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家長對子女使用網路管教行為的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家長對子女使用網路管教行為的因素

人口學變項部分,家長的職場特性,如白領與藍領之不同、自身家 庭經驗,如本身接受家長管教的方式,家長曾受過學校教育及其社經 背景也是影響子女管教方式的可能因素(林俊瑩等人,2012)。潘映君

(2014)研究發現家長年齡、親子相處情形、網路使用信心、對子女

24

網路使用擔心程度等因素對於所採取的網路使用管教手段類型有顯著 差異。此外,研究發現家長教育程度對於其管教孩童玩電視遊戲的方 式有顯著差異(Nikken, 2004)。

家長與子女相處關係方面, 國外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上網相關的溝 通品質與兒童青少年霸凌有關(Appel et.al, 2012; Appel et al, 2014)。

綜上,影響家長管教子女網路行為的可能因素,以家長本身而言,

社經背景變項如教育程度,以及家長與子女間的溝通、相處情形是重 要且值得探討的因素。

二、 家長網路使用與技能

研究發現家長對網路的熟悉程度越大,他們管教孩童網路使用的能 力就越強(Livingstone et al., 2015)。探討家長的網路使用能力與使用 情形。家長與孩童成長的世代不同,在生涯的同階段接觸的科技資訊 產品(電腦、網路、手機)有很大不同,然而與孩童共同生活的家長,

所使用的科技資訊產品,很可能直接或間接和孩童使用的科技資訊產 品有關,有可能透過教導、分享或淘汰自己使用的舊產品給小孩使用,

此外小孩在家中如有網路使用上的問題,問家長是最直接方便的,但 如果家長不常或不會使用的功能,自然無從給小孩太多幫助,因此家 長本身的網路使用是影響管教的重要因素。

25

國內研究潘映君等人(2015)發現國中學生家長一週平均電腦上網 11.1 小時,手機含上網則是 7.6 小時,並以阻擋不想要的廣告或垃圾郵 件(69.7%)以及封鎖或刪除不想看到的朋友或訊息(69.1%)為最常 使用的技能。

Lee 調查 566 位年紀在 10 到 15 歲的網路素養(Internet literacy)與 其家長管教,網路素養是取得、分析、評價與創造網路內容的能力(Lee,

2012)。網路內容十分多樣,透過上傳與下載的動作,可以聽 MP3 音 樂、下載 PDF 文件、寄電子郵件、玩線上遊戲或看新聞等等。

網路內容的使用,前揭分類方式較傾向於廣度的分類,在使用網路 時,使用能力的深度也是值得且應探討的一環。Mascheroni 與 Cuman 在網路使用技能上將網路素養分做三大項目進行測量,分別是技能

(skill)、活動(activities)與自信(self-confidence),自信的部分測量 孩童自覺對於網路使用的瞭解與能力;技能部分則測量一般網路使用 的工具性和批判性能力,如設過濾器(filter)、網頁書籤、比較判斷網 路訊息正確性等;以及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安全性技能,如關閉顯示所 在位置功能、封鎖 APP 推送提醒通知、封鎖彈跳視窗、使用螢幕鎖定 密碼等(Mascheroni and Cuman, 2014)。

三、 家長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風險感知

26

Rimal(2001)依據 Witte 的延伸平行過程模式(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EPPM),將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交互成為四個群組,也 就是將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分別區分為高低兩組,形成 4 個群組:回 應型 responsive(高風險感知,高效能),主動型 proactive(低風險感 知,高效能),迴避型 avoidance(高風險感知,低效能)和無差別型 indifference(低風險感知,低效能)。高風險感知、高自我效能的回應 型受試者有較強的行為動機較能採取預防性的健康行為(Rimal,2001),

在 Rimal(2003)的研究中也發現這 4 種類型的自我保護動機、尋找資 訊意圖、行為意向、知識獲得花費在尋找知識上有差異(Rimal,2003),

可見風險感知引導大多數人們的行為。Rimal(2001)研究發現風險感 知和自我效能對個人思考心血管疾病問題的動機、使用健康訊息和知 識獲取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作用。

研究發現當家長擔心負面的行為結果時,家長會用更多的限制性和 主動性管教,而當家長對遊戲有正向的期望時,就更經常與他們的孩 童一起玩電視遊戲。當家長們認為上網有負面影響時,家長就會採用 更多的管教(Nikken and Jansz, 2014)。

四、 家長對子女使用網路管教行為效能

行為效能是個體採取行為的把握程度,效能較高者產生該行為的機

27

率也越高,風險的預防上,採取預防行為的效能高低與風險感知的高 低程度,可預測並解釋預防行為(Rimal, 2001)。Glatz 與 Buchanan(2015)

則是將家長管教效能定義為家長具備以某方式影響孩童以促進孩童的 正向發展的能力之信心。Nikken and Haan(2015)在荷蘭的研究,對 785 名家長(孩童年齡介於 0 至 7 歲)使用網路調查問卷調查,研究結 果顯示家長處理孩子網路問題的經驗與對媒體的負面看法有關,特別 是當家長感覺對自己處理孩子網路問題沒有把握的時候。

本研究基於以上文獻探討,在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行為之管教上,

採取主動性管教、監控性管教、限制性管教與目前國內家長相當重視 的視力保健管教,共計 4 種管教行為類型;而影響網路使用管教行為 的因素,背景變項上個人因素採取「性別」、「教育程度」,家庭因素採 取「婚姻狀況」、「與孩子相處情形」;基於風險感知理論採取「家長智 慧型手機或平板之風險感知」與「家長網路管教行為效能」等變項;

關於家長媒體素養則採取「家長網路技能」、「家長具備的智慧型手機 或平板能力」與「網路使用情形」等變項,在後續章節加以驗證探討 變項間的關係。

28

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