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影響因素之文獻

2.2.2 影響船噸供需之文獻

陳 永 順 ( 民 94 ) 海 運 產 業 市 場 其 結 構 來 說 , 接 近 於 完 全 競 爭 市 場 , Koopman(1939)、Hawdon(1978)、及 Beenstock 等曾對海運的價格進行分析及研 究,其均支持海運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的觀點。

不定期船產業既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則市場價格必須由外部供需所決定。除 須掌握最佳交易時機,獲取有利交易價格以增益營收外,另外須提高船舶運輸服 務的生產作業效率,以降低營運成本。

就長期利益而言,應尋求持續擴張業務規模,即增建或購置船噸。但因船舶 資產投資金額龐大,且船舶資產市場價格增值、貶值劇烈,若投資時機不當,可 能會拖累或侵蝕企業獲利,甚至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國際貿易需求船噸與船噸供給關聯性,依國際貿易理論,基於比較利益兩國 才形成貿易關係,本國因無法生產或生產該項商品比從他國教不利,於是向他國 進口,因此產生國際貿易流。全球商品需求量受到國民所得高低和經濟條件影 響,全球商品供給量除考慮比較利益外,也受到生產能量與庫存量影響,兩者間 達到共同目的後體現國際貿易需求量,國際貿易或務需求量亦隨時間變動。

國際貿易貨物需求量引申對海運船噸需求,進而帶動船舶產業活絡與商機,

海運企業因市場需求船噸旺盛,可支配船噸不足時,長期間考慮購置船噸貨租入 船噸,短期間暫時以現貨租入船噸貨以論成庸船將貨載運合約洽船承運。由上述 說明顯症船舶產業的繁榮與發達完全繫乎於國際貿易活絡,當全球經濟出現高度 成長時,往往帶動全球貿易量大幅增加,船舶產業因而欣欣向榮。

圖 2-2 為國際貿易需求與船噸供需之關聯性:

但是在海岬型船即期租金由高點下滑,跌幅達二分之一以上時,船價卻只有 下跌一至二成,兩者的走勢並不吻合,此現象可以由兩個理由來解釋,一為船價 不完全受到租金費率大漲大跌影響。另一船價下跌幅度較租金少的原因,是因為 目前造船廠造船訂單都已接單至2008 年,沒有降價搶單的需要,因此議價空間 有限,形成船價高居不下的情形。再者二手船船價高於新船船價,是因為購買二 手船可增加現有運力,立即獲取租金上漲的利益,而新船建造從簽約下訂至完工 交船,在目前船廠供給吃緊的情形下,最快也需要二至三年時間,以致於新船船 價呈現落後上漲且漲幅不如二手船的現象。

徐康生、徐中康(民 92),散裝貨輪的新船建造市場隨著世界景氣循環與海 運市場榮枯而發展,我們可以由圖一看出自一九九四年以來,市場歷經了兩大波 段的起伏,由一九九九年元月份開始,散裝貨輪的航運市場歷經了二年多的大起 伏,海岬型散裝貨輪的起伏最大(約一倍),其論時租船費率在 2000 年年中高 達 18,500 USD/day。2001 年底又回到 8,500 USD/day 的水準,2002 年開始至 今,海岬型散裝貨輪的指數又再度爬升,所以近來海岬型散裝貨輪又為船東所青 睞。

楊鈺池(民 96)全球乾貨海上物動量推移,鐵礦砂,從 2000 年 448 百萬噸,

提高到2006 年 686 百萬噸;煤炭貨物量,則從 2000 年 524 百萬噸,增加到 2006 年706 百萬噸;穀物量,則由 2000 年 264 百萬噸成長到 281 百萬噸,鋁礦則從 54 百萬噸上揚到 69 百萬噸;磷礦石,由 2000 年 28 百萬噸緩步上升到 2006 年 30 百萬噸;五大乾貨物,總計自 2000 年 1318 百萬噸,提高到 2006 年 1771 百 萬噸。

鐵礦砂及煤的運輸仍為最大宗的需求,在此兩大貨品運輸需求仍持續增加 下,散裝輪運價下跌空間有限。大型礦廠公司及大陸鋼鐵公司近年來持續增加長 約型的散裝船比重,因此雖然目前現貨價格遠低於04 年高點 10-11 萬美金/日的 水準,但合約價卻已高於當時水準,此將有助於運價維持較為穩定的走勢。

1970 年代後,鐵礦砂開始大量利用海上運輸來交易,意謂全球鐵礦砂市場 亦趨向於國際化。Astier (2001)研究指出,由於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工 業先進國家的原物料需求,鐵礦砂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根據德國航運經濟與物流 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Shipping Economics and Logistics;ISL)最新(2006)分析顯 示,全球鋼鐵生產量是影響散裝航運市場運價主因之ㄧ。

林光(民 92)研究指出油輪與散裝貨輪佔世界船噸主要部份,1995 年油輪 即佔全部船舶的36.4%,而散裝貨輪佔 35.6%,一般雜貨船與貨櫃船則各為 14.2

%與6.0%,船型與噸位的增減、改變與世界經濟發展及貿易貨量有關。

表2.1 主要散裝乾貨輪船型之比較

適宜型 適宜極限型 巴拿馬極限型 海岬型 載重噸DWT 30000-38000 40000-52000 55000-70000 120000-200000 吃水 DRAFT 約 9 至 11 公尺 約 10.5 至 12 公尺 約 13 至 14 公尺 約 15 至 19 公尺 主要載運貨種 貨量較小的貨

