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心理、生理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音樂、心理、生理之相關研究

本節以「音樂與心理的理論與研究」、「音樂與生理的理論與研究」及「音樂與放鬆 的效果與研究」,分別探討音樂與人類的身心靈的相關性與研究結果。

壹、音樂與心理的理論與研究

自古以來,音樂就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考古學家在古 物遺跡中,已發現許多粗糙的打擊樂器,代表人類與音樂的長久關係。原始時代音樂除 了被用來傳達信息外,人類透過音樂與神明溝通,甚至將音樂作為治療疾病的工具,在 許多的原始部落中發現巫醫利用打鼓、唱歌及舞蹈的方式來為病患驅魔。古代中國也利 用音樂來調劑生活,巴洛克時期更有許多醫生利用音樂來治療憂鬱和焦慮的症狀,當時 的醫師 Dr. Burton 更在書中記載音樂的治癒能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音樂具 有休閒娛樂、陶冶性情、啟發靈魂的作用,他的「淨化論」(catharsis)便是肯定了音樂 的療效(林威志、邱安煒、徐建業、邱泓文,2005;李維靈、張利中、郭世和,2004、

2006)。

音樂的本質是傳達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遠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即認為音樂具有陶 冶心靈的功能,於《共和國》裡提到:音樂是一種道德律,它使宇宙有了魂魄,心靈有 了翅膀,想像得以飛翔,使憂傷與歡樂有如醉如痴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它是 秩序的本質,引向成為真、善、美的一切;其弟子亞里斯多德更提出節奏與曲調是性格 的複製,可使人生氣或溫柔,鼓勵或節制,且具有淨化情緒與昇華情感的作用(方銘健,

1997)。亦即音樂能夠喚起強烈的情緒經驗(emotional experiences),在聆賞中構成每個 人獨特的音樂經驗,影響其腦部(brain)、身體(body)與情感(feeling)的發展(引 自黃靜芳、吳舜文,2007,55 頁)。

儘管音樂與情緒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音樂如何產出情緒卻是一個抽象且複雜 的歷程,大部分人都認同音樂可以產出情緒,卻不瞭解音樂如何產出情緒,也不清楚產 出的歷程為何(黃靜芳,2011)。

情感本身有多重之定義,情緒(emotion)為其中與情意(affective)層面相關的心 理歷程(Radocy & Boyle, 2003),是由於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包括複雜 的情感性反應和生理的變化(張春興,1989)。Livingstone 嘗試藉由創作者、表演者與 聆賞者三個音樂角色的歷程,提出「音樂情緒生活週期」,其認為音樂情緒包含三種形 式,分別為:表達情緒(express emotion)、喚起情緒(induces emotion)與知覺情緒

18

(perceives emotion)(引自黃靜芳、吳舜文,2007),當人遇到壓力時,內心已經產生 一種情緒,而在此希望藉由音樂來喚起另外一種能情緒,而達到抒解壓力之成效。

音樂產出情緒的影響因素, Gabrielsson (2005)曾進行音樂強烈經驗( strong experiences of music)的研究,透過內容分析將產生音樂情緒的因素歸納成三大項,分 別為音樂因素(musical factors)、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與情境因素(situation factors),

其中音樂因素包含音樂風格與音樂要素,音樂風格如:搖滾、古典等,音樂要素如音量、

力度、調性、速度、音色;個人因素除了性別、年齡、教育、專業等,還包括生理狀況、

認知因素、情緒狀況、人格相關變項;情境因素則包括物理因素、社會因素、特殊場合

(環境、演奏條件);Gabrielsson 認為三者具有交互作用的影響效果(黃靜芳,2011)。

本研究希望探討聆聽音樂於工作記憶情境後的差異性,所以只有聆聽者與音樂,並不考 慮演奏者,此外在環境變項上,並無多餘的人力去布置不同的情境以供受測者測試,所 以將排除情境因素的干擾。

人們的心理層面是錯綜複雜的,不論樂曲所引起的是愉悅或是不愉悅,開心或是痛 苦的情緒,音樂對於情緒的中樞所產生的影響是共通的(陳美如譯,2004)。音樂本身 除了會引出人們內心的情緒之外,對於音樂本身,人們會有既定的印象與偏好。「音樂 偏好」廣義來說是指個人對特定類別的音樂與音樂活動所抱持的態度,「態度」包涵認 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向度;「認知」是指對於音樂有特定的認識與信念,「情感」是指對 於某些特定類別音樂的喜好情形,「行為」是指會經常接觸或是有意願接觸某些類別的 音樂(李維靈、郭世和、張利中,2004)。國內外的音樂教育者及心理學者有許多音樂 偏好的相關研究,音樂治療活動有時候也會依據研究對象偏好來挑選治療用的曲目(李 維靈、郭世和、張利中,2004;莊佩旻,2005;鄭心怡,2007)。

Updike(1990)的研究中,發現音樂聆聽,對於焦慮指標(如:收縮壓、舒張壓)、 壓力與疼痛有明顯下降,焦慮、的影響。Mitchell、Macdonald、Knussen、與 Serpell(2007)

研究中,想瞭解音樂在減緩慢性(長期)疼痛是否有效,尤其患者在聆聽自己喜愛的音 樂時,是否能因為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心理上的分散注意力,而減輕疼痛的感覺及疼 痛帶來的負面情緒,結果顯示,當音樂對填問卷者越重要時,減輕疼痛的感覺效果越好,

