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論,將對製作單位、傳播教育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新聞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之建議

基本上,談話性節目還是扣著每天的時事,但議題走向不該為求一時地收視 刺激而不斷地往怪力亂神方向走。目前,去除了一些真正的綜藝節目,健康節目、

財經節目外,新聞議題還是有很多事值得關心的,譬如:社會青少年問題或弱勢 議題關懷,是目前各家電視台比較缺乏的。

由於各家電視台營運成本皆不相同,因此對節目製播與停播的標準亦不相

47

同,然而所謂的不同,應該是數字、金額不同,原則及理論應該相同。做節目不 怕失敗,最怕的是不知為何失敗,電視台都有節目

去除製作成本及收視考量外,若想讓節目永續生存發展,良善的議題設定將 會是重要的關鍵指標。若只一昧地注重情境式地戲劇張力表現,雖可快速達到讓 觀眾吸收資訊的效果,恐有失媒體本身的社會責任。

二、對傳播教育之建議

目前台灣的談話性節目,仍太過於注重收視率,雖然收視率是電視台能夠運 轉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有收視率才會有盈收,但是相對性的來說,他也像是 另一種毒藥,他會讓整個節目走向一個比較偏鋒、偏執的節目,間接影響到收視 觀眾的心態,甚至有損媒體尊嚴。

新聞性談話節目會隨著環境開開關關,但並不會消失在台灣媒體,從訪談結果 來看,新聞訪談性節目內容早已不侷限政治、財經、八卦話題上。社會上仍有許 多關於兒童教育或科普話題可探討,未達豐富內容,節目製作人員在專業背景上 應多元涉略。

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上,如大眾傳播或圖文科系方面,亦要有通才的教育訓 練,或技職實習,才能讓學生出了社會不至於與企業資深前輩產生斷層感受。除 了基本的資料蒐集外,與來賓的應對進退及禮儀方面的相關素養也應納入專業知 識,要求學生修習。

三、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48

一個研究者要怎麼用「共時性」或「歷時性」來看待談話性節目?什麼是「共 時性」?什麼又是「歷時性」?誰首先用了某個特定的手法,誰的內容呈現或論 述方式又影響了誰的節目興衰等等。這種具開放性,又有歷史對話觀點的相關研 究,正是目前台灣談話性節目研究者可持續觀察。

各個電視台營運成本均不同,因此對節目製播與停播的標準亦不同,然而所謂 的不同,應該是數字、金額的不同,原則與理論應該是相同。《TVBS 國民大會》

(BELLE SHOW),曾於 2007 年 12 月 10 日開播,2012 年 2 月 2 日停播。2016 年 6 月 6 日於 TVBS 重新復播,並由于美人回鍋主持。此例可說明,節目開開停 停,對電視台的形象與觀眾收視習慣多少都會受負面影響,不斷推出改進方案,

且具體可行,節目終將能夠再出人頭地。擦亮招牌,永遠比重做招牌要來得划算 多。

49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2016 全新修訂版)。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 力:未來人才一定要具備七大生存力,宋偉航譯。台北:方言文化。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2992.html

劉幼琍(2013)。電訊傳播 CEO 的經營策略。台北:威仕曼。

50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李慧敏(2001)。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的關鍵成功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縣。

汪仁玠(2001)。媒體大亨:邱復生與他的 TVBS 王國。台北市:商智文化。

彼德勞佛(Peter Laufer) 1995)。叩應內幕大公開:透視談話性節目真相(Inside Talk Radio America’s Voice or Hot Air?)。(楊淑智譯)。台北:正中。(原著出版 年:1995)

51

二、英文部分

Dervin, B.(1992). From the Mind’s Eye of the User: the Sense-Making qualitative Met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agement, pp.61-84.

Dervin, B. (1997). Useful Theory for Librarianship: Communication, Not Information.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13:29.

Derr, Richard. L. (1983).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need.

Information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19(5), 273.

Downie, J. S., and S. J. Cunningham. 2002. "Toward a Theory of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Queries: System Design Im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 Paris: IRCAM, pp. 299-300.

Ellis, D. (1993).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Patterns of Academic Researchers,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The Library Quarterly, v63, 469-486.

Gwinn, R.P. (Ed.). (1990).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5th ed., Vols. 4).182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ewins, E. T. (1990). Information Need and Use Studies. in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25. Chicago: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2

Krikelas, J.(1983)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ncepts.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19, 5-20.

Kuhlthau, C. C. (1993). A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for Inform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 49, pp343.

53

附件 1-1:〈正晶限時批〉製作人訪談逐字稿原文

黃莉雅:您的訪談節目每日構思的議題設定主要資訊來源管道是哪些?

劉製作:我們節目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大部份會從臉書,就是現在大家在 關心的議題,報紙當然也是,電視也是其中一個來源,可是我們跟其他節目比較 不一樣的原因,我們我們比較 CARE 網路族群、年輕群,還有 PTT...或者一些網 路意見領袖等等,來找議題。所以我們的主題來源會跟其他的節目會有一點不太 一樣。

黃莉雅:就是跟傳統型的那一些比較不一樣?

