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談話性節目議題選擇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談話性節目議題選擇之研究"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 and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roposal. 談話性節目議題選擇之研究. 研究生:黃莉雅. 指導教授:劉立行 博士.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2) 談話性節目議題選擇之研究. 摘要 自民國八十八年《衛星廣播電視法》制定後,談話性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到目前為止,新聞電視頻道有多二、三十餘個時段充斥著談話性節目,是世界上 所少有。近年來,市場導向的節目產製蔚為風潮,節目製作從業人員普遍相信製 作成本低、娛樂價值高的新聞綜藝化作法,有助於提升收視率。不過,國外研究 已相繼指出,這樣的新聞操作方式,對短期收視確有刺激作用,在長期而言卻因 未能真正滿足觀眾的需求,而導致新聞觀眾加速流失。 近年有關於訪談性節目的研究,內容雖然多元,文獻也相當豐富,但大多著 重在單一個案現象分析,鮮少探討在成本考量及收視壓力下,訪談性節目所挑選 的議題設定動機,及其內容戲劇化呈現,是否有助於觀眾對新聞議題的認知有幫 助。 為了增加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訪談了近八位在訪談性節 目上具代表性的受訪者,觀察並分析近年訪談性節目為了收視率而製造「戲劇化 效果」,卻忽略媒體識讀所應負起的社會責任。 關鍵字:談話性節目、電視節目製播、故事、新聞戲劇化. 2.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三節 研究問題..................................................................................................................10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聞戲劇化與議題選擇關係..........................................................................13 第二節 談話性節目的演進.............................................................................................. 19 第三節 來賓說故事的魅力...............................................................................................21 第四節 文章探討小節........................................................................................................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受訪名單..........................................................................................2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議題選擇與新聞戲劇化效果相互影響..........................................31. 第二節. 新聞談話性節目常態性來賓背景描述..........................................34 3.

(4) 第三節. 新聞談話性節目製作人的省思與成長..................................................37. 第四節. 戲劇化策略對談話性節目產製影響......................................................38. 第五節. 本章結論...................................................................................................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44 第二節 建議............................................................................................................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49 二、英文部分..........................................................................................................51. 表次 1-1 受訪者名單.............................................................................................27 表次 1-2. 訪談大綱...............................................................................................30. 圖 1-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於 102 年 12 月 11 日第 569 次委員會議..............14 圖 1-2 「角色扮演模型」……………………………………………………….16 圖 1-3 新聞訪談性節目製作團隊工作流程..........................................................23 附錄一- 訪談逐字稿.......................................................................................53-115 附錄二 節目 Rundown.................................................................................116-153. 4.

(5) 第一章. 緒論. 據資策會《2007 年台灣家庭娛樂家庭電視節目類型偏好比例分析》〈 2007) 內文中曾清楚表示,新聞節目(如談話性新聞節目等)的偏好比例則為 23%,在 現今網路媒體比重較高的狀況下,仍占有及其比例,可謂相當驚人。. 電視生態五光十色,主持人和來賓相對最容易「吸睛」,但若缺乏優秀的製作 人,無法緊抓議題,製播觀眾想看的內容,節目可能很快就夭折。以「節目的靈 魂人物」來形容製作人,一點也不為過。依節目類型不同,電視製作人可分成新 聞性、綜藝性、談話性等類別。其中,收視率最高、壽命最久的就屬電視談話性 節目為首,然而當訪談性節目開始盛行,電視台就會需要更多主持人、製作人等 工作人員投入。. 根據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第三條,資訊性節目不得於新聞及兒童頻 道播出、第五之三條,資訊性節目應應確保資訊真實性,不得提供虛偽不實、引 人錯誤或藉機欺罔圖利之資訊。在訪談性節目越開越多的情況下,為了分瓜收視 率,增加敘事「戲劇性效果」的情況也將越多。然而這些來自不同職場歷程的製 作人,如何因應職場的轉變,及其生涯發展會如何影響節目的產製過程及呈現方 式,或是節目產製帶給閱聽人什麼樣的相關影響性等,皆在本研究中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題目、名詞釋義、研究 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流程。. 5.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談話性節目為電視頻道主流 自 1993 年有線電視合法化後,有線電視頻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台灣到目前 為止有 100 多頻道,是世界上所少有。盛治仁(2005)曾針對 1,077 位台灣民眾做 電訪調查,發現「偶爾」或「經常」收聽廣播談話型節目的比例僅 31% ,但「偶爾」或「經常」收視電視訪談姓節目的則高達 58%。 據「廣電人市場研究」指稱,談話性節目具有低成本、根據主持人特質來決定 該節目型態,並讓觀眾二極化等三特性,僅利用來賓論述方式來吸引收視群眾, 稱得上是「台灣奇蹟」 ,因此談話節目被有線電視台視為爭取收視率的最佳利器, 談話性節目甚至已被視為「綜藝」 、 「戲劇」及「新聞」三大主流類型外的「第四 主流」(陳孝凡,2003;郭峰淵,2003;盛治仁,2005)。 台灣談話性節目之所以流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傳統電視對候選人的相關報導 愈來愈精簡,及其競選新聞也愈來愈短,因此候選人上此類型的節目,比較能暢 所欲言,有的甚至會被視做為候選人的政治舞台,政治人物會將此類型節目當作 與民眾對話的機會。 由於談話性節目吸引不少閱聽眾,很多有線電視新聞台會將每日晚間九點到十 二點的黃金時段獻給談話性節目,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2);江子芽(2001) 就曾探討表示,談話性節目究竟能供給閱聽者什麼樣的內容?有何吸引力?就台 灣獨特的政治環境來看,每兩年平均就會有一次大型選舉,可預見的是,在選舉 頻率常態狀況下,談話性節目的應得以有機會不斷延續生命。. 6.

(7) 二、談話性節目製作人為節目靈魂人物 電視圈有句名言:「製作人的老闆不是電視台出資的老闆,而是廣大的觀 眾!」節目收視率才是檢視一個節目去留的重要指標。決定節目收視率的因素很 多,包括:議題、來賓、現場錄影氣氛…等,以及錄影當天是否有重大突發事件, 這些都是會影響觀眾收看的意願。」因此身為一位製作人,必須將各種可能造成 收視率不穩的因素降到最低,才能確保節目品質與收視。 調查指出,觀眾之所以經常性選擇談話性節目的因素,除了「主持人」外, 「當 天討論議題」才是首要選擇因素,由此可知大部分的閱聽人,對議題設定喜好度 重於節目主持人的喜好度(「廣電人市場研究」 ,2005) 。而在節目議題的設定上, 製作人亦占有主導權,多位談話性節目主持人曾表示,在節目製播過程中,從決 定題目到播出,再到錄完節目的會議檢討,製作人跟製作小組都會跟著參與(彭 芸,2001)。 台灣最長青的談話性節目「新聞挖挖哇」製作人王書宏曾表示,他的錄影策略 是, 「從錄影前到開腦力激盪會議→錄影時緊盯現場→播出後開檢討會議」 ,每個 步驟都環環相扣。錄影前的議題設定會議,主持人和企劃皆會參與,基本上就以 當週最熱門的話題,提案討論,接著再由企劃執行,挑選議題適合的來賓、撰寫 腳本。. 7.

(8) 三、談話性節目戲劇化情境 波蘭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曾在著作中提出「液態現代性」的概 念,形容現在這社會特質。他表示現代人不習慣經營長久關係,且棲居在網絡社 會,就如同流水一樣喜歡變動、無法長期停留。 包曼的概念似乎也適用現代媒體的經營方式,閱聽眾普遍不習慣、也不喜歡接 收過長的資訊與文章,講求新鮮與刺激,因此報社、網路新聞、電視台編輯為了 迎合閱聽眾,只能不斷地餵食即時新聞、報導沒有太多實質意義的車禍消息。現 代媒體已不只被收視率綁架,連流量、點閱率都牽制著媒體內容與走向。 情境是多元面向的,由很多因素的綜稱,且這些因素是共同建構了人們生存活 動的環境,並影響其中成員的行動,雖然情境是動態、會有變化的,但仍可由其 構成的相關元素加以界定、描述。(Taylor,1991) Tulving(1983)認為情景記憶是指與「事件」、「時間」、「地點」、「情緒組合」和 其他「與經驗概念相關的基礎知識」牽涉的記憶,情景記憶與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都屬於「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 ,而且是一種顯性的記憶,與 陳述性記憶相對的,是隱性的「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 情景記憶被認為是一種 one-shot 學習作用,只要處在該情景下一次就存在於 記憶中,而詞義記憶,則將每一次涉入的情景經驗加以組合,隨著每一個事件的 接觸而更新。情景記憶可以被想成是一張與詞義記憶綁在一起的地圖,舉例來 說,詞義記憶告訴你一隻狗長什麼樣子或是它的聲音如何,而情景記憶則會將你 對狗的記憶投射到每一個代表狗的詞義,而你在詞義上如何表達一隻狗會隨著你 所得到的新經驗而改變。. 8.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近年有關於訪談性節目的研究,內容雖然多元,文獻也相當豐富,但大多著重 在單一個案現象分析,鮮少探討在成本考量及收視壓力下,訪談性節目所挑選的 議題設定動機,及其內容戲劇化呈現,是否有助於觀眾對新聞議題的認知有幫助。.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欲達成以下之目的:. 一、 新聞偽科學與談話性節目戲劇化產製之關係? 二、 談話性節目議題定位、選擇與呈現異同?包括節目選擇追求真實意圖、及 畫面呈現有何異同? 三、 不同類型的談話性節目在節目製作運用資源有何異同? 四、 不同類型談話性節目對公共性議題、娛樂性議題所建構哪些不同意涵?影 響為何?. 9.

