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感的張力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彼此之間又構成了有趣的三角關係;圓形的星星大小相異、散佈在畫面上方,

形成點與點的互動;畫裡少數珍貴的直線,出現在右下方,是最令我們視覺神經 感到安靜的方位。如此小部份的『靜』,烘托了整幅畫的緊湊張力與動感(王清 良,2006)。

梵谷〈星夜〉The Starry Night, 油彩、畫布

73×92㎝, 1889 紐約現代美術館

3.3 情感的張力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 驗。它對人的社會行為有著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一幅成功的設計作品,不僅取 決於它能否吸引受眾者注意力,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它能否喚起受眾者積極的情 感體驗,使之產生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鳴。。一旦設計者的意圖與受眾者的預測 在解讀過程中相遇,也就達成了默契而相通。在設計中,向來有理性表現與感性 表現之分,一個側重以理服人,一個擅長以情動人。作為訴求方式,應該說兩者 各有洞天,但單從影響受眾情感態度而言,一般來說,感性表現比理性表現更加 奏效。因為在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情感,態度雖然包括認知

,情感和行為三部分,但大多數情況下左右人們態度的還是情感。而在今天,只 有那些與受眾主觀意願,認識相協調的信息才會被接受,並且是在感情因素滲入

圖3-13 梵谷《星夜》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的情況下被領悟的。一般來說,人們對事物的感知都是以某種早已形成的正常形 態的表徵為參照圖式的,同時對於力的均衡也有一個大體的把握。與常態有距離 的和超過心理“度”的刺激就會感覺有張力,拉開的距離越大,張力感就越強。

對於視覺張力,它不僅是訴諸視覺的,而且是訴諸心靈的,是心靈與形式之間的 一種感應。圖像的心理張力是在視覺張力的基礎上,由視覺張力所觸發的,可以 說,圖像心理張力是視覺張力的延伸和深入(李公偉,2005)。構成視覺傳達設 計之符號包括內容與形式,其傳達之意義與審美之價值則由兩者結構交互影響而 成,具審美情感之內容應能恰當地表現主題,清楚地傳遞訊息,延伸隱喻性的深 度意義,使觀賞者產生共鳴。具情感表現性之形式則是可以有效地應用元素掌握 原理創造使人驚訝、感嘆的視覺新奇效果,讓觀賞者有想像的意境,並留下深刻 記憶的印象。

3.3.1

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在德文中原為Einfühlung。最初採用它的是德國美學家 羅‧費肖爾(Robert Vischer, 1847-1933),而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 (E. B.

Titchener,1867~1927)把它譯為Empathy。所謂「移情作用」即感情移入,也稱 為「移感」、「輸感」,是主體把感情投入(投射、移注)於客體中的意思。「移 情說」其中又以立普斯為代表人物,他認為美學是關於審美價值的學說,也是一 門美感心理學,其美感的泉源不是外物,而是主體自身內心情感、人格在外物中 的投射。在立普斯的移情說中認為美感是一種同情的喜悅,審美的欣賞並非對於 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對於一個自我的欣賞,是一種位於人身上的直接價值感 覺。審美欣賞的特徵在於把自我的各種思想感情和活動投射到對象上去,將無生 命的對象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使自我與對象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一,並從中體 驗到審美的喜悅 (李醒塵,2000)。所以在立普斯看來,審美欣賞的對象並非客觀 的外物,而是「把自己對象化了的自我」,而其美感的產生則是「在一個感官對 象裡所感到的自我價值感」。黃海澄(1987)先生綜觀立普斯移情說,則將其分 為四種類型:整理自陳鳳娟,2004)。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一) 知覺的移情

源自於「陶立克式立柱」聳立上騰的移情作用。就如同我們觀看自然物中

,山的巍峨佇立,海的汪汪宏肆,平原的寬廣豁達,森林的幽深寂靜,都是我們 將昔日知覺經驗與之相融合所致。對於藝術作品之線、形而言,其曲、直、凹、

凸…等表現,皆具有其柔弱、挺拔、後退、前進…等活動情感。就好比一個攝影 者,運用移情拓展了在拍攝創作中的主觀視野,使岩石、垂柳、落日、裂縫、落

,甚至抽象的線條、孤立的色彩,在攝影者的眼睛裏都可以視為有生命、有情 趣、有意義的視覺符號。

(二) 自然的移情

指的是我們將自然物擬人化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見的紅花中的 紅,那只是我們的知覺與花的屬性,在心理感受中我們與花之間是兩個分別的個 體。倘若我們可以感覺到花的喜怒哀樂等情態,這便是我們將內在心情的喜怒哀 樂投射至花上,此時當我們凝神觀照,在心理的感受上我們與花將融為一體,因 此,「花凝愁帶恨」我們也覺得愁、恨由然而生。此種擬人化移情在文學應用上 極為廣泛,文學重修辭,詩詞重意境,自然移情更成為文人之人格特質。

