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據此指標系統了解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熟度現況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可以據此指標系統,進行了解組織的知識管理成熟度之層 級,作為推動知識管理之依據。在文化、流程與科技三個構面中,了解發展的相異 程度,以為能協助改善知識管理的全面推動。如在文化構面中,了解組織成員能否 參與各式知識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學習;組織有無知識管理的文化,形塑知識分享 創新的風氣;在管理階層領導者,能否承諾推動知識管理,讓組織成員能將知識管 理融入組織作業流程,並能主動執行知識管理。

二、整合資源協助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熟度之發展

知識管理的流程與科技是需要相當的資源支持與配合,因此應有效整合資 源,與其他行政系統配合,發揮綜效,以提升知識管理技術工具,建立完善之知識 管理規章制度,以獲得組織智慧。如在流程構面中,組織成員能有效將工作相關資 料儲存建檔,形成知識庫;組織建立知識管理的專人或團隊,規劃相關規章制度,

如在職訓練計畫、專業社群、鼓勵參與專案、知識地圖與專家黃頁等規章制度,以 辨識組織運作的核心知識。又如從科技構面來看,以數位化的方式紀錄或傳輸各式 資料,需要定期更新維護相關軟硬體設備,開發建立整合性的資訊系統,如教育訓 練系統、資料倉儲系統,能夠與組織其他資訊系統相連結,讓組織成員透過知識管 理系統平台分享顯性或隱性知識。

102

三、將知識管理成熟度程度納入行政績效評鑑系統

組織要提升組織成員創造能力,使成員能善用外部資源達成工作任務,其成果 與組織績效管理相連結,教育行政評鑑系統可將知識管理成熟度指標納入評鑑項目 中,並嘗試進行智慧資產的評價。以評鑑之方式,確保行政知識管理系統的規章制 度能持續改善組織的策略及方向,並持續利用人力資源發展成員學習與訓練,在各 種服務流程上經常有創新想法或做法,以改善合作夥伴關係,並且獲得外界良好的 評價。

貳、對地方教育行政人員之建議

一、認同與實踐組織知識管理的內涵與文化

行政人員能認同所處之行政單位有關於知識管理的願景、使命與任務,能辨識 組織運作的核心知識,並將融入組織作業流程中,進而認同組織智慧資本的重要性。

對於組織的知識庫有ㄧ定程度的了解,並利用相關資訊科技系統,發展推行適合組 織的知識管理策略。最後,行政人員能主動執行知識管理,實踐知識分享的活動,

發展出優質的知識管理文化。

二、了解與維護組織知識管理的規章制度

行政人員能了解組織知識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包含如在職訓練計畫、專業社群 參與、專案參與、知識保護、知識地圖與專家黃頁等規章制度,並透過知識管理流 程的評量,持續改善知識管理策略及方向,使組織內部相關的決策制定過程會考量 知識效益,有時也會利用組織外部的相關知識達成工作任務,並改善合作夥伴關係,

獲得外界良好的評價。

103

三、學習與推動組織知識管理的整合與創新

組織管理階層能承諾推動知識管理,鼓勵行政人員參與專案並分享知識,對有 能力之行政人員,鼓勵參與團隊,負責推動知識管理活動,籌畫相關事宜。 行政人 員透過學習社群與知識管理系統,取得內外部知識,開展知識分享創新的風氣。此 外,行政人員要主動執行知識管理,使組織中的個人得以輕易地與多數人分享知識,

進行工作知識的傳遞,更可擅用組織資料庫來儲存與分享知識。

行政人員透過學習團隊與教育訓練,知道取得所需資訊或知識的知識庫,且透 過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分享顯性或隱性知識,充實資料倉儲系統的知識內涵。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嘗試發展多層級指標與其他權重計算方式

本研究以模糊德菲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偏向於專家意見主觀之整合建構,未來 研究可就其他研究方法予以考驗指標之適用性、或透過質性研究方法蒐集更詳盡之 相關人員意見,以補充本研究不足之處。而本研究之指標架構僅分為構面及指標兩 大層級,未來可透過更詳盡之文獻探討,或待知識管理成熟度理論之發展更加成熟 後,嘗試研擬更多層級之指標架構,使各項指標更加具體明確,內容亦更加完整,

俾利地方教育機關推動知識管理。此外,本研究所採歸一化方式計算權重,易受指 標項目數量影響,未來可藉由AHP 等較高深之統計方式確立指標權重。

二、擴大研究樣本範圍

本研究共以十二位教育學術與行政兼備專家為樣本,雖合乎模糊德菲法專家數量 之要求,但其代表性可能受主觀取樣之影響,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能對此加以改進。

