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根據研究過程遇到的問題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以做為教學、評量上的改 進,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敘述如下:

一、趣味化教學的設計

本研究趣味化教學對於學生提升科學相關態度皆無顯著差異,因此針對研究 結果進行檢討,建議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趣味化教學設計時,除了考量遊戲的趣味 性外,要再針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所能達成的程度作取捨,目標訂定太高時會使 低學習成就學生有挫敗感而降低科學相關態度,另外遊戲時間可以再寬裕一些,

讓不同學習成就學生皆能在時間限制內完成,不至於造成過多的壓力而影響課程 趣味性。

二、趣味化教學的分組

本研究趣味化教學對於學生提升科學相關態度皆無顯著差異,因此針對研究 結果進行檢討,建議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趣味化教學分組時,不能只考慮單一面向,

還要考慮到小組成員學習成就的差異,避免小組在進行遊戲時一直無法順利完成 或與其他組競爭,造成他們喪失對科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參與程度及其自信心,

這類課程的進行或許不要在學生們剛認識就實施,可以提升小組成員間的互動,

並且課程實施時間可以再拉長一些,讓學生們有足夠的時間透過趣味化教學提升 其科學相關態度。

三、測驗題本的設計

在植物概念測驗題本上,根據許多先前的研究經驗進行出題方式,為了能夠了解 學生的思考而出半結構式的測驗題目,對於七年級升八年級生做預測時未發現題

本負擔太大,考慮到學生答題負擔及作答時間後刪減、修改題本後,正式施測時 仍舊發現對於六年級剛升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植物概念測驗題本依舊造成他們 太大的負擔,實施教學進行後測時,多數學生依舊抱怨題目太多,半結構式的題 目對於他們來說過於複雜、困難及厭煩。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若依舊使用半結構 式的出題方式,可以只針對某些重要概念出幾題觀察學生思考即可,而非如本研 究幾乎全部皆為半結構式題目,造成學生測驗負擔。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方金祥、劉奕萱(2007)。創意童玩設計及在幼兒科學創意教學上之應用研究。

幼兒保育學刊,5,75-86。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瑞振(2004)。主題式教學對低學業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正誼(2001)。以主題式教學法來探討國中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淑瑩(2005)。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瑞豪(2008)。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環境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應用-以校園 植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

63-70。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2,35-44。

林人龍(1997)。行動的開始-主題式“生活科技”學習活動設計。中學工藝教育,

30(3),8-14。

林文惠(2001)。主題式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世昌(2009)。建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的無所不在學習系統-以植物教學為 例。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世娟、何小曼(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57-196。

林振益(2009)。主題式能源課程使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能源 態度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莉萍(2004)。以多元智慧理論設計「校園植物」教學模組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吉忠(2008)。主題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能源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虹如(2006)。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寓教於戲」的成功策略。開放教育情 意教學(上)(pp. 387-399)。高雄:復文。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教育 資料與研究,25,9-11。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傑名(2011)。導入故事結構於遊戲式行動學習平台之建置與成效評估—以 校園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推動夏日樂學試辦計畫。臺北:教育部。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先師 vs. 至聖先師。臺北市:心理。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許家綺(2013)。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 究—以 [植物世界] 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銘津、黃義峰(2002)。Web-Based 學習日誌機制-主題式學習與學習歷程 檔案評量。「第六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發表之論文,中國北京。

許銘津、謝文仁(2002)。網路輔助主題式學習對國小學生之影響:以水生植 物為例。「第十八屆全國科學教育學術發表會」發表之論文,彰化縣。

郭碧祝、陳秀婷(2009)。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過程技能的主題式教學活動。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3,365-396。

陳文典(2003)。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pp. 7-14)。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玉婷、陳林芳(2012)。主題式的互動性視訊化教材之設計與評估)。臺南 應用科大學報,31,247-259。

陳英豪、葉懋坤、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商師院學報,24,1-26。

陳淑玲、吳月娥(2015)。以科學遊戲融入 POE 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 研究。國教新知,62(2),4-56。

陳惠芬(2000)。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火箭之學習環模組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聖謨(2003)。主題式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之友,44(1),44-58。

陳錦賢(2007)。科學遊戲對國二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娟(2004)。國小學童適用之校園植物解說牌的設計與研究-以台中縣某國 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曾美怡(2010)。台北縣市國中學生生物認知偏好與對生物課的態度之調查(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永和(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231-260。

黃敏惠(2010)。創意科學遊戲導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翊豪(2013)。行動學習數位遊戲融入校園生態課程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蕎安(2007)。趣味科學活動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楊馥綺、王佩蓮(2002)。「葉子的一生」主題式教學之課程發展。環境教育 學刊,1,95-122。

劉于嘉(2004)。科學趣味競賽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雅雯(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植物觀察能力及鑑別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潘怡吟、王美芬(2003)。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 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57-172。

蔡文玉(2012)。創造性問題本位遊戲教學對六年級學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福星(1998)。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活動網路資源系統發展於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文華(1995)。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台北市:及幼文化出版。

鄭政富(2004)。高級中學主題式探究學習於網際網路實施之設計與應用(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鄭湧涇、楊坤原(199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43(2),37-54。

賴慶三、王錦銘(2010)。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 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6,29-52。

謝添達(2004)。國小校園植物主題地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妙芳(2014)。校園植物解說牌的研究與建置—以嘉義市興安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顏淑惠(2013)。WebQuest 主題式教學對學童高層次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關惜華(2001)。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創造力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秀玲、謝秀月(2007)。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學童科學態度之研究。

課程與教學,10(1),111-129。

蘇懿生、黃台珠(1998)。對科學的態度一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

215,245-266。

英文文獻

Alice, U.S. , & Paula.K. (2008). Joyful learning: 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Brendzel, S. (2004). Games that teach. Science Scope, 27(8), 32-33.

Caillois, R., & Barash, M. (1961). Man, play, and game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avid, L. (2001). Fun and games science. Science Teacher, 68(3), 58-61.

Frobel, F. (1902). The education of man. New York, NY: D. Appleton.

Fraser, B. J. (1981). TOSRA: Test of science-related attitudes.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Gardner, P. L. (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 : A review. Science Education, 2(1), 1-41.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Garvey, C. (1977). Play. London: Fontana.

Gee, J. P. (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New York, NY: Palgrave/Macmillan.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NY: Appleton Century.

Haladyna, T., & Shaughnessy, J. (1982).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Science Education, 66(4), 547-563.

Kemp, J. E. (198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Harpercollins College

Kemp, J. E. (198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Harpercollin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