(三) 心情投射的移情

近代實驗美學認為顏色、線條等等都可以起移情作用,例如紅色可以看成 熱情的,藍色可以看成平靜的。英國美學家及心理學家愛德華‧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 將色覺實驗結果分為四類,其中個別差益中性格類(

Character Type),說明顏色的性格起於移情作用,把物理的性質(如溫暖、沉 重、力量等等)轉化為心理的性格 (和藹、豪爽、狡猾等等) (朱光潛,1987)。至 於線形也可以具有姿態與性格,在立普斯的移情作用對線形所產生的情感影響詮 釋中,我們往往也會將意象的活動移到線形身上去,於是直線有高聳剛勁的性格

,橫線有平穩安逸的性格,又如直線挺拔、端正似大丈夫,曲線柔媚、窈窕如淑 女。此類移情,我們在音樂表現上仍可產生相同情感,在絕大多數的音樂創作和 演奏也都強調情緒與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曲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透過他們的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音樂總譜所有的表情符號來表現他們將感情移置於音樂的力量,讓情感體驗與藝 術作品所體現的感情特徵一同出現,進而使聆聽者能產生共鳴情感。

(四) 內心表徵的移情

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中則有類似的看法。就是基於我們對於旁 人和他物的瞭解和同情,都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本能。本來每個人 都只能直接地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所生的知覺,所動的情感。對於 其他的人和物的處境、知覺、情感,則是憑自己的經驗所推測出來的(朱光潛,

1987)。許多藝術感染人的重要心理機制就在於「移情」,在傳播媒體的互動 中,移情就是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共鳴的能力。以 電影為例,電影藝術以其可視性、直觀性的特點更便於觀眾產生移情。對觀眾們 而言,看電影是一種移情與投射,用故事印證生活經歷,同時用經驗感受印證故 事。對電影共作者,發人深思、以情動人的電影畫面,從客觀事物與人的心靈相 互關係中,所展開的某種矛盾發展變化而獲得的啟示,才具有深刻的藝術價值。

3.3.2 光線與色彩

安海姆認為:「表情是所有知覺範疇的最高熱望。所有知覺都向表情的陳述 提供它們的力量,以產生視覺張力。我們已注意形與色、位置。空間、光線等之 張力的特質...」(李長俊 譯,1985)。他在《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書中,以兩個 章的份量討論了「光線」與「色彩」,並強調它們在藝術作品中產生的情緒與情 感的影響力。豐富的情感對一幅畫而言很重要,情緒、氣氛、某種無形的氣質藉 由光線落在物體上的方向來表達。光線會影響一幅畫的明度和色彩,此兩者決定 氣氛(mood),人是感官動物,藉由光線的變化使人投射出不同的情感,舉凡快 樂、感傷、希望、黯淡…等。莫內(Monet)說:「對我而言,風景畫本來就不存 在,因為它的外觀瞬息萬變,而周圍那些一直在變化的外觀以及光線形成的氣氛 則帶給他生命。」(李長俊 譯,1985)。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三章 張力形成的理論建構

(一) 光線

光線不只有最基本的照明功能,還可以決定色調的差別、輪廓、形狀、色 彩、組織深度,同時還可建立構圖上的關聯性,帶出平衡、和諧和對比。光線更 可以提供氣氛、情緒、以及視覺上的連續性,光線可以說是電影畫面的主要力量 來源。除了支撐整體畫面各項要素以外,光影可以表達極廣的情緒反應,無論是 從黑暗面、邪惡、威脅,到豪華、富裕、明亮的場景,靠著謹慎選擇的明亮處,

還有妥善放置的陰暗區域,都可以建立情緒和意義(廖澺蒼 譯,2005)。

光線有兩種意義,即物理性和心理性兩種:

(1)物理性:是指光能表現物象之型態和大小。光有兩種基本的光源:其一為 自然光源,如太陽、月亮…。其二為人工光源,如電燈、燭光…等。在藝 術的範疇中,投射在物象上的光線,反射在我們的視覺器官,能讓我們知 道物體是平面的或是彎曲的,是凸面的或是凹面的,何處是亮面,何處是 暗面以及各種物體藉由「光譜」中的色光所組成而呈現出來的色彩(張妍 蓁,2007)。

(2)心理性:是指光有帶來表現上之效果的任務。在藝術的範疇中,光線照 射方式,是包含於心理學領域中。藉著強光、弱光、硬光、柔光、溫和的 光、冰冷的光、燦爛的光、黯淡的光……等不同的光線,來描繪出各種不 同的情感。藉由光線照射方式的不同,可幫助我們表達出幸福、悲傷、心 痛、安祥等感覺(曾文中譯,1997)。

無論是繪畫、攝影,經由光影可以顯示並表達一些訊息。而光源的不同會產 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與環境氣氛:以下整理自(張妍蓁,2007)

(1)正面光:光線由前方正面照射,陰影在照射物體的正後方,觀視者看不見 陰影,缺乏空間深度、立體感不佳。造成賓主不分。

(1)正面光:光線由前方正面照射,陰影在照射物體的正後方,觀視者看不見 陰影,缺乏空間深度、立體感不佳。造成賓主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