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Expressions of Visual Tension on Poster of Performing Arts. 指導教授:梁桂嘉 研 究 生:鄭司維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2)

(3) 摘 要 現代藝術不管在美學或是表達形式上,似乎都有追求視覺張力表現的趨勢。一 幅好的表演藝術海報設計必須同時具有傳達功能與審美價值,在視覺上也同時具有 一種張力及運動感。簡單地說,那是畫面構圖中,各個文字、影像元素互相對比、 衝突、平衡、融合、分裂的種種交互反應。觀者能從靜態的畫面中得到動態的視覺 效果,除了運動中的瞬間定格畫面以外,平衡與對比也是造成動感的原因,依照完 形心理學的理論,張力及運動感的原則,在於破壞人類的視覺平衡,使人有想辦法 回覆平衡的傾向。本研究透過張力的觀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藉以強化作品的傳達 性與美感。最後本研究共歸納出以下三項結論: (一)藉由文獻探討,具體歸納視覺張力的產生取決於位置、色彩、形狀、運. 動等等引起,而產生各種張力的根源則在於知覺的作用。 要讓一個版面產生視覺 張力,可以透過適當的安排產生符合靜態張力之平衡性、動態張力之動態感、情感 張力之對比性與色彩性來達到。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要有張力的構圖,即使是不具動 感的照片經過適當的裁切、擺在對的位置也能達到視覺張力的效果。 (二)經過蒐集與分析台灣表演藝術海報,得知造成一張海報具有視覺張力感 的原因與特徵通常不只一項,它常同時具有動態與平衡的屬性,或同時具備三種屬 性,而表現形式也同時呈現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要能夠呈現真正的視覺張力,必 須能夠達到統一性才行,統一性原則的目的使版面成為一個具有統一性的主體表現 和層次感的設計,以連貫整體的視覺表現,進而使訊息的傳達效率更高。 (三)透過海報創作,發現具張力性的構圖在“平衡”上的要求超乎預期的重 要,一張海報的構圖若失去了平衡感,或許得到一時的動態感與注目效果,但是這 個注目性並不會是美的感受,它亦無法讓人耐看。 但平衡之中沒有動態卻一片死. 寂。因此動態感與視覺平衡兩者間是呈現共生的依存關係,就像許多人常說的 “恐怖平衡”,必須拿捏的恰到好處。 關鍵字:視覺張力、表演藝術、海報設計、完形心理、平衡、對比、動感、構圖. - III -.

(4) Abstract Whether it is in the expression format or from aesthetical concern, modern arts seems to be in the trend of pursuing visual tension. A good design for performing arts poster must possess both transmitting function and aesthetical values simultaneously, especially with a kind of mixing in tension and athletic feeling for visual expression effect. Simply put, these are relative contrasts for each word and image element within the composition of picture, in addition to various interactions interplayed from standpoints of conflict, balance, fusion and disintegration. People can acquire the dynamic visual effect from still and static state of the picture itself. Therefore besides instantaneously still frames during athletic events, the balance and contrast are also the causes for creation of dynamic feelings. If following interpretations and theories from Gestalt psychology in principles for tension and movement, the whole idea was anchored on the assumption to destroy the visual balance of humans so as to trigger instinctively balancing tendency from human as result.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intends to apply these tension concepts unto the playbill design to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aspect of it, and the aestheticism. Lastly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for conclusion: (1) Through documentation exploration,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n concrete fashion regarding the occurrences for visual tension. This is determined and triggered by positioning, coloring, outer shape and movements, etc. Nevertheless those are responsible of generating the sources for each and every tension residing at consciousness level. Thus, the inducement of visual tension for any layout can be properly arranged to produce guidelines for contrast and coloring demands through the balancing quality for static display, and dynamic feeling for dynamic tension and the emotional tension. Amid all of these, the most effective one resides at the tension for picture composition. Even for those pictures lacking dynamics can be rectified through proper cutting and placed at the right lo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for visual tension. (2)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aiwan’s performing arts posters, it came to our attention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one single cause and characteristic accounting for any posters to possess visual tension. It normally possesses the dynamic and balancing attributes or all three of them. And the expression also exhibi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For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be able to really generate the desired visual tension, it must achieve the unity effect first.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guiding principle for achieving unity resides at having the layout possessing a kind of design through expression of main body with sense of 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layering expression of the layout. Therefore this can integrate the overall visual express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for imbedded messages. (3) Through posters creation, it discovers the demands for “balancing” on the picture composition with tension are so vital, even exceeding the anticipation as result. If the playbill’s composition loses the balancing feeling or may even acquires an Instantaneous effect of dynamic and attention grabbing, nonetheless, this attention would not even come close to the esthetics feeling, but also lacks the capability of maintaining people’s attention span. Nevertheless, balancing lacking dynamic feeling would fall flat on It face. Thus, both the dynamic feeling and visual balance exhibit some kind of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in the end, just like the commonly known “balance of terror”. Consequently, this must be handled with utmost delicateness. Keywords: Visual tension, Performing arts, Poster design, Gestalt psychology, Balance, Contrast, Movement. - IV -.

(5) 謝 誌 本研究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要感謝的是在研究過程中的指導教授梁桂嘉老師, 是梁老師讓我從混沌中找到方法。還記得第一次校內論文審查時,有其他老師認為我 的題目太大了!現在寫完後,才發現梁老師真的非常信任我們,這確實是個大又難寫 的題目,稍有不慎就很難收拾,還好一路過來老師不斷地給我正確的方向,不至於偏 離主題而能集中焦點。重要的是能將創作與理論做緊密的結合,而非硬掰或反果為因 的自圓其說,真的要感謝梁老師。也要感謝口試老師張柏舟教授與許杏蓉教授所給予 的寶貴意見,讓我的論文能夠修整的更完美。 再要感謝父母的養育與栽培,讓我能一路專心於課業與工作而無後顧之憂。他們 除了默默支持我之外,父親還主動幫我繳了兩學期的學費,雖然我都已經成家立業十 餘年了,負擔學費根本不成問題,不過他仍堅持努力扮演好父親的角色,讓我十分感 動,也讓我非用功不可。也要謝謝所有台師大設計研究所的老師們,在我兩年求學過 程中的教導與鼓勵,還有伊彬老師的研究方法課讓我建立良好的論文寫作態度,以及 同學們彼此的關懷與鼓勵,特別是梁老師小組的同學家惠、萬忱、發祥,謝謝大家。 最後要特別感謝同班的黃慧甄同學,她既是我們公司的同事,也是我的妻子,在兩年 的研究生涯中,我們總是能夠彼此扶持與激勵對方,她努力上進與要求完美的精神也 是我學習的榜樣,這種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實在是太難得了!這一切都是上帝的 安排。感謝 主,榮耀歸於 主!. 謹誌 民國九十七年七月於台師大設計研究所. --.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 1.2 1.3 1.4. 1.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流程. 2 2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視覺原理. 2.1.1 2.1.2 2.1.3 2.1.4. 視覺形成與訊息處理 眼球運動 視覺認知 完形理論. 5 6 7 9. 2.2 視覺張力. 2.2.1 視覺張力的解釋與探討 2.2.2 點、線、面與力的關係 2.2.3 視覺張力與平面設計的時代性 2.3.1 2.3.2 2.3.3 2.3.4. 11. 11 14 22. 2.3 表演藝術海報. 4. 26. 表演藝術的定義 表演藝術觀眾人口分析 海報設計 表演藝術海報的特色與功能. 26. 26 28 30. 2.4 小結. 32. 第三章 張力的形成 3.1 靜態的張力. 34. 34. 3.1.1 視覺力場 3.1.2 視覺平衡與構圖. 36. 3.2 動態的張力. 42 44. 3.2.1 有方向性的張力 3.2.2 運動感的形成 3.2.3 造形本身的張力. 3.3 情感的張力. 41. 3.3.1 移情作用. 50 54 55. - VI -.

(7) . 57. 3.3.2 光線與色彩 3.3.3 衝突與對比. 62. 3.4 小結. 6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表演藝術海報蒐集與分類. 67. 67. 4.1.1 蒐集與整理 4.1.2 表現技法分類. 68. 4.2 海報設計的張力特徵分析. 71. 71. 4.2.1 分析方法 4.2.2 張力特徵實例分析. 72. 4.3 文字編排與張力. 83. 83. 4.3.1 主標題與副標題設計 4.3.2 訊息文字串與文字塊 4.3.3 書法的張力. 84 84. 4.4 小結. 85. 第五章 海報創作說明與討論 5.1 創作說明. 88. 5.1.1 5.1.2 5.1.3 5.1.4 5.1.5. 海報創作(壹):廣場藝術節開幕表演—風林火山 海報創作(貳):朱哲琴演唱會—七日談 海報創作(參):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海報創作(肆):舞蹈巨擘風華再現 海報創作(伍):瑞典夏綠蒂安歌卡歌舞劇—SWEET. 5.1.6 海報創作(陸):Double C 舞團—反射 5.1.7 海報創作(柒):果陀劇場—我的大老婆. 88 92 96 101 104 107 110 115. 5.2 作品分析討論 5.3 創作成果展出. 12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論 6.2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123.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2. 125. - VII -.

