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家長對其幼兒語言發展觀點的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家長對其幼兒語言發展觀點的因素

一、影響家長對其幼兒語言發展觀點的因素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會影響一般發展幼兒的發展觀、教養觀及教養 行為,例如在 McGillicuddy-DeLisi(1985)的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比較能夠 相信孩子有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亦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更傾向認知發展論的觀點,

這樣的結果可能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經歷教育中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有較多的機會接 觸、瀏覽和閱讀幼兒教育心理學的趨勢所造成。

國內外的研究者也指出教養觀和教養行為,除了和家長的教育程度相關和家庭收 入,資源、時間的運用和限制都有可能是影響因素(Johnson & Martin, 1985,引自孫麗卿,

2011),同時也和性別特質所賦予的社會期待相關。孫麗卿(2011)探究 160 對一般幼稚 園大班的父親和母親的「兒童發展信念」和幼兒社會情緒之間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父 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幼兒的性別會影響父母親的兒童發展信念,教育程度愈高 的父母親和愈高家庭收入的母親愈多支持「認知發展論」愈少持「學習論」,男孩的父母 親比女孩的父母親較多支持「認知發展論」。

社經地位影響教養行為類似的結果也顯示在蕭淑真(1993)的研究當中,此研究比 較不同社經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研究對象為 64 位一般幼稚園幼兒及其家庭(34 位高社 經情境組家庭及 30 位低社經組的家庭參與)其中幼兒年齡約有一半在 2-3 歲,其餘在 4-5 歲,用生活互動量表及教學量表觀察法評估,結果顯示高社經情境組的母親或兒童在生 活情境或教導情境中皆表現的比低社經組的正向。

此外,由於社會快速的變遷,文化與社會都將會影響家長與幼兒的互動關係及家長 的認知。在家庭型態隨之轉型,少子化,家長年齡不同以及世代環境的改變的影響下,

劉慈惠(2007,引自鍾怡靜,2009)的研究亦指出家長對何謂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容以 及何謂合宜而理想的教養方式已經與上一代有所差異。父母的角色也隨之變化,父母陪 伴幼兒遊戲和學習和幼兒變成「類平輩關係」(林惠雅,1999),所以家長會調整為人父

母的角色,多以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為教養信念,不再以傳統的權威要幼兒聽從。

國內外研究探討一般發展及特殊需求幼兒的家長的教養觀及其教養行為(或稱之親 職觀及親職行為),除了兒童的因素以及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之外,還可能和家長的性 別、家庭之社經地位、家長的教育程度、家庭傳統的文化和世代環境的改變有關(林惠 雅,1998;孫麗卿,2011;鍾怡靜,2009;鍾佩玲,2005;蕭淑真,1993;Belsky, Steinberg

& Draper, 1991; Johnston & Wong, 2002; Luster & Okagaki, 1993)。再者,從語言的療育的 觀點上,幼兒發展的狀況因個案而異,加上國人認為的「大雞晚啼」的觀念,可能導致 影響家長對於幼兒接受語言相關療育的時機(張秀玉,2003;劉芷瑩、郭煌宗、陳素禎,

2009),而且家長對於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實行以及療育觀均會深度的影響家長參與幼 兒語言的學習活動。

二、文化差異性影響家長對於幼兒的談話(Cultural Difference Concerning Talk to Children)

本研究的問卷是參照 Johnston & Wong(2002)所著作的文化差異影響家長對於幼兒 的談話一文(Cultural Difference Concerning Talk to Children),為本次研究問卷依據的重 要文章,所以特別將其文章的背景、方法(問卷)、樣本、研究結果和討論詳細加以介紹。

(一)、重要依據文章的研究背景:

家長為導向的語言介入方式可針對不同的個別化學習目標,鼓勵家長以基於兒童為 主導談話的親子互動促進幼兒語言的學習。兒童為主導的談話雖然出現在很多不同的文 化當中,但這種特殊的說話方式主要還是觀察西歐和北美的家庭而來,所以可能還是有 文化的誤差。對於談話的價值、兒童的地位以及家長教導幼兒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可 能有不同信念以及方式:中華文化根源下的家長傾向著重互相依存的社會關係勝過獨立 自主性的培養,重視服從和尊重他人的價值高過自尊或者自我覺知,而且依據孔夫子思 想中國家長傾向於行為的可塑性勝於基因的決定性,所以相較於西方文化注重幼兒的自 尊以及獨立自主性,中國文化的家長在親子對談中較難以幼兒為主導。Vigil 在 2002 年以

