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根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關於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母 教養方式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歸納為以下結論:

壹、外籍配偶子女人數逐年攀升,且外籍配偶家庭多半 為中、低社經地位家庭

外籍配偶子女的就學人數逐年攀升,年級愈小,人數愈多。而外籍配偶家庭 的父母因為教育程度不高,職業上也多為一、二等級的低技術性工作,因此家庭 社經地位普遍為中、低社經地位。

參、 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的父母教養方式有顯著 不同

在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的知覺中,母親對子女的「回應」、「要求」及「整

體」層面上均較父親多,顯示母親仍是家庭中子女的主要照顧者,意即子女能感 受到母親比父親付出更多的關注,這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家庭父母教養角色的分 工;另外,子女知覺父母親採不一致教養類型者高達 40.3﹪,這些都支持了父親、

母親的教養方式量表有必要分開,以免獲得不正確的資料。

參、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親的關懷回應較少

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的父親教養方式以控制、訂定規範等的「要求」行為為多,

對於子女的情感回饋,支持的「回應」行為較少。

肆、外籍配偶子女知覺母親的關懷、要求均較多

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中,母親能夠回應、傾聽子女們的需求,

給予高度的關懷與照顧,但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會訂定規範,嚴格要求他們遵 守,且對子女而言,母親對他們控制的感覺又比關愛更多。

伍、外籍配偶家庭父母對高年級子女多採「開明權威」

的教養方式,「忽視冷漠」教養方式居次

在外籍配偶子女的知覺中,不論是父親或母親的教養方式,都以「開明權威」

型最多,可見,外籍配偶家庭的父母對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子女,能以關懷、溝 通取代打罵,但也嚴格要求子女們的品行及日常行為,以免子女誤人歧途。不過 父母採「忽視冷漠」教養方式的,居第二高,也就是說,也有許多外籍配偶子女,

感受不到父母對他們的影響。

陸、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大致良好,屬中 上程度

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現況,整體而言,屬中等偏良好的程度,

顯示外籍配偶子女在自我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及學校環境適應上大致都有

而「自我適應」是最差的。

柒、女生、獨生子女、母親為中國大陸籍、母親教育程 度為高中職畢業、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之外籍配偶子 女感受到父母較積極的教養

本研究發現,以往重男輕女的觀念已逐漸淡化,父母對女孩教養的重視更甚 於男生。而外籍母親對獨生子女則是傾全力的照顧,所以他們能感受到更多的關 懷、支持。母親為中國大陸籍者,對子女的教養較為積極。高中或高職畢業教育 程度的外籍母親對子女的回應較不識字或未接受過學校教育教育程度的外籍母親 多,可見教育程度愈高的母親,愈能對子女有所回應及關注。而高社經地位的父 母因其經濟狀況良好,不用像中低社經地位的父母為了生計辛苦奔波,所以可以 花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教養子女,能夠理性的與子女溝通、鼓勵,但也賞罰分明,

期望透過控制、要求,使子女以能達到自己的期望。

捌、女生、六年級、母親為中國大陸籍、父母親教育程 度較高、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之外籍配偶子女在部份 學校生活適應表現上較理想

從研究結果得知,女生的「學習適應」、「學校環境適應」、「整體學校生 活適應」顯著優於男生。而六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人際適應」上優於五年級外 籍配偶子女。母親的國籍在「學習適應」及「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層面造成差異,

母親國籍為中國大陸籍者優於其他國籍者。父親教育程度高的外籍配偶子女在「人 際適應」、「學習適應」、「學校環境適應」分層面及「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層面,

優於父親教育程度較低者;而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畢業的外籍配偶子女,其「學 習適應」及「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優於母親教育程度為不識字或未接受過學校教 育者。高社經地位家庭及中社經地位家庭的外籍配偶子女,其學校生活適應上比

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外籍配偶子女更好。

玖、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愈佳則「學校 生活適應」愈佳

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的「父親回應」、「父親要求」、「母親回 應」、「母親要求」層面,與學校生活適應的「自我適應」、「人際適應」、「學 習適應」、「學校環境適應」分層面及「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層面上,均達到正 相關。亦即「父母教養方式」愈佳的外籍配偶子女,則愈有可能具備較佳的「學 校生活適應」;「學校生活適應」表現愈好,「父母教養方式」愈積極。

拾、父親、母親採「開明權威」教養類型對子女的學校 生活適應是最有幫助的,而採「忽視冷漠」的教養 類型,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是最差的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以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

相關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外籍配偶家庭方面

一、加強父親對教養子女的參與

從研究得知,在外籍配偶子女的知覺中,父親對子女教養的「回應」、「要 求」及「整體」層面上均較母親少,顯示父親在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教養的工作中,