(8) - 表目錄 表2-1 視覺張力的解釋與定義. 12. 表2-2 複數點的力作用 . 16. 表2-3 線的力作用. 18. 表2-4 點線面與張力的關係. 22. 表2-5 現代藝術運動與視覺張力. 25. 表2-6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性別」百分比. 27. 表2-7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年齡」百分比. 27. 表2-8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教育程度」百分比. 27. 表2-9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藝術學習經驗」百分比. 28. 表3-1 視覺平衡Visual Balance 解釋與定義. 37. 表3-2 基本幾何及英文字型構圖形式分類. 39. 表3-3 運動感 Movement 解釋與定義. 48. 表3-4 Wei, Dimitrova & Chang 建立的色調與情緒氣氛之關係表. 61. 表3-5 視覺張力與視覺傳達設計之理論結構框架. 66. 表4-1 各類型表演藝術海報蒐集張數統計. 68. 表4-2 表演藝術海報主視覺表現技法分析. 70. 表4-3 各年代表演藝術海報表現技法張數統計. 71. 表4-4 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基本架構圖. 72. 表4-5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一). 75. 表4-6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二). 75. 表4-7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三). 76. 表4-8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四). 76. 表4-9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五). 77. 表4-10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六). 77. 表4-11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七). 78. 表4-12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八). 78. 表4-13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九). 79. 表4-14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 79. - VIII -.

(9) 表4-15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一). 80. 表4-16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二). 80. 表4-17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三). 81. 表4-18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四). 81. 表4-19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五). 82. 表4-20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六). 82. 表4-21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七). 83. 表4-22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八). 83. 表4-23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十九). 84. 表4-24 海報視覺張力特徵分析(二十). 84. 表5-1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一). 115. 表5-2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二). 116. 表5-3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三). 117. 表5-4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四). 118. 表5-5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五). 119. 表5-6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六). 120. 表5-7 創作作品張力特徵分析(七). 121. - IX -.

(10) -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3. 圖2-1 完形心理學之同形論分析. 11. 圖2-2 點的力作用. 14. 圖2-3 點的力作用. 15. 圖2-4 點的力作用. 15. 圖2-5 線的力作用. 17. 圖2-6 線的力作用. 19. 圖2-7 視覺力量之張力平衡關係. 21. 圖2-8 幾何造型與知覺張力的構成. 21. 圖3-1 非居中心位置的點. 35. 圖3-2 西斯庭的聖母像. 38. 圖3-3 點與構圖的關係. 40. 圖3-4 雙腿交叉的裸婦. 41. 圖3-5 不同形狀的方向張力. 42. 圖3-6 力線主軸運動. 44. 圖3-7 擲鐵餅者. 45. 圖3-8 創造亞當. 45. 圖3-9 下樓梯女人. 46. 圖3-10 賽馬系列照片. 46. 圖3-11 空間連續的獨特形體. 47. 圖3-12 Alberto Giacometti 雕塑. 51. 圖3-13 梵谷《星夜》. 54. 圖3-14《聖家族》油畫. 59. 圖3-15 互補色色譜. 62. 圖4-1 插畫為主之海報案例. 68. 圖4-2 攝影為主之海報案例. 69. 圖4-3 抽象圖案為主之海報案例. 69. 圖4-4 電腦合成為主之海報案例. 70. --.

(11) 圖5-1 海報主題:廣場藝術節開幕表演—風林火山. 93. 圖5-2 海報主題:朱哲琴演唱會—七日談. 97. 圖5-3 海報主題: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102. 圖5-4 海報主題:舞蹈巨擘風華再現. 105. 圖5-5 海報主題:瑞典夏綠蒂安歌卡歌舞劇—SWEET. 108. 圖5-6 海報主題:Double C 舞團—反射. 111. 圖5-7 海報主題:果陀劇場—我的大老婆. 114. 圖5-8 師大畫廊海報展出效果(一). 122. 圖5-9 師大畫廊海報展出效果(二). 122. 圖5-10 師大畫廊海報展出效果(三). 122. 圖5-11 研究生與海報合影. 122. 圖5-12 與指導老師、口試老師合影. 122. 圖5-13 研究生與家人合影. 122. - XI -.

(12) 第一章 緒論. 表演藝術海報中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張力這個形容詞原本應該是物理名詞,也常被用來形容一幅畫,一張照片,一 齣戲,一段舞蹈或一首樂曲。人們雖然常會用它,但是它卻抽象地難以清楚描述。 現代藝術不管在美學或是表達形式上,似乎都有追求視覺張力表現的趨勢。所謂的 形式主義 (formalism),其實就是透過線條、色彩、位置、空間、方向、張力、運動, 讓畫面感到美的一種主張。完形心理學重要代表學者安海姆 (Rudolf Arnheim) 認為, 一件好作品的生命力是在表達形象的動力與張力,一語道出張力在藝術作品的重要 性。以筆者從事表演藝術設計工作多年的經驗來看,一幅好的表演藝術海報設計通 常也同時具有一種張力及運動感。它必須同時具有傳達功能與審美價值,換句話說. 它應能恰當地表現表演主題、清楚地傳遞訊息與延伸隱喻性的深度意義,使觀賞 者產生共鳴。又可以有效地應用元素與掌握原理,創造出使人驚訝、感嘆的視覺 效果,讓觀賞者有想像的空間,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很有力”的感覺同時 也是畫面構圖中,各個文字、影像元素互相對比、衝突、平衡、融合、分裂的種種 交互反應。人們在完整地接收平面元素資訊時,視線會形成一個習慣性的流動順序 :先落入視覺焦點,後隨各元素間的強弱變化而有序地流動,最後完成對全部分資 訊的吸收。不僅是表演藝術海報,其他的平面視覺媒體也應該思索這個問題:具有 聲光影像的電子媒體肯定是未來視覺傳達的主流,平面靜態的視覺何以能夠不被淘 汰,尤其是僅有單一主視覺的海報。或許是因為人能從靜態的畫面中得到動態的視 覺效果,除了運動中的瞬間定格畫面以外,平衡與對比也是造成動感的原因,依照 完形心理學的理論,張力及運動感的產生,在於破壞人類的視覺平衡,因為不平衡 ,使人有想辦法回覆平衡的傾向。“張力”一詞在視覺心理學上用來表示物象形式 之矛盾、差異、對比所產生的對抗振奮感和精神刺激力,差異越大,視覺張力也就 越強。透過張力的觀念作用於各種媒體傳達上,將可以強化作品的傳達性與美感, 其中所蘊含的諸多原因,應該有必要再進一步且深入地研究探討。. --.

(13) 第一章 緒論. 表演藝術海報中的視覺張力表現. 1.2 研究目的 有關本研究創作的主要研究與創作目的共分成下列三點: 1、藉由文獻歸納與資料分析,整理與視覺張力相關的文獻,並針對視覺張力產生的 心理因素做深入的探討。 2、系統性的歸納出「視覺張力」之特徵與原則,並探討它實際於表演藝術海報設計 上的應用與價值性。 3、在創作理論上則是以表演藝術海報為形式,利用文字、圖像的素材,結合視覺張 力的特徵表現,建立一套印證理論的框架,藉以實際應用於畢業創作上,並提供 表演藝術宣傳相關工作者參考。.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關於視覺張力的研究範圍太廣,無法全盤研究。例如視覺張力對注目性的影響 ,這是屬於視覺傳達效能的部份,嚴謹的研究態度是應該要做量化調查研究,如此 一來肯定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本研究既以創作目的為研究重點,經與指導教授 討論後,將研究重點放在視覺張力的文獻探討與海報的整理分析上,從現有的理論 架構進行創作。而在表演藝術海報的蒐集上,僅以國內海報為主,目的是將中文的 文字編排也納入研究範圍,若要探討國外的海報唯恐牽涉議題太廣無法收拾。而影 響海報之視覺張力的要素包含造形、編排、色彩…等,而本研究著重平衡、動態、 對比屬性的張力要素,對色彩產生的張力部份則因時間有限之故而排除於本研究之 重點以外。表演藝術海報經常使用攝影作為元素,而表演藝術的攝影本身就是一門 專業,在柯敏弘(2003)的碩士論文中已做深入探討,本研究就不再針對攝影做個 別研究。其它相關文獻範疇則以概括的方式研究,如與後續創作相關重疊者,則再 加強探討。. 1.4 研究流程 (圖1-1). --.

