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無工作記憶聆聽音樂腦波分析情形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無工作記憶聆聽音樂腦波分析情形

本節共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比較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時,聆聽樂曲的原 始α 能量值差異情形;第二部分為比較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時,聆聽樂曲的 α 能量值 上升百分比的差異情形;第三部分將探討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時,聆聽樂曲時,達到 最高α 能量值秒數的差異情形;最後為討論腦波測量結果與量表的相關、差異分析。

一、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聆聽樂曲上原始

α 能量值差異比較

為了消弭雜訊的影響,研究者先選取每一位受試者,聆聽每一首樂曲的中位數後,

再取每一分組的平均數,結果如表 4-1。

表 4-1

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聆聽樂曲上原始α 能量值差異比較

曲目 分組 M SD t df

泰伊思瞑想曲 男 12161.50 6328.638

-.516 18 女 14024.20 9494.731

G 弦之歌 男 13955.15 6460.219

.206 18 女 13295.10 7787.841

D 大調卡農 男 13444.00 6071.649

1.017 18 女 10946.10 4849.356

巴望舞曲 男 11520.15 4473.424

-.655 12.387 女 13811.55 10121.243

鋼琴協奏曲 男 13006.70 6354.211

.837 18 女 10832.30 5200.426

(續下頁)

50

51

52

53

放鬆(M=2.8)與普通放鬆(M=3.3),但是經由測量後可發現,聆聽本曲的α 能量值上 升比率不太高,可發現認知上的判斷與生理上的感覺不一定相同,結果與簡佑宏等人

(2005)相同。

科系上可發現,整體而言,聆聽音樂時α 能量值,幾乎都會提升,非音樂系於馬斯 內的《泰伊思瞑想曲》以及巴赫的〈G 弦之歌〉的上升比率高於音樂系。音樂系聆聽音 樂後,能量值皆比基準線高,除了馬斯內的《泰伊思瞑想曲》α 能量值上升比率較小,

其餘四首樂曲皆超過 10%,可發現大學就讀音樂系的受試者,在聆聽樂曲後,α 能量值 比大學就讀非音樂科系的人容易上升,可見有較多音樂學習背景的人,音樂所產生的效 果越大,結果與歐秀慧(2006)、謝麗鳳、劉淑珍、林惠蘭、陳美碧(2008)相同。比 較特別的是,在認知上,非音樂系對於佛瑞的《巴望舞曲,op.50》感受放鬆程度平均數 有達普通放鬆(M=3.40),但是音樂系卻只有不放鬆(M=2.70)。生理上的測量,非 音樂系α 能量值反而下降 4%,音樂系卻上升 19%,可見聆聽這首小調的樂曲,對非音 樂系的生理上並無法帶來放鬆。音樂系聆聽小調樂曲還是能放鬆,大小調對於音樂系生 理上並不會影響,而是認知判斷成不放鬆,但是音樂系聽音樂的α 能量值比大學就讀非 音樂科系的人容易上升。

音樂學習背景上,聆聽小調音樂也能放鬆的組別為高階音樂學習背景組,這可能與 學習背景有相關,由於也喜歡聆聽古典音樂,再加上樂器的個別課與音樂性社團的訓練 後,對於古典音樂的接受程度也較高,聆聽樂曲的範圍也會比較大,喜歡樂曲的種類也 較多,也因此聆聽小調音樂時α 能量值還是能上升。

三、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聆聽樂曲上

α 能量值達最高峰的秒數差異比較

不同背景在無工作記憶聆聽樂曲的α 能量值達最高峰的秒數差異,結果如表 4-3,

計算方法為:先取得每一位受試者,聆聽每一首樂曲時α 能量值達最高峰的秒數,並且 剔除α 能量值超過 50000 的數值,再將秒數做運算。

表 4-3

不同背景在聆聽樂曲上α 能量值達最高峰的秒數差異比較

曲目 分組 M SD t df

泰伊思瞑想曲 男 50.5 30.780

.153 18 女 48.2 36.401

(續下頁)

54

55

秒的音樂片段為第一個段落結束,進入第二個段落時的長音。巴赫的〈G 弦之歌〉,男 女落差較大,女生達最高峰的平均值位於第一段快結束前的高音後的往下音型,男生達 最高峰的平均值位於第二段第一句的結尾,音量較小的時候。帕海貝爾的《D 大調卡農》, 男女間相距 11 秒,男生的落點在第一個小樂段快結束時,女生為第二個小樂段第一個 句子快要結束時。佛瑞的《巴望舞曲,op.50》,男女之間秒數相近,位於第一個樂段結 尾,第二個樂段開頭。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第 21 號,第二樂章〉,男女之間相距五秒,

男生的落點在強音前的音量較小的長音,女生的落點位於長樂句的結尾。

科系中,在馬斯內的《泰伊思瞑想曲》,音樂系的高峰位於第一個樂段前一句的長 音,非音樂系位於第二樂段最高音的長音。巴赫的〈G 弦之歌〉,科系間落差較大,音 樂系達最高峰的平均值位於第二段開頭的第一句結尾,非音樂系達最高峰的平均值位於 第一段結尾。帕海貝爾的《D 大調卡農》,科系間相距 5 秒,音樂系的落點在第一個小 樂段快結束時,非音樂系為第二個小樂段第一個句子快要結束時。佛瑞的《巴望舞曲,

op.50》,科系間秒數相差 6 秒,音樂系位於第二個樂段音量變大前的樂句結尾,非音樂 系位於第一個樂段結尾。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第 21 號,第二樂章〉,科系間秒數相距 較遠,音樂系的落點在強音前的弦樂穩定撥弦,非音樂系的落點位於樂句開頭的持續長 音。

音樂學習背景中,三者之間只有一項符合的組別,α 能量值達最高峰的秒數通常比 較後面,除了巴赫的〈G 弦之歌〉三組的秒數較為接近。

性別經過差異比較後,巴赫的〈G 弦之歌〉t 值為 2.498,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

< .05),以及科系分組馬斯內的《泰伊思瞑想曲》t 值為-3.118,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

< .01)。 討論:

除了性別比較的巴赫〈G 弦之歌〉,以及科系分組比較的馬斯內的《泰伊思瞑想曲》

有達顯著水準外,大部份的秒數其實都很接近,α 能量值到達高峰的時間點通常落在樂 句、段落的結尾,或是出現長音的時候,以音樂的觀點來看,樂句的結尾通常會有終止 式出現,不論是哪一種終止式,在和聲上具有解決前方不和諧的和弦的功能,緩解不和 諧和弦帶來的張力。

四、腦波測量結果與量表的相關、差異分析

腦波測量的α能量值結果與受試者自我感受放鬆程度的相關性及差異性分析方面,

56

由於兩者為不同級距不同,先將α能量值轉換成五等份,轉換方式如下:α能量值0~2500 為1,2500~5000為2,5000~7500為3,7500~10000為4,10000以上為5。

根據表4-4可知,受試者聆聽音樂的自陳放鬆的分數低於實際測量的分數。根據洪 慧容、王璟璇(1999)、Updike(1990)、Mitchell、Macdonald、Knussen、與Serpell(2007)

研究中顯示,α能量值是聆聽音樂後大幅度回升,但是我們填寫量表時,會經過認知的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