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及支持需 求三者間之現況與相關情形。本章緒論共分為三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青少年時期面臨生理及心理的快速變化與發展,不僅僅是生理的身 高、體重、第二性徵的成熟發展,心理的認知、情緒、價值觀、社會關係 也同步的成熟發展中。Erikson 在其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的人生八階段中 將青少年時期分類為第五階段,認為此一時期是人生全程八階段中最重 要的時期,也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張春興,2016)。若無 法化解此一時期的認同危機,青少年將面臨角色混亂的困境,從而對未 來的生涯發展造成影響。

對於在學校環境中的特殊需求學生來說,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更為 艱鉅。Yewchuk 與 Lupart(1993)就指出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具有掙扎的自我 接納、脆弱的自我概念等負向特質。他們在身心障礙特質上因受其障礙 影響,可能導致外界同儕、教師、家長對他們的異樣眼光與低期待,但 其內心卻是渴望被接納與表現;而在資賦優異特質上具有優異的表現或 潛能,也有渴望知識與成就的動力,但若是外在環境的支持度或接受度 不足,他們可能面對理想與現實上的落差,無法取得平衡。而身心障礙 資優學生受到其資優與障礙特質交織的影響,可能同時面臨身心障礙與 資賦優異學生的認同問題,個體內外的衝突更容易造成認同危機,影響 學校生活及未來生涯發展。因此,了解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自我認同狀 況,以期能提供預防性諮商輔導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2-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同時擁有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特質,處於障礙的 限制與資優的潛能之中努力取得平衡點,其在面對學校生活時勢必會受 到資優與障礙特質的衝突,為其學校適應增添許多挑戰。因此,身心障 礙資優學生之學習、情緒、適應方面都需要教育介入提供支持。為使教 育支持服務免於落入教師、家長一昧的給予,而非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所 真正需要的,了解他們自覺的支持服務需求便十分地重要。Trail(2008) 發現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獨特特質與教育需求長期不被了解,若能提供 他們具挑戰性的課程,能導引出正向的自尊心與自我概念,進而幫助他 們發揮潛能。因此了解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真正需要的支持服務,以利教 師及家長提供更適性的服務,幫助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發揮潛能,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曾在教學經歷中接觸過兩位身心障礙資優學生,一位為學習 障礙兼數理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另一位為自閉症兼語文學術性向資優學 生。觀察兩者在學校環境中的挑戰雖然不同,但也同時面對同儕期待壓 力、內在能力差異大、父母及教師教養態度等問題。猶記得當初在尋找 相關文獻了解如何輔導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時,發現關於身心障礙資優學 生的教學輔導研究十分有限。國內對於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研究始於 1980 年代,多位學者藉由探討國外相關文獻資料,喚起國內對於身心障 礙資優學生教育之重視(吳武典,1986;張蓓莉,1986;盧台華,1986)。

而後陸續有學者針對身心障礙資優學生之教育現況、身心特質、家庭及 學校生態系統進行討論(吳昆壽,1997,1999,2000,2004;李翠玲,1989,

1990;花敬凱,2000;胡純、郭靜姿,2004;黃文慧,2002,2005;盧 台華,1995;鄒小蘭,2006)。

近十年來,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研究則多以個案式的質性研究方式 敘說他們的成長歷程,探討學校適應、教學方案等議題(李佩憶,2011;

梁斐瑜,2016;陳梅望,2014;陳靜芝,2007;曾薷瑩,2009;楊芸綺,

-3-

2014;廖名顗,2013;羅祥妤、張正芬,2014)。研究方向雖已從理論探 討走向實務現場,但研究數量及研究議題仍屬不足。

目前國內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相關之研究多為個案式的質性研究,雖 能從中了解到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特質與歧異性,但卻有無法按圖索驥 作為教學輔導參考之問題存在。盼能藉由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較廣泛性的 調查研究,提供身心障礙資優學生除歧異性外的共通特質,提供教師未 來初步面對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時,能先了解學校適應可能面臨的問題,

預先提供相應的支持協助,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自我認同、學校適應及支持需 求之現況與關係,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一、 了解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支持需求上與一 般資優學生的差異情形。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

支持需求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自我認同、學校適應、支持需求之間的關 係。

貳、 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

1.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支持需求上與一 般資優學生的差異情形為何?

-4-

1-1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與一般資優學生的自我認同差異情形為 何?

1-2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與一般資優學生的學校適應差異情形為 何?

1-3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與一般資優學生的支持需求差異情形為 何?

2. 不同背景變項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

支持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2-1 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及支 持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2-2 不同教育階段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 及支持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2-3 不同資優類別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 及支持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2-4 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學校適應 及支持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3.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自我認同、學校適應、支持需求之間的相關 情形為何?

3-1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與學校適應間相關情形為何?

3-2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自我認同與支持需求間相關情形為何?

3-3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在學校適應與支持需求間相關情形為何?

4.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之自我認同、支持需求對其學校適應的預測 效果為何?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身心障礙資優學生

Trail 提出身心障礙資優學生具有資優學生和障礙學生的特質,在單 一或多個領域表現優異潛能,包括:一般領域如創造力和領導才能;或 特定領域如數學、科學和音樂。這些學生也伴隨著 IDEA(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所定義的單一或多個障礙類別(鄒小蘭譯,2013),

又稱「雙重特殊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為符合教育部 2013 年發佈之「身心 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所規定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基 準,經臺北市、新北市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輔會)鑑定,同時具有身心障 礙及資賦優異特殊教育資格之國高中階段學生。

貳、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又稱自我統合、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嘗試把與自己有關 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張春興,

2016),指個體能整合自身經驗與外在環境覺察自己的價值能力,形成對 自己一致且連續的看法。

本研究之自我認同是指研究對象在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 所發表之「青少年自我認同量表」中測得分數之高低,得分高表示自我 認同狀態高;得分低表示自我認同狀態低。該量表將自我認同分為個人 認同、社會認同、形象認同三個層面。

-6-

參、 學校適應

學校適應是學生與學校環境的交互作用歷程,是一動態過程,此過 程的因應行為有助於增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實現,並保持與同學及 教師間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學校與學生間的和諧狀態(林進材,1992)。

指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因應問題而出現調適的歷程,並能發展出符合學校 規範、教師期待,維持良好人際互動,且有助於自我實現達成的行為。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自編之「學校適應分量表」中三項分量表「學習 適應」、「人際關係」、「常規適應」中的得分作為學校適應之表現,得分 愈高代表學校適應表現愈佳;得分愈低代表學校適應表現愈差。

肆、 支持需求

支持需求代表的是「個人參與人類運作有關活動所需的支持型態與 強度」(Thompson et al.,2009)。學校內的支持需求是指學生在學校環 境中面臨學業學習、活動參與、人際互動…等挑戰時,學生依據目前的 適應狀況提出自身所需要的支持服務,以利其改善或提升學校生活表現。

本研究將身心障礙資優學生所需之支持需求分為兩大類:家庭支 持、學校支持。以研究者自編之「支持需求分量表」的得分作為支持需 求之表現,得分愈高代表支持需求愈高;得分愈低代表支持需求愈低。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