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一共分為四節來闡述:第一節 為研究方法;第二節 為研究工具;第三 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 為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論述分析法為輔,Foucault(1980/2013)提到論 述分析與文本分析在當前的社會科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它感興趣的不只是教科書 中呈現的是什麼論述?是誰的論述?更在於忽略誰的論述,以及運用何種策略和 技巧產生支配(周珮儀、鄭明長,2008)。故本研究先以文件分析法對所蒐集的 文獻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再以內容分析輔以論述分析,進行三民版高中歷史教科 書第一冊及日本東京三川出版現代の日本史A兩國之教科書素養導向內容之比 較分析。

一、教科書分析法

陳姵琁(2011)提到教科書研究方法可大致歸為CA(內容分析)、CDA(批 判論述分析)、FDA(傅柯式論述分析)、比較教育研究法四大常見流派。教科書 之分析有黃振球(1989)的二十項指標,亦有黃政傑(1991)提到的課程教材評 鑑規準中的四大類三十二項指標。

本研究主要參考黃政傑(1991)的教科書四大類規準-選材與組織、物理屬 性、內容屬性及教學屬性,依據物理、內容、教學三屬性,搭配教育現場教科書 選用標準之類目,加以分類、整理後,作為本研究之類目分析表,並以此類目分 析表視為本研究之工具。

二、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是指,透過文件資料或檔案來了解人類思想、活動與社會現象的 一種方法。關於文件資料,其來源包含數據紀錄、私人與正式文件等各式書面或 視聽資料,例如:報紙、期刊、論文、圖書、教科書等,針對前述資料進行蒐集 與分析,便可瞭解其背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思維模式等個人或團體的想法。

由於文件及檔案資料的來源廣泛,因此該分析法主要適用於以下四類情境:1.探

討前人的思維、活動與其形塑而成的社會現象。2.瞭解因前項所述而產生的發展 與變遷。3.比較不同區域或文化的族群思維、活動及社會現象。4.避免研究對象 的反應(教研院,2000)。

本研究藉由文件分析從中瞭解目前相關研究的內容以達到兩目的:一是根據 研究架構,從中歸納、統整所蒐集之相關文獻資料,並進行系統性分類與整理。

二是藉由目前學者專家之評估研究,檢視是否尚有可研究的相關範疇。

三、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又稱文獻分析法,有時亦稱為資訊分析或資料分析法(王文科、

王智弘,2017),是一種客觀、系統化且量化的方法,對傳播媒介的訊息作客觀 而有系統的量化及描述的研究(黃國彥,2000)。游美惠(2000)提到,內容分 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都是針對社會製成品作解析的研究取向,較為強調科學 客觀的量化分析,而潘淑滿(2003)亦提及內容分析法之意義通常會依據文本資 料的特質進行分類,再加以歸納、整理,透過將資料由繁化簡的過程與整理,做 為資料描述的基礎。因此,研究者主要針對教科書中現有內容,與未書寫出的部 分做分析與意義詮釋,故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論述分析為輔,對本研究較有助益,

且若搭配實例呈現,並能具體而詳盡地描述出分析的素材以為佐證,可強化本研 究之說服力。內容分析法之程序、優點與限制分述如下表3-1-1 內容分析法之程 序、優、缺點:

表3-1-1

內容分析法之程序、優、缺點

內容分析法

分析程序 (1)確定目標。(2)蒐集和選取分析資料(即文件和檔案資料)。(3)界定分析 的類別。(4)決定分析的單位。(5)確定陳列方式。(6)進行分析。

優點 (1)研究對象如已無法接觸(如死亡)時,捨內容分析法外,別無其他替代法。

(2)內容分析經常採用較大的樣本。

(3)內容分析比大規模的調查,成本較低,省錢、使用簡便且較省時。因為許 多文獻大多集中在圖書館、報館資料室,均易查尋。

(4)由於有的文獻,如報紙的專欄,都由學有專精的人士所撰寫,所以他的品 質較郵寄問卷的品質為佳。

(5) 沒有干擾性:內容分析的文獻大多早已完成,因此不致於對既有的內容、

主題有所影響。

(6)假若做錯,可以重做分析而不必重做調查或實地研究,因此最適合研究過 去的紀錄。

(續下頁)

41

表3-1-1

內容分析法之程序、優、缺點(續)

限制 (1)只能應用於有紀錄可查的事件:文獻資料可能是由不同的人,基於某種目 的而為,難免會有誇張、隨意編織,甚至夾雜個人偏見,僅記載作者認定是好的 事件,不被認定好的事件便可能流失。