104

三、發展效用總值更高之指標

為了更有效地測量各構面的表現,後續研究可針對發展效用總值更高的指標作 進一步修正改進。就本研究來說,專家給的建議多為針對既有的指標項目作修改,

未來研究可加強專家對增加其他重要指標部份之意見,以補不足之處。

四、 持續更新指標系統,確保合敷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所用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角色與功能持續在改變,除了思考發展 代表性更高之指標 外,新增其他重要指標構面或是刪除不再重要者,是未來相關研究應該持續進行的 工作。

吳定(2002)。建構中央政府政策知識管理制度芻議。研究雙月刊,26(4),66-76。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2004)。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山,黃旭鈞(2002)。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48(2),37-68。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洪啟昌(2005)。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本初、湯皓宇(2001)。組織管理的新利器:知識管理。立法院院聞,28(7),40-60。

秦夢群(2002)。知識經濟在教育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53(3),64-82。

許鳳嬌(2002)。知識管理在教育行政機關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俊揚(2002)。公共組織網絡化之研究—資訊科技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榮發(2002)。知識管理與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關係之研究—兩個個案之運作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昱瑩(2002)。政府機關知識管理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中國行政,7,頁7-82。

陳梅娥(2003)。模糊德菲術在國小校長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珍(2004)。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於發展網路教師評鑑系統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 科技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湯家偉(2006)。台灣地區大學排名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于峻(2001)。知識管理注意要點。會計研究月刊,185,18-19。

黃良志、謝松益、張炳騰(2001)。三種模糊德菲法之比較--以銀行員甄選因素之評估為例。

工業工程學刊,18(1),74-86。

黃榮護(主編)(1999)。公共管理。台北市:商周。

黃雅琴(2008)。基於CMMI之專案本體論於知識管理系統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廷揚、譚大純、隋德蘭(2002)。公務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總務 部門對政府採購法知識管理為例。管理與系統,9(1),87-108。

107

劉京偉(譯) (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原著:Arthe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台北市:商周。

鄭錫鍇(2001)。知識管理對政府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影響分析。考銓季刊,25,124-137。

賴文堅(2002)。高中職知識管理之評量工具發展與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鍾欣儒(2008)。臺北縣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公辦民營經營型態評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宜倩(2004)。以知識管理流程觀點建構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資訊 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秉蓉(2007)。企業與個人知識管理成熟度缺口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二、英文部分

Alavi, M., & Leidner, D. E.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 1–28.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APQC(1996).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sortium benchmaking study : Final report. Houston, Texas: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APQC (2008). A 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APQC's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from http://www.apqc.org.

Badaracco, J.(1991).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allianc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eckman, T. J. (1997).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IASTED)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 Banff, Canada.

Beckman, T. J.(1999).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Liebowitz, J.(Ed).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1-1~1-2. N.Y.:CRC press.

Brooking, A. (1999). Corporate Memory: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UK: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Chen, S. J. & Hwang, C. L. (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Davenport, T. M. & Prusak, L.(1998).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iBella, A. J., & Nevis, E. C.(1998). How organization learn-an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building learning capability. San Francisco, CF:Jossey-Bass Publishers.

Drucker, P. F. (1993).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Edvinsson, L. and Malone, M. S. (1997).Intellectual Capital.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09

Ehms, K., and Langen, M. (2002).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KMMM.Siemens AG / Corporate Technology.

Gabor, K.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Maturity Models: Build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ECKM, p.269-278.

Gates, B. 1999. Business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Succeeding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arner Books

Gottschalk, P.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bbard, J. (1997). Knowing What We Know.Information Week.

Holzner, B., & Marx, J. (1979). Knowledge Application: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Society. Boston:

Allyn-Bacon.

Infosys (2000). KM maturity model, accessed. from http://www.infosys.com

Jenny, D. (2003).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Practice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7(5), 41-54.

KPMG (1999) .The Knowledge Journey: A Business Guide to Knowledge Systems.

KPMG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Assessment Exercise: Knowledge Journey.

from http://kmsurvey.londonweb.net

Marquardt, M. J. (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system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Nonaka, I. (1994)。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5(1) , 14-37.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1996). A Current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Lond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Polanyi, M. (1967).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I (2006). Adapting CMMI for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s: A Preliminary Report.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Stewart, T. A.(1997).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heath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Varun G., & Thomas H. D.(2001).General Perspectives on KM: Fostering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1) , 5-21.

Wiig, K. M.(1993).Knowledge management foundations: Thinking about thinking-how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create, rePresent, and use knowledge. Arlington, TX:

Schema Press.20.

Zack, M.(1999).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41(3),125-143.

111

附錄一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熟度指標建構之研究

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填答說明:

下列是本研究經文獻探討所歸納出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熟度暫訂構面 及指標(共分為 項構面及 項指標),請您針對每一個項目評定是否適用,並在

「可用性」欄上打「ˇ」。如果您對本研究暫訂之構面或指標名稱、內涵,認定有斟酌

「可用性」欄上打「ˇ」。如果您對本研究暫訂之構面或指標名稱、內涵,認定有斟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