(10)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政論談話性節目的議題設定選擇?. 二、. 政論性談話節目話題方向切入角度?畫面及場景呈現選擇?. 三、. 政論談話性節目遇到政治新聞低潮,如何尋求突破?議題選擇來源?. 四、. 資訊談話性節目議題設定選擇?. 五、. 資訊談話性節目話題方向切入角度?畫面及場景呈現選擇?. 六、. 資訊談話性節目話題方向切入角度?畫面及場景呈現選擇. 第四節 名詞解釋和定義 一、談話性節目 楊意菁(2003),只要節目具有談話內容,都可稱之為談話節目,綜藝、 生活類等談話節目都包括在內。本研究所稱談話性節目,係指節目內容以新聞事 件為討論議題的談話節目。. 二、戲劇化效果 在美國,新聞已經是一種商業行為,早在 1990 年代美國《洛杉磯時報》就曾 大膽進行將新聞與戲劇化採寫、置入性行銷等迎合市場的手法做出結合。 美國戲劇家 Clayton Hamilton(1881-1946)則將戲劇加入劇本的元素,提出「四 元素說」 。他指出戲劇就是「演員在舞台上以一個劇本為故事,對觀眾進行表演」 10.

(11) 這個行為。其中包含了四個基本元素,即「劇本」「演員」「舞台」與「觀眾」。 其中劇本被認為是戲劇藝術表現的源頭,其中包含了故事,也是演員在舞臺上被 引導的方向。「四元素說」也是普遍影響眾人對戲劇的定義,但劇場藝術家們隨 後發現可以結合其他各種更多元概念讓表演更豐富,也因此產生了「多元素綜合」 說。 本研究指的戲劇化效果為在談話性節目產製過程中,含有戲劇性引導式的敘事 方式。. 三、媒體素養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指出,媒體識讀教育在國外早已行之 多年,BBC 成立沒有多久,就開始播出與媒體教育有關的節目與課程。法國、 日本、美國、澳洲、西班牙、菲律賓、香港、加拿大也從 1960 年代,陸續在其 公民教育中開設媒體生產、文本分析、閱聽眾訊息解讀與意義建構的課程。台灣 起步較晚,2002 年教育部才完成「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並正式宣佈推動 媒體素養教育落實於國家體制,97 年度公布的課綱微調,將納入媒體識讀的議 題,在 100 學年度已落實。 公共電視、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社區大學、台灣媒體觀察基 金會、世新大學、政治大學等非營利團體也陸續推動此項課程。 故本研究指的媒體素養即談話性節目所呈現出的節目內容對社會或教育界有 哪些影響。. 11.

(12) 四、議題設定 議題設定理論的正式提出,首見於 McCombs 和 Shaw 在 1972 年於《民意季刊》 上發表了〈大眾傳播的議題設定功能〉(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研究 1968 年美國總統大選,對北卡羅萊州教堂山(Chapel Hill)的選民加 以研究。結果發現媒介所報導的議題,與選民心中認知的主要議題,有極大相關。 McCombs and Shaw 描述媒介在整個水門事件中所扮演的,就是一個議題建構 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媒介強調某些事件、活動、團體、人物。不同的事件需要不同種類和份量的報 導 來引起民眾的注意。媒介的這種初步的強調,會影響民眾思想和言談的種類 (what people will think or talk about)。 2.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仍然須要加以整理、貼標籤,它們必須與某些問題或民 眾 的關懷聯結在一起。媒介在這個階段可以上下其手,強調其所要強調的事件。 3.媒介將事件或議題與次象徵符號(secondary symbols)聯結在一起,使得事件或 議題成為整個政治生態中的一部分。在這裡發生類似「利益集結」的過程,因為 並不是每一個議題都有那麼明顯的政黨色彩,但媒介會將之變成利益團體與利益 團體間壁壘分明的 議題,使議題更具爭議性(炒做新聞)。 4.能夠明言要求的發言人就在媒體上出現,而且他們之間競爭媒體對他們 的注 意力,贏方即主導議題的方向。. 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由 McCombs 所提出, 觀察出媒介不僅能夠改變議程設置的第一層,即觀眾對議題的關注力(What to. 12.

(13) think about),甚至還能告訴他們要如何去思考一件議題(what to think),也就是設 置框架(framing)的過程。也就是說,議程設置的第二層通過強調一個事件的 某些特徵和性質而忽略另外一些來對受眾的認知產生影響。 Iyengar 和 Kinder 提出的「預示效果」(也稱鋪墊效果,priming effect)的概念進一步解釋了這個過 程。預示效果的主要內容是,受眾先觀察到的現象,會與接下來觀察到的現象有 產生潛意識的關聯,即:以前的信息語境會對新信息的詮釋造成影響。而議程設 置的第二層正有這樣的效果;簡言之,例如,不斷報導一個政治人物的負面消息, 等下次閱聽人再看到該政治人物時,會自動將政治人物與該負面消息聯想在一 起。這一類效果說明了媒介對人類認知有潛意識的影響,會在腦中建構一種聯想 的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戲劇化概念下,談話性節目製作人員轉化學習歷程,因此將 就新聞戲劇化的概念與相關論述做出探討。. 第一節 新聞戲劇化與議題選擇關係 新聞戲劇化也形成了新聞倫理難以界定是非的灰色空間,胡元輝(2006)將電 子媒體新聞採寫分為「教化新聞」與「假/商品新聞」,前者為臺灣有線電視興 起前的「老三臺」新聞寫作模式,強調的是制式「信、雅,達」與口語化格式, 新聞要有優雅文詞、忠於客觀真實,以及流暢通順,最後達到傳播目的;後者則 是在市場新聞學當道的現在,參入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的新聞戲劇化手法。 他認為,臺灣電視媒體在《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影響下,新聞採寫轉變為具. 13.

(14) 有戲劇元素的感官化、衝突化與聳動化,比之於先進國家的「假/商品新聞」, 更加不受專業倫理所約束,受眾可以從經常新聞在新聞中的「模擬場景重建」、 動畫與配樂等元素概窺其貌。新聞戲劇化概念在臺灣的漫延情形是平面與電子媒 體相互影響,此類現象已經到了必需重新再反思新聞倫理該如何運作的時刻(陳 曉宜,2012)。 如探討洪仲丘死亡案件時,以拉進特寫或聚焦方式呈現相關照片,未有適當警語 事先提醒觀眾,恐導致兒童驚慌或不安。. 圖 1-1 資料來源: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 102 年 12 月 11 日第 569 次委員會議. 本研究所指的新聞戲劇化是來自於 Bennett(楊曉紅、王家全,2005)之概念。 他認為新聞關注是能用戲劇化方式將其處理成簡單故事的事件,這個特點使得 「個人化新聞傾向」更為明顯,美國新聞更是已經成為講故事的一種媒介,連記 14.

(15) 者都被要求每一則新聞都應該在不犧牲真實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加入戲劇特 質,它應該具備結構和衝突、危機和對立等元素,最後衍生出電視新聞戲劇化強 調衝突與個人化的敘事手法。. Richard Schechner(1934)將表演定義為「一個人或群體的活動,作為向另一 個群體展示的行為。」他發展出「工作即是劇場」的角色扮演模型,這個理論主 要的核心概念有四:分別為戲劇(Drama)、劇本(Script)、劇場(Theatre)以及表演 (Performance)。他將這四者與工作中的策略、流程、劇場及產品做一對比,也就 是: 戲劇=策略 劇本=流程 劇場=工作 表演=產品 這四者間的互動產生了相對應的「角色扮演模型」,見圖 1-2. 15.