(14) 第一章 緒論. 表演藝術海報中的視覺張力表現. 圖1-1 研究流程圖. 第一章. 緒論. 創作、研究背景 創作、研究動機 創作、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視知覺原理探討 視覺張力與設計 表演藝術海報. 第三章. 理論建構. 張力的形成因素分析. 第四章. 資料蒐集. 海報案例蒐集 海報案例分類 表現形式分析、說明. 結果分析. 印證理論. 第五章. 主題背景與訴求. 創作. 與主題相關素材蒐集 創作進行 創作呈現與作品分析. 第六章. 結論. 結論與建議. --.

(15)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平面設計中,任何的形狀都會不同程度地對觀者產生或延續、或收縮、或 膨脹、或外射、或旋轉之作用,而這種感覺來自於形內部與外部力的交互作用。 我們視覺感知到的僅僅是形狀中潛在的一種向某些方向上的聚集、散發或傾斜的 力,它並不是物理的力,而是視覺心理的力,是視覺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它們傳遞的是一種事件,而不是一種存在,我們把它稱之為“視覺張力” (周宏 ,2002) 。這種視覺心理的作用,發生於眼睛觀看當時與之後的一連串大腦皮. 層接受刺激的知覺反應。知覺在早期對人而言是一種很自然的經驗法則,在哲學 的心理學階段是不被重視的,然而在十九世紀末期時,完形心理學派特別著重在 知覺方面的研究,並且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鄭肇楨,1989;蕭崇仁,2003)。 197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完形心理學過去的研究成果也為認知心 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完形心理學視為認知心理學的先 驅。安海姆本身是完形學派心理學家,他特別著重於研究空間、形式、色彩、律 動等在視覺上的作用,以及這些作用與藝術作品之關係,為藝術與心理學搭起溝 通的橋樑。本章文獻將視覺張力拆成「視覺」與「張力」兩部份,針對視知覺作 用與張力產生的因素做文獻探討,並試圖從藝術、設計史的角度推敲視覺張力在 各時代背景中的軌跡與脈絡。. 2.1 視覺原理 依據完形心理學的觀點,繪畫或平面設計的動態性效果其實都是視知覺的似 動現象(Apparent Motion)。其實對象物本身是完全靜止的,但因為視知覺對物 象移動性產生的錯覺判斷,卻反而引起運動知覺的連續刺激,使大腦中樞神經錯 認為它正在運動。因此在視覺平面設計範疇中,許多設計在構圖所營造出之動態 效果,其原理就是利用運動知覺使觀者感覺到畫面蠢蠢欲動。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會以為由視覺所見的一切,就是對象存在的全部樣貌,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

(16)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觀看時視覺是有很高的選擇能力的。視覺活動並不像照相機般對外在對象全 部消極地接受,而是一種積極的探索(Arnheim,1957)。在觀看的過程中,我 們用的不只是眼睛,更是用心在看,用大腦皮質去看,它是視覺和知覺整體同時 運作。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在運動中的霓虹燈,實際上只是許多不同色彩的燈泡 在不同時間的閃爍;一個連續青花圖案的花瓶,雖然在實際上是靜止的,然而它 們看起來卻是不斷地運動著,這些似動現象引起了完形心理學家的關注,也經由 這些現象證明了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外在事物,知覺在觀看活動中也 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人的大腦皮層乃是一個有機的動力系統,在觀看時,大 腦的機能不是消極被動的,反而是積極主動地組織或變更它所接受到的感覺要素 ,完形心理學家主張我們的視知覺看到的不是客觀的物體本身或數量的總和,而 是由知覺加工處理後的結果(鄭素勤,2002)。 2.1.1 視覺形成與訊息處理 心理學家指出,我們認識周遭環境的過程,分為兩部分:感覺和知覺。感覺 (Sensation),指的是感覺器官(如:眼、耳、鼻、口等)所接收到的訊息。感覺 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包括壓覺、溫度覺及痛覺)及體覺(包括 我們的方位覺及機體運動覺)。 (一)感覺 是由眼、耳等感官相聯繫的過程產生的,並且是由簡單刺激(如顏色模式) 引起的,各種感覺通道必須將其物理能重新編碼為神經衝動,這一換能過程是由 感受器完成的,感受器及聯結神經通路是通過經衝動的頻率和模式來對刺激強度 進行編碼的,通過其所含的特殊神經纖維及其活動模式來對刺激進行編碼的體覺 ,包括動覺、方位覺和機體運動覺(蕭崇仁,2003)。從感知活動一開始,視知 覺就會把感性材料以儘可能簡化的結構組織或群化(grouping) 起來,把刺激物 簡化到知覺能夠理解的程度。因為沒有被簡化的外在世界是變動、混亂而沒有意 義的,外在事物一旦進入人的意識之中,就會格式化成簡化的規律而後進入資料 庫儲存。而在最初級的視覺活動、直接的知覺中,概括的辨識活動也在同時進行 --.

(17)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Arnheim,1957、1969)。視覺在對知覺對象的認識過程,不僅對對象的型態 會有所感知,同樣也會辨識對象並做分類的工作以便認識,這種視覺活動實際上 包涵了直覺與辨識兩個層面(鄭素勤,2002)。 (二)知覺 知覺是對感覺歷程所提供的訊息加工處理的過程,知覺運作的結果就是使人 擁有「知識」,知道自己「看」到什麼,或「感覺」到什麼?知覺所涵蓋的範圍 包括視、聽、嗅、味、觸覺等各種感覺的後續處理,直到各感覺的心理意義完全 確定為止,知覺歷程不完全是由下而上的歷程,也包含了由上而下的歷程。知覺 歷程開始時是進行一連串的屬性分析,然後將各屬性組合,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 歷程,而從預期開始的知覺運作,則會選擇性的排除、選取一些屬性,配對組合 成符合預期的圖樣,這是由上而下的歷程,知覺歷程是包含了這兩個部分的一種 複雜運作,而不是單純的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運作(蕭崇仁,2003)。在真 實的觀看活動中,直接知覺與辨識活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知覺與概念是相輔相 成、一體兩面的,在欣賞一幅畫時,身體、知覺與思維活動幾乎是同時進行,而 情感就伴隨著這個整體的活動產生(鄭素勤,2002)。 2.1.2 眼球運動 在視覺認知過程中,大腦獲取訊息的方式係由眼球之注視點移動到物體對照 點的過程中,將視線聚焦於注視點上的影像,因此視覺運動的程序易受版面訊息 方向性的指引(柳閩生,1992)。人類的大腦會根據觀看物體的移動線取得各 種資訊(劉明勳譯,1997),因而眼球運動被視為處理視覺訊息中最有效的方 法(朱瀅,2002)。視覺生理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視覺領域介於水平180度及垂 直130度之間,即左右約90度、上下約65度的範圍內,且人類的視線範圍只有在 眼球中央小窩(fovea)大約介於視角2度的範圍可以清楚地看到物體(葉素玲, 1999)。Solso(1994)更將視覺範圍概念化為一錐形的視覺領域,並提出敏銳的 視覺雖限於中央小窩2度的範圍內,但在30度的視覺範圍內的物體仍可被辨識。 柳閩生(1992)亦提及視覺神經接受刺激的視覺區域係以視野中心30度的範圍. --.

(18)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主,超過30度時就需要移動頭部或身體來尋找目標物。因此眼球的運動範圍應 大致介於30度的視覺範圍內。眼球跳動是指觀者在觀察物體時先在某部分特徵上 產生注視,再跳至新的特徵部位進行注視的方式,則與上述 Ganong 所提的跳視 運動相似。而追隨運動是觀者在頭部維持不動的狀態下,為使注視點集中於物體 上,以眼睛追隨目標移動的方式進行,即為 Ganong 所提的追蹤運動。由上述的 眼球運動形式中,可大致將眼球運動分類為陳光大(2004)所提的兩種方式, 一是以自主性的視線移動方式,另一種是被動式的追隨物體運動。此外眼球運動 除了因視覺範圍因素影響外,亦會受到視覺線索所產生的注意而影響,Neisser 認 為“觀者能看見什麼,取決於他如何分配注意力”。在視覺注意力的空間裏如果 缺乏注意力,即使是顯而易見的物體也會產生視而不見的情況(葉素玲,1999) ,因此,經由視覺認知過程所接收的眾多訊息刺激,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快 速、有效的處理,就必須經過注意力的選擇、過濾,使大腦進一步產生認知作用 ,也就是觀者將心力集中在某些特殊訊息上的現象(林佳音,2004)。. 2.1.3 視覺認知 物理空間的物體稱之為遠側刺激(distal stimulus),存在於三度空間,不會 因為觀者的角度或距離而改變其知覺。而在視網膜上的影像是二度空間的,稱之 為近側刺激(proximal stimulus)。人類的知覺系統的恆常性能使我們能從網膜上 一直在變動的影像,知道物體不變的屬性。我們的視網膜投影有如照相機般,忠 實的呈現外在事物的影像,當我們變換頭部位置或移動視點時,視覺投影會連續 地產生變化,對象物體也會發生變形的狀況,然而,為何我們會很少察覺到不斷 變動的視網膜投影,完形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視知覺具有一種讓事物維持恆常 樣貌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讓人在生活中保持穩定而不會被千變萬化的影像所困 擾。安海姆(1957-2007)指出,不管物體如何改變其位置或方向,我們的視覺 對物體之把握還是盡量維持恆常,如此才能適應生活環境。即使一扇門在人的眼 中有時看來是一個長方形,有時又變為一個梯形或一直線,但如果這種變形的情. --.

