

台北大學校務基金網(2012)。台北大學 96~97 學年度支出決算統計表。2012.6.23,

取自 http://www.ntpu.edu.tw/admin/a5/eqpaper.php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 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秀鳳(2000)。我國大學教育階段學費補助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8NTNU0051002。

李金桐等(1992)。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學雜費及政府對私立大學院校補助之研 究。臺北市:教育部。

林文達(1998)。教育財政學。台北:三民。

林保華(1998)。學費問題是社會體制的抉擇問題。國策期刊,5。

林華德(1999)。當代財政學。台北:文笙。

林全、周逸衡、陳德華、黃鎮台、蓋浙生、劉三錡等 (1995)。高等教育資源 分配與學費。教改通訊,第 10 期。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宣甫(2003)。台灣教育財政改革的現況與展望,發表於 2003 兩岸青年學 者論壇,加入 WTO 後兩岸教育改革主要動向及因應策略,南投: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

政大校務基金網(2012)。國立政治大學 100 學年度學士班學雜費收費基準一覽 表。民國 101 年 5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nccu.edu.tw/

政大校務基金網(2012)。政治大學中華民國 97~99 年度支出餘絀決算表。

101.6.12,取自 http://www.acc01.nccu.edu.tw:88/webppr/EQPAPER.HTM

東吳大學校務基金(2012)。東吳大學97~99學年度支出明細表。

2012.6.20,取自http://twb.idc.scu.edu.tw/scu2007/zh_tw/financial_index.htm

許瓊文(1998)。我國高等教育學費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SYSU043010。

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鼎元(1996)。經濟學 2000-跨世紀新趨勢(上 冊)。台北:雙葉。

陳德華(2000)。我國政府獎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系博士論文。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

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蓮櫻(2005)。台灣地區大學學費制定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 資訊網,093NCNU0631001。

陳俊言(2006)。台灣高等教育及學費政策之研究:市場機制與公民權利。全 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HU05054003。

陳幸萱 (2011,9月20日)。台大校長建議 閣揆傷腦筋。聯合報。2012年4月5日,

取自http://www.pac.nctu.edu.tw/Report/report_more.php?id=21840

陳至中(2008,6月3日)。李嗣涔:台大學費低學費不公義一定漲。中時電子報。

2012年7月2日,取自

http://n.yam.com/chinatimes/life/200806/20080603740064.html

陳蓮櫻 (2005)。台灣地區大學學費制定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德華 (2000)。我國政府獎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系博士論文。

塗一脩 (2004)。合理學費爭議的省思,國立臺北大學財政系研究所實證組碩士 論文。

溫明忠(2011)。高等教育經濟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碧娟 (1994)。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政策之探析。教育與心理研究,第 17 卷。

張鈿富 (2001)。需求導向的教育經費改革趨勢。教育研究月刊,第 90 期。

張鈿富 (200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與學生家庭背景及城鄉差距對入學機 會分配之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教 育部。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 (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 政策論壇,第 8 卷,第 2 期。

張一蕃(2007,1 月)。學雜費收費標準與弱勢學生照顧引言。載於國立政治 大學舉辦之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學雜費政策與改革會議

手冊(頁51-53),台北市。

張國偉、何明修(2007)。半調子的新自由主義:分析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政

張國偉、何明修(2007)。半調子的新自由主義:分析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