努力仍不夠,也或者使用的方法不當,這對有語言、文字隔閡的母親來說,負擔 更形加重也更吃力。對於孩子的教養,父親有著責無旁貸之責,因此,父親若能

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應是有所助益的。此外,研究者亦建議外籍母親能多鼓勵父親 花時間培養親子感情,減少命令的用語,學習表達對子女的關心,而非一肩扛下 所有的教養責任。

二、建立正確教養觀念,採取開明權威---高回應高要求的教 養方式

從研究得知,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的各層面與學校生活適應的各 層面上,均達到正相關,亦即父母教養方式愈佳的外籍配偶子女,則愈有可能具 備較佳的學校生活適應,而且父母親採「開明權威」教養類型對子女的學校生活 適應是最有幫助的,採「忽視冷漠」的教養類型,則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是最 差的。因此建議父母教養子女時,回應與要求並重,不僅提供積極的關懷、教導,

且願意和子女溝通意見,給予溫暖的支持,又能對其品行及日常行為嚴格督促、

要求,讓子女更能感受到父母真摯的愛,同時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使其在學校 更有自信心、人際關係更和諧、對學習有興趣。

三、鼓勵母親多參與各類成長班,使家庭成為學習型家庭

從研究中得知,父母給予的教養協助,能幫助子女與學校生活環境互動,使 他們在學校的生活適應產生正向的影響,因此,外籍配偶家庭的家中成員應鼓勵 外籍配偶出外參加生活輔導或中文識字及親職教育等學習課程,減少語言隔閡,

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增加教養子女的知能,使整個家庭成為一個學習型家庭。

貳、對學校及教師方面

一、加強親職教育,提昇家長教養的能力

對於弱勢族群學生而言,父母適當的教養是幫助他們成長最重要的資產,但 對這些父母來說,他們不是不願教,而是不知如何教起,因此,建議學校應辦理 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活動,發展親子共學計畫,多辦理親師座談,鼓勵全家共同

參與親子活動;學校也可以成立外籍配偶的支持團體、聯誼團體,透過外籍配偶 成長團體設計相關親職教育課程,提升外籍配偶家庭的親教能力;此外,還可以 請外籍配偶擔任講師,利用早讀時間或社團活動時間,教授其他外籍配偶及其子 女母語或原國文化,如此一來不僅能提高外籍配偶參與的興趣,增進對母國文化 的自信心及認同,也可以讓子女更了解母親,更認同母親。

二、提昇外籍配偶子女的自信心

從研究結果得知,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層面中,在自我適應層面得 分最低,顯示外籍配偶子女對於自己的課業、外貌、在學校的表現都不是很有自 信。要改善這種情況,老師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角色。老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去接納 外籍配偶子女,真心喜歡他們,當老師喜歡他們了,其他的學生也會跟著喜歡,

他們也更能接納自己,強化其自我正向肯定;老師也可以多提供一些機會,讓外 籍配偶子女有表現的舞台,例如在課堂中多利用增強作用來鼓勵其發表,亦或設 計表演活動,讓學生展現長才,並多鼓勵他們踴躍參校內外各項活動,以增進其 自信心!

三、教師應主動加強親師合作溝通,並參與相關研習

親師之間的合作溝通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工作之一。透過親師溝通,家長 得以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形,老師能夠清楚知道孩子的家庭狀況、父母教養 方式、學習環境及教育需求;透過親師合作,老師及家長在教導孩子時可以達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以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許多外籍母親可能因為無法理解中文 字的意義,或因為自己口音的問題,對於和老師溝通多採能避免就避免的心態,

所以老師一定要主動出擊,透過家訪或電話訪問,進行親師的溝通,以主動積極 的方式化解親師溝通的困難。

屏東縣教育局於九十三學年度起,針對校長及教師提供了一連串的「外籍配 偶子女親職育輔導研究」,邀請進行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研究與服務的人員分享他們

的經驗,研究者建議相關的研究應持續進行;此外,邀請第一線的教師出來分享 他們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經驗,及與外籍配偶子女互動的情形,也可以邀請外籍 配偶家長,由他們現身說法,與教師對談,以更確切了解他們的感受與需求。

參、對未來研究方面

一、在研究方法上

本研究是以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的方法,來了解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的父母教 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問題,但是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往往與 文化因素關係密切,本研究僅略提文化遙研部份,因此,未來研究者可考慮注入 個別訪談途徑,對於來自不同於台灣文化的外籍配偶家庭,進行質的研究,將可 更深入多解多元族群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及其學校生活適應差異情形,並 進一步探究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因果關聯性。

二、在研究內涵上

本研究只就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情形做探討,建議未來研究者 亦可將研究內涵擴大到其他生活適應,包含個人生活適應、家庭生活適應與社會適 應,藉以全面了外籍配偶子女個人、家庭與社會適應的情形。

三、在研究對象上

教養孩子是艱辛漫長的歷程,孩子不斷在成長,外籍配偶也不斷在學習適應

教養孩子是艱辛漫長的歷程,孩子不斷在成長,外籍配偶也不斷在學習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