(19)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況真得發生在我們每日的認知上時,就會使人陷入因境,所幸也令人驚奇的是這 種情形並未發生,因為這個在觀察者的視網膜中永無休止地改變著形象的物體, 客觀上的形狀還是會一直保持不變的(洪蘭 譯,1997;鄭素勤,2002)。 這種知覺恆常性的現象, 證實了視網膜所呈現之投影像並非日常所見之影像 ,我們真正看到的是眼睛主動選擇之後,加上大腦皮質內的視神經,有一種儘量 維持物體客觀之恆常趨勢所產生的印象。這說明了觀看不僅需要眼睛,還要大腦 相互協作的整體感知才能掌握對象。因此總括來說,我們對一個物體的「知覺概 念( perceptual concepts)」( Arnheim, 1957, p .29)是視知覺的簡化、組織、 分離等作用同時伴隨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之後得到的總印象。所以藝術家持著他 的真實標準, 將紛流雜變的視覺對象做簡化以提煉出他的知覺概念在藝術形式上 ;觀賞者又因自己的真實性看法,把這些形式加以洗牌,重新做分離、組織等認 知活動(鄭素勤,2002)。 張春興(1983)指出知覺恆常性是影響知覺結果的一項要素,它意指個人 雖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或情形下,對事物仍保持恆常或穩定的知覺。換言之,從 不同的角度、不同距離、不同的物理環境下,看某一熟知的物體時,雖然該物體 的物理特徵(大小、形狀、明度、顏色)受到環境情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我 們對該物體的知覺經驗,卻有其固有特徵,而不隨之改變的心理傾向。蕭崇仁( 2003)將知覺之中的恆常性的特徵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色彩恆常性 色彩恆常性指的是所接受的光線波長改變,可是卻知覺到相同的顏色。一位 色彩視覺學家 Dorthea Jameson 做了一個很生動的形容:「藍鳥不會因為被帶到充 滿陽光的戶外就被誤認做金絲雀。」. (二)大小恆常性 大小恆常性是指,當同一物體在網膜上的成像因為距離不同而產生大小變化 時,我們並不因而感覺到該物體的大小有所不同。大小恆常性的成因是,當我們 在進行一個物體的大小知覺時,會同時考慮那個物體的距離線索。. --.

(20)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形狀恆常性 形狀恆常性是指,形狀知覺不會隨著觀看方向不同改變了網膜成像形狀而變 動。例如不論從鉛筆的那個角度來看,儘管網膜上影像不同,但是我們不會因此 認為鉛筆的形狀有所改變。心理學家相信,那是因為人在看東西的時候,會將觀 看的方向一併納入形狀的考量之中,所以一個物體所被知覺到的形狀,並不因為 觀看方向的差異而變動。. (四)亮度恆常性 亮度恆常性是指在照明情況改變時,我們對同一物體的亮度知覺並不因而改 變。物體的亮度是由反射率(albedo)決定,當光線照射在一個物體上的反射率 小於10%,我們會覺得黑暗;當反射率大到 80%-90%,我們會看見白色;介在其 間的反射率則使我們知覺到灰階的亮度。在亮度恆常性的情況之下,我們會覺得 白紙在光線之下或在暗室之中都一樣白,即使在暗室中白紙所反射出的光的物理 量遠小於光線之下。知覺恆常性可以讓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變得穩定。. 2.1.4 完形理論 (Gestalt Psychology). Gestalt這個字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 )的意思,也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特殊 形狀或形式的特徵。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 )的概念。而以Gestalt為名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於20世紀初發 源於歐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 學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觀察、自我描述等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經驗的成份 ,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過份強調動物實驗,完全排斥心智歷程 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學視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理學的內涵,企圖以比 內省法更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瞭解人類如何對於視覺刺激產生視覺上的認知概. --.

(21)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念。此一學派在國內有人以「完形」稱呼,也有人以其發音直譯為「格式塔」心 理學。「完形」心理學派是以Gestalt作為其理論之主軸,他們認為人類對於任何 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 立部份的集合。易言之,「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部份之總和不等於 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 定」。由此一觀念推論,人們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 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 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何把原本各自獨立 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學派主要的研究課題。 雖然Gestalt這個字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它卻超越單純的視 覺甚至於整個感覺領域(蔣載榮,2006)。完形心理學派並繼承康德的先驅論和 胡塞爾的現象學,吸收了現代物理學「力」和「場」的理論,主張物理──生理 ──心理三者之間的同形關係,強調人的心理完形功能。完形心理學認為外部事 物和藝術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質,主要是因為客觀事物(或藝術作品)( 所謂物理性的力)、人的知覺 (尤其是視知覺) 活動 (所謂生理性的力) 以及內 在思想感情 (所謂心理性的力) 之間存在著相似的動力結構,當他們的動力結構達 到相似或一致(「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 時,就會形成審美經驗(劉榮凱, 1990)。安海姆提出一個假定:當所有外部事物的力結構呈現在眼前時,就會透 過視覺神經系統傳達到大腦皮層區域,並在這個區域形成一個力場,使這個力場 的結構與外部事物的力結構達到同形同構的現象。他還透過試驗證實,人的情感 生活實際上是一種透過意志、思想、想像等心理因素,充分活動起來之後達到一 種興奮狀態,而這種興奮狀態的本質上也是一種力的結構。各種不同的情感生活 都有各自不同力的結構,當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腦力場中造成的結構與伴隨 某種情感生活的力結構達到同構時,這種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了這種情感性質 (縢守堯,1987;陳鳳娟,2004)。. - 10 -.

(22)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2-1 完形心理學之同形論分析 視知覺 (眼). 大腦皮層力場. 物理力. 生理力. 心理力. 外部事物或藝術作品. 知覺活動 (視知覺). 內部思想情感. 力的式樣結構相同 資料來源:陳鳳娟 (2004),審美心理之移情說與同形論在海報設計上的應用─以文化海報為例(P25)。. 2.2 視覺張力 2.2.1 視覺張力的解釋與探討. 「完形心理學大師」安海姆(Rudolf Arnheim)認為:「作品的生命力,是 在表達形象的動力和張力。」、「不論是形式或主題,都不是藝術作品最終極的 內涵,它們都是藝術形式的工具,它們都是用來使看不見的普遍性具有軀體而已 ,這個普遍性即是動力和完形。」「主題」基本上都是抽象的,如靜物、母親等 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透過具象的藝術形式而予以象徵性的形象化,才能進 一步瞭解主題、內容的意義。「形式」之所以存在,無非是使「內容」更易於瞭 解。「形式」是知覺的具象表現,藉形、色、位置、空間、光線的張力特質加以 表現(劉思量,1992;安海姆,1957)。安海姆在《力量的中心-在視覺藝術 中的構成研究》中指出:「視覺「組成」是將視覺元素作有組織的安排而形成一 個完滿而平衡的整體。這種組成是以各種形貌位置的力量反映出藝術性描述的意 義。「形式」之所以存在,無非是使「內容」更易於了解。」視覺的各種形色所 傳達的意義,就是安海姆所謂的「內容」,藉著各種形色等元素,將各種動力( dynamic)加以安排,最後使得各種動力達到完滿而平衡的狀態(劉思量,1992 )。藝術家們認為,這種狀態是藝術品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性質,這種“不動之. - 11 -.

