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三、 公民教科書的文句較多仍屬於教條式灌輸,缺少深層思考

三個版本教科書所編撰的內容,大多仍直接敘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 對的。教材以簡單的文句直接敘述,或許能讓學生覺得較淺顯易懂,但相對 的,內容也顯得枯燥乏味,偏向教條式灌輸,缺乏深層思考。特別在第五冊 經濟相關議題,如南一版第五單元第一節提到失業,就直述失業的原因、失 業的影響與失業可尋求協助的方法,但學生並未就業,對於失業的感受較低,

若教材可利用故事情境,或者設計互動遊戲,讓學生體驗到面臨失業後可能 遇到什麼問題、會有什麼影響及失業後該怎麼辦,藉由這樣的方式,相信比 起直接講述,學生不僅更有興趣,也更能啟發學生深層的思考。

四、 公民教科書議題探討不夠深入

雖然三個版本的公民教科書含有公民資質的內容佔了 7 成以上,但對於 公民議題的探討,大多不夠深入。如前面提到的失業問題,課文僅簡單提到 個人失去收入、影響家庭經濟、國家降低生產力、衍生出社會問題等。但為 何會降低國家生產力、失業怎麼會跟社會問題有相關,課文並沒有再針對這 樣的內容去深入探究,十分可惜。

整體而言,教科書畢竟不是專書,它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樣,且篇幅又 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內容將須傳達的議題或思想完整表達,又能讓讀者理解,

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依靠編輯者的智慧外,身為教科書轉化者的教師,更 是扮演關鍵的角色。如果公民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能將公民教材先做適當的 轉化,以更恰當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如同第三點所述,在教科書所寫的內容 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相信學生在公民資質的培養上,能有更高一層的進步。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本研究的重要發現,針對公民教科書編輯、公民科教學,以及後續 研究提出建議。

一、 對公民教科書編輯之建議

(一) 呈現更多樣化的公民教科書內容

本研究針對國中公民教科書公民資質內涵進行探究與分析後,發現不論在主 類目與次類目,都偏向某一類別。如:三個版本的主類目皆集中在「自由主義」

及「社群主義」,次類目皆集中在「人權」、「正義」及「共享」,且所佔比例不低。

可能是編寫教科書所依據的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第五項「自我、人際與 群己」及第六項「權力、規則與人權」內容也偏向「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 因此國中公民教科書的內容,偏重於「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而這三項次類 目所呈現的公民資質內涵,其實在目前的臺灣社會,運作的相當不錯,如果將其 他公民資質內涵比例適度的提高,可讓公民教科書內容更多樣化。

(二) 增加「文化多元主義」相關之內容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三個版本「文化多元主義」所佔比例都不超過 15%。而 臺灣最須處理的族群爭議及各項議題的衝突,卻都是「文化多元主義」所欲解決 的問題。在 12 年國教課綱中,已特別列入「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為核心素養。

因此未來在編撰教材時,應提高該主類目的比重,期許能藉由教科書將多元文化 的公民資質從國中時就內含到學生心中,這樣臺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議題,應 能有更多的肯認與寬容。

(三) 「經濟生活」的相關內容應更切合「公民資質」

第五冊的公民資質內涵,內容較多在專門介紹與經濟相關的知識,與九年一 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的第七項「生產、分配與消費」相似,表示此能力指標與公 民資質內涵相關性較低。但就目前臺灣社會的氛圍,全民對經濟議題相當重視,

若能在國中時期介紹「經濟生活」時,融入更多的公民資質內容,相信對於學生 的公民資質養成會有相當的助益,也能符合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所強調「不宜以 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 的全人發展。」

(四) 核心素養應包含更多的公民資質內涵

十二年國教預期將以核心素養取代能力指標,從本研究所檢視的結果來看,

在社會領域能力指標,雖然蘊含了大部分的公民資質,但在某些部分仍有所缺失,

因此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若能將以往能力指標所未包含到的公民資質加以列 入,相信未來公民教科書的編撰,定能包涵更多的公民資質內涵。

二、 對公民科教學之建議

公民教科書雖然蘊含著公民資質內涵,但學生或許未必能察覺出來,或是草 草略過,還是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將教科書的內容予以轉化,透過教師的引導、

