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此外,從課文編排與主旨明確性之分析結果,可發現我國歷史教科書課文內 容寬度佔整體版面約 11 公分,主旨清晰、明確,適宜閱讀,且除內文、插圖外,

更運用註釋補充說明。而日本歷史教科書內容寬度佔整體版面約 11 公分,適宜 閱讀,且除內文、大量插圖外,亦與我國一樣,大量運用小辭典性質的註解作為 課文理解的輔助,對於每個章節中重複出現的人名、專有名詞、事件或戰爭等,

都會於於其下方標註頁數,適合學生自學。對於我國在主題式架構下重複出現的 概念、人物或專有名詞等,或許可參考日本標註頁數的方式解決。

(二)課程設計能啟發學習動機且教材份量適當

從我國歷史教科書中「閱讀探究歷」的分析結果,可發現該課程設計以培養 學生從閱讀中思考文獻敘述差異、該時代情境,並從多元角度切入,以提出各式 解決方法、決策與行動的能力。與日本課程設計中的專欄及探究式主題目的相 近,皆是透過引導式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上 的人、事、時、地、物,進而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與動機。

此外,根據教材內容份量的分析,可發現我國在臺灣史的學習上平均一節課

(50 分鐘)需學習 6 頁內容,而日本在日本史 A 的學習上,平均一節課(50 分 鐘)學習大約 3 頁的內容。從學習份量來看,我國學習負擔為日本的 2 倍,但為 滿足教師授課時數伸縮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而規劃「註釋」與「身歷其境」,

藉以補充說明並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相關配套的課程設計下,我國教材份 量的負擔未必沉重,反而增加教學與學習上的靈活度,更加符應素養之精神。

第二節 建議

經過研究者對我國三民版第一冊歷史教科書及日本山川出版日本史 A 的研 究分析後,除上節所陳述之結論外,另鑑於時間、空間、文獻取得、語言及人力 等因素,依三期程提出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如下所述:

一、近程:

目前我國歷史教科書整體架構與內容的研究以中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居多,在 高中歷史教科書部分則多偏向課綱變化、歷史教育目的、功能及由來、主體意識 變化或事件定位、時序性或主題式等研究居多,較少以作為教育現場工具書(教

科書)進行整體分析,對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多半以詞彙的探討,如:「進 出」南京而非「入侵」等意識型態的探究、教科書編制與發展過程等為主。因此,

若以對教育現場實質助益之觀點出發,建議推廣我國高中歷史教科書整體內容架 構之分析,並將研究對象擴展至各個版本,讓教科書的編纂能在符應課綱下更加 多元與完善。

二、中程:

本研究主要以物理、內容及教學屬性進行素養精神之分析,但無論我國或日 本,在歷史教科書的編纂內容中往往有其立場與意識形態,因此,除了研究教科 書中的內容設計、適用性與素養精神(生活經驗連結與能力培養等)外,亦可將 教科書作者、意識形態等類目列入分析,讓歷史教科書研究的內涵得以更完整的 建構。

三、遠程:

我國歷史教學目前以推動東亞史為發展目標,而日後的研究範疇可針對不同 的東亞國家、民族,就其歷史教育之架構與內容進行研究,同時亦可與目前中國、

日本、韓國共同編纂的教科書內容相比較,藉以建構更加多元化、促進學生省思 的歷史教育。

127

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

中時電子報(2014)。社論-回頭想想十二年國教的初衷。線上檢索日期:

2019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7000487-260109?chdtv 方永泉、陳佩英主編(2011)。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臺北市:學

富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甘懷真(2009)。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歷史教育,14,

151-17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性別平等教育法,民國 107 年 12 月 28 日。線上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教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印製規格,

民國 107 年 7 月 31 日。線上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 31 日,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3134。

吳昆財(2019)。歷史教科書上了緊箍咒。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91217003717-262105?chdtv。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

(4),1-3。

李坤崇(2010)。台、日高中課程總綱的變革與比較。教育資料集刊,46,

55-78。

李園會(2007)。日本臨教審之教育改革。臺北市:鼎文。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

(4),91-116。

周珮儀、王雅婷、吳舒婷(2019)。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全球素養概念內容 分析-以 PISA 2018 全球素養評量認知測驗內容領域為參照架構。教 科書研究,12(1),1-38。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