(23)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動”的力,並不是真正的力,但具力的意味。它是一種心理力,一種心理暗示 (Innerstriving)。雖然是虛力,且來自主體,但卻是因對客體的觀照而生,因而它 仍可設想為對象有種力的存在。而且對象中的力是在向主體作用。這種力區別於 心理力,可以叫做物理力。這種物理力其實也是虛的,不過,它也能產生實際效 果,這實際效果,就是主體心理力的產生。從這個角度說,張力是主客兩種力的 作用。它表現為力的雙向反饋。處於雙向反饋中的張力,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 的,這中間有個衝突、對立、不平衡、調節、適應、平衡的過程,根據格式塔心 理學的原理,在審美觀照中,審美對象的物理力與審美主體的心理力可以異質而 同構(Arnheim,1957;李公偉,2005)。安海姆引用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詹 姆斯的觀點說:“按照詹姆斯的見解,雖然身與心是兩種不同的媒質──一個是 物質的,另一個是非物質的,但它們之間在結構上性質還是可以等同的。”安海 姆以舞蹈為例說,“這些動作中所展示出來的結構性質都與它們所要表現的情感 的結構性質有著一致性。” 根據這一觀點,說明張力雖然可以表現為不同性質 的力,但其結構可以一致。由於張力具有這種性質,亦可以運用其解釋美感的產 生。 表2-1 視覺張力的解釋與定義. 名詞. 張力 Tension. 張力 Tension. 其他學者的解釋與定義. 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物體內部而垂直於 兩相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如:表面 張力。移植於視覺藝術領域的解釋為:藝術作品 中,介於抽象與具體之間、全體與各個之間、字 語的狹義與廣義之間等的制衡力量。如:戲劇張 力。 張力的表現是使我們看到運動的現象,而當一個 構圖裡的各個部分的運動,合乎羅輯地融入整 個作品的時候,此構圖的動力感則能成功。藝術 作品是環繞著一個主要的動力的主題而組織起來 的,而運動則是從這個主題向外擴散到整個作品 裡。. - 12 -. 資料出處. 教育部國語辭典. 安海姆著,李長俊 譯,1985,藝術與 視覺心理學,雄獅 圖書。.

(24)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張力 Tension. 張力 Tension. 張力 Tension. 視覺張力 Visual Tensio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它屬於一種非常具影響力的線性力線(Lines of force)隱藏於二次元的平面構圖當中,這些力線 深深的影響每一平面設計作品的發展。它會產生 吸引(Attraction)、排斥(Repulsion)、方位 指示(Direction)心理力量,任何平面上出現的 圖形、記號都具有視覺力量」。而這種看不見的 視覺引力就決定了渦旋造形的重度(Weight), 而隨著運行軌跡與旋轉方向等因素變化而影響了 渦旋造形的動態。同時構成畫面內的物體也會受 到無形的引力方向所影響,這種吸引力包括自身 引力與各物體彼此間相互的吸引力,稱之為「張 力」。 在藝術表現中,要使表現出來的東西能產生某種 情感經驗,則必須透過一種十分活耀的力去構成 具有情感表現的知覺式樣。安海姆認為現代藝術 作品中蘊含的張力最為強烈,而現代藝術之所以 引起嘩然和騷動,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新奇而是因 為它所顯示出的扭曲和張力。現代藝術的一個突 出特徵就在透過對各形式結構進行結構重組或劇 烈變形等方式,造成視覺效果上的極具矛盾衝突 ,產生強大的張力。 在繪畫上所謂的量感,一如我們所看到的一座 山、一座建築物或桌上的盆景,它是明確的支配 著空間,由其形態直接給予人一種量的感覺,不 論形狀簡單或複雜或大小,它所不同,只是大小 而已。所謂「量」,就是給予人的一種精神的 「力」量。至於繪畫的「量」,並非指畫面上所 描寫各個東西的量,而是指畫面全體發出來的 「力量」而言。所以量的含意與比例相似,同樣 包括均衡、運動、色彩、佈局、質感等所有美的 要素的構成。故量也是繪畫上的張力(tension)或 一種緊張感。 在平面設計中,不論是什麼樣的形都會不同程度 地作用於視覺而產生或延續、或收縮、或膨脹、 或外射、或旋轉之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形內部 與外部力的作用。我們視覺感知到的僅僅是形狀 中潛在的一種向某些方向上的聚集、散發或傾斜 的力,它不是物理的力,而是視覺心理的力,是 視覺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它們傳遞的是一 種事件,而不是一種存在 我們把它稱之為“視覺 張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13 -. 田覺民,1997, 〈視知覺中的空間 感和移動性應用於 平面設計的研究〉 ,《1997 基本設計 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朝陽科技大 學出版組. 劉綱紀,1993,現 代西方美學,湖北 人民。. 劉其偉 (1991),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 ,台北:雄獅圖書 (p219)。. 周宏,2002,平面 設計中形的心理張 力,2002包裝與設 計第三期(p80-82 )。.

(25)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2 點、線、面與力的關係. 康丁斯基(Kandinsky)認為,不論視覺上任何一種現象,必具備兩種不可分 離的本質,即外面性≒內面性,例如我們佇立窗前,外界雖然被一層玻璃隔著, 可是它阻撓不了你對窗外景色的存在感的認知。又如一幅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雖然你本身無法與它直接接觸或進入畫面,可是它仍然能鼓舞你產生身歷其境的 感受。「點、線、面」一直是造形的基礎,也是建構繪畫的組成元件。一幅作品 ,一尊雕塑以及一座建築的構成,是由這三種抽象的元素組合而成,如果我們能 夠從中將其抽象形態加以分析,將不難從原理中創出新的抽象形態,而使作品富 有上述鼓舞的力量,令觀賞者產生外在性與內在性—現象相互作用—的一種連鎖 作用覺(劉其偉,1991)。 (一)點的力作用 「點」外在的大小決定它的形。抽象的想,或想像中,點是完美地小,完美 地圓。它其實是完美地小圓圈,它的邊界(輪廓)就是它的大小。「點」理論上 說,應該是:一個複合體,有明顯輪廓的體。幾何的點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它 必須定義為無形的東西,若當做物質來想,「點」就等於零(吳瑪琍,1985)。 如果點擴大,或由若干小密點集合成為平面,這時「點」與「面」的界限就沒有 分別。因為點有以下兩種條件: 1.點和基礎平面的關係 2.平面形態和點的大小關係. 圖2-2 點的力作用. 正方形中心的一點為最單純而簡潔的造型,而在基礎平面上依分布的形態不 同又具有「求心」與「離心」兩種性質。另一方面,點又具有「位置」的特性, - 14 -.

(26)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而無表示距離與方向之分,即點乃具有靜止的性質,且具有「堅強意志」的象徵 意義(劉其偉,1991)。「點」所具有的緊張性是求心的,只有一個點的時候, 我們的視線就集中在這個「點」上(王秀雄,1982)。 圖2-3 點的力作用. a. b. c. 如〔圖2-3〕 a 所示,將點放在正上方,比重便會升高,而增加落下的力量 ,在不安定中給人一種動感。如 b、c 所示,將點移到左上或右上時,不安感便 會加強。 圖2-4 點的力作用. a1. b1. c1. 如〔圖2-4〕 a1 所示,將點放在正下方,比重便會降低,而給人腳踏實地的 安穩感。如 b1、c1 所示,將點移到左下或右下時,雖然會產生同樣的感覺,但 因增加了移動性,而使空間發生變化。 在紙上近距離的位置,畫上兩個以上的點,由於相互間的張力,會使人產生 線或圖形的感覺(青木正夫,1988)。. - 15 -.

(27)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近距離位置的兩個點,會因為張力作用,產生近似. 大小關係:小的容易被大的. 線的感覺,又依距離的長短,使強度也跟著改變。. 吸收,大的點十分醒目。. 同間隔的點排列在直線上,. 散在近距離的點,會因為線的感覺,產生類似三角形. 會產生線的感覺。. 或是矩形的圖形。. 如果將兩個以上的點分開放. 把點的大小改變,或把點的數量改變,力量也會跟著. 置,力量就會分散。. 變化,而使單調的空間產生韻律感。. 表2-2 複數點的力作用 資料來源:青木正夫(1988),平面設計構成研究 ,台北:武陵出版社。. - 16 -.

(28)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線的力作用 幾何「線」是看不見的東西,它是點移動的軌跡,是點運動的結果。它由於 運動產生,它已不是穩定封閉的點。從靜態的跳到動態。由點變為線是需要外力 作用才能產生的,同時依照外力給予點的方向不同,所產生的線的形態亦不同。 我們知道的直線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地平線、二是垂直線、三是對角線(吳瑪 琍,1985)。水平線為無限冷的象徵,且為線運動中最簡潔的形態之一。垂直線 表示無限暖的運動性,亦為簡潔形態之一。斜線與對角線具有冷暖均衡的性質, 上述三者的直線,稱為純粹形態(劉其偉,1991)。 圖2-5 線的力作用. a. b. c. 通常,直線走向與空間邊線的走向平行一致的話〔圖2-5〕a,表現出來的視 覺張力必然是溫和內斂的。反之,脫離了空間邊線的軌跡並形成了相應的角度, 其視覺張力開始出現。隨著這種角度的增大〔圖2-5〕b,形態在空間中所表現出 來的不穩定也增強,張力也隨之上升。這種增長的極限一般在90。左右,也就是 直線形態的邊線與空間邊線的角度,超過90。張力趨向緩和,隨著角度的歸復, 張力也回復平靜。與直線不同的曲線〔圖2-5〕c其形態的本身就具備了相對不安 定感。究其原因,是由於其起伏的變化與空間邊形產生了一定的差異,因而產生 了一定的張力。如果我們再將曲線的角度進行移位,打破與空間邊線的平行關係 ,其視覺張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強。此時曲線呈現出兩個興奮點:一是曲線與直線 的差異;另一個是平線與斜線的角度差異。不同於以上二種形態的還有有序弧線 形 (圓形類)。該形態的外形特徵表現為循環與重複,沒有方向感。同時與空間邊 形始終處於同一角度關係;其視覺力度情感表現不溫不火。由於該形態有序重複 的節奏與人的心理運轉節奏基本趨於一致,並產生一種視覺慣性,因而表現在與 視覺的走合中很快融匯一體。弧線形當屬中性張力型(戴光華,2004)。. - 17 -.