(2)內容之意義因人而異,研究者對內容意義之解釋,不一定與閱聽人對此一 內容之解釋相同

(3)資料可能隨時散軼,只有名人的資料保留下來,一般人寫的信件或日記,

即使價值很高,可能遭到破壞或貯存在不知處,難以取得。

(4)文獻提供的僅是語文的行為,非語文的行為則未提供直接的資料。

(5)資料未必可靠,可能影響結論的正確性:文獻大都缺乏標準的格式可循,

尤以個人的文獻為然,因此欲比較各人所完成的文獻時,研究者必感困難。

(6)編碼困難,以文字寫成的文獻因目標不同,內容或材料殊異,缺乏標準化,

長度格式不一。此外,所有文獻大多是以文字陳述,缺乏數字,量化頗為困難。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國教院陳雅文、黃國彥之解釋整理而成。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7%E5%AE%B9%E5%88%86%E6%9E%9 0%E6%B3%95。

四、論述分析法

論述分析法包含層面廣闊,不單純僅檢視文本本身,而是將建構文本所使用 的論述及其相關背景環境、歷史文化因素都納入分析之中,因此論述分析不是一 種任意的解構,其物質性的基礎與實質效應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不容忽視(游美 惠,2000)。論述分析可分為批判論述分析(CDA)與傅柯式的論述分析(FDA)

兩種,根據王雅玄(2011)所述,CDA分析法是微觀的論述方式,但文本中會隱 藏鉅觀的影子,即便是個人意識型態的論述,也會出現超脫個人化,而屬於社會 共識的部分。教科書中的論述更是呈現特定意識形態與觀點,在書寫成教科書論 述時便易呈現出某些人共同的想像。透過CDA分析,可以讓人瞭解到教科書論述 背後脈絡的複雜性,並留意教科書所隱含的意識型態。經由研究者透過CDA分析 解構文本,進一步釐清論述中的意識型態,能讓讀者在解讀的過程中更客觀且更 具批判力,因此CDA分析可說是具有重構的建設性(轉引自陳姵琁,2011)。而 傅柯式的論述分析法,在其《知識的考掘》一書中提到,論述是「一種思考的系 統,由概念、態度、行動、信仰和實踐所組成,它系統性地建構主體和他們言說 所指涉的世界」(王德威 譯,1993)。Fairclough 認為批判論述方法可以分為三 個分析層次,第一層次是文本的語言學分析,運用敘述(description)來分析文 本的語言形式性質;第二層次是語言的應用分析,運用詮釋來探討文本如何產生 及產生作用的過程;第三層次是語言的脈絡分析,探討文本生產過程和詮釋過程 的社會條件,主要在解析權力與控制的運作,並對意識型態進行批判(轉引自洪

雅鳳、蔡素琴、羅皓誠、劉淑慧,2014)。

語言是一種對人類生活世界的反應或描述最中性的工具(潘淑滿,2003),

故本研究主要以論述分析法對作為文本的三民版歷史教科書與日本史A進行分 析,透過多次、反覆閱讀,進而探討文本背後隱含的經驗脈絡或建構背景,試比 對是否符應本研究所訂之相關類目。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根據第一節教科書分析法所述,依據教育現場教科書選用類目(如附 錄一),參考黃政傑(1991)所提到的課程材料評鑑規準中,蓋爾(Gall)用於 評定各種不同性質材料的一般性架構中四大指標進行本研究類目之分類,如下表 3-2-1 研究工具類目一覽表:

表 3-2-1

研究工具類目一覽表 一、

物理屬性

1.封面、版面設計精美,呈現清晰,編排有利於視覺引導。

2.紙質良好、利於書寫;裁切良好,裝訂安全實用,且價格適中。

3.各單元補充資料豐富,方便學生參考運用。

二、

內容屬性

1.依據教育部修正編訂頒布之「課程綱要」編輯教材,符合課程目標。

2.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生活經驗為重心,能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能力。

3.單元、大綱標示清楚明確,方便師生備課與參考。

4.用字遣詞是否符合平等的原理(如:性別、族群)。

5.適度融入資訊、環境、人權、生涯發展、家政和性別平等……等重大教育 議題之內容。

6.有整體架構的思考,各單元間和單元內容具有邏輯性的結構。

7.圖文搭配得宜,圖片選用符合教學內容設計。

三、

教學屬性

1.教材內容難易程度適合學生的學習發展模式。

2.課文編排清晰,主旨明確,適合閱讀。

3.課程設計有利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思考與主動學習。

4.教材內容份量適當,符合教師授課時數及學生學習需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教育現場教科書選用類目自行分類、刪減編成。

首先,「發行與費用」中包含作者、費用、版本、出版者、發展史等十項目,

囿於研究者取得資料與研究方向,故僅分析「費用」一項。「物理屬性」包含媒 體、品質、耐用性、美感等項目。而「內容屬性」含括多元文化、時宜性、順序、

範圍、性別角色等項目,因十二年國教重視素養能力的養成,故研究者於分析類 目中增添「適度融入資訊、環境、人權、生涯發展、家政和性別平等……等重大

43

教育議題之內容」,並將「用字遣詞符合本校學生學習模式」修改為「用字遣詞 是否符合平等的原理」以符應多元文化與性別角色精神的養成。最後,「教學屬

教育議題之內容」,並將「用字遣詞符合本校學生學習模式」修改為「用字遣詞 是否符合平等的原理」以符應多元文化與性別角色精神的養成。最後,「教學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