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對音樂教育工作者、未來研究者與音樂聆聽者提出建議,內容歸 納如下:

一、 給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者之建議

(一)瞭解音樂更能透過音樂來放鬆身心

現代工作繁忙,學習放鬆是每個人必須要學習的課程。經過實驗結果發現,能有一 定程度的音樂結構理解,在聆聽音樂時,更能經由聆聽音樂帶來放鬆的感受;音樂學習 背景越充足,能從聆聽音樂得到的放鬆程度也會較高。因此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 更努力的讓更多人能理解音樂的語法,讓更多人能瞭解音樂的美,進而讓受教育者能從 聆聽音樂得到放鬆的狀態。

(二)古典音樂不退流行

古典音樂雖然是很久遠的樂曲,但能流傳這麼久,自然有其保存的價值,況且沒有 過去時代的音樂,也不會有現代的流行音樂。未來,希望音樂教育工作者,能使用多元 的方式來介紹古典音樂的美感,讓更多人願意主動接觸、理解古典音樂,讓古典音樂融 入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曲高和寡,致使音樂與生活脫節。

二、 給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樂曲的選擇

由於時間上關係,本次研究侷限於五首古典音樂,未來的研究,在選曲上可增加不 同的音樂類型於實驗中,建立更完整的清單。讓人們希望透過聆聽音樂放鬆時,有更多 種類的曲目以供挑選。

(二)受試者的挑選

受試者的挑選中,背景變項的差異須更仔細調查受試者的音樂學習背景。過去的文 獻也有提及,有較多音樂學習背景的人,在聆聽音樂上,更容易融入其中,因此,只單 純用大學的科系做為分類,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判讀。

(三)實驗干擾變項的控制

由於腦波能忠實的反應人體的狀況,受試者於前一天的精神狀態、以及受試前的行 為皆會影響腦波的結果,如果要比較不同日期的實驗結果,須將干擾變項盡可能的去除,

包含受試者前一天的睡眠時間,實驗當天受試者的身心狀態,實驗地點等,來免除影響

72

實驗結果的因素。

(四)收集其他的生理資料

本次研究只專注於腦波的收集,並無關注於其他的生理資訊,包含心跳、血壓、呼 吸頻率、體溫、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皮質醇等,如能更全面瞭解受試者的生理資訊,更能 完整的理解受試者在聆聽音樂時的真實生理狀態。

(五)增加受試者觀察表

經由這次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在實驗的過程,受試者聆聽音樂時,身體、表情會有 不同的反應。而透過實驗後的小訪談,受試者講述自己是容易焦躁、緊張的個性,從腦 波的數據,以及受試者在實驗時,身體焦躁的移動,如聽音樂手指頭會不停的互相摩擦、

腳會不停的在地上做規律的移動等,或是聆聽音樂時,面部表情的改變,以上的行為依 稀出現焦躁、緊張的線索,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增加實驗時的受試者觀察表,讓研究結 果能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解析。

三、 給音樂聆聽者之建議

(一)聆聽音樂的環境與硬體

本次的實驗地點,皆會安排在相同的地方,但是周圍的環境還是會影響聆聽者的心 情,例如在教室聆聽音樂,教室本身對某些容易焦躁的學生來說,不是能完全放鬆的地 點,建議聆聽音樂時的環境,是聆聽者自己對該空間就不會感到有壓力。此外,本次實 驗的椅子質地較為堅硬,身體難以放鬆,因此,聽音樂放鬆的效果會打折扣,建議未來 要放鬆聽音樂時,盡量選擇聆聽者個人覺得柔軟且舒適的椅子。

(二)放鬆樂曲的選擇

放鬆樂曲的選擇,目前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基本上要能放鬆的音樂,速度還是 不能太快,音樂的起伏也不能過大。經由本次實驗發現,對於樂曲的喜好程度是會影響 聆聽音樂的放鬆程度。因此,建議未來要挑選放鬆的樂曲,可從個人喜好的音樂中,挑 選速度偏慢、樂曲起伏程度也較小的樂曲。

(三)音樂系的學生選擇的音樂類型與聆聽時的心態

由於音樂系的學生接觸的樂曲種類較多,在本次實驗後小訪談,有幾位音樂系的受 試者提出,本次實驗的樂曲本身個人是喜歡的,但是實驗中提供的版本詮釋,他個人不 喜歡,因而影響到他聆聽時的心情,此外,也有幾位受試者提到,本身剛好學習樂曲中 的某些樂器,因而在聆聽時,會一直想要如何演奏該片段,難以單純聆聽音樂。因此,

73

建議未來音樂系的學生如想透過聆聽音樂來放鬆身心,版本的挑選很重要,個人的聆聽 習慣不能拘泥於自己學習過的樂器經驗,要能調整至整體單純的聆聽音樂。

74

7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淑萍(2006)。臺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形態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大寶科技有限公司(2013 年 5 月 26 日)。大寶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之腦波實驗套件。

取自 http://www.alchemytech.com.tw/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557。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王駿濠、蔡佳良(2009)。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執行工作記憶情境下的認知電生理表 現。運動科學與醫學,105,121-128。