(29)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2-3 線的力作用 水平線給人的印象是,無止境的地平. a1. 線、有安定感的大地及俯臥在床的安定 感等。而安定、鎮定、平靜、無止境、 永遠、無限等感覺,都是靜止內斂的。 (圖a1) 是最順暢的流程,表現出自然安. a2. 定感,以及持續性與時間性的空間。(圖 a2) 是不自然的流程,對眼睛的移動會 產生抗拒力。. 水平線的無限、永遠、平靜造成安定感. 垂直線給人的印象與水平線一樣,都強. b1. 化了最基本的結構,具有直接、明快的 感覺此外,它和其他線不同的特性是落 下和上昇的動感,表現出直接的緊張 感。(圖b1) 的情形如果加上動作,會. b2. 產生開朗、健康的意味。給人上昇、未 來、生長、希望的印象。而(圖b2) 向地 性強,朝下給人的感覺是陰暗的、退後 的。. 垂直線落下和上昇的動感,表現出直接的緊張感. 從平衡感看斜線時,給人一種傾斜的不. c1. 安感,以及飛行時不停上昇或下降的動 感,像是試圖突破空間限制般,在不安 定中也會表現出活力與朝氣,視覺效果 十分強烈。(圖c1) 表現出自然、舒暢的. c2. 動感,給人健康的、未來的、飛躍的、 明亮的動感。(圖c2) 因為是向下落下, 會表現瞬間敏銳的速度。. 協調性斜線有抒情性的緊張感(劉其偉,1991). (圖d1) 像是東西要倒下似的,給人不安. d1. 定的感覺,並對往上移動的視線產生抗 拒力,無法順利的通過。(圖d2) 雖然給 人強烈的刺激性,但動作卻步自然,呈 現出沈滯、陰性和黑暗的一面。. d2. 非協調性斜線有戲劇性的緊張感(劉其偉,1991). - 18 -. 資料來源:青木正夫(1988),《平面設計構成 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30)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許多繪畫和素描中,紋路與肌理透過了傾斜的筆觸或陰影線而提供一種動 力的因素。安海姆認為傾斜性能夠自發地被看成垂直與水平之基本空間架構的一 個偏離。這包含了正常位置與其偏離之間的張力。傾斜性的效果有時也由於觀賞 者有關對象物之正常位置的知識而加強了,它所觀察到的物象便是正常位置的偏 離。一個Y字形的形象,當它表示一個舉起兩手的人時,其張力是比當它表示一 棵樹時為大;因為此時樹枝是被看成為在其「正常」的位置,而我們知道手臂只 是暫時舉起而已。不過,我們卻步能因此假設傾斜性是包含有動作的,因為我們 是把它當作真正運動過程裡的一個暫時的態勢來了解的。在荷蘭風景畫裡的風車 ,其車葉如果被化成水平與垂直的位置〔圖2-6〕a,則看起來是靜止的。如果當 它們是一對稱的對角方向的車葉時〔圖2-6〕b,則看起來有一點點動,而它們是 在一個不對稱的,不均衡的位置時〔圖2-6〕c,其動力效果是最強的,雖然這三 種方向都可能是真正的運動或靜止時的狀態(李長俊,1985)。. a. b. c 圖 2-6 線的力作用. (三)面的力作用-幾何「面」是線移動的軌跡,是點運動的結果。,平移等長的線距會產生正 方形;平移超過線本身長度會產生長方形;線端固定平移360 度會產生圓形;傾 斜角度移動的線會產生平行四邊形。面在空間上佔有的面積最多,具有較強的視 覺性與個性特徵。在平面上,所有非「點」非線的平面形象都是「面」的形象。 「面」是由邊緣範圍而成。邊緣是概念的線,其形狀及關係決定了「面」的形 象。「面」的形狀種類甚多茲概列如下:(1)幾何的—由數學方式構成。(2) 有機的—由自由弧線組成。(3)直線的—由直線不循數學方式構成(4)不規則. - 19 -.

(31)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的—由直線及弧線不循數學方式構成。(5)徒手的—書法的或不藉任何器具輔 助繪成。(6)意外的—即用特殊技法或材料意外偶得的(林俊成,2003)。 在塗滿顏色的一塊面當中,會讓人感覺到充實的飽滿力量。而單純沒有空洞 或凹部的面形較能感覺出塊體(mass)的力量與量感(volume)的充實性。如果 是封閉之線所造成的中空面形,則應屬於二次元之形,面的感覺稀薄,而線形的 感覺反而增強。正如線有許多表情一樣,面的表情也十分多樣,與此最有關係的 是面的輪廓與其內部的質感等(呂清夫 ,1985)。根據康丁斯基(Kandinsky)的 理論,當我們在面對一個平面的形態,習慣會對它的上部有稀薄的觀念,而對於 平面的下部,有濃密沈重的感覺。關於這種上下部的形態,可以數字表現其兩種 狀況—激動和靜穆。 1 戲劇性的效果: 〔上部〕a. 基礎平面的重量 ....2 b. 形態的重量..........+2. 2 均衡的效果: 〔上部〕a. 基礎平面的重量 ....2 b. 形態的重量..........+4. 4. 6. 〔下部〕a. 基礎平面的重量 ....4 b. 形態的重量..........+4. 〔下部〕a. 基礎平面的重量 ....4 b. 形態的重量..........+2. Ratio 1:2 8. Ratio 1:1 6. 上述所謂重量的概念,並非物質的重量,而是「內在的力」或「內部緊張」 的力量(劉其偉,1991)。一件物體,一旦在自然空間中顯現,就具備了一個基 本屬性,即方位。方位包括定向、方向與位置。定向是指物體空間中的正立、傾 斜、平臥、倒立。方向是指在空間中物體的上下、前后、左右朝向。位置是物體 在空間中所處的地位。這些均屬空間的知覺範圍。方位如果離開了參照物就無法 判斷。 在平面設計藝術中,方位是以平面設計的載體、紙的邊框為參照系的,紙邊 框又是以正立空間的人為參照系的。而紙框中 (空間) 視覺元素的上、下、左、 右、正、倒、側、臥、斜等方位的變化,均以紙的邊框為基准。構圖上任何隱. - 20 -.

(32)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藏的結構點或實際可見的物體皆具有引力,並可連結周遭的事物給予方向性( Arnheim,1974),故其點、線、面所表現出的方向、形體及位置大小皆影響了 構圖空間中所呈現出的動勢。. 圖2-7 視覺力量之張力平衡. 關係. 資料來源:(王清良,2006,視覺動力設計概念相關理論之研究). 圖2-8 幾何造型與知覺張力. 的構成. 資料來源:(王清良,2006,視覺動力設計概念相關理論之研究). 通常,視覺元素在紙框中的排列、擺放、是根據形式美的多樣統一、節奏均 衡的法則來表現畫面均衡點,均衡美是有整齊勻稱的統一性美感。均衡與平衡, 其本質的內涵是一致的。其核心意義在於取得視覺感知的平穩性。平穩是傾斜的 對立面,平穩代表緩和,傾斜帶來緊張。打破平穩與平衡,走向一定程度的極端 是取得自然和視覺緊張的基本原理。將視覺元素偏離正常的結構軌跡,產生出其. - 21 -.