(16) 圖 1-2 「角色扮演模型」. 對此,社會學家 Erving Goffman(1922-1982)率先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 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一書中,提出戲劇概念可以 運用在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模型的「擬劇論」(Dramaturgical. Theory)是從符. 號互動論。他透過觀察人們在工作中的表達方式,歸納出在職場中的表演手法和 原則。 在 Goffman 眼中,所有人類的活動無論是否經過排演,都叫做「表演」 。除 此之外,從他的理論中還衍生出了「前台」「後台」「印象管理」「佈景」、「神秘 化」、「角色距離」等等理論。 他認為人們在生活中會透過「印象管理」(Expressive Control),約束自己、 表現出期待他人所認同的印象,藉此影響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定位。 講故事需要戲劇技巧,尤其需要把演員刻畫得形象鮮明。戲劇化新聞重危機 16.

(17) 而輕常態,重現在而輕過去與未來,關心新聞人物的衝突與關聯,「新聞戲劇」 在新聞中重視戲劇性強、而非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Horowiz(1993)說,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之所以流行,其原因之一,在於傳 統電視對候選人的報導愈來愈精簡,對競選的相關報導也愈來愈短,所以候選人 上此類節目比較能暢所欲言,甚至可視做為候選人的政治舞台,以及與民眾的對 話機會。以台灣的政治現況來看,平均兩年會有一次大型選舉,可以預見的是, 在選舉次數不減的情況下,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的熱度仍會得以延續。 在臺灣,新聞媒體先是報業面對二十四小時新聞臺的開播,讓隔天才能看到的 報紙不再是「新聞」。接著在網路帶來免費訊息和提供各大媒體即時新聞後,報 社及電視新聞臺已經普遍感受到營收大不如前(何定照、尤子彥、林瑩秋、陳鳳 英,2008)。2003. 年《蘋果日報》登陸來臺,學習美國將新聞當做商品的報業. 模式,以商業規範的市場新聞為依歸(何旭初,2007),帶來視覺化、狗仔隊、 充滿戲劇性的看圖說故事新型態報紙(蘇蘅、陳家倫、王思勻,2011)。 根據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 (2004)調查資料顯示,該報在 2003 年 5 月到 2004 年 6 月發行前半年就攻佔平均四十萬份以上的零售市場,影響到 臺灣本土新聞媒體盈收,紛紛積極尋求新的利基和經營方向。雖然各大媒體針對 《蘋果日報》新聞採寫模式有不同因應方式及正、反面評價,但或多或少都出現 「蘋果化」現象(黃思閔、文迪、張峰榮、呂裕樟、林榮澤,2006)。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將旗下媒體定位為「賣感覺」的商品,表現在形式上 就是充滿戲劇感性與張力的新聞內容(吳燕玲、陶令瑜,2001)。學者 Berger 曾 將電視節目文類結構作出區隔,他認為電視新聞應屬於實事類(Actualities),情感. 17.

(18) 性較弱、客觀性較高;而戲劇類(Dramas)的連續劇、電視影集及電影等虛構故事 則剛好相反,著重於較高的情感性,對客觀性的要求則較為薄弱(陳芸芸,2001) 實事類與戲劇類在 Berger 眼中被界定為截然不同的兩種型態;但事實上,記者 卻被要求將電視新聞表現得如戲劇般感人、讓觀眾投入感性的注意,帶有強烈主 觀意識之戲劇性介入客觀新聞呈現的情形,在當今已經是無可避免的趨勢,記者 在採訪寫作上也不斷在兩者之間拉鋸(王洪鈞,2000)。 牛隆光(2005)研究當今電視新聞產生了「小報化」(tabloidization)的特徵, 包括電視新聞的鏡面標題變大、變多,圖表、動畫的運用增加,電視新聞報導加 入配樂、影像變造,更用拍攝「電視劇」的手法來製作電視新聞。.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吸引觀眾,並善用個人魅力和技巧,把「既 定的素材」傳遞給觀眾,主導節目進行(謝章富,1988)。謝章富強調,電視節 目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中心人物,他們綜理整個節目,負責整個節目穿針引線的 工作,因此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有條不紊的表達議題內容,更必須與節目相結合。 綜上所述,戲劇表演概念理當是填滿了大眾每天生活與人際互動間的應用。 根據以上的文獻可了解,不論是公共性議題或是生活性議題,如何挑選出令觀 眾有興趣,且具戲劇包裝而不失真的主題,才是主宰著一個談話性節目的生存之 道。 本研究者在研究期間發現,好的主題是可以一談再談的,譬如 2007 年關鍵時 刻曾談論「世界十大猛犬」,其中以藏獒出現攝影棚收視居冠。2013 年 10 月假 日版關鍵 51 區再度選擇相同主題,並深入探討,其收視仍居假日之冠。. 18.

(19) 第二節 談話性節目的演進 一個研究者要如何以「共時性」或「歷時性」來看待「談話性節目」呢? 隨著英、美國家脫口秀(talk show)的腳步,台灣有線電視自從 1993 年合法 化後,談話節目(discussion program)便成為節目製作的趨勢,而頻道擴增後的 有線電視,非但沒有因為頻道的增加而帶來多元性的節目,反而在成本考量下, 大幅刪減節目製作成本,於是,成本低廉的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大量出現,已然 成為電視頻道的節目主流(鍾起惠,1997;陳銘軒,2005)。 原則上,做任何一類節目皆有三角關係要注意,分別是:創意、執行、考核 (圖 1-4)。這三大要素就如同行政管理:計畫、執行、考核,這三大要素是構成 節目製的一切根基。. 考核. 執行. 創意. 圖 1-4 電視節目製播三要素 英國著名創意文化產業研究專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曾說過: 「一個人要有創意,必須先對一個專業領域很熟練,有經驗、有了解、有見地, 久而久之,就會常常有與眾不同的創意發生。」. 19.

(20) 「對國家來說,創意經濟的重要程度已經和就業機會、國家財富或技術專家 等並駕齊驅,它的地位並不亞於傳統製造業。」 針對時下商業廣電媒體強調收視率,電視新聞台普遍認為「每分鐘收視率」 報表可以了解觀眾何時決定收視或是離開;同時電視台認為透過每分鐘收視率資 料,便可了解觀眾的人口統計學資料,以做為製作節目的參考。研究指出,電視 台用「每分鐘收視率」資料來生產觀眾,然後再賣給廣告主,電視節目的目的只 是要製造觀眾,並使電視產業不管是新聞或是節目都成為收視率商品。更重要的 是,由於「每分鐘收視率」已與媒體購買機制結合,使得節目產製更無法離開收 視率,進而形成收視率主宰電視新聞面貌最主要原因,也導致談話性節目戲劇化 內容的產生,以討好市場及閱聽眾。. 「廣電人市場研究」(2005)調查指出,閱聽人選擇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的因 素,除了「當天討論的議題」外,「主持人」因素則是占了第二位,顯見閱聽人 在選擇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時,主持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節目議題的設定 上,主持人亦占有主導權,多位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曾表示,在節目的製 播過程中,從決定題目到播出,再到做完節目的檢討會議,主持人、製作人都會 參與,討論題目大部分都是由主持人自己決定(彭芸,2001)。. 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從「場域」(sphere)的觀點出發,直接批判大眾媒體。他 指出作為鬥爭場域的電視已使原有的文化、生產領域;民主面臨了結構性的重大 轉型。它不但創造了言論的素食文化、捧紅了所謂的專家(指記者型知識份子)、 甚至以資訊工具的角色,在選舉期間進行資訊動員。. 20.

(21) 本研究者從深入訪談及觀察中瞭解「哪個節目的敘事/切入方式」影響了哪個 節目的製作流程?哪個節目架構影響了哪個節目風格?或哪個節目首先運用意 見領袖成為常態性來賓?…等。這種具開放性,有歷史觀點的研究,盼對學界有 所貢獻。. 第三節 來賓說故事的魅力 想要滿足現代人對資訊的選擇,光憑邏輯與資訊,是無法打動人心的,人們 自盤古開天以來就很喜歡故事,不論是老故事或童話故事,只要聽過一次就不會 忘記,沒人想聽教條式的內容,改用故事表達就能影響人心。因此,如何挑選有 情境、或適合改編成有情境的節目內容,便成為新聞訪談性節目每日致勝的關鍵, 製作人在影視節目製作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前製作階段中的大部份工作 都是由製作人來統籌。自影視節目內容最初的構思,到企劃會議的召開與企劃書 的撰寫等都是製作人的工作。製作人可組織一個製作團隊,選擇適當的專業人員 一起參與,並編列預算與進度。在企劃與腳本確認後,製作人還須與編劇和導演 進行製作會議,完整傳達與溝通影視節目的宗旨,再交由導演進行後續的拍攝工 作。在製作與後製作階段中,雖然製作人領導的大責已轉由導演負責,但他仍需 要控管預算的支出與影視節目錄製的品質,以確保影視節目的製作能符合效益。 總之,製作人是整個團隊的領導,良好的行政處理能力是其必備的條件。 談話性節目已經納入新聞節目, 新聞節目一定受限於公共利益、真實報導的 要求。本研究受訪對象都是新聞頻道,頻道屬性也都在新聞範圍內,因此談話節 目也好,時事節目、雜誌節目也好,都可能應該以「新聞」性質來要求,但訪談 21.