王駿濠、蔡佳良(2011)。高活動量女性長者之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行為與事件相關電 位之研究。中華衛生心理學刊,24(3),345-380。

王駿濠、蔡佳良、涂國誠、曾鈺婷、蔡馨栴(2010)。從事件相關電位探討羽球訓練對 女大學生視覺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4),29-43。

毛雪慧(2004)。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與工作記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田意民、許儷絹、戴浩一、楊育芳(2014)。以工作記憶與創造力解析資優生的句法理 解歷程。中華心理學刊,56(3),1-18。

江漢聲(2007)。如何把音樂運用到未來的醫學領域。臺灣醫學,11(2),175-177。

行政院衛生署編印。民國 91 年至 100 年全國自殺死亡統計暨 95 年至 100 年自殺通報統 計。(2012 年 4 月)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民國 101 年縣市別主要死因。(2013 年 6 月 6 日)

杜婉茹、孟令夫、王方伶、盧秋萍(2009)。空間與物件視覺工作記憶之腦電生理發現:

文獻回顧。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2),64-76。

李文禮、宋惠娟、劉淑馨(2012)。等待正子斷層掃瞄檢查病人之焦慮:東方舒緩音樂 聆聽成效研究。慈記技術學院學報,19,159-170。

李玉琇(2000)。工作記憶的限制在人因心理學中的意涵。應用心理研究,5,55-67。

李維靈、郭世和、張利中(2004)。音樂偏好與情緒至力之相關研究-以某大學休閒系

76

一年級學生為例之初探。大葉學報,13(2),39-47。

李維靈、張利中、郭世和(2006)。應用音樂探所活動增進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中 華輔導學報,20,153-174。

何志培(2003)。用音樂抒解壓力。諮商與輔導,206,54-55。

周育如、樂可天(2013)。應用工作記憶理論促進學習成效之研究初探。慈濟大學教育 研究學刊,9,33-68。

周裕欽(2000)。工作記憶對國小五年級不同理解能力學童的區辨效果研究。臺東師院 學報,11,157-194。

吳子揚(2012)。專科知識對工作記憶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林威志、邱安煒、徐建業、邱泓文(2005)。聆聽音樂時腦波及心率變異性之變化。醫 療資訊雜誌,14(2),27-36。

林珍如、夏荷立(譯)(1999)。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Campbell, D.)。臺北市:

先覺。

林煜超、陳芳瑩(2008)。個人差異在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之比較。聯大學報,5(2) , 163-174。

林漢裕、李玉琇(2010)。空間短期記憶、空間工作記憶與空間能力對圖學表現的影響。

設計學報,15(4),1-18。

林緯倫(2006)。不同創造力運作與認知抑制、工作記憶廣度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曉昀、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13)。工作記憶廣度與創造力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創造學刊,4(2),31-55。

洪元元(2009)。從使用者音樂聆賞歷程探討線上音樂分類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洪慧容、王璟璇(1999)。最後的旋律-音樂治療於癌症病患之照護。護理雜誌,46(5),

81-85。

神念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9月23日)。神念科技有限公司臺灣地區官方網站之儀器說 明。取自http://www.neurosky.com/zh-Hant/AboutUs/AboutUs.aspx

唐惠君、柯天路、卓俊伶、洪聰敏(2008)。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課程與工作記憶:腦 波功率與相干性。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2,39-60。

77

孫光天、許家彰、李耀全、孫嘉臨(2007年11月)。不同音樂對大腦腦波影響變化之研 究。「2007年國際醫學資訊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灣。

許育銓、施以諾、陳美伶、謝弘一、林宛儀(2010)。音樂偏好與華人心理健康之相關 性—以大學生為對象之前趨研究。輔仁醫學期刊,8(3),145-152。

陳以青(2004)。學習障礙兒童在工作記憶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陳成福(譯)(1990)。腦與心理學—適應行為的生理心理學(原作者:二木宏明)。

臺北市:東方出版社。

陳美如(譯)(2004)。標準音樂治療入門(筱田知璋、加藤美知子主編)。臺北市:

五南。

陳建宇、黃永廣、廖允在、何秉諺(2007)。古典與電子音樂對腦波影響之研究。電子 化優質健康照護,373-386。

陳湘淳、李玉琇(2005)。記憶策略訓練對工作記憶龍量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1),

41-59。

陳湘淳、蔣文祁(2011)。注意力控制在工作記憶發展中的角色。應用心理研究,52,

95-127。

陳學志(2012)。工作記憶與教學。應用心理研究,53,12-17。

陳麒合(2003)。記憶策略訓練對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莊佩旻(2005)。奧福音樂活動對幼兒注意力及腦波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 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惠君(2012)。腦波耳機Neurosky檢測多元音樂聆聽之網路介紹與傳播。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產學合作計畫(編號:NSC 101-2622-H-003-001-CC3),未出版。

郭俊顯(譯)(2004)。心智的迷思:探索大眾對心智與大腦的普遍想法(原作者:Sala,

郭俊顯(譯)(2004)。心智的迷思:探索大眾對心智與大腦的普遍想法(原作者:S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