(33)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不意的視覺效果,這樣才會使人產生新奇和震撼的視覺感受。平面設計與其他繪 畫藝術一樣,最終都必須遵循比例與均衡的美學法則。不同的是如何在取得視覺 平衡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發揮視覺張力,從而使平面視覺藝術盡可能地展示其 最富魅力的一面(戴光華,2004)。 表2-4點線面與張力的關係. 形態. 點線面與張力的關係 點的張力總是密集的,即使有反中心的傾向時,它就帶有集中與反集中 的雙重音色。點是一個小世界—各個方向幾乎等距離地和它的周圍分. 單點. 開。它和周圍溶合的機會很小,而它是完美的圓時這個溶合則完全不存 在。它沒有動向,既不朝水平向也不往垂直向。它沒有向前或向後的運 動,張力是集中的。 當一個外力不使點轉向移動時,便產生第一個線的類型。它的方向不變. 直線. 時,這條線就有直線的傾向,向無窮處延伸。這是直線,它的張力表現 出無盡運動可能性的最簡形式。點帶有張力,而沒有方向。線不但有張 力,也有方向。 基面是指物質的面,用來表現作品的內容。一般基面是由兩條水平線和 兩條垂直線圍成。水平具有冷而靜特質,垂直具有積極熱情的特質。在. 基面. 一個寬形的基面上,一群積極向上的張力堆積在冷性的基面,這些張力 會變得越戲劇性或越少戲劇性,因為障礙有一股特殊的力量。這種超出 邊界的障礙有時會給人一種痛苦、無法忍受的感覺。. 資料來源: 吳瑪俐 譯(1985),康丁斯基 著,《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2.2.3 視覺張力與平面設計的時代性--. 設計史之發展來自於藝術史之啟蒙,尤其以平面設計而言,其表現風格更可追 本溯源,而藝術作品之審美情感表現可謂藝術創作之基礎,藝術之情感傳遞則是一 種雙向運動,一方面是創作主體所表現的情感,一方面是觀賞主體所體驗的情感, 若將此種情感共鳴現象引用至海報設計之創作者與觀賞者之情感傳遞實為一致,在 藝術表現中,要使表現出來的東西能產生某種情感經驗,則必須透過一種十分活耀 的力去構成具有情感表現的知覺式樣。安海姆認為現代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張力最為 強烈,而現代藝術之所以引起嘩然和騷動,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新奇而是因為它所顯 示出的扭曲和張力。現代藝術的一個突出特徵就在透過對各形式結構進行結構重組 - 22 -.

(34)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或劇烈變形等方式,造成視覺效果上的極具矛盾衝突,產生強大的張力(劉綱紀, 1993)。視覺張力除了在現代藝術中成為表現的重點(表2-5),也深深的影響了 現代設計的美學觀,所以欲提升海報設計之審美情感與藝術價值,我們便可以以藝 術為探討依歸,再將其要點轉借應用於海報設計上。 二十世紀初,在歐、美出現了一系列的藝術改革運動,特別是在1907年到兩 次世界大戰之間,從思想方法、表現形式、創作手段、表達媒介上對傳統藝術進行 了革命性的改革,結果完全改變了視覺藝術的內容與形式,這個龐大的熱潮被稱為 現代主義藝術(modern art)。它的影響深遠,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內容,也改變了藝 術的表現形式(王受之,2000)。1900年以來,歐洲藝術基本上沿著兩條不同的 路徑發展。一條是強調藝術家個人的表現,強調心理的寫照與人類的潛在意識,這 是受了佛落依德的試驗心理學影響,從表現主義,到超現實主義,一直到戰後美國 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一體系的發展是反對一切存在的文明的結果,是虛無主義與無 政府主義的反美學發展,它強調了自我感覺與想像,為現代藝術提供了進一步發展 的重要基礎;另一條途徑,則力圖在形式上找到所謂「真實的」且能代表新時代的 方式,例如立體主義、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極限主義…等。現代主義一方面透 過無政府主義表達對戰爭的反感,而在形式上探索平面上的偶然性、自發性;義大 利的未來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企圖表現對工業化與機械美學的推崇,否定傳統文化 的虛無主義,而形式上探索用平面表達時間觀與表現機械的美。這些眾多的現代藝 術中,有不少對現代平面設計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形式風格上的影響。其 中以立體主義的形式、未來主義的思想觀念、達達主義的版面編排、超現實主義對 插畫與版面的影響最大(王受之,2000)。 真正的現代平面設計是從十九世紀開始發展的,而主要是因為機械化的現代 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印刷技術提供了設計師一個嶄新的舞台,而大量印刷的平面 媒體也提供了高效率的視覺傳達功能,在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商業海報產 生了重要的促進功用。不少早期的平面設計家都是從事海報設計開始的。從十九世 紀下半期開始,商業海報很快地在歐、美蓬勃發展。這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 展有密切的關係。科學技術才是推動人類歷史最大的引擎。“技術”在平面設計發. - 23 -.

(35)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展歷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譬如古騰堡金屬活字對印刷品推廣的促進,蒸汽機 技術對印刷技術的推動,排版技術機械化對印刷技術的推動,攝影技術對平面設計 方法的影響,石版技術發展對平面設計方法的推動,電腦技術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等。如同現代主義藝術家對新時代的嚮往,平面設計師無不對充滿張力的機械、科 技、速度…等著迷,20世紀初,機械主義 (Mechanism) 的發生背負著人道主義的批 判與民族良心的呼喚;但是此種代表未來的藝術形式卻在工業化下被贊美、被膜 拜。機械的表現企圖喚起衰退、運動藝術 (速度感)、想象力、對無法預測的未來高 度興趣的構想。畢加索由機械的概念產生色塊靈感,創造出立體派畫風;未來派的 繪畫努力表現時代的精神—高速運動的汽車、飛機,現代建築物等,並且強調描寫 對象的移動感、震動感,而速度與運動正式未來主義的核心部份(王受之,2000 )。構成主義藝術在精神上飽含著特定的激進性格和建構新社會的文化意識,在形 式上展現工業意志所帶來的衝擊,如火車、汽車、飛機、鋼鐵、電話等現代產品所 帶來的速度、聲音、能量、質感、強度、運動等現代感官經驗,崇拜機械結構中的 構成方式和現代工業材料,並力圖廣泛地運用於造型藝術、建築工程、視覺設計、 戲劇影像藝術等眾多的公共藝術之中。構成主義風格影響到許多歐洲國家的平面設 計,如包浩斯的莫霍伊-納吉〔Moholy-Nagy〕的設計當中反映尤其明顯。他設計的 包浩斯叢書、海報、拍攝的照片和制作的電影,都顯示了理性化對於設計造成的積 極效果。他相信簡單結構的力量,利用平面來表達這種力量。當代美國的設計大師 艾普瑞樂〔April Greiman〕版面的空間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是借鑒了構成主 義大師李西茨基對於空間、平衡和造型的視覺思想。他強調人的直覺性對設計的決 定作用,重視形式的表現力,主張為了表現可以犧牲可讀性。艾普瑞爾的版面設計 ,一方面強調視覺中的平面性表達方式,即運用平面化的語言。另一方面,他卻又 利用編排方面的技巧,把深度感引進到版面中。重疊的造型,極具指示性和眾多性 格不同的標記線,富有動感、方向感及空間懸浮感的幾何圖形,暗示出了強烈的透 視關系。這是使她的設計作品充滿活力的關鍵所在(譚亮,2001)。機械美學的 視覺,必突破只能表現空間,而不能表現時間的局限。利用機械美學形式的編排, 成了最符合視覺傳達邏輯的視覺表現,在截彎取直的動線間展現機能之美。. - 24 -.

(36)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從深刻影響現代設計的藝術運動中,找出符合視覺張力的運動感與速度 感特徵,製成表格如下: 表2-5 現代藝術運動與視覺張力 藝術、設計運動. 視覺張力的主要特徵. 代表作品. 資料出處. 未來派 Futurism 1909~1915. 對運動的力和速度盡量興奮:如飛 機、車輛的速度、工廠機械的高速 旋轉等,都是未來派的題材。線條 的力與色彩的強化:光是一種運動 ,是破碎物象的定形。由於物象的 破壞,因而分解為許多線和面。因 為運動是連續的,而那種破碎的形 與線,是暗示運動無限的進行。將 此動作力以線條表現出,加以整 理、和諧與錯縱,以表現心中的激 盪、驚亂或愉快。. 劉 其 偉 ( 1 9 9 1 ) , 現代繪畫基 本 理 論 , 雄獅圖書。. 構成主義 Constructivism 1914~1925. 構成主義藝術在精神上飽含著特定 的激進性格和建構新社會的文化意 識,在形式上展現工業意志所帶來 的沖擊,如火車、汽車、飛機、 鋼鐵、電話等現代產品所帶來的速 度、聲音、能量、質感、強度、運 動等現代感官經驗,崇拜機械結構 中的構成方式和現代工業材料。. 譚亮(2001 ),理性構成 設計,http:// www.dolcn. com. 包浩斯 Bauhaus 1919~1933. 主知派(合理主義):那基的思想 是對於新造型主義與構成主義極具 好感,他認為當前的造型教育,應 該朝向新材料的應用與幾何學的構 造特性發展。他並認為空間是感覺 經驗的事實,是人人具備的生理機 能,也是造型表現的手段與素材, 他在包浩斯時代堅守合理主義的原 則,邁向新鮮的幾何形態的美,並 追求明快的構成力。. 王 建 柱 ( 1987),包 浩斯,大陸書 局。. 裝飾藝術 Art Deco 1925~1942. 「Art Deco」運動是對矯飾的「Art Nouveau」運動的一種反動。反對 古典主義的、自然的(特別是有機形 態的)、 單純手工藝的趨向,而主 張機械化的美。影響Art Deco運動 風格形式的因素: 1.埃及等古代裝飾風格的實用性借 鑒、2.非洲原始藝術的影響、3.簡單 的幾何外型、4.舞台藝術的影響、 5.汽車和現代工業的影響、6.獨特 的色彩系列。裝飾藝術運動是影響 二十世紀現代設計最重要的運動之 一。. 王 受 之 , 1997,《世 界現代設計》 ,台北:藝術 家出版社。.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25 -.