(22) 性節目產製過程,常礙於時間關係下,節目內容常有「踩紅線」遊走在法律邊緣 的狀況下。 東森關鍵時刻節目製作人:就整個節目實務製作過程,通常會碰到需臨時作判 斷的例子,如:去學校才發現是跳樓。我們常發生上午開會進行中要臨時作判斷, 而對於所在犯罪現場,犯罪新聞的報導,不論做節目或是新聞,自律非常重要, 不可以逾越法律規範。 「在一整天節目運作中,我們要很快做出反應,來賓會對我們討論的公共議題,有自發 性的情緒,但是情緒沒有標準,沒有 1 分生氣、8 分生氣的量尺,因為情緒是難以量化 的,製作單位可以如何把關? 這是我們也希望透過研討能夠學習的,因為只有節目播出後才知道觀眾情緒到哪裡, 假設過度了!隔天觀眾說你們炒作、煽情;而結果表達符合民眾情緒,觀眾又說你們是 英雄,講出人民痛苦,應該繼續追下去。但是做的剎那把關有難度。我們有一個 SOP 可以協助判別會對我們的自律更有幫助。」. 中天新聞龍捲風製作人:以我們操作過程來說,新聞是流動的,不知道哪個訊 息是很好的,檢察官有起訴階段,有一審、二審、三審階段,但我們不可能到三 審定讞才報導,這時會出現與事實有所不同。. 原則上,新聞訪談性節目主持人不一定會參與來賓的邀請工作,但每日的議題設 定卻是製作團隊與主持人在前製作業中,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一環。. 22.

(23) 新聞訪談性節目製作團隊工作流程,如圖 1-3 。. 閱. 團. 確. 來. 錄. 讀. 隊. 定. 賓. 製. 資. 討. 議. 邀. 播. 訊. 論. 題. 訪. 出. 三立編播中心副理:對三立新聞來說困擾更大,我台談話性節目最多,兩個政 論、一個社會性談話性節目,把關分際拿捏更難。剛各位先進都提到,我台政治 跟社會都會碰到,依循來源大多是報章雜誌,我們最關心的是來賓可以帶爆料內 容,對新聞台來說也是一個宣傳。但是來賓不一定都能帶新的內容來,所以就有 很多,像洪案有同袍爆料,爆料者要保護,不能寫出來是哪一位。在收視與尺度 拿捏,這些狀況都是在實際操作上確實都會產生困難。. 第四節. 文章探討小節. 人力銀行曾針國內對近六百位記者調查,有 82%的記者認知到媒體在追逐《蘋 果日報》中充滿戲劇化與視覺張力的「煽、腥,色」新聞、認為記者有做到完全 客觀報導的只有 1%。可見一再以「客觀、中立」為核心價值的新聞業,已經因 新聞戲劇化寫作而發生非常大的採寫轉變與衝突(賴祥蔚,2006)。 電視是動態影像媒體、而《蘋果日報》僅用的是照片群組和圖表群組,並搭配 少量文字所呈現的邏輯影像新聞事件。這種具有情節的戲劇化(Dramatized)敘事 23.

(24) 風格,從一進入台灣就已明顯影響了台灣媒體。 在此轉折的當下,長期大量吸取網路或報紙資訊的訪談性節目,該如何篩選資 料來源,又該如何學習及適應,是否影響到新聞產製(News Production)過程或學 校教育,都成為值得探究的議題。.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了對研究題目進行深入的探討,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擬出相 關訪談題目,再以深度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訪談資料分類 目、分析。再以觀察法進一步瞭解談話性節目的實際操作,製作團隊如何挑選議 題、呈現方式,以及主持人如何與來賓進行互動。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流程、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研究對象與受訪者 名單、資料整理與歸納. 24.

(2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架構組成將以研究目的為依據擬出訪談大綱,再以深度訪談法對受訪 者進行訪談。 問題意識形成 ↓ 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 文獻蒐集與整理 ↓ 界定研究範圍 ↓ 進行實際訪談 ↓ 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 研究發現與討論 ↓ 歸納結論並提出建議. 25.

(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根據本研究問題,本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再將訪 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對研究問題與目的進行回答,進而分析談話性節目戲劇 化效果與媒體效應間的關聯性。 深度訪談法所得到的結果較能深入描繪問題的本質與獲得豐富的相關資 料。由研究者引導、蒐集研究對象相關資料後進行訪問,藉以了解受訪者如何解 釋他們的世界(黃瑞琴,1991)。 在質化研究中,個人訪談的好處是能提供比任何書籍、報紙和雜誌更直接和 自然的觀點,個人深度訪談更是僅次於個人親身經驗的第二件好事:你知道的越 多,能傳達的也就越多,而且當你決定創作時,請務必站在選擇和責任的角度上 去處理。 另,深度訪談法可根據擬好問題來引導受訪者,分為結構式訪談、非結構式及 半結構式訪談(Fontana & Frey , 1994)。常見的結構式訪談法有問卷或訪談流程; 非結構式訪問完全沒有設定問題和任何引導,直接與受訪者來進行談話。半結構 式訪談引導受訪者去回答研究者給予的問題,不一定要受訪者依照設計的問題回 答,可視受訪狀況調整。(胡幼慧,1996;陳向明,2002;王雲東,2007)。 觀察研究法(Observation Survey)屬於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指在自然的情 境或控制的情境下,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有計劃與有系 統的觀察,並依觀察的記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客觀性解釋的一種研究。(郭 生玉,1991、黃光雄,1991、簡茂發,1991). 26.

(27) 葉重新(2001)研究者可透過電腦軟體,將觀察所得的資料,轉為量化的數據, 來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解釋;此外,觀察研究法的適用範圍相當廣泛,無論是量化 研究或質性研究都常常會使用到此種研究法,來作統計分析或敘述性的描述。. 本研究主旨在分析、觀察訪談性節目戲劇化效果對社會或教育界的影響,採用 半結構式訪談法,從受訪者回答的過程中,進一步追問相關問題,獲得更精準的 答案。.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受訪名單 本研究主要分析訪談性節目戲劇化效果對社會、教育界影響,受訪對象節目製 作單位人員至少從事節目製作十年以上,對操作談話性節目議題及產製過程有一 定了解;來賓方面,以挑選節目來賓為主為訪談對象;主持人方面,以挑選參與 十餘年經驗為對象。 為強化本研究完整性,本研究訪談八位具代表性的受訪者,訪談名單見表 1-1。. 表 1-1:深度訪談受訪者名單. 訪談對象. 職稱. 預計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2015 年 6 月 20 日. 台北. 中天「新聞龍捲風」製 2015 年 6 月 27 日. 台北. 東森「關鍵時刻」製作 林佳勳 人. 邱明玉. 27.

(28) 作人 壹電視「正晶限時批」 劉孋瑩. 2015 年 6 月 26 日. 台北. 2015 年 7 月 26 日. 台北. 2015 年 8 月 26 日. 台北. 2015 年 6 月 14 日. 台北. 2015 年 6 月 16 日. 台北. 2015 年 6 月 19 日. 台北. 製作人 三立「前進新台灣」製 徐千惠 作人. TVBS「少康戰情室」 林莉琳 執行製作人. 東森關鍵時刻 馬西屏 常態型來賓 中天新聞龍捲風 黃敬平 常態型來賓. 民視挑戰新聞 胡孝誠 常態型來賓. 28.

(2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處理與分析是同步進行的動作,不可獨立分開,而質化研究對茲要的處理 又要求比較嚴謹,須將資料內容完整記錄下來(Wimmer & Dominick , 2006)。 本研究結束訪談後,將訪談錄音內容整理為逐字稿,依各受訪者訪談內容關連 性各別分析對本研究之適切性。 (一)資料整理 將八位受訪者訪談錄音內容建立逐字稿,並加以標示訪談時間、地點,按順序 編號,再交給受訪者進行校對與確認。經確認後,反覆閱讀逐字稿,以防遺漏 調重要訊息,將對應研究問題之重要內容加以標記、撰寫出關鍵概念。 (二)整合並歸納 此階段工作即為編碼與分類。以簡化方式將關鍵概念進行編碼,相同概念進行 分類,附上逐字稿內容,以表格方式呈現。本研究將試圖尋找其中相關概念並彙 整。. 29.

