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提出幾項未來相關研究建議,分述如下。

一、在系統發展上,可針對測驗資料檔案建立方法進行簡化,例如以不需 透過其他工具軟體進行線上即時建檔的方式,或是結合題庫以更快速 的方式建立試題概念屬性資料檔等。另可對於系統美工的部份進行補 強,或以更詳盡的方式呈現概念階層結構圖。而在本研究進行期間,

李青芷 (2009) 已提出「加權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其為考量對於不同 概念有其不同重要性之性質,而將概念權重呈現於概念階層結構圖中 的分析方法,未來亦可加入該理論於系統中,以期能提供使用者更完 備的研究或教學之輔助軟體工具。

二、在實證研究上,本研究所使用的實證資料為針對數學領域的單元測驗 進行分析,主要是作為網路服務系統的應用實例,其分析結果代表性 可能不足,建議未來可針對更完整的測驗資料進行分析,或針對個別 受試者進行更深入的概念階層結構探究。

三、在教學應用上,雖然使用者一致認為概念詮釋結構模式最適用於數 學,但在使用狀況調查中發現有使用者應用在自然、社會或國語等其 他學科,未來除了可針對不同學科領域進行研究分析之外,亦可使用 不同形式的多元計分資料,例如問卷量表或是電腦化測驗,以進行更 多樣化的應用分析。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 (1989)。模糊數學入門。臺北市:九章。

王佩芬、易正明、林原宏 (2008)。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在評量除法概念上的 運用。2008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新竹煙 波大飯店。

江淑卿 (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淑卿 (2001)。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與 學習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 (1),35-54。

余民寧 (1997a)。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余民寧 (1997b)。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 (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測驗 年刊,43,195-212。

吳玫栞、林原宏、易正明 (2008)。CAISM電腦圖形化知識結構分析及其在 四邊形概念之實證研究。TANET 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高雄 縣:義守大學。

吳信義 (1998)。 ISM 在課程組織設計上的應用。南開學報,3,65-77。

呂秀茹、洪文良、林原宏 (2009)。結合SCM 與CAISM 分析國小五年級學 童時間化聚計算概念。2009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325-334)。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宋德忠、林世華、陳淑芬、張國恩 (1998)。知識結構的測量:徑路搜尋法 與概念構圖法的比較。教育心理學報,30 (2),123-142。

宋德忠、陳淑芬、張國恩 (1998)。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在知識結構測量上 的應用。測驗年刊,45 (2),37-56。

李文石、徐順益、林建隆 (2005)。概念構圖融入高中學生運動學學習之研 究。2005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

李敦仁、余民寧 (2007)。學習表現的知識結構評量研究:以「教育統計學」

學科知識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113-148。

林原宏 (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 論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

林原宏 (2005a)。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 與心理研究,28,161-183。

林原宏 (2005b)。次序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34,142-143。

林原宏 (2006)。解題規則次序分析方法及其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期 刊,29,599-619。

林原宏 (2007a)。模糊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之回顧。量化研究學 刊,1(1),53-84。

林原宏 (2007b)。廣義計分次序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54,151-154。

林原宏 (2007c)。廣義計分試題關聯結構。教育研究月刊,158,141-143。

林原宏、朱芹儀 (2007)。S-P表與試題關聯結構理論的整合分析—國小五 年級分數加法概念之探討。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 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林原宏、許芳郡 (2007)。基於S-P表和次序理論為基礎的試題階層結構分 析─國小六年級學生分數加減法概念的探討。2007海峽兩岸應用統計 學術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

林原宏、黃美盼、易正明 (2007)。徑路搜尋方法之加減法文字題知識結構 分析。測驗統計年刊,15(1),29-57。

林原宏、陳紹銘 (2006)。次序理論分析取向的等量公理概念結構探討。2006 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林達森 (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 能量概念學習與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大學學報,19,105-122。

邱垂昌 (2008)。運用概念圖作為中級會計學補救教學與評量之輔助工具。

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7-154。

施杏芬、林原宏 (2007)。應用S-P表與廣義多元計分次序理論分析國小三 年級「數與量」能力指標分年細目的階層次序性。2007第四屆測量統 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徐賢德 (2004)。結構化的客家語教材以康軒版客家語第一冊為例。市師社 教學報,3,137-152。

莊宗霖 (2008)。認知診斷測驗分析即時服務系統之發展與探討。臺中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宗霖、林原宏 (2007)。診斷導向之補救教學即時服務系統:OTSP系統 建置與應用。2007全國計算機會議論文集(一) (pp. 196-205)。臺中縣:

亞洲大學。

許天維、林原宏 (1994)。詮釋結構模式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的 理論與應用簡介。國教輔導,34(1),31-35。

