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幼兒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家長和家庭環境是幼兒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發展遲緩以 及語言發展不良的幼兒,他們需要更多的機會和合宜的教學方式才得以學習語言,因此 研究者將針對研究結果向相關單位及未來相關議題之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 對早期療育實務工作者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家長對其發展遲緩幼兒之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是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性,家長的語言信念和實行的確在家長的背景變項和幼兒和家庭的背景變項雙互(多項)

交流所影響,呼應著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的家長和家庭對於幼兒個體發展的立即影 響,有時還包含手足等居家的學習環境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角色。因此早期療育臨床 實務工作者可運用提升家長、幼兒手足和同儕對於語言發展的信念,鼓勵他們有反應性 的察覺和鷹架幼兒的能力,在自然的親子互動、手足和同儕互動之下,來提供支持發展 遲緩幼兒的語言學習環境。

因應語言、文化多樣性和尊重不同的家長教養觀點之下,早期療育臨床實務工作者 在介入時要考量家長和家庭的背景因素和尊重他們對於幼兒語言發展的觀點。再者,早 期療育工作者即使了解幼兒規則接受語言治療之起始年齡的顯著預測變項,依序為「幼 兒身心發展情形」、「幼兒的性別」和「語言發展的狀況和徵候」,仍要儘量克服篩檢和診 斷語言發展遲緩可能的困難,期能讓幼兒「早期診斷,早期接受療育」。

二、 對幼兒家長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親子共讀顯著預測變項,依序為「語言實行分量表總分」、「幼兒身心發 展情形」和「家庭收入」。日常生活的對談和親子繪本閱讀均屬於可以提升幼兒語言發展 的居家語言環境,家長有反應性的,依據幼兒現階段的能力來進行親子繪本閱讀。而家 庭收入影響家長的居家親子繪本閱讀的實行,倘若家長受限於經濟上的困難無法將提供 幼兒居家語言學習環境列為優先順序或者無法取得合宜於幼兒各發展階段能力或幼兒不 同身心發展障礙之下需要的語言學習材料,家長可依需要洽詢幼兒發展資源中心、相關

的醫療院所和早期療育實驗中心來尋求資源。家長也可以至區里鄉鎮的圖書館來瀏覽和 借閱一般性的繪本書籍。

三、對於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行政主管機關長期的重視早期療育的推行,建議政府提供更符合服務使用者需要的 親職教育、親子活動課程、衛生保健、語言治療和親子繪本閱讀方案,更便捷的鄰里社 區中的圖書館和多樣性豐富的供借閱的語言學習教材讓幼兒多接觸書本、享受親子共 讀,以及舉辦親子皆宜的文藝活動讓幼兒親近社區、看表演聽故事和享受親子互動。除 此之外,建議行政主管機關針對研究結論更要促進經濟不利的高風險家庭和國中教育程 度的家長對於幼兒語言信念和鼓勵他們提供幼兒合宜的語言學習環境。

四、對於大眾媒體的建議

大眾媒體的影響力在資訊發達之後更是舉足輕重,大眾媒體的報導可影響鉅視系統 的社會文化中的意識型態和牽動制度模式的制定,所以建議大眾媒體多正向的、平衡的 報導幼兒語言發展的議題,也建議他們主動宣導給社會大眾當幼兒有身心發展的問題和 語言發展的危險徵候宜儘早轉介至專業評估,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接受療育」。 五、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建議未來研究若能擴大收案地區以及收案來源,做到分層隨機抽樣,將可進一步有 效驗證國內家長對其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在有足夠的樣本數之下就得 以分析有語言治療需求卻未接受語言治療的幼兒其家長的語言信念、實行和預測變項。

本研究採自填式問卷方法進行,量表填答時家長可能受到身心狀況、認知差異與主觀判 斷等因素之影響,未來研究若佐以半結構式的親子互動錄影分析,更能清楚具體的了解 親子互動的情形。再者,本研究因考慮到目前研究經費無法克服幼兒家長無法以國語或 台語溝通可能導致解讀問卷之困難和聘請翻譯人員的費用,故僅將能以國語或台語溝通 之幼兒家長納入為研究對象,後續研究可進一步探討關於非以國語或台語溝通之新移民 家長或以手語溝通之家長對其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之情形。家長對其發

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在幼兒不同的生理年齡、語言發展年齡或時間點可 能有所不同,未來研究可進行縱貫性的研究探討時間變項對於家長對其發展遲緩幼兒語 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的影響,進一步是探討可用的醫療、教育、機構日托和社區資源社 會支持因素對於家長對其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的影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王煜男、鄭美麗、李雅雯、張筱君(2010)。構音障礙兒童接受低密集性語言治療之結果。.

