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以研究的結論與發現,對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輔導工作以及未 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相關人員進行輔導及研究之參考。

壹、 對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輔導工作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對於自己在自我認同及學校適應上的 表現有正向的評價,但仍與一般資優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有落差。身心障 礙資優學生受到本身資優與障礙特質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在學習、人際、

適應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克服,自然相較於一般資優學生有著 更多的挑戰與挫折經驗。因此,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輔導工作顯得更加 重要,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及相關人員一同合作,協助身心障礙資優學 生順利地接納障礙限制,發展優勢潛能。依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對身心 障礙資優學生輔導之建議如下:

一、 關注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及學校適應上的表現,預 先提供所需的支持措施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及學校適應上的表現都顯著地落 後於一般資優學生,顯示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確實在建立自我認同及學 校生活適應中較一般資優學生來得困難且容易出現負向經驗。因此,

教師及家長在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教學輔導歷程中,應當關心他們在

-114-

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中遭遇的困難以及學校適應中可能面對的問題,適 時地提供所需的協助,方能幫助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突破限制、發揮潛 能。

二、 了解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對自己的看法,營造友善環境增加正 向互動經驗

普遍來說,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對於自己的公眾形象及社會角色 看法都偏負向,認為自己不受人歡迎,也不受到他人的信任與肯定。

公眾形象及社會角色屬於社會認同的一環,主要是個體透過與環境 互動的過程所型塑而成的,從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對自己的看法中,

我們可以推論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必定有過許 多負向的經驗,才形成認為自己不受歡迎的負向評價。

因此,若要扭轉身心障礙資優學生這些負向的自我評價,需要 先從營造友善環境著手,與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最密切接觸的環境就 屬學校及家庭。在學校方面,學校教師必須了解身心障礙資優學生 的特質,多鼓勵肯定他們的優良表現。並且要建立同儕對身心障礙 資優學生的正確認識,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從旁關心,調整修正身心 障礙資優學生的人際互動問題,幫助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與同儕建立 良性的互動經驗。在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優弱勢能力,

設定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標,多多鼓勵孩子的優良表現。也應多與孩 子對話,了解他們的想法及學校生活狀況,建立親子間的良好互動。

-115-

三、 關注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需求,協助建立良 好的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學習時由於內在能力差異大,可能產生高 期待低成就、選擇性吸收有興趣知識、學習需求無法被滿足...等情 形,反應在行為上就會出現作業無法準時完成、上課分心、學習態度 消極,這些讓教師及家長亟欲糾正的問題。

但若是教師及家長能時時關注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學習情況,

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與其討論調整學習態度表現,並針對障礙 限制產生的學習問題指導相應的學習策略。另外,也根據身心障礙資 優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需求,規劃發展優勢潛能的課程,提供他們自我 展現的機會。在補救弱勢、提升優勢的雙重著力之下,身心障礙資優 學生的學習適應表現應能有所提升,也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尤其對 於藝術才能類別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他們對自己在學習適應方面 的表現較無信心,應協助建立合理的目標,提供相應的支持,發展良 好的適應行為表現。

四、 需要家長、教師及同儕的情緒性支持與陪伴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需要許多的支持來幫助他們在學校生活中適 應良好,除了學習上的教材輔具、內容調整外,其實他們自覺最需要 的是來自家長、教師及同儕的支持與陪伴。這些情緒支持的需求程度 遠遠大於以往教師及家長習慣提供的實質性支持,身心障礙資優學 生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傾聽、不論表現如何都能受到鼓勵、傷心難過 的時候也能有人陪伴著自己。而且,這些情緒支持的需求不僅限於某 一角色的提供,而是希望不論家長、教師或同儕都能願意傾聽、鼓勵、

陪伴身心障礙資優學生。這提醒了我們,當我們積極地為身心障礙資

-116-

優學生建立支持系統時,應該先重視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是否感受到 自己是被支持的。

貳、 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 106 學年度國高中階段的身心障礙 資 優學生為施測對象,雖然參與研究的人數比例已達 74%,但研究樣本 僅有 51 人。後續進行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分析時,研究對象也多數 集中在男性、國中階段、學術性向資優、自閉症的類別中,統計分析 結果可能因此而不容易達到顯著。因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母群個數較 少,建議未來之研究可將研究對象擴及到其他縣市的國高中階段身心 障礙資優學生,相信研究結果會更具代表性及推論性。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由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自行填答,研究對 象可能會對於問題敘述產生不同的解釋,或是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問 題,產生防衛心而未真實作答,影響問卷結果的可信度。建議未來研 究者,可以加入教師或家長填答問卷的部分,了解從教師或家長角度 觀察到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表現,或是藉由訪談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及 其教師、家長獲得質性資料,兼採量化與質性資料進行混合研究,以 期呈現出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及學校適應上更完整的面貌。

-117-

參考文獻

王冠中(2014):高中職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研 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朱雅萱(2011):新移民青少年子女文化認同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机秀玲(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2),141-155。

江培音(2013):彰化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認同之研究(未出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吳昆壽(1997):教師對於發展資優殘障教育方案的看法。特殊教育 復健學報,5,61-95。

吳昆壽(1999):資優殘障學生教育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特殊教育 復健學報,7,1-32。

吳昆壽(2001):資優障礙學生家庭生態系統研究。資優教育研究,

1(1),85-110。

吳昆壽(2004):資優障礙學生學校生態系統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 報,12,81-97。

吳武典(1986):重視資優的殘障者之教育。資優教育季刊,21,1。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 學報,29, 25-49。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書局。

吳惠慈(2013):身心障礙者之身心障礙認同歷程—以肢體障礙者為 例(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臺中。

李佩憶(2011):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

-118-

(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李奕瑩(2010):新移民女性第二代的自我認同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以國中生為例(未出版)。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 系碩士論文,臺中。

李翠玲(1989):資優殘障學生與未來成為傑出人才的關聯。資優教 育季刊,33,15-16。

李翠玲(1990):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未 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李育禪(2010):高中生的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 雄。

李靜怡(2011):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 中生為例(未出版)。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台中。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 月二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 1020125519B 號令修正發布。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未出 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皛玫(2005):自閉症奇才奮力成長的敘說研究-以二位星兒為例 (未出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林依蓁(2010):原住民學生的自我認同、家庭功能與其在校表現關 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慈濟大學碩 士論文,花蓮。

林怡杏(2007):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自我 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

-119-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翠玲(2011):新移民子女之支持系統、自我認同、主觀幸福感對 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 士論文,新竹。

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 優教育季刊,75,19-25。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張正芬、胡致芬、蔡崇建主 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迎千禧談特教(191-210 頁)

。臺北:特殊教育學會。

邱梅芳(201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研究 -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國立屏東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邱紹一、薛雪萍、李介至(2002):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

邱紹一、薛雪萍、李介至(2002):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