陳河開、林原宏 (2007)。應用模糊分類與次序理論探討國小學童之小數解 題能力的階層次序性。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 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陳建宏、吳育楨、林原宏 (2007)。S-P表及次序理論在國小六年級分數乘 除 法 概 念 的 整 合 分 析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P chart and Ordering Theory 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Fraction Concepts for Sixth Graders)。中國測驗學會2007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海報發表)。臺 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家瑋、王桂敏、馮海艷 (2007)。論ISM解釋結構模型在高校教學中的應 用。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9(1),104-105。

游森期、余民寧 (2006)。知識結構診斷評量與 S-P 表之關連性研究。教 育與心理研究,29,183-208。

黃湃翔 (2002)。徑路搜尋法在高中學生物理學科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

教育與社會研究,7,1-33。

黃雅琦、易正明、林原宏 (2008)。以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六年級學生分 數與小數數感發展。第四屆臺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臺中市: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

黃馨瑩、林原宏、莊曜遠 (2007)。應用混合計分次序理論探討五年級學童 容量概念的知識結構。國小數學認知與評量研討會。屏東市: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

楊秀倩、陳進春、許天維 (2006)。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在探討資賦優異學 生梯形面積測量概念上的應用。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6,87-107。

劉天翔、傅健忠、林原宏 (2007)。S-P表和次序理論在國小四年級數學閱 讀測驗的整合分析。2007海峽兩岸應用統計學術研討會。臺北縣:輔 仁大學。

劉思玎、黃秋銘、林原宏 (2008)。結合模糊集群分析與多元計分試題關聯 結構模式圖形化分析學生資訊教學評量探討。第十九屆課程與教學論 壇─E世代教學專業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

歐博仁、林原宏 (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相關性思考邏輯解題規則研 究。讀寫算3R基礎學力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pp.283)。臺中市: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

鄭佩郡 (2008)。六年級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面積概念之概念詮釋結 構模式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鄭憲聰 (2006)。概念構圖教學法運用在國小運輸科技教學活動設計-以

「簡易手擲機」製作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 (7),56-72。

賴宛靖、蔡秉燁 (2005)。詮釋結構模式應用在綜合高中學術學程數理課程 統整的研究。臺北市第六屆中小學暨幼稚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 徵件暨成果發表會。臺北市:臺北市內湖區西湖國民小學。

戴筱玲、洪文良、林原宏 (2009)。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 學童速率概念。2009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315-324)。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簡茂發 (1989)。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 研究 (pp. 395-426)。臺北市:臺灣書店。

簡茂發、劉湘川、許天維、林原宏 (1995)。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在國小高 年級學生乘除文字題列式之分析研究。測驗年刊,42,113-156。

鐘世帆 (2004)。國小學童整數乘除概念知識結構與認知型式相關之探討-以六年級為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外文部分

Airasian, P. W., & Bart, W. M. (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 mode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 56-60.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rt, W. M., & Krus, D, J. (1973). An ordering-theoretic method to determine hierarchies among item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3, 291-300.

Bruner, J. 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9(4), 9-30.

Goldsmith, T. E., Johnson, P. J., & Acton, W. H. (1991). Assessing structural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88-96.

Gonzalvo, P., Cañas, J. J., & Bajo, M. T. (1994).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 in knowled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4), 601-616.

Lin, Y. H., Bart, W. M., & Huang, K. J. (2006a). WPOT software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generalized scoring ordering theory].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in, Y. H., Bart, W. M., & Huang, K. J. (2006b). WPIRS software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generalized scoring of 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in, Y. H., Hung, W. L., & Huang, K. J. (2006). CAISM software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CAISM].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in, Y. H., Hung, W. L., & Yu, S. C. (2007). Concept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FLMP and ISM with Application in Equality Axiom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pp.99-104).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June 19-21, 2007.

Lin, Y. H., Hung, W. L., Huang, K. J. & Li, C. C. (2009). PWCISM.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PWCISM].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uce, R. D. (1959). Individual Choice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Madrazo, L., & Vidal, J. (2002).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in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 Pedagogic Experience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1(4), 345-362.

Markham, K. M., Mintzes, J. J., & Jones, M. G. (1994). The concept map as 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ool: Further evidence of valid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1) 91-101.

Massaro, D. W., & Friedman, D. (1990). Models of integration given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7(2), 225-252.

Novak, J. D. (1998).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1), 117-153.

Schvaneveldt, R. W. (1990) (Ed.).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Studies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NJ: Ablex.

Schvaneveldt, R. W. (1994). Knowledge network organizing tool (PCKNOT version: 4.2). Las Cruces, NM: Interlink.

Takeya, M. (1980).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Takeya, M. (1980).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