(30)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所擬的訪談大綱,見表 1-2。. 表 1-2:訪談大綱. 1.. 您每日構思的議題設定主要資訊來源為何?. 2.. 您認為將還原事件情境對收視率有沒有幫助?. 3.. 您希望閱聽人對您所設定的議題產生哪些回應?. 4.. 你所制定的議題設定方向跟主持人特質有沒有關係?. 5.. 您認為即時性的訪談性節目,在實務操作上容易遇到過哪些挫折?. 6.. 您認為自己所探討的議題內容對社會公共議題有什麼樣的責任?. 7.. 職涯經歷會不會影響你對節目議題設定有所影響?. 受訪對象間出現相異見解則相互比對分析,整理出求同存異之研究發現。本研 究分析將提供學界作為媒體識讀做參考。. 30.

(3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為研究目的盡可能回應研究問題,主要希望能討論出在 收視率與製作成本不佳狀況下,談話性節目如何朝正向發展模式進行。 第一節 議題設定與戲劇化效果間的相互影響;第二節 新聞談話性節目常態性來 賓背景描述;第三節 談話性節目製作人職場生涯規劃發展;第四節 新聞戲劇化 效果對節目產製影響;第五節小結,統整結論。. 第一節 議題選擇與新聞戲劇化效果相互影響 本研究發現,新聞談話型節目製作人,對每天構思的議題設定主要資訊管道, 除了四大報外,會根據新聞本身的發展張力或依節目風格做調整。 「我們節目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大部份會從臉書,就是現在大家在關心的議題, 報紙當然也是,電視也是其中一個來源,可是我們跟其他節目比較不一樣的原因,我們 我們比較 CARE 網路族群、年輕群,還有 PTT...或者一些網路意見領袖等等,來找議題。」 (1-1) 「因為我們做很多的國際新聞,然後今天目前發生最大的事情,就是看 CNN,現在 發生什麼事情,最新的就是看 CNN,紐約時報,紐約時報美國版就是看國際大事,他 有一個中文版,中文版他部份都寫一些跟中國比較有關的,中國跟亞洲有關的,另外華 爾街日報,他有一個中文版,就看一些財經的,跟中國大陸有關的,就主要是財經的。 然後我們如果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說太空的,科幻的,怪的動物,一些比較怪 的東西,就是看英國的每日郵報。他是比較多比較怪的,然後像那個有時候看 BBC, BCC 他有一個 WILD 的就是野生動物,鯊魚、因為最常發生鯊魚,有一些怪生物的地 方,大部份就是像澳洲,然後還有英國,就每日郵報跟 BBC 他們講很多這種。」(2-1). 31.

(32) 本研究發現,新聞訪談性節目製作人對觀察新聞,必須要有一定的經驗才能 將訪談中產生的一個動作或人物、事件發展成一小時,以及把事實和虛構融合成 一條戲劇性故事線的方法。 閱讀研究甚至會給製作小組一些靈感,使得製作小組對人物、情境和地點有 所認識,還可以給予某一些程度的信心,從而使製作小組人員能超越所選擇的主 要題材,得以從選擇的角度,而不是強求或無知的角度去處理它。 「一個效應當然就是我可以把觀眾留住,留住觀眾就是收視率,那簡單的說就是我把 這個事件,當成是一個故事來,比如新聞臺在報導這一則新聞的時候,他可能只有一分 鐘或一分半,但是我的節目有五十分鐘,我要怎樣從頭到尾讓觀眾留下來,我必須要把 他變成一個故事,那還原那個事件的情境,我把他變成一個故事來講,所以我就可以把 他講成,比如說,這個新聞臺只做一分半的新聞,我把他做成十分鐘,比如說前面第一 個人講了十分鐘,第二個甚至可以繼續講,如果他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的話,我就可以一 直往下討論拉住我的觀眾,然後我可以往下再延伸出去,我才可以做滿五十分鐘的節 目,就是我怎麼把這個一分半鐘的新聞,做成五十分鐘的節目,因為我要把他變成一個 故事,人、事、時、地、物,然後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把裡面就是一些點,挑出來,可 以再放大。」(1-3). 32.

(33) 對偏政論談話性節目來說,找到發燒新聞關鍵人物到現場討論,遠比找能擅長 表達情境式來賓上節目還要來得重要。 「我覺得這要分不同的層次來講,因為畢竟關鍵、龍捲風,他跟我們的性質就是比較不 太一樣,因為他們是那一種比較花俏型的,其實他也有一點是半綜藝、半討論這樣的一 個節目型態。但對我們節目來講,我們是比較正規的一個政論節目,但我不是說這樣子 就不能討論」 「像洪仲丘那個事件,那時候我們也討論了將近一、二個月,那我覺得是大家切的角 度不一樣,可能我們是比較從政治面或是比較探討是軍中人權的部份來討論。那你說他 可能受到當時那種情境的描述,我們也有討論,我們也請了一些當時的那一些關鍵人 物,比如說那時候,他的舅舅來上節目,而且來上了好多次,甚至那時候包括我們是直 接用連線跟洪媽媽對談或是洪姐姐對談,其實我們也都有討論到,甚至是說,甚至有請 到對軍中生態比較了解的阿兵哥或是軍政記者,我們都有邀請來做過討論,但是我們表 現可能比較不同,可能對觀眾,或是關鍵,或是對其他節目來講,他可能是比較誇張一 點的表演方式,我曾經有看過說,他們可能是直接找一個阿兵哥,或是那個什麼退役將 領,在現場比如說做伏地挺身,就類似他把當時的情境整個的演一遍,那對我來講,我 可能不用採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因為我覺得你政論節目還是有一個基本的鐵則,不需要 太過度的戲劇化,畢竟他不是綜藝節目。」(4-2). 「之前全民開講,大部份都在在做 LIVE,然後 LIVE 比較大的難處是因為他整個事情 是動態的,而且因為我們沒有做腳本,所以我們的 RUN DOWN 大部份都是 A 這個段 落,是談什麼東西,做一個概要的提示而已,那有時候來賓在現場,他們可能就是,現 場討論激出了其他的火花,那就往另一個方向走,或許是發現說其實這整件事情,有另 一個更大的蹊蹺,是值得大家去注目的,現場談出了這樣的東西,完全不在我們設定的 33.

(34) 議題當中,那所以說這部份我們就要隨時做一些調配調整,那或者說有時候現場在進行 當中,有一些新聞事件也在發展,那我們要如何掌握到外部的新聞事件,也要掌握到內 部錄影,錄製的過程當中,也要讓主持人、甚至來賓,也跟的上這一些新聞事件的發展, 所以我才會說這部份其實是動態的,那不管是外部、內部的話,他整個是有流動的,就 是讓內部吸收到外界的知識。」(5-6). 第二節 新聞談話性節目常態性來賓背景描述 本節依據受訪者訪談逐字稿,將每位常態性受背景做描述,內容包括受訪者 學、經歷,以及個人對新聞性電視談話節目的看法。. 一、馬西屏 曾就讀於屏東高中、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後在淡江大學中國 大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3,在《中央日報》擔任記者直至成為副總編輯,後 出任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一職。 隨著台灣媒體業發展,曾參與過不少類型的談話性節目,如民視「頭家來開 講」,三立「大話新聞」、TVBS「國民大會」…等。馬西屏曾表示,能參與「關 鍵時刻」是生命中的奇緣,自己的人生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關鍵時刻」節目 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談、第二階段是陳水扁案件 爆發,再加上總統大選,後來政治退燒,又換回原來的風格,並擴充為 2 小時, 一直到 2013 年開始變成混搭風格,但不論其他來賓如何變換,他幾乎都是基本 班底,最多一天參加 7 場,後因健康原因控制在每天 4 場以下。. 34.

