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張力的形成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第三章 張力的形成

3.1 靜態的張力

對於不運動之東西可是看來若有運動之感覺(假現運動),做實驗研究的 第一位心理學家是德國「渥斯摩」(M‧Wertheimer)。感覺到物有動之感覺,

這是何種作用所致成的,似是一個平凡的問題,可是實際上是一件很棘手的難 題。是由於網膜上之連續刺激所產生的呢?抑或眼球之運動所引起的?論說紛 紛,沒有明確之答案。然而,渥斯摩用其著名之實驗證明:假現運動不能用部 份之印象來說明,而是由於全體之性質,換言之,由於「形態性」(gestalt)所 造成的。格式塔心理學發現,知覺活動本身有一種壓倒一切的傾向-簡化傾向。

按照這種傾向,知覺盡量將外部刺激簡化,以組織成種種最簡化的形體-圓形、

正方形、……等對稱,均衡和有機統一的圖形。知覺之所以具有這種傾向,有多 方面,多層次的原因。從生理-物理層次上講;外部世界的物理力、化學力直至 生物的生長力,都具有向簡化式樣生成的傾向,而決定知覺活動的內部的力,即 大腦皮層中生理電力場中的力,同樣也具有這種傾向。在這一層次上,內外是對 應一致的(或同構的);從心理-物理層次上講,外部世界之簡化式樣,本身是 穩定、永恆、難於改變的;而在人類的長期實踐活動中,這種簡化式樣總是為它 提供安全、舒適、幸福的感受,久而久之,簡化的心理定向便生成了(王清良,

2006)。

3.1.1

視覺力場

完形心理學家為把物理學中場的觀念融入心理學,提出有名的異質同構說 (isomorphism)(Koffka,1935,p.56),假設大腦皮層也是一個力場,因此心理現象 與一切物理現象一樣蘊含著某種動力結構。所以安海姆假設我們所面對的視覺框 架中會有一個隱藏的力場,框架中心是所有力量的平衡點,當事物的中心與此中 心重合時,所有的力將趨於穩定,而產生安定感;但若當框架中的事物偏離中心

3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時,整個空間的平衡即開始被打亂,大腦皮層的力場就與相對於物理現象中的結 構發生同樣的變化(Arnheim,1957;洪蘭 譯,1997),視覺也開始產生拉力與推 力,也就是張力的來源。〔圖3-1〕正方形裡有一偏離框架中心的黑色圓面,看起 來好像要離開原定位置向正方形中心運動的趨勢,又像是要往右邊邊線移動一樣

,雖然黑色圓面永遠被限定在原定位置上,並不真正向某一方向運動,然而它看 起來卻因為結構中隱藏的力量而使它看來像要逃離中心,又被中心拉回的現象。

安海強調所有的視覺形式都是一種力的形式,藝術品中的每個點、線、面 都 應被看成是作用於力場的干擾,如一塊石子投於湖面般造成變化。因此,當 一個刺激物作用於視知覺時,畫面頓時產生一種拉力,大腦的力場與整個神經 系統努力想將之回復平衡,這種生理的反抗則產生了畫面的張力,恢復平衡的 努力也可被視為是向簡化的發展,平衡能消除構圖的模糊性與不穩定性。魏泰 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是完形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所從事的心理學研究 受到當時新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影響很大,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茲 (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茲 (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

,他們在電磁學與重力場的領域獲致十分顯著的突破及成就。電場、磁場與重 力場的重要意義是在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因為某種形式彼此共鳴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場中的元素與元素間會彼此影響。它們不是彼此互相吸引,

就是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這種彼此相互牽引的力量受制於元素之尺寸、質量、位 置及靠近等因素。力的作用使場中的元素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最終達成一種平

(來源:Arnheim,1957,p.3)

圖3-1 非居中心位置的點

3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3.1.2

視覺平衡與構圖

在設計作品中,點、線、面、色彩等元素一經確立,任何改變都可以打破視 覺的平衡,實際上,視覺平衡即是視覺傳達符號的諸元素在作品中構成的一種平 衡的分布狀態。 然而平衡又是由重力和方向兩個因素確立的。首先重力是由位置 決定的,當設計的主要元素位於整個作品的中心位置或位於中心的垂直軸線上時

,它所具有的結構重力就小於當其遠離主要軸線時所具有的重力;一個位於構圖 上方的元素,其重力要比位於構圖下方的事物的重力大。同樣,一個位於構圖右 方的元素,其重力要比左方的大。另外,我們還可以用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來解 釋設計構圖中的重力現象:設計元素越是遠離平衡中心,其重力就越大。重力還 取決於大小,在其它因素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物體愈大,其重力就愈大。對明度 來講,明度深的比明度淺的要重(劉永東,2005)。

(一)視覺平衡

視覺平衡(Visual Balance)是否才是人類知覺能感受到「動態感」的最主要 原因。畢竟以審美性論之,人類在知覺上其實都有主動追求完形、完整、對稱、

平衡、秩序、簡潔、均衡、整體 等「共感覺」。因此,所謂的動態感,有可能是 因為人類在知覺上感受到畫面構成的不平衡、不安定性,並在此情況下自動產生 欲追求視覺平衡的「抗衡力量」。當造形中互相對抗的張力方向造成構圖中的動 感作用,即為反均衡的心理張力所形成(楊清田,1997)。此種反均衡的心理張 力與不對稱平衡設計及對比原則的應用原理相似,可利用視覺元素間的方向、位 置、空間、重心的關係,在構圖中以不對稱及對比的配置方式建立具秩序性的和 諧感,造成觀者的視覺張力與視覺刺激效果,以達到引起觀者注意與視覺引導的 目的(林佳音,2004)。因此無論是利用造形、色彩、力線等方式來控制其動感 效果而使心理層面產生“平衡感”或“安定感”,便是知覺所謂的平衡力學。平 衡與動態乍看似乎是矛盾對立的兩個元素,事實上兩者的關係近乎統一與多樣性 的關係,動態往往被統一於平衡之中,平衡之中沒有動態便呈一片死寂(呂清夫

,1995)。 因此動勢與視覺平衡兩者間是呈現共生的依存關係。視覺動勢屬於

3

視覺平衡(Visual Balance)屬於一種「動態均 衡狀態」,畫幅這邊各種繪畫元素的總體視覺重 量、強度或吸引力,必須與另一邊約略相等,作 品看起來才會處一種整體均衡狀態。而更微妙的 視覺平衡則採取動靜互換,虛實互補、不平衡的 平衡等方式。而對稱(symmertrical balance)與 均衡(equilibrium)是視覺平衡的另一種描述。 行時,便會出現一種非常強的方位力量(Strong Directional Force)此視線稱為力線。無論使心 理感受到靜止安定的畫面,都是運用這種力線效 Rudolf Armheim

Jurt Koffka

一切的知覺組織(Perceptual Organization)都是 格局內的組織,換言之,視覺是具有恆常性的現 象,包括形態、大小、顏色、方向、位置等,使 人類知覺所察覺的任何事物趨向於最單純、平衡 的狀態。

24Kurt Koffka,

2 0 0 0 , 格 式 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