年紀越大,在生活中聆聽越久的音樂,也能提高生活品質,甚至可以免除藥物治療來降 低疼痛。Davis 和 Thaut(1989)研究發現,當受試者聆聽自己的喜歡音樂時,不論是 什麼音樂類型,只要是受試者喜歡的,皆能引起末稍血管的擴張和降低肌肉的緊張程度

(鄭心怡,2007)。音樂具有表達,溝通之功能,亦能抒發個人情感,尤其起伏較小的

19

樂曲,能讓人產生安定、舒適的感覺,舒緩緊張的情緒,且能提高對於痛覺的忍耐力(洪 慧容、王璟璇,1999;Hiroka & Ohira, 2003)。

貳、 音樂與生理的理論與研究

音樂的生理作用有多種說法,Altshuler 於 1954 年提出視丘理論(陳美如譯,2004)。

視丘理論是指音樂是透過聽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後,可透過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的反應來調節下視丘(hypothalamus),同時也可透過網狀結構(reticular structure)來提 高或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使人體產生不同反應,主要可包含心跳、呼吸、肌肉協 調與內分泌變化(圖 2-4)。

聆聽音樂時,影響大腦邊緣系統及下視丘系統後,會進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及交 感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會影響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皮質醇(cortisol)及正 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交感神經系統會對血壓、心跳、呼吸速率與體溫產生影響

(鄭心怡,2007)。

圖 2-4 內分泌與交感神經系統作用機制

資料來源:參考鄭心怡(2007)。臺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36 頁。

下視丘 hypothalamus

神經內分泌系統 Neuroendocrine system

交感神經系統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血壓 blood pressure 心跳 heart rate 呼吸速率 respiratory rate 體溫 Body temperature 腎上腺皮質激素

ACTH

皮質醇 cortisol

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20

聆聽音樂時,平常人喜歡的速度為一拍等於 70 至 100,或是心跳的 1.5 或 2 倍速度

(鄭心怡,2007)。如果樂曲速度較快,會加速心跳,在運動中,反而會降低運動品質,

因為心跳加速,會提高耗氧量,降低血液中血氧濃度,會加速肌肉的疲勞;相反的,樂 曲速度較緩慢,心跳會減緩,能提升運動的效果,與延長運動練習的時間。此外,音樂 也會影響呼吸速率,當樂曲速度較緩慢,呼吸速率會變慢且呼吸變深,這可安定、控制 情緒,引發更深層的思考,相對來說,速度較快的音樂,會使呼吸速率加速,導致思考 渙散,容易讓人犯錯或發生意外(林珍如、夏荷立譯,1999;鄭心怡,2007)。

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美國醫學界開啟音樂治療的大門,大量被運用是在二次世 界大戰(1940 年代中後期),當時音樂主要是治療二次大戰帶給士兵們的戰鬥疲乏(林 珍如、夏荷立譯,1999)。現代科學研究證實,人的腦電波運動、心臟搏動以及身體神 經活動都有一定的節奏。當一定頻率的音樂節奏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震動節奏相一致時,

即能使身體產生共振,也就是共乘原理(entrainment),身體、心靈與音樂步調一致,讓 精神感到舒暢。臨床實驗證明,音樂對某些疾病的患者的確有療效(何志培,2003;林 珍如、夏荷立譯,1999)。

除此之外,聆聽愉悅的音樂,會增加腦內啡的濃度。腦內啡是腦內自然生成的止痛 劑,可減輕痛苦感。加州史丹福大學藥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 Goldstein 發現,音樂中的 豐富情感與喜悅,能讓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以及讓腦部自主控制中心與邊緣系統產生 電流活動,讓人心情感到愉悅(林珍如、夏荷立譯,1999)。

基於音樂對生理的正面影響,現今最常用於復健、醫療手術降低焦慮與壓力、昏迷 指數過高的病患、增強免疫力與心理治療團體降低壓力。江漢聲(2007)提出,對於帕 金森氏症,醫療團隊建議老年人最好能學一樣樂器,或進行每天固定時間玩音樂計畫,

例如: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每天用手指撥琴弦,降低了無法克制的顫抖之情況。1991 年3Sacks 在醫院中,證實一名帕金森氏症的女患者,大部分的時間都毫無反應,腦電圖 也呈現昏睡的靜止狀態,但是,當她做到鋼琴前演奏時,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完全消失,

如同正常人一般,甚至,只要在她耳邊告訴他蕭邦樂曲編號,讓她進行音樂想像,她的 表情與身體動作,就馬上變成正常人的活動力。

音樂能影響心跳、血壓、呼吸、肌肉協調與內分泌變化,對於在手術臺上的病患而 言,音樂除了可轉移手術時帶來心理上的恐懼感,也可緩和生理上因為心理的恐懼所帶

3 Sacks, O. 是美國 Beth Abraham 醫院的音樂與神經功能研究所創辦人之一,為《睡人》的作者。

21

來的不良反應,例如:血壓過高、心跳過快等,以減少手術風險,特別只有局部麻醉或 呼吸治療後要拔管的病患,有良好的效果(Masahira, Shinobu & Jun , 2007)。

參、 音樂與放鬆的效果與研究

列寧在某一次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後,對屬下說:「我不能太常聽音樂,聆聽

列寧在某一次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後,對屬下說:「我不能太常聽音樂,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