(37)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表演藝術海報 2.3.1 表演藝術的定義 在本研究中,參考了羅皓恩(2000) 的定義,「表演藝術」:由藝術家以藝術目 的,在現場表演的精緻藝術演出。並分為三大類:音樂、舞蹈、戲劇。 1. 音樂:指有演出檔期並以演唱或演奏為主的動態表演活動。 細分為演唱會、演奏會(國樂、西樂、綜合、其他)、競賽、綜合、其他等。 2. 舞蹈:指有演出檔期並以舞蹈為主的動態表演活動。 細分為中國民族舞蹈(臺灣原住民舞蹈、綜合、其他)、外國民族舞蹈、芭蕾 舞、現代舞、競賽、綜合、其他等類。 3. 戲劇:指有演出檔期並以劇情為主的動態表演活動。 細分為中國傳統戲曲(平劇、歌仔戲、客家戲、豫劇、粵劇、越劇、其他)、 外國傳統戲曲、現代戲劇(話劇或舞台劇、兒童劇、默劇、其他)、偶戲、技 藝、中外民俗活動、競賽、其他等類。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規劃,《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 畫— 先期規劃研究》報告。頁3-28~ 3-29。). 2.3.2 表演藝術觀眾人口統計分析 在台灣,表演藝術海報幾乎是以節目宣傳為目的,表演藝術活動在擬定宣傳 與行銷計畫時,首先必須先了解組織現有的與潛在的觀眾,才能確定目標觀眾, 進而發展行銷組合。因此,觀眾是誰?觀眾重視什麼?如何才能為觀眾創造最多 的價值?便成了海報設計師與藝術行政人員採取行銷策略之前首當面臨的問題, 而這些就是觀眾研究的內容與目的。對表演藝術團體而言,行銷的目標主要包括 四種:觀眾的維持、觀眾的擴展、觀眾的發展、觀眾的滿足(陳亞萍,2000)。 本研究所探討的重點並不在藝術行銷這個區塊,問卷與調查費時費力,因此透過 次級資料的引用會是比較事半功倍的方式。 以下是根據陳亞萍(2000)對台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所做的調查:. - 26 -.

(38)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性別: 表2-6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性別」百分比 音樂(%). 舞蹈(%). 戲劇(%). 傳統戲曲(%) 全部平均(%). 男性. 40.4. 19.6. 29.9. 34.6. 32.1. 女性. 59.6. 80.4. 69.1. 65.4. 67.9.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 表2-6顯示,表演藝術觀眾以女性居多,男性與女性之比例約為3:7。 (二)年齡: 表2-7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年齡」百分比表 18歲以下 19-25歲 26-30歲 31-40歲 41-50歲 51-60歲 60歲以上 合計. 音樂(%) 13.1 36.4 15.2 17.2 11.1 5.1 1.9 100. 舞蹈(%) 7.1 28.6 41.1 16.1 3.6 3.5 0.0 100. 戲劇(%) 傳統戲曲(%) 全部平均(%) 10.3 7.7 9.3 32.2 26.9 31.0 27.7 23.1 25.5 16.1 23.2 17.5 10.3 11.5 10.4 2.3 7.6 4.9 1.1 0.0 1.4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 表2-7顯示,台灣表演藝術觀眾普遍較年輕,年齡以19-25 歲最多(32.0%) ,其次是26-30歲(25.5%)。 (三)教育程度: 表2-8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教育程度」百分比 音樂(%)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碩士以上 合計. 2 24.2 13.2 50.5 10.1 100. 舞蹈(%) 5.4 10.7 12.5 50 21.4 100. 戲劇(%) 傳統戲曲(%) 全部平均(%) 2.3 7.7 2.4 19.5 42.3 22 19.6 11.5 15.5 48.3 38.5 48.5 10.3 0 11.6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 表2-8顯示,台灣表演藝術觀眾之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將近一半的觀眾擁有 大學學歷,若包含碩士以上則約有六成。. - 27 -.

(39)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四)藝術學習經驗: 表2-9 各類型表演藝術觀眾之「藝術學習經驗」百分比 音樂(%) 舞蹈(%) 戲劇(%) 傳統戲曲(%) 全部平均(%) 無 27.4 21.6 35.3 36.8 30 音樂 53.6 29.3 23.3 16.6 33.4 舞蹈 4.5 34.6 7.1 17.3 13.8 戲劇 4.5 1.3 18.1 17.6 10.1 美術 10 13.2 15.2 8.8 11.9 其他 0 0 1 2.9 0.8 合計 100 100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 根據百分比分析,表演藝術觀眾中,有七成表示曾有過藝術學習的經驗。 依照以上的調查結果分析,表演藝術觀眾以女性居多,男性與女性之比例約 為3:7;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將近一半的觀眾擁有大學學歷,若包含碩士以上則約 有六成;有七成表示曾有過藝術學習的經驗。顯示表演藝術海報的傳達對象,對 視覺美感與藝術性的要求更高,此時視覺元素的結構形式與張力強度就變得更重 要。對設計者而言,極富個性、感情、可塑性的視覺元素,需在構圖中調整其相 互引起的力的作用,使其產生美感和諧的力動性與節奏感,作品才能產生無限的 連繫和深刻的感染力,讓觀眾在有限的版面中獲得表演藝術活動資訊的同時,也 能產生認同,進而購票欣賞演出。. 2.3.3 海報設計:. 海報的定義-本研究參考國語辭典、徐正浩(2005)的研究、網路(百度)蒐集的資料, 將「海報」定義為: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的一種,將圖像與文字適當的排 列在一畫面上(包括文字圖像化),張貼在公共場所以引起大眾注目與宣傳效果 的平面媒體。海報具有畫面大、內容廣泛、藝術表現力豐富、遠視效果強烈的特 點。「海報」在中國俗稱「招貼」屬於貼於街巷的廣告,英文稱「Poster」、法文 稱「Affiche」、德文稱「Plakat」。其中英文「Poster」的解釋又有:「展示在公. - 28 -.

(40)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共場合的告示」與「張貼於柱子的宣傳佈告」之意。另一種結合藝術的長期戶外 宣傳方式,可以再從前的「演出海報」(play-bill)看到,也就是十八至十九世紀 中以誇張且詞藻華麗的方式所致做的海報,目前已經成為收藏家的珍藏(Liz Hill ,2004)。 海報設計的構成要素-(一)圖形. 圖形是海報設計主要的構成要素,它能夠形象地表現廣告主題和廣告創意。 插畫可以是黑白畫、噴繪插畫、繪畫插畫、攝影作品等,表現形式有寫實、象 徵、漫畫、卡通、裝飾、構成等手法。插畫是用視覺藝術語言來傳播信息,它具 有形象化、具體化、直接化的特性,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人人都可以看明白。 插畫的設計是在整體廣告策略的指導下進行,表現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廣告主題, 突出商品信息的個性,設計創作新穎的、有訴求力的圖形語言。簡潔明快的圖形 語言是達到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必要條件,以便於公眾對廣告主題的認識、理解與 記憶。 (二)文字. 文字是海報設計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配合圖形要素來實現廣告主題的創意 ,具有引起注意、傳播信息、說服對象的作用。標題是文案中的關鍵元素,即為 廣告的題目,有引人注目、引起興趣、誘讀正文的作用。標題在版面編排時,根 據廣告不同的主題,配合圖形造型的需要,選用不同的字體、級數,運用視覺藝 術語言,引導公眾的視線自覺地從標題轉移到圖形、正文。標題的視覺語言創作 是廣告創意一方面,而標題文案的創作是廣告創意的另一方面。它將影響到廣告 主題是否引起公眾注意的關鍵。 (二)色彩 圖形和文案都不能離開色彩的表現,色彩傳達從某種意義來說是第一位的。色. - 2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Hilbert space of an orbifold field theory [6] is decomposed into twisted sectors H g , that are labelled by the conjugacy classes [g] of the orbifold group, in our case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Read the Poster for the Shatin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rts Song Writing Competition (Text 1) and answer questions 1-5.. Blacken the circl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銀獎 Silver Prize. 青蛙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