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8(1),27-34。

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鍾莉娟(譯)(2010)。早期療育手冊(原 作者:J.P. Shonkoff & S.J. Meisels, 2000)。台北市:心理。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王冠生等人編輯小組(譯)(2010)。研究倫理教學手冊(原作者:Steneck, 2007)。台北市: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吳明隆(2013)。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汪培珽(2007)。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台北市:時報文化。

沈添鉦(1996)。試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三個觀點評析全語教學。教師 之友,37(5),24-32。

沈添鉦(1997)。鷹架在語言發展中的角色: 母語學習及第二語教學之實況分析與比較 。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4。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淑莉(2006)。環境安排策略結合自然環境教學法的家長訓練方案對學前重/多障/幼兒之 家庭互動的影響。特殊教育學報,24,29-56。

林怡伶(2012)。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構音治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台中市。

林珮伃(2010)。臺灣幼兒家庭的不同語文環境在共讀實施之差異。教育研究學報 ,44 卷 ,2 期 ,97-116。

林惠雅 (1998)。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9,219-244。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探討(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

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慧芬(2006)。台灣母親對幼兒自主的內涵與相關文化信念初探。台北教育大學學報,

19(1),139-172。

林慧芬(2011)。[換個顏色吧?]-母親教養行為中的指示,應答與幼兒順從,不順從之個 案研究。民生論叢,(5),121-156。

林麗英(2010)。如何協助構音異常的幼兒。BabyHome親子討論

區 www.babyhome.com.tw/mboard/topic.php?bid=4&sID...

林寶貴 & 林竹芳. (1993)。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聽語會刊,

(9),31-67。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 科技學刊,6(4), 349-370。

孫麗卿(2011)。父母親的兒童發展信念和幼兒社會情緒行為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

6,41-63。

陳仁勇(2010)。臨床語言學與神經語言學。台北市:合記出版社。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俞君、朱曉慧(1995)。早期介入計劃對發展遲緩幼兒與母親互動行為之影響。Kaohsiung J Med Sci 11,697-707。

郭英調(2011)。人體試驗委員會運作時之守密與公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3),4-5。

曹純瓊(2005)。家長應用鷹架式語言教學增進自閉症幼兒自發語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 計劃 NSC,92-2413。

鈕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C. K. Sigelman & David R. Shaffer)。 台北市:五南。

傅秀媚(2008)。特殊幼兒教育診斷。台北市:五南。

曾進興(譯)(2007)。兒童語言發展(原作者:R. Cattell)。台北市:心理。

黃瑞珍、陳姵妏(2010)。回應式互動-以兒童為中心之語言療育方法。國小特殊教育,

50,21-32。

黃瑞珍、簡欣瑜、朱麗璇、盧璐(2011)。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指導手冊。台北 市:心理。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

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黃瓊之(2001)。以漢語為母語的兒童如何在談話互動中組織言談主題。國科會研究計 畫。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294

黃瓊之(2002)。兒童談話中的連貫性。國科會研究計

畫。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293

趙文崇. (1998)。.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科兒童語言障礙五年個案分析。聽語會刊,(13),

89-99。

廖文潔、呂史提、趙春香、陳牧君、宋新錦、周雨樺(2008)。解剖生理學。台北市:

五南。

劉芷瑩、郭煌宗、陳素禎(2009)。親職功能提升方案對發展遲緩兒童非自願性家庭影響 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5-39。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市:心理。

鍾佩玲(2005)。生態學觀點探討親職及其影響因素。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243-254。

鍾怡靜(2009)。父母的教養信念與參與幼兒學習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107-123。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 學刊,6,35-57。

蕭淑貞(1993)。比較高社經與低社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

學會雜誌,12(2),164-176。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000291401號公告(總統20111228)。「人體研究法」。

二、英文部分

Agam, Y., Joseph, R. M., Barton, J. J., & Manoach, D. S. (2010). Reduced cognitive control of response inhibition by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euroimage, 52(1), 336-347.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Ajzen, I., & Fishbein, M. (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5), 888.

Alexander, A. L., Lee, J. E., Lazar, M., Boudos, R., DuBray, M. B., Oakes, T. R., . . . McMahon, W. M. (2007).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corpus callosum in autism.

Neuroimage, 34(1), 61-73.

Alkharusi, H., Aldhafri, S., Kazem, A., Alzubiadi, A., & Al-Bahrani, M. (201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version of the parental authority questionnair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9), 1193-1208.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6). Position statement: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in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cross the life span.Available at:

http://www.asha.org/policy/ps2006-00105/

Barton, M. E., & Tomasello, M. (1991). Joint attention and conversation in mother‐infant‐

Barton, M. E., & Tomasello, M. (1991). Joint attention and conversation in mother‐inf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