(35) 由於長期間與製作單位和主持人接觸,馬西屏曾表示與主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 誼與默契。. 對於現今談話性節目戲劇化效果的觀察,馬西屏認為為了讓觀眾更了解新聞報 導,很有肢體動作是無法避免的。. 「基本上,遇原新聞事件的情形跟現場,他必須要有二個元素,一個搧動,一個是誇大, 這是不可避免的,否則的話你就跟新聞報導一樣嘛,所以簡單的三個字,他有戲劇性效 果,就很像關鍵時刻在 MAKIYO 酒醉打人事件,像關鍵時刻在 MAKIYO 事件上,都 是收視率破三,談話節目要破三那是天文數字,那關鍵時刻在 MAKIYO 事件上破三, 這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MAKIYO 的事件,新聞台,播報新聞,從早上報到晚上, 那既然從早上報到晚上,為什麼你談話節目談這個案子會收視率這麼高?那我們就必須 對這個情境做還原,那還原的過程中,當然,要有一些戲劇性的效果。」(6-1)). 二、黃敬平 自中華民國憲兵 202 指揮部 332 營行政院守備連退伍後,曾任知鑫傳播公司媒 體部助理、學者衛星電視台、學者如意台節目執行製作,參與製作廣播廣告及電 視節目。先後於台灣時報、中華日報、台灣蘋果日報擔任文字記者及新新聞周刊 特約撰述,採訪體育、社會、影劇、生活、科技、黨政(政治)、國會、選舉、軍 事等路線新聞。 依據訪談資料分析,常態性來賓對節目參與程度似乎有一定程度的比例。. 35.

(36) 「百分之六十,看來賓,比如說比較常態性的,常常出現,比如說像我, 常態性的來賓, 會有百分之六十跟百分之四十的六四比,或者是百分之七十,百分之 三十,我這邊知道什麼訊息或是什麼東西,他希望我夠提供,能夠有一個反饋,可不可 以去問一下,譬如說前二天那個警察在桃園在追捕歹徒,歹徒倒車撞死人,輾死七歲小 女兒,他希望我能夠去了解這個除了電視新聞,報紙上之外電視的即時新聞之外,有沒 有不同的內幕,這個警察的心情,這個目前,當時歹徒的狀況,還有這個受害者的情形, 就是能不能知道一些比較故事性,或內幕化的東西,他希望我能夠提供,像這個時候就 是需要,我去做類似補強他們深度報導的記者性質的工作這樣子,這也是他們希望,這 個時候的比重就會到達百分之五十,甚至到達百分之六十。因為他們所提供給我的,都 是我當天看過的報紙的新聞,電視報的新聞,我都知道了其實他們根本不需要提供給 我。但是他們要跟我討論的是一個方向,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方向,或者是議題設定取材 的一個趨勢,、目標,讓我覺得 OK 朝這個方向,比如說他想要知道,警察當時什麼不 開槍?那警察是有什麼顧慮嗎?是不是因為之前楊梅的警察開槍被判刑,就是要罰錢, 所以讓有警察有所忌憚?這個東西他們希望朝這個方向,那我也認同我也覺得 OK,警 察有可能有這些顧慮,再加上,可能那時候因為情況危急,那個人又多,又是在鬧區又 是很巷弄、很狹窄的地方,怕傷及無辜等等。我要加上我自己的東西,我希望我能在多 問多一點的訊息回來交換,然後提供給他們,其實他們的題目在設定的時候,早就有一 個大概的方向,只是希望在我補強細節跟漏的地方的時候,希望我能夠多參與,然後提 供一些我的看法跟東西,然後在把我加進來,然後要我去做一個他們做不到,但是也許 只有我做的到我可以去問,剛好在這個地方,在身份上,在我這個能力範圍內,我可以 去補強,可以去探聽,就是這樣子。」(7-3). 36.

(37) 三、胡孝誠 從資深媒體人轉戰談話性節目常態行來賓多年的胡孝誠,對台灣訪談性節目製 作人員為求收視,忽略求證的部分,感觸良多。 「跟製作單位的一個溝通,其實在目前台灣的一個談話節目,其實比例度並不高,因為 他們大部份都是先告訴你一個方向,一個區塊之後,然後這裡面其實有一個比較吊詭的 地方在於,如果你今天來被邀請來上這個節目,其實你已經事前被籂選過,所謂事前被 籂選過的意思,指的就是,像我曾經有一次去某一個臺,然後去談論一個比較政治含帶 司法的一個這樣子議題的一個節目,他是一個 LIVE,就是一個現場的直播節目,就在 下午二點鍾開播前,二個小時,我就接到製作人跟執行製作打了二通電話,來詢問我的 態度,所謂態度指的是,我對他們所指的這個某政黨涉及到一些司法問題事件的時候, 我的對他們的態度是敵是友,當然要先弄清楚是敵是友。」. 第三節 新聞談話性節目製作人的省思與成長 依據訪談資料整理發現,新聞訪談性節目製作人多半都有傳播相關大學學歷, 或曾經擔任過新聞採訪相關工作,因此他們對於掌握主持人特質及公共議題方面 也較容易上手。 談話性節目與主持人特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研究者曾擔任東森主播徐俊 相主持的關鍵 51 區執行製作人,在任職期間觀察發現,其個人有著相當濃厚的 正義感及責任心,2013 年波士頓爆炸案,他更是 36 小時未闔眼地替台灣觀眾關 注著後續發展。 濃厚的專注特質也顯現在主持風格上,每當節目選擇談及有關社會公共議題,. 37.

(38) 或是該內容是由主持人貼身採訪經歷,該集收視立即出現高水準反應。 「因為主持人的關係,所以說在議題方面,因為我們主持人並不是全心、全力投注在我 們節目當中,所以說他很大部份的時間都會比較接受我們的提案,比如說我們覺得說討 論什麼東西,比較會怎樣,那主持人大部份都是會接受的,然後我們也會配合他,比如 說,覺得主持人,他可能談某方面的東西,會比較拿手,比較擅長,因為比如說像我們 主持人的話,他可能比較對於一些,調侃戲謔的東西,他就會覺得說這有什麼好談的? 因為他是很認真在看待這一些事情,這一些新聞議題,所以,我們普遍來講,都是很正 經的討論。」(5-4). 「目前很多的新聞,很多的政論節目,都是以這樣子的方式操作,那當然啊我們也想要 這樣子,因為其實這真的是很引人入勝,因為畢竟故事誰都愛聽,這個部份很容易吸引 到觀眾,而且你故事一停下來,就是講了一個段落,所以收視部份的話,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你停留的時間長,收視的話就是很容易大幅提升,那但是因為這部份,怎麼說呢? 就是我們節目可能缺少了這樣子,讓來賓去發揮的空間,所以說整體來說的話,我們的 節目還是比較少做這一些還原新聞事件的方式。」(5-2). 第四節 戲劇化策略對談話性節目產製影響 本研究發現,情境式的新聞談話性節目之所以收視好是因為,可幫助觀眾更好 消化新聞事件。 「現在市場大家比較喜歡看的還是情境式的新聞談話性節目。但比較不好的地方就在於 其實重覆率滿高的,今天不管那一個節目,這些即時性的談話節目,那些東西,他們過 去談的跟現在談的,他的重覆率偏高,還有畫面也是一會重製,不是從新製作,會重新 38.

(39) 置放就是同樣的影像會一直壓上去,壓上去。」(7-6) 「因為一般的觀眾,他們不是我們會把每天的新聞看的很細,那我今天為什麼要談這個 題目,一定他有情節,有特別的地方,吸引人的,我才要去談他。其實大部份一般的人, 他在看報紙,或者看新聞的時候,他只是看標題,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他只是知道 比如說那裡發生了一個火災,譬如說火災每天都有,我不可能每一件都挑出來,一定就 是他有特殊的情節。那一般人他不會看這麼細,所以還原新聞事件的用意是說,我要跟 觀眾講說,這一件事情他的特殊在那裡,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我們的用意對收 視率有沒有幫助,如果你只是專注在這一件事情,那跟我看新聞沒什麼兩樣,我看隔壁 的新問台就好了,我看 TVBS-N 就好了啊,或是看其他的新聞就好了, 為什麼要吸引 觀眾來看,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講的更仔細,他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他特別的點在那 裡,比如說以八仙氣爆那個火災來說的話,火災每天都有,但是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可以從還原他這一件事情,到底怎麼發生的,跟他的過程是如何,我才知道說原來他 的地點是在一個游泳池裡面,然後他水吸乾了,所以呢他們為什麼會逃不出來?就是因 為他是游泳池裡面,他有很高的牆,所以才會發生這麼嚴重的事情。」(2-2). 「這部份就我的了解,還原新聞事件,比較像是一個說故事,說新聞的角色,因為像很 多時候,因為很多時候,觀眾對於新聞事件,沒有這麼的了解,也不會花這麼多的時間 去看報紙,去把一個新聞從頭看透徹,那所以說很多時候,有一些節目呈現的方式的話, 他會請人把這一些故事從頭到說一遍,比如說以最近肯亞詐騙案來說的話,他的做法可 以是劉顯啊劉媽媽的這個兒子,他是如何成為一個詐騙集團的,他可以講到說,當時啊 他到了那裡,然後無功而返,最後又轉到肯亞,就種種的過程,加一些情節、加一些戲 劇張力,用一個很故事的方式把他表演出來,但是他其實本身的來源的話,其實還是新 聞事件。因為我曾經看過其他的節目,有來賓在講,其實我那時候在聽,覺得講的其實 39.