(1),193-222。

周愚文(2019)。素養導向的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科書研究,12(2),

105-131。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

4-17。

林永豐(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

1-3。

林明煌(2008)。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與發展。

教育資料集刊,40,49-84。

林俊宏(譯)(2020)。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原作者:Yuval Noah Harari 著)。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洪雅鳳、蔡素琴、羅皓誠、劉淑慧(2014)。精緻化的 Willig 傅柯式論述 分析方法:以 Gee 微觀論述分析與劇場圖像作為雙翼。臺灣諮商心理 學報,2(1),51-75。

胡憶蓓(2019)。素養導向教學:S. M. Drake 課程設計觀點。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8(10),19-26。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導讀《國民 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 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1-6。

馬嘉羚(2010)。臺灣、大陸、日本國中社會教科書「中日戰爭」內容比較 研究」內容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文件分析法。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取自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張芬芬(2019)。素養是師生共構融會貫通的活知識— 108 課綱知識論。臺 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5。

張祝芬(1995)。如何選用教科書。臺北市:漢文。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五南圖書出版。頁 60-61。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國民中小學教科圖書法令與政策。線上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s://www.k12ea.gov.tw/Tw/Station/AffairDetail?filter=63F293A9-0155 -41A3-97B7-46E43E4685FE&id=cbb62e98-6a0b-41eb-a55d-e93b0456c9 30。

教育部電子報(2019)。美國全國學校董事協會與產業合作確定六項生涯準

129

備技能。線上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2762。

梁忠銘(2015)。日本 21 世紀教育變革的再起和準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1),109-112。

梁忠銘(2019)。日本道德教育特別科內容演變之解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303-315。

莊雅琇(譯)(2015)。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國際文憑與全球流動社 會的教育改革(原作者:坪谷‧紐厄爾‧郁子)。臺北市:商周出版。

許育銘(2015)。東亞共同研究與臺灣的歷史認識(討論文件)。大阪大學 中國文化論壇,大阪。

許家驊(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導向教學策略之理念、

設計實務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3-18。

郭添財(2009/08)。日本教科書政策的發展及對我國教科書制度之啟示。

臺灣教育,658,49-52。

陳姵琁(2011)。「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論壇。教科書研究,4(2),

121-127。

陳建元(譯)(2018)。想想歷史(原作者:莎拉‧瑪扎)。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盛賢(2008)。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

陳雅文(1995)。內容分析法。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取自國 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7%E5%AE%B 9%E5%88%86%E6%9E%90%E6%B3%95。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 研究,8,5-42。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謝金枝 主編(2020)。中小學課綱之國際經驗。臺北市:五南。

黃國彥(2000)。內容分析法。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取自國 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7%E5%AE%B 9%E5%88%86%E6%9E%90%E6%B3%95。

黃瑄怡(2016)。(重)建構記憶學校教科書與國家的想像(書評)。教科書 研究,9(3),169-188。

黃麗修(2016)。日本「國語教育」發展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原作者:Michel Foucault)。臺北市:

麥田。(原著出版年:1969)

楊思偉(1996)。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改革。輯於黃政傑主編:各國 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師大書苑,頁 223-251。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臺北市:商鼎文化。

楊思偉(2006)。日本推動新課程改革過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1),

29-58。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第三版)。新北市:心理。

詹美華(2017)。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及教師教學因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賈士蘅(譯)(2011)。歷史的再思考(原作者:Keith Jenkins)。臺北市:

麥田出版。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出版。

131

二、外文文獻

e-Gov 電子政府の総合窓口(平成十八年法律第百二十号)。教育基本法。

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15 日。取自

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 awId=418AC0000000120。

e-Gov 電子政府の総合窓口(平成三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文部科學省設置 法。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 awId=411AC0000000096_20170623_429AC0000000073&openerCode=1#

D。

NSBA Communications (2019).Skills Gap Commission Report。線上檢索日 期:2019 年 12 月 25 日。

https://www.nsba.org/News/2019/Skills-Gap-Commission-Report。

小原一馬(2008)。社会学教育と社会科教育--脱常識の社会学からの脱却。

宇都宮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 (58),117-136。

山名敏弘、小原友行、池野範男、草原和博、棚橋健治、鵜木毅、大江和彥、

土肥大次郎、下前弘司、蓮尾陽平、見島泰司、森才三(2009)。高等 学校社会系教科における導入学習に関する授業開発の研究(4)「日 本史 B」導入単元の場合。広島大学学部・附属学校共同研究紀要,38,

土肥大次郎、下前弘司、蓮尾陽平、見島泰司、森才三(2009)。高等 学校社会系教科における導入学習に関する授業開発の研究(4)「日 本史 B」導入単元の場合。広島大学学部・附属学校共同研究紀要,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