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瞭解臺灣福佬、

客家、原住民語系歌曲教材應用於職校音樂教科書之現況與教材編排方式,於此 節提出個人建議,以作日後教科書改版編選與後續研究者及現職教師之參考。

壹、 給教科書編輯者的建議

一、宜增加客家語系歌曲教材之比例

客家語系歌曲教材只占教科書內福佬、客家、原住民語系歌曲總教材的 14.90

%,遠低於福佬系與原住民語系。甚至有版本是完全遺漏之狀況,甚為可惜。近 年來政府推廣客家文化不遺餘力,故建議教科書編輯者能增加客家語系歌曲教材 比例,以落實本土化教學之目標。

二、教材歌詞使用宜更準確

多首演唱歌曲都有標點符號不清與錯別字的狀況,建議在編選時,宜先考證 歌詞的正確性,並考慮學生對歌詞字意的理解程度,斟酌增加歌詞語譯、音譯。

現今鄉土語言教材多採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羅馬拼音進行臺語教學,研究者建 議福佬語、客語等歌詞亦可嘗試採用此法,才不致於有發音不正確或讀音太過誤 差之情形。儘管各腔調有些許差異,但若在教科書中,已先註記正確的咬字、音 標,可幫助學生在習唱過程更有效率且得心應手。

三、教材編排宜更多元化

建議教科書編輯者不要過度集中於單項教材類別的呈現,讓福佬、客家、原 住民語系歌曲教材以多元的運用方式平均分佈於各式教材分類中,達到量少質精 的教學效果。配合職校學生音樂能力發展,教學活動可遍至音樂創作、樂器介紹、

音樂知識等方面,而不是只有單一的歌曲教唱或課文文字敘述。

貳、 給教學者的建議

在本研究中發現整體來說儘管福佬、客家、原住民語系歌曲教材於教科書所 占比例,相較臺灣傳統戲曲、南北管、傳統民間器樂、祭祀音樂所占比例已較高,

但本土音樂課程內容依舊少於西洋音樂史的內容份量;故對教學現場第一線的教 學者來說,如何將這片土地的音樂文化介紹給學生,成為重要的一項課題。

若教科書沒有足夠的內容,教師自編教材的能力就需提升,建議可結合區域 特色,找出學生較能產生共鳴的地方文化,編入音樂教材。如桃竹苗地區、高雄 美濃、臺中東勢等客家人較多的區域,即可結合社區資源進行客家語歌曲的教學 與推廣;或是鄰近原住民部落的學校,可依歲時祭典,介紹相關原住民音樂文化 給學生。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多次舉辦鄧雨賢紀念音樂會,即可利用此機會,向 學生介紹該作曲家的生平與作品。教學者可引導學生進行教科書以外的涉獵,用 生活化的方式自然帶入臺灣本土歌曲教材的學習。

若是有帶音樂性社團的教學者,亦可多運用福佬、客家、原住民相關歌曲曲 目於合唱、陶笛、口琴、管樂、國樂… 等社團課程,讓學生有機會認識與吹奏屬於 臺灣的本土音樂。

參、 給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關於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就根據 97 課綱編寫,且於 100 學年度發行之東大、育達、泰宇、華 興、新文京、龍騰、謳馨等版本之職校音樂教科書為對象進行探討。故其結論不 適用於日後改版之職校音樂教科書,改版後之教科書留待未來研究者加以研究。

後續研究者亦可對國中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或高中音樂教科書進行相關研究,

以瞭解福佬、客家、原住民歌曲教材在國中小、高職、高中等不同階段的的編排 方式與運用情形。

二、關於研究主題

本研究僅針對臺灣福佬、客家、原住民歌曲教材進行分析,並無深入探討教 科書中所有的本土音樂教材,因此未來研究者可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如傳統戲 曲、南北管、傳統民間器樂、祭祀音樂等內容進行研究,以瞭解本土音樂教材之 全貌。

三、關於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只有對語系分類、呈現形式、教材分類、歌曲內容進 行分析。期待後續研究者可針對更多類目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可對研究中所列 的教科書歌曲曲目創作來源、背景再做進一步的考證。