(40) 還不錯,講的頭頭是道,講的彷彿他身歷其境,但是其實仔細一聽,他講的就是新聞, 他從頭到尾整個事情,就一字不漏的,就報紙報導的東西,在講述一次,但是他用一個 很棒的方式,在做一個呈現,因為,畢道電視,他透過自己的肢體,自己的音調在做另 外一個詮釋,那我覺得這其實對觀眾來說,是一個很好吸收新聞事件的一個方式。」(5-2). 當新聞事件本身就充滿爆發性張力,或製作人認為節目以尋找到新聞事件的相 關關鍵人物時,有沒有情境式的設定,似乎也並不重要。. 「我記得有一個新聞案子是說, 「俄羅斯有一個小鎮,突然飄起了藍色的雪,然後引起 大家的恐慌,有人就覺得是不是外星人來了?有人會覺得說是不是環境污染什麼的?你 前面要講的非常的光怪陸離,吸引觀眾的注意,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有一個是萬聖節 快到了,小鎮上面有一個製糖的工廠,工人運送過程中不小心把塑膠袋外洩,所以藍色 染色顏料就飄出去,灑在那個雪上,所以那個雪都變成藍色」,最後才會解密。 其實講起來,這類的節目比較像是「寰宇搜奇」,因為如果你今天不告知原因的話,那 我們就要小心,因為 NCC 會抓,尤其是那種怪力亂神,有怪力亂神你一定要有加科學 解釋,譬如說這個照片為什麼會忽然出現一個白色影像? 有人可能會覺得說因為之前 撞死人來復仇,類似這樣子。可是你最後一定要講說,有攝影師認為是過度曝光,所以 才會有出現那個白色的影像,一定要有一個科學解釋,不然會被罰錢,為什麼會有怪聲 音之類的,你一定要有科學解釋。這很重要!」. 40.

(41) 「譬如說學運那時候,就那個幾個學運對象,林飛帆、黃國昌...等,還有洪仲丘那個案 子時候的那幾個人,當然還會有的就是社運團體的領袖,就是那一些人都是我們會去關 注的對象,他們常常會丟給我們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跟一般傳統媒體比較不會討論 的東西。」(1-1) 「其實我覺得這個當然是要看議題,然後再來就是某一些來賓就是演很兇的那一種,有 一些來賓就是,如果你很想要演的話,你就會去找那樣的來賓,那我剛剛說我們這節目 比較是,從學運世代起家,然後我們比較沒有這個部份,就是我們比較沒有那麼需要演 吧,但是我也承認一件事情就是說,有時候有一些事情因為沒有畫面,我記得學運那時 候有講到,好像是學生那時候要去前面抗議,被警察怎樣,那個狀況因為沒有影片,所 以,就是當事人來現身說法,當事人現身說法,我不知道那樣算不算是演。」(1-2). 對製作單位設定準備好的議題設定或情境式表演,與自我中心思想有所牴觸 時,黃敬平表示,會直接拒絕。 「我最常見的第一個是我會直接拒絕,那你不要找我講,我說我不認為這個是這樣,我 不支持他的想法,或不支持對方製作單位他們的想法,那這樣子會讓我變成不是我自己 的主觀意願,去講這樣子的一個陳述,或是這樣子的一個表現」(7-5). 「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這種表演的情境,而是看他是屬於什麼型,往往以前看他表演的 方式,是不是屬於這樣子的一個氛圍,那我覺得我要講的是說,最難得倒不是每個人的 表演行徑或方式,他是有設定他自己的標準動作,你要不要做這些東西都還好,我覺得 比較難的,就是你把他們設定為這樣子角色的時候,我要形容的就是說,你就算設定成 這子的一個角色,我覺得能夠去排除掉他的一個重覆率不太可能,那有可能去化解掉講. 41.

(42) 過的議題就不要去談了?也不太可能,因為他取材就是有限,所以我才會講說重覆率太 高的問題,除非有新的,但是新的一定還會再搭一些舊的,因為你要去消化那些點。」 (7-6). 由於新聞訪談性節目,在產製過程中多半有時間壓力,因此身為節目守門人的 製作人,常常面臨到非談不可,但偏偏又談不進去的狀況。 「比如說小燈泡的事件,當下我們是二點開始,然後他是發生在十二點,所以你要談這 個事情的時候,其實你很難談,因為第一個訊息掌握的不清楚,你只知道這是一個很重 大的社會案件,但是你不知道背後原因,因為你不知道這個兇手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 他是精神上有問題呢?還是他只是隨機殺人?還是什麼?這個都會牽扯到你怎麼去談 這個議題,你會很拘謹,因為你不知道戕況,而且當時的訊息很雜亂,一下是有人說這 個兇手是有精神上的異常,一下是有人說是這個媽媽自己帶小孩有問題,這些狀況都不 明,其實你去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滿危險的,所以那時候我們範圍就是縮的比較小 一點,沒有大量的那個,因為我記得當天晚上的政論節目,大家都是花二小時來討論這 個重大的社會案件,對我來講我們是不太談這樣的狀況。」(4-6). 第五節 本章結論 本節依受訪者對目前新聞談話性節目的公共議題探討、貢獻程度作歸納。 由前述幾小節探討可知,現今新聞談話性節目的主導權已不全然在主持人身上, 製作人必需與主持人得到相關共識。 「對於公共議題,大部份的時候,大家選題都還是滿一致,就是還是會以能引起大家. 42.

(43) 討論、受矚目的事件為主,但是很大部份就會,犧牲掉到一些真的值得關係到國家、關 係到社會的東西,比如說談到國家的預算,這一些東西其實會牽涉到我們未來的發展, 一個甚至國家方針的走向,但是這個東西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太深奧,太難以懂 了,而且以過去的經驗來說的話,在操作這方面的收視,都不是很好,所以說這部份的 話,很容易在討論題目的東西,在討論題目的時候被犧牲掉,但是這一些東西不是說他 不重要,只是有時候在議題的選擇上,某些東西上,就收視率的考量還是勝出的。然後 公共議題的部份,那這部份,既然講到公共議題,我記得我們以前的主持人(李濤)有講 過說,這個東西我們不談,還有誰會談?就是代表說他對一些公共議題的重視,雖然知 道有些東西你可能做了但是不討好,注定收視可能不是很好看,但是他就會覺得說這一 些東西,其實是很重要的,他希望可以帶給一些人,一些訊息。」(5-4). 尤其已經上過各類談話性節目的資深媒體人,會因節目挑選的議題方向來選擇 性上或不上。 「說難聽一點,我覺得臺灣的觀眾也是真的沒有什麼國際觀。你要是真的在那個黃金檔 時段,做那個訪談,你去講那個伊拉克或是你講那個什麼敍利亞,你去看那個收視率? 你去挑戰那個收視率,沒有人敢挑戰那收視率,你就講那個 ISIS,你可能也是去講那個 光怪陸離的部份,就講說那個什麼他們訓練的過程,多奇怪,就是說可能給你唸一唸符 咒,就會相信自己是阿拉真神什麼的,你就會願意在自己身上綁炸彈,你可能會去講這 一塊,可是你真的去探討說,為什麼敍利亞會內亂?跟阿薩德政權有什麼關係的那個, 你講到那個就死了。」(3-8). 「公正、客觀、真實。現在幾乎都沒有,只要談到政治議題,幾乎都沒有,都不公正、 不客觀,都不真實,都誤導了,而且都胡說八道,台灣的政論節目我已經不上了,就最 大原因他已經走入死胡同了,是成為了一種工具,而侮辱了新聞的名稱。」(6-4) 43.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是由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進行總結,提出結論並供 後續研究做參考。.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談話性節目與新聞戲劇化發展的相互關係,從製作小組議題 設定前置作業、情境設計、來賓挑選、與主持人的互動,常態型來賓每天為不同 主題向各方求證。最後再由製作人及主持人合議達成共識決定,與一般談話性節 目任由來賓做評論有所不同。 為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已半結構化進行深度訪談法,訪談了近 八位在訪談性節目上具代表性的受訪者,觀察並分析近年訪談性節目為了收視率 而製造「戲劇化效果」,根據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擬出訪談大綱。訪談過 程依錄音及文字紀錄方式進行,並在訪談結束後將錄音檔案轉化成逐字稿,依逐 字稿內容進行編碼、分依,最後導出結論。. 一、新聞訪談性節目內容真實性 44.