錄影紀錄的方式中國和英國母親以及幼兒在家中玩玩具的狀況,研究發現中國文化的母 親在親子互動中教多指導幼兒的注意力以及母親抓握幼兒的手操作玩具,而英國母親較 多可能去依循幼兒自身注意力展現出的線索來做親子互動。所以在中華文化根源下的兒 童為主導的談話可能有不同的樣貌。

(二)、重要參考文章的問卷設計以及研究程序:

Johnston & Wong(2002)著重養育小孩的信念以及兒童為主導談話的形式為研究重 點,與中華以及西方的幼兒語言發展學者、語言治療師以及社會工作師諮商討論後設計 出問卷的題項:問卷共有 32 題項,其中前面的 20 題項詢問母親在幼兒學習的獨立性、

語言學習的自然過程以及幼兒早期語言發展的里程碑的同意的程度,而之後的 12 題項詢 問的是依兒童為主導談話實行的頻率程度。問卷先以英文版設計而出,再由第二作者有 流利的英文和廣東雙語的學者翻譯成中文版以及一位香港的語言治療師審閱。翻譯成中 文時會注意字義,舉例來說親職(parenting),教養(nurturing) 以及訓練(training)在 幼兒養育上(childrearing)有不同的含意。為了瞭解研究參與者源自西方或者是中華文化,

問卷填寫的資本資料包含家長的出生地、第一語言、居住在加拿大的時間、有幾個學齡 前的幼兒、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範圍、是否為延展家庭和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意指此 為幼兒的第一語言)。

Johnston & Wong 的研究對象為新移民華人人數多的加拿大兩個城市,其中一個位於 城市的中心性的語言治療診所,8 週期間由研究者採隨機性接洽和寄出問卷予接受語言服 務的 2 至 4 歲幼兒的母親,另外一個城市研究者接洽由社工師直接當面交予參與 2 週期 間一項社區中心活動的 2 至 4 歲幼兒的母親。共發出 325 份問卷。

(三)、重要參考文章的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以及結論

回收問卷的有效問卷共 86 份。依據姓氏、語言以及出生地區分中華母親以及西方母 親,中華母親是為以中華的姓氏和在家中使用中華語言,而西方母親是指非中華的姓氏、

家中使用英文以及在加拿大或者歐洲出生,以上述為區分條件下有 44 位西方母親以及 42

位中華母親。Johnston & Wong 以無母數檢定、卡方程序以及設 alpha=.01 統計上顯示出 兩組在信念 20 個題項其中的六項,包含西方的母親較不覺得教導下幼兒會學習的最好、

(外)祖父母對於幼兒教養建議是好的,但是西方的母親較認同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鼓 勵幼兒與非家庭成人對談、兒童主導談話的助益以及姿勢在傳達溝通的同意程度上,兩 組達統計上的差異。在互動實行 12 項其中的五項,包含西方的母親較常要求幼兒對其他 家庭成員講述一起經驗的過程、睡覺前的床邊閱讀、用圖卡或閃字卡教幼兒新的字、和 幼兒談述未一起經歷的事情以及重複幼兒的話語並且加入新詞上,兩組達統計上的差 異。以逐步回歸分析顯示上述信念中的六項題項以及家庭收入可解釋文化差異 67%的總 變異量,以及互動實行的五項題項以及家庭收入可解釋文化差異 66%的總變異量。所以.

Johnston & Wong 的研究指出在母親對於幼兒的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上有文化差異性的 影響,可作為在介入以及治療中華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遲緩幼兒時,西方的語言治療師在

「家長如夥伴關係」的前提下與其家長合作,尊重其文化差異時應該考量文化背景對於 家長以及幼兒的影響。

研究者仔細研讀Johnston & Wong所著作的文化差異影響對於幼兒談話、在前面章節 文獻探討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因素強調的幼兒主導談話、親子互動和社會互動對於幼兒 語言發展的影響、實證顯示家長參與在發展遲緩幼兒早期療育的成效、觀察親子互動而 得的回應式互動策略經研究驗證對幼兒發展有效性後又返向由專業人員再重新提醒家長 應用回應式互動策略,佐以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強調層次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發展 的影響來探索兒童的參與和各項發展,以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因應兒童發展 的 特 性 於 2007 年出 版的國 際健 康功 能以 及身心 失能 分類 系統 -兒童 與青 少年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for Children and Youth」簡 稱ICF-C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均強調家庭為幼兒成長的重要環境以及兒童 參與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再者,根據 最佳的研究證據由 辛辛 那堤兒童醫院 醫學中心在 2011 年 指出家長如夥伴關係對於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較佳的治療成效。醫療專

業若能了解發展遲緩幼兒的家長對於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將有助益於 醫療專業 建立處遇多樣性文化的療育觀、醫療專業和幼兒及其家庭的共同合作並且達成早期療育 成效,所以研究者進行此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