由於本研究只對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無法涵蓋真實教學現象的呈現,後續 研究者可使用問卷調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或訪談之質性研究方式,對職校音 樂課程福佬、客家、原住民歌曲教材運用有更深入的瞭解。

以上為研究者之淺見,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與建議,能使更多教學者重視臺 灣本土音樂教材的發展與研究,使這些音樂文化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方美蓉(2008)。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

王友蘭(2006)。薪火相傳-說唱藝術之妙。臺北:蘭之馨文化音樂坊。

王友蘭(2009)。說唱文學與說唱音樂。臺北:蘭之馨文化音樂坊。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幼獅文化。

王家通(1997)。中等教育。高雄:麗文文化。

古旻陞(1992)。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文化大學,臺北。

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卑南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田哲益(2002)。臺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臺北:武陵出版社。

何福田(1996)。漫談國小教科書開放。國立編譯館通訊,8(4),頁 9-10。

余錦福(2000)。臺灣原住民傳統歌唱之脈落。山海文化月刊,22,頁 6-12。

吳長育(2009)。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吳博明(1999)。中日國小音樂教科書演唱歌曲的比較研究。臺北:樂韻出版 社。

吳雅玲(2005)。教育概論。湯誌龍等合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榮順(2000)。從現有客家音樂現象來談「客家歌」的現況與未來蛻變。新 竹文獻,2,頁 66-71。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錦明(1995)。客家歌謠的演唱與賞析,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鄉土 音樂,頁 142-154,臺北:教師研習中心編印。

呂錘寬(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至和(2000)。九○年代臺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李雪燕(2000)。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林二、簡上仁(1984)。臺灣民俗歌謠。臺北:眾文出版社。

林映臻(2006)。卑南音樂之變遷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 北。

林清財(1997)。原住民音樂,摘自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林瑞榮(2000)。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 44-48。臺北:師大書苑。

林道生(1995)。臺灣原住民民謠與教材。載於:鄭英敏主編:鄉土音樂。臺 北:北市教研中心。

邱素雲、陳麗明、徐千惠、梁淑玲(2008)。歌謠書寫的理論與應用─區域文 學探索之五。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新課程國文學科中心。

段洪坤、陳叔倬(2008)。平埔原住民族血源認定與文化認定的發展評析。臺灣 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頁 169-188。

胡台麗(1997)。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傳統與變遷,載於陳郁秀主編,音樂臺灣一 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

徐麗紗(2007)。對福佬語系民歌的思考。空中文化藝術學苑,91。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一般科目。

莊永明(1996)。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

莊永明、孫德銘(1994)。臺灣歌謠鄉土情。臺北:臺灣的店。

莊明貞、潘志煌(2012)。從多元文化論教科書研究的發展趨勢。載於國家教育

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頁 617-652。

許常惠(1986)。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

許常惠(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

許常惠(1994)。臺灣音樂史初稿(二版)。臺北:全音樂譜。

許常惠(1995)。臺灣的傳統音樂,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鄉土音樂,

頁 1-5,臺北:教師研習中心編印。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傳統音樂之美。晨星出版社。

郭郁婷(2007)。臺灣原住民創作歌謠之研究─以已出版的阿美、卑南、鄒族之 影音資料為例(1945-200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怡靜(2011)。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保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 華大學,花蓮。

陳宣伶(2010)。部落的聲音-一九七 O 年代之後原住民音樂的轉折與創新(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

陳郁秀(1996)。音樂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陳郁秀主編、許常惠、莊永明等作(1997)。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

白 鷺鷥文 敎 基 金會 。

陳郁秀總策劃,呂鈺秀、徐玫玲、陳麗琦、溫秋菊、顏綠芬主編(2009)。臺灣 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禕璠(2010)。90 年代以來臺語創作歌之鄉土情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臺南。

單文經 (1997)。美國中小學實施鄉土教育的作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 (2),頁 139-162。

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與教育作法。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 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頁 199-225。

曾逸昌(2010),客家總論,臺北:曾逸昌。

黃政傑 (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頁 1-12。

黃玲玉(2001)。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央大學,桃園。

黃曉君(2009)。1930 至 1960 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楊兆禎(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楊兆禎(1982)。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兆禎(1997)。客家音樂篇-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載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

楊兆禎(1997)。客家音樂篇-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載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