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高等教育成本上漲趨勢分析

第三章 理論基礎

第二節 我國高等教育成本上漲趨勢分析

若以教育部在 88 學年度所公布的<大學校院學雜費彈性方案>做分野,在此 之前,即 85-87 學年度,公立大學每年漲幅約為 10%,私立則為 3%,此一政策 主要是為拉近公私立間的學費差距。

從 2005~2010 年公、私立大學每年學雜費價格變化情形(圖 3-2-1)可看出,在 88~92 學年度之間,公立大學的學費漲幅漸緩,約為 4%,私立的則為 0.8%,而 近 3 年來,90~92 學年度,公立的漲幅已降至 3%,私立的更僅調漲 0.04%。若 簡單估算,公立學校調整 3%約為 850 元,調整 5%約 1400 元;私立學校調整 3%

約為 1500,調整 5%元約為 2600 元。而 2005 年之後學費變動的狀況,由下表可 看出 2005~2007 年公立大學的學費有些微調降的趨勢,2008 年~2010 年則呈現波 動的現象;但在私立大學的部分卻從 2005 年一直到 2010 年每年不斷在調漲。

中華民國

資料來源:本部高教司。 32.18 32.53 32.84 31.54 33.06 31.65

1,886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1,849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就曾提到:

就整體而言,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在文化、知識、經濟與政治方面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1998: 5-6.)

壹、 教育成本增加因素分析

由上述可知,教育成本的增加乃是影響學費調漲的重要因素,故以下的部 分就針對教育成本上漲之因素進行討論 (溫明忠,2011:46-48)。

一、效率問題

(一)預算制度

Geiger(2004: 52)指出現今的預算制度會造成浪費的現象,例如:某一年 所分配的預算沒有使用完時,不能夠留到下一年使用,因此許多學校在學年制 即將結束之前,為了消化掉當年度的預算,會任意揮霍到並不是非常需要的方 面,造成浪費的現象。

(二)教學效能因素

Geiger(2004: 52)在入學的課程和必修課方面,認為較可以採行大班教學,

以降低成本。但是在較高階的大學部課程,與研究所課程就比較難以實施,所 以成本提高就不可避免。Brinkman(1992, 2000)指出大學推出許多花費昂貴的 課程以吸引學生,而電子科技的引進也大幅增加大學的成本。雖然在短期會增 加成本支出,但就長期而言仍可以降低單位成本。

此外,Baumol 與 Blackman(1995)亦指出高等教育是高度依賴人的行業,

也就是勞力密集(labor intensive)的行業,高等教育雖然引進網路或線上教學 等方式,但是仍然以面對面的講授效果較佳。相對於其他產業而言,高等教育 的生產力進步較為緩慢。因此,隨著時間的經過,高等教育的單位成本就比其 他產業為高。

(三)行政組織方面

高等教育的行政是用以支援教學的(academic support)。隨著教學方式的多 元化,行政組織也越來越複雜。Brinkman 與 Leslie(1986)在研究 1960 年間,

美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經濟時,發現大學的組織大小及複雜性與其支出,特別是 行政成本呈正相關,亦即組織愈複雜,行政成本也就愈高,Leslie 與 Rhoades

(1995)也有同樣的發現。

相較於教師,大學需要多少行政人員似乎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 Geiger

(2004: 52)也指出在美國有許多指責行政費用增加的說法,但都缺乏具體的數 據與專業研究。就臺灣的情形而言,公立大學行政人員較私立大學為多,是不 爭的事實,所以公立大學的行政成本應該會高於私立大學。

另外,比起一般企業的兢兢業業,大學似乎比較沒有競爭壓力,因此在大 學校園裡看到的風氣顯得比較懶散。Brinkman(1992)指出校園中的風氣會使 大學的供給者成本增加(Zemsky, 1990)。

二、品質的提升

(一)課程的混合(mix of programs)

每一所大學都有不同的課程組合,因此會擁有不同的單位成本(unit cost)。 例如:美國一些知名的私立大學,專業學院的比率較高,醫學院的花費就特別 貴;博士學位課程,每一科的學生數較少,所以相對的單位成本亦較高。

(二)課程的成本(cost of courses)

不同科目的課程所需的成本不同,人文社會學科以教師演講為主,可以大 班上課,所以平均單位成本相對較低。但生命科學、理工科的實驗課程,因不 適用大班教學,所以單位成本就相對偏高。知名大學傾向於小班教學為主,所 以單位成本亦較高。

(三)生師比(student/faculty ratio)

生師比是每位教師的學生數。根據 Geiger(2004: 54)所言,美國公立大學 比私立大學高出 50%,學生與職員之比也是約略相同。因此,美國公立大學的 成本就比較低。

(四)教師薪資(faculty salaries)

美國知名私立大學的教師薪資比公立大學高出 25%(2001 年數據),當然 這和私立大學為了提升競爭力,以高薪挖角有關。根據 Geiger(2004: 55)的估

計,就生師比而言,美國公立大學的生師比要比私立大學高出 50%,而私立大 學薪資又高於公立大學 25%,這意指就指導每一位大學生而言,私立大學要比 公立大學高出 87.5%。

(五)設備與使用空間(facilities and space)

Brinkman(1992)認為高等教育受到科技的快速發展影響,許多學生有興 趣也準備好進入理想的大學就讀,社會對大學的期望提高,造成大學市場化的 結果導致較高的投入成本(input cost),大學為招收更多優秀學生,會增建各種 硬體設施,例如: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宿舍、電腦設備、建設雄偉的建築、體 育館、活動中心、增添圖書存量。這些方式將讓許多大學得以吸引更多學生就 讀,而由於市場化與競爭的關係,這些炫耀性的支出(conspicuous expenditure)

使得成本大增(McPherson, Schapiro, & Winston, 1993)。

(六)學校招生誘因

基於同儕效果的考量,優秀學生會招來更多優秀的學生,所以許多學校都 以優厚的獎學金、財務獎勵等措施,吸引優秀的學生。

(七)學術研究(research)

知名大學大都以教師的研究著稱,而研究又必須投注大筆資金,再加上這 些以重金吸引的名師授課時數逐漸減少,所以也會造成單位成本的上升。

貳、 大學成本的上漲之討論

Massy(2003)認為雖然公立或私立大學都不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其目標,不 過卻以追求卓越為目標,因此以追求額外的專業教師、各種的教育中心以及虛 華的外表會比為控管生產成本而抑制學費上漲面向來的實際許多(Massy, 2003:

41)。所以 Massy 認為每所大學都是一個獨占單位,面對的是無彈性的需求

(inelastic demand),即使學費提高,受教者還是必須選擇就讀,所以可任意的

提高價格以彌補成本的上升 Massy(1989)。

Bowen 則認為高等教育在追求卓越與影響力的過程中,會盡可能爭取金 錢,也會花費掉所有的收入 Bowen(1980: 20)。因此,Bowen 法則即基於大學 為非營利事業的觀念而來,因為高學費收入使得大學可以有更多的支出,更多 的支出就更可以達成所賦予的使命,或者視為價值的完成(value fulfillment)。 換句話說,大學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支出水準是決定於其收入,而不是決定於 生產成本。

雖然不是每一所大學都有類似作法,但是 Bowen(1980)也指出現在大學 成本的上漲情況似乎不可避免,各所學校不須於成本上領先他校,但至少增幅 要一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