啟發,讓公民資質內涵能深入學生心中。

另外,在某些較缺乏公民資質內涵的單元,教師也可藉由找尋額外的補充資 料或以親身經歷,於課堂中或適當的時機加以補充,如此對於學生的公民資質養 成更有助益。

三、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

本研究的對象為南一版、翰林版、康軒版於 105 學年度所發行的國中公民教科 書,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因應 12 年國教的實施,可向上延伸至高中公民教材,或向 下探詢國小社會教材,以了解整體公民教科書在公民資質內涵有何異同,使教師 了解如何將公民教科書的相關觀念作整合、聯結。

此外,廣義的教科書包括課本、習作、手冊等,本研究只針對課本中的文字 進行研究、分析,建議未來研究者可納入課本中的圖片,甚至是習作、手冊等一 併研究。

(二) 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只針對國中公民教科書進行量化及質性的分析與比 較,所得研究結果僅國中公民教科書公民資質內涵的呈現情形,並無法了解教師 在進行公民教學時,是否有將教科書中的公民資質內涵傳達給學生,也無法曉得 教科書中的公民資質內涵是否深入學生心中。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輔以 調查、訪談或觀察的方式來進行研究,期望能夠對國中公民課程,公民資質內涵 的真實教學情形,有更明瞭與更多面向的見解。

(三) 編撰更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公民資質內涵類目表

本研究的公民資質內涵類目表,雖然已參考許多國內外學者相關文獻編撰而 成,但在深度與廣度上仍有所不足,如在經濟議題上能分析出的內涵相當少。建 議未來研究者可根據本研究之公民資質內涵繼續加深加廣,期許能有更完整的公 民資質內涵類目用來分析未來的十二年國教公民教材,相信對於公民教材的編輯 會有更多的助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Zou Chi(2015年12月15日)。「原判決違法!」原住民打獵侍母遭判刑 檢察總長提 非常上訴。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

中小學教科書組(1993)。現行國民中學教科用書編修工作概況報告。國立編譯 館通訊,6(2),4-15。

閻振興等人(主編)(1984)。中文百科大辭典。新北市,旺文社。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8)。當代社會研究法。(原著:W.Lamwrence Neuman)。臺北:幼獅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 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教育研究集刊,7(45),139-172。

王秉倫(2010)。生態取向的公民教育。研習資訊,27(1),59-65。

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479-494。

王錦雀(1998)。從檢視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內容談民主內涵之建構。公民 教育訓報,7,295-318。

王錦雀(2000)。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與契機-社群主義觀點之分析。公民訓育學 報,9,219-239。

江宜樺(2007)。自由主義的處境與未來。思想,7,191-202。

朱敬一(2008)。教育不是為造就專家 而是為培養公民。取自 http://idv.sinic a.edu.tw/cyrusweb/articles/48.pdf

朱佳俐(2013)。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美珍(2016)。威權體制下,探究解嚴前臺灣初(國)中公民教科書之發展。中 等教育,67(2),83-100。

朱美珍、陳淑娟、黃欣柔(2016)。跨越政治戒嚴的洪流-解嚴前後國中公民與道 德教科書之課程演變。市北教育學刊,53,57-86。

何明修(2013)。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晚近臺灣社會運動的路線。新社會 政策雙月刊,30,19-22。

吳曉旻(2016)。個人及環境因素對公民資質之影響-以臺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周志杰、馮祺雯(2015)。太陽花後:台灣公民社會發展之省思。人權會訊,117,

38-41。

周保松(2004)。自由主義、平等與差異原則。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8,121-179。

周保松(2008)。自由主義的理念。思想,8,213-224。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載於何琦瑜、鄭一青(主編),品格決 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頁 14-29)。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火旺(1994)。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通識教育,1(1),35-52。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2),1071-1084。

林立維(2014)。由公民資質論我國高中公民課程綱要之變遷-以 84 年與 99 年課綱 政治領域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青青(1999)。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化教育觀 點。公民教育訓報,8,507-551。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

莊國銘(2015)。自由主義式公民教育理念及其問題:以國家中立與多元文化論為 分析焦點。政治科學論叢,66,41~80。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台北市,允晨。

陳勇祥(2010)。公民資質教育的危機和轉機。師友月刊,520,62-66。

陳亮君(2010)。我們培養了什麼樣的公民?知識型公民或參與型公民?。教育沙 龍【系列三】專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陳素秋(201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公民教 育訓報,21,109-131。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