(45) 本研究依據訪談稿內文發現,觀眾信任度來自於真實性,,因此「求證」將變 成節目內容是否成為「戲劇化」的關鍵因素。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求證。在網路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求證, 我們之前很要求就是一 定要求證到當事人,不能只有單方面的說法,因為網路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覺得要求 證之後才能出,但是後來反正 ANYWAY,電視的確是有那個即時性,所以你不太能壓, 那個是我覺得比較困難的地方。」(1-6) 「其實也不是誇大,就是把他變成可以往後延續再討題的事件,這裡面會變成有血有 肉,比如說,我們常常談台積電,我們觀眾很愛台積電,很愛張忠謀,可是如果對台積 電對張忠謀來說是一個很高科技、很高深、一個很頂端的世界,可是為什麼我們觀眾聽 的懂,而且他們很喜歡聽,比如說今天台積電他很厲害,他是全世界半導體幾乎是前幾 名,然後 I-PHONE 必須跟他合作,大家都需要他,那可能這裡面我們就是去講,人的 故事我把台積電除了這麼厲害,他到底在做什麼,但是我這裡又必須加進去一塊張忠謀 的故事,他為什麼會這麼厲害?到底是怎麼帶他的台積電,他裡面在做什麼?就是他們 到底在做一些什麼?然後呢,比如說我們再去發展一個故事就是說,為什麼 I-PHONE 會願意跟台積電合作?I-PHONE 對於保密這一件事情是很重視的,那我們就去談到 說,如果你去了台積電,你要怎樣?你要把所有的手機都交出來,你要做什麼樣的保密 措施,甚至他們裡面的員工,各部間的中間,是完全不知道你在幹嘛,我跟你都不知道 彼此在做什麼,他們是這樣子的保密,那觀眾就會對這個好奇,就是我從台積電延伸出 來的。」(2-8). 目前的電視台組織中,創意來源多半來自經營者,一來是營運上的壓力及考 量,二來是營運者與公司主要幹部與製作人較能掌握趨勢的脈動。而綜觀目前各 家媒體,幾乎都是創意與執行在一條鞭的控管下,才有辦法達成最大效益。 45.

(46) 「其實當初是洪仲丘的舅舅,他自己本身是記者,因為他投訴無門,他投訴很多的電視 臺跟報社,沒有人要理他,因為那時候大家都覺得說當兵,誰不死人啊,那家的孩子不 死人,而且又聽到你的孩子是關禁閉死的,其實那個大家根本就覺得沒什麼,他打電話 到我們製作單位,剛好我的執行製作聽到,他覺得這個議題是可以發想的,他覺得很好, 可以做,所以我們就做,我們當初也只是試做一小 PART,結果沒有想到這個收視率整 個大好,變成一個社會的議題,我們自己也很意外。」(3-3). 「我覺得就是 LIVE 的節目跟預錄的節目,有非常大的不同,因為 LIVE 的節目他其實 就是一個挑戰,就是說他很常面對即時性發生的東西,那當然像你剛剛講的,就你即時 性發生的東西的時候,你可能不是很清楚狀況,你沒有方法談得很深入,因為你必須要 搶快,最新的訊息,或是一些最新發生的重大事情,以你必須要搶快,可是你在搶快的 同時,你就會有一個資訊不是這麼充份的狀態下,你可以談到多少的一個尺度?我覺得 這必須要拿捏的。」(4-4).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論,將對製作單位、傳播教育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新聞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之建議 基本上,談話性節目還是扣著每天的時事,但議題走向不該為求一時地收視 刺激而不斷地往怪力亂神方向走。目前,去除了一些真正的綜藝節目,健康節目、 財經節目外,新聞議題還是有很多事值得關心的,譬如:社會青少年問題或弱勢 議題關懷,是目前各家電視台比較缺乏的。 由於各家電視台營運成本皆不相同,因此對節目製播與停播的標準亦不相. 46.

(47) 同,然而所謂的不同,應該是數字、金額不同,原則及理論應該相同。做節目不 怕失敗,最怕的是不知為何失敗,電視台都有節目. 去除製作成本及收視考量外,若想讓節目永續生存發展,良善的議題設定將 會是重要的關鍵指標。若只一昧地注重情境式地戲劇張力表現,雖可快速達到讓 觀眾吸收資訊的效果,恐有失媒體本身的社會責任。. 二、對傳播教育之建議 目前台灣的談話性節目,仍太過於注重收視率,雖然收視率是電視台能夠運 轉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有收視率才會有盈收,但是相對性的來說,他也像是 另一種毒藥,他會讓整個節目走向一個比較偏鋒、偏執的節目,間接影響到收視 觀眾的心態,甚至有損媒體尊嚴。 新聞性談話節目會隨著環境開開關關,但並不會消失在台灣媒體,從訪談結果 來看,新聞訪談性節目內容早已不侷限政治、財經、八卦話題上。社會上仍有許 多關於兒童教育或科普話題可探討,未達豐富內容,節目製作人員在專業背景上 應多元涉略。 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上,如大眾傳播或圖文科系方面,亦要有通才的教育訓 練,或技職實習,才能讓學生出了社會不至於與企業資深前輩產生斷層感受。除 了基本的資料蒐集外,與來賓的應對進退及禮儀方面的相關素養也應納入專業知 識,要求學生修習。. 三、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47.

(48) 一個研究者要怎麼用「共時性」或「歷時性」來看待談話性節目?什麼是「共 時性」?什麼又是「歷時性」?誰首先用了某個特定的手法,誰的內容呈現或論 述方式又影響了誰的節目興衰等等。這種具開放性,又有歷史對話觀點的相關研 究,正是目前台灣談話性節目研究者可持續觀察。 各個電視台營運成本均不同,因此對節目製播與停播的標準亦不同,然而所謂 的不同,應該是數字、金額的不同,原則與理論應該是相同。 《TVBS 國民大會》 (BELLE SHOW),曾於 2007 年 12 月 10 日開播,2012 年 2 月 2 日停播。2016 年 6 月 6 日於 TVBS 重新復播,並由于美人回鍋主持。此例可說明,節目開開停 停,對電視台的形象與觀眾收視習慣多少都會受負面影響,不斷推出改進方案, 且具體可行,節目終將能夠再出人頭地。擦亮招牌,永遠比重做招牌要來得划算 多。. 48.

(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蔡琰、臧國仁(1999) 。 〈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 , 《新聞學研究》, 58:1-28。 劉立行、胡煜宗(2015) 。新聞一窩蜂報導與接收分析初探:以洪仲丘案為例。 《復 興崗學報》,第 106 期,頁 69-93。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2016 全新修訂版)。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 力:未來人才一定要具備七大生存力,宋偉航譯。台北:方言文化。 劉渼 (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4 期,頁 1-34。 川上徹也(2013)。為什麼會說故事的人,賺的比較多? :說故事的能力,決定 你是否擁有百萬年薪,張婷婷譯。台北:如果出版社 楊瑪利、楊方儒(2007)。〈獨家專訪 創意經濟學者約翰‧霍金斯 不要畏懼成為 創意思考者〉,《遠見雜誌》。上網日期:2016 年 6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2992.html 劉幼琍(2013)。電訊傳播 CEO 的經營策略。台北:威仕曼。 趙怡(2005) 。〈有線電視產業發展之困境與未來〉,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 管理,劉幼琍主編。台北:正中書局。 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2011。台北。五南。 質性敎育硏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李奉儒等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 著1982年出版) Kotler,P.(1998)。行銷管理學。(方世榮譯)。台北:東華書局。(第九版) 李珉愷(2004)。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談話性新聞節目為例。 49.

(50)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李慧敏(2001)。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的關鍵成功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縣。 汪仁玠(2001)。媒體大亨:邱復生與他的 TVBS 王國。台北市:商智文化。 彼德勞佛(Peter Laufer) 1995) 。叩應內幕大公開:透視談話性節目真相(Inside Talk Radio America’s Voice or Hot Air?) 。 (楊淑智譯) 。台北:正中。 (原著出版 年:1995).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歸納以上對歐盟進一步開放項目可知,歐盟於韓歐盟 FTA 中對於服務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步驟二: 發展出一份全部議題的共同清單,並設法將每個議題歸 類為:(1) 相容性 ──利益相同;(2) 交換性

網站首頁請設定為 index.php 或 index.htm,並製作超連結,連結到 各題之作答結果,且將 Internet Explorer

透過影片,我們發現跟自閉症孩子談論比 較抽象的情緒、感受、親情等議題時,孩

定義問題 統整資訊 概念圖【行動版】.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