劉製作:譬如說學運那時候,就那個幾個學運對象,林飛帆、黃國昌...等,還有 洪仲丘那個案子時候的那幾個人,當然還會有的就是社運團體的領袖,就是那一 些人都是我們會去關注的對象,他們常常會丟給我們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跟 一般傳統媒體比較不會討論的東西。

黃莉雅:那您認為還原新聞事件情境,對你的收視率,有幫助嗎?或是有沒有哪 那一些層面的影響?

劉製作:其實我覺得這個當然是要看議題,然後再來就是某一些來賓就是演很兇

54

的那一種,有一些來賓就是,如果你很想要演的話,你就會去找那樣的來賓,那 我剛剛說我們這節目比較是,從學運世代起家,然後我們比較沒有這個部份,就 是我們比較沒有那麼需要演吧,但是我也承認一件事情就是說,有時候有一些事 情因為沒有畫面,我記得學運那時候有講到,好像是學生那時候要去前面抗議,

被警察怎樣,那個狀況因為沒有影片,所以,就是當事人來現身說法,當事人現 身說法,我不知道那樣算不算是演。

黃莉雅:好我大概懂你的意思,我大概知道你們節目是 2014 年,二年前,那時 候一開播是從高雄氣爆事件,然後是接 LIVE 直播的,我的意思是說其實你剛才 已經有提到...

劉製作:再早,就是如果你問我做的節目的話, 就政論節目來講的話,我覺得 有二個階段,再早之前我們是學運起家的, 可是我們這個節目的收視觀眾,最 早是從學運開始的。然後你說高雄氣爆的那個部份,是換了主持人。然後我剛剛 講的比較多的是前面的,後面的部份,就是因為主持人風格的關係,所以後來他 們,的確慢慢走向譬如說演啊或是其他的方式,可能我一開始沒有搞清楚。

應該說風格比較嘩眾取寵,主持人很嚴重的就是被收視率左右,所以,會很希望 這樣子的方式。

黃莉雅:就是用更豐富的肢體言言 劉製作:對他們自已都很愛演

55

黃莉雅:在實務操作訪談性節目中,您認為哪個部分最容易遇到挫折?

劉製作:基本上,我到最後之所以離開這個節目的原因,就是節目慢慢地失去了 所謂的中心思想或是原則,最後甚至於要嘩眾取寵,簡單來說就是要收視率,然 後把其他的節目當競爭對象,就是慢慢的跟其他的政論節目一樣靠攏。當你跟其 他政論節目靠攏的時候,你的觀眾層就是會失去一些原來的觀眾,跟其他不太一 樣的觀眾。

黃莉雅:了解。那你認為你們所擬的議題設定方向跟主持人的特質有沒有關係?

劉製作:我覺得,當你成立一個新的政論節目的時候,對主持人來說,他們會希 望趕快建立自己的品牌或形象,但是他們又對自己的自信不夠的時候,他就會覺 得他要去 COPY,可能是目前己經當紅的主持人,或是節目型態,像之前我們的 主持人就是(被說)學另一個當紅的主持人,我們的主持人一直在 COPY 那個風格 這樣子,那當你去 COPY 的時候,就會失去自己的某一些東西。然後就會變成(好 像是)我們想要去搶他們的觀眾,但是這樣子另外一個程度上來講,你也把自己 小眾化了,那是因為你要去跟他搶他的觀眾,而且是原來自己的觀眾,但是某個 程度上來講,這也不能苛責什麼,就是照自己的風格或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這一件 事情,很需要極大的自信跟堅持,你可能需要撐一段時間,你可能需要怎樣比較 順,那 COPY 別人其實是最快的方法,簡單講其實就是這樣子。

黃莉雅:這個節目一開始,也是很理想化的,對不對?

56

劉製作:其實應該這樣講,倒也沒有什麼理不理想的問題,就是很簡單的就是從 觀眾的層級來講,就是說,因為同質類的政論節目已經這麼多了,那你要怎麼殺 出一條自己新的路來?那壹電視本來的收視觀眾就比較年輕,所以我們才會想要 走這個方向,就是重新抓出一群觀眾來。壹電視其實最早是從網路起家,就是因 為當初黎智英的關係,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網路觀眾,那我認為這是我們其中一個 利基,很重要的一個根本,但是走到現在我覺得,原來那一群網路群眾,他們就 沒有,他們反而轉去看別的網路政論節目。

黃莉雅:已經不見了

劉製作:對跟預期不一樣,預期的方向設定都已經不一樣

黃莉雅:你可以舉一、二個例子就是大概可能你在做這一類,主要抓網路族群的 這一塊,跟一般做傳統電視,抓的族群比較不一樣的,不管是同一個議題,然後 不同方向的例子?

劉製作:傳統的電視節目的觀眾群年紀比較大,現在在看電視的人,年紀是大的,

你要測收視率就看的出來,就是我們從收視率的反應可以看的出來,就是在看電 視的族群年紀都比較大,所以,你要去找們的關心的,年金、就是那個年紀會關 心的事情,可是網路族群他們也許關心的年金的角度會是分配不公,或是什麼,

你要測收視率就看的出來,就是我們從收視率的反應可以看的出來,就是在看電 視的族群年紀都比較大,所以,你要去找們的關心的,年金、就是那個年紀會關 心的事情,可是網路族群他們也許關心的年金的角度會是分配不公,或是什麼,

在文檔中 談話性節目議題選擇之研究 (頁 46-15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