物、鋁土等

貨量較小的貨 物、鋁土等

穀物、礦砂、煤、

鋁土等

煤礦、鐵礦等

裝卸設備 自備吊桿 部分自備吊桿 大多無自備吊桿 無自備吊桿

楊世成(民96)指出,目前,鋼鐵業與國際乾散貨60%的貨量密切相關,鋼 鐵業的發展是決定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鐵礦石和動力煤貿易量的快速增長仍是 全球乾散貨海運增長的重要力量。目前國際乾散貨運輸市場處於高位仍屬合理區 域,主要原因是由於匯率變化導致美元貶值,造就了目前市場的運價相對於2000 年虛高了32%,其次是燃油成本上升,新造船市場成交活躍,船臺緊張,新船造 價高企,同時用工成本高漲。

Adland and Strandenes(2004)將海運經濟模型分成兩類,一為古典學派模 型,所建構者為靜態的供/需模型(如,Zannetos,1966;Norman and Wergeland,

1981;Evans,1994)或動態的供/需模型(如:Eriksen and Norman,1976;Strandenes,

1986;Beenstock and Vergottis,1989;Lensberg and Rasmussen,1992);二為近 年來發展的財務經濟模型,其著重於運價隨機模型的建立,如Ornstein-Ühlenbeck process (Bjerksund and Ekern,1995;Tvedt,1997;Martinussen,1993)、Geometric Mean Reversion process (GMR;Tvedt,1997)、及 Nonparametric method (Adland,

2003)。他們發現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其缺點,建構供/需模型需涵蓋大量的變數,

而大多的變數資料又難以取得(如:船速、船舶有效利用性等),且亦需建立多組 方程式;至於隨機運價模型則是基本上僅考慮即期的運價與過去的運價,忽略了 其他重要的資訊,如:新船訂單上的船型、現今船隊的船齡等皆未列入考慮。在 建構海運的供/需模型需依賴大量變數,而眾多的變數資料又不易取得的情況 下,為簡化模型,近年的研究多傾向假設市場具有效率,即主張相關運價(freight rates)、船價(vesselvalue)已包含了所有公開資訊,進而運用運價或船價其自身資 料來建構多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試圖在個體經濟理論的基礎下,建立一有意義 的模型,甚至進而預測。

梁容禎(民 94),船噸需求量易受到諸多無法預知的因素影響,包括長期間 主要影響貨載流量國家經濟成長條件、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新礦區開發及主要 原料供需國家政策改變等產生結構變動,短期間受季節性淡旺季、或突發事件如 礦災、罷工、天候、基礎設施不足等影響,且影響因素可能有重疊出現甚至交互

效應影響。有些規律影響因素可藉由過去發生的歷史資料,透過合適計量模型可 加以模式化,作為預測未來市場變動。若非規則性或過去未曾發生判定會影響船 噸需求變動之事件,一般很難找到合適計量模型可加以模式化來預測未來可能影 響的變動,為企圖瞭解那些無法納入計量模型作為解釋變數之因素,可藉由事件 分析,將過去發生事件類別、衝擊大小、影響期間長短等,各事件依影響程度分 級加以量化,從而以情況假設來模擬,如此可得到各種重疊事件之主要影響效應 與彼此交互效應之總和對價格反應程度,以此結果作為未來市場發生類似事件 時,以人為主觀加判定之。(波羅的海乾貨指數影響因素之分析與預測,交大交 研所碩士論文)

早期學者認為運價費率是定態的,Tinbergen 對於乾散海運市場價格有兩個 重要觀察:一、由於效率的提升,價格會有降低的趨勢;二、市場力量調整的延 滯效果,其價格通常具有週期性。Tinbergen(1934)利用 1880 年到 1911 年期間 的資料研究運價的型態,儘管到至今貿易型態和貿易量有明顯差別,但當時候主 要運載的商品和今日主要運載的商品大致相同。他推導出運價發展、需求指數、

仔噸能力和燃油成本的關係,其研究的同時,海運界有了相當驚人的發展,運輸 成本明顯地降低了。Tinbergen 認為逐漸下降的成本及意謂著運價向下的趨勢,

故指出海運產業的競爭近似完全競爭市場。Tinbergen(1931)並介紹 durable good cycle 概念,以造船業之景氣循環為例,指出攀升的運價會讓船東有興趣下訂單 造新船,而當船廠交付新船至市場時,市場總船噸的增加會造成運價下跌的壓 力。由於存建造時間(time to build)的效果,使得船噸的需求和供給難以趨於一 致,從船東下單到到船廠交付船舶,中間有時間落差,有時運價不會立即反應回 跌,反而在建造新船的同時,運價可能最高點出現,但最後運價仍會因船噸供給 增加而回跌。Tinbergen 認為運價和建造船舶都有週期(循環)性,因此他建議 建構模型時可建構成s 型態(patterns as sine waves)。

黃文聰(民93)以產業經濟學中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模式,

藉由對市占率、價格水準、船隊效率三者間關係,來了解航商績效與市場結構之 關聯。由實證結果分析得知:

1. 航商投入大型船舶,雖然可以提高航商之市場力量,但卻使得運能過剩的問 題更加嚴重,而導致船隊效率降低及航商價格水準下滑。

2. 產業集中度與價格水準為正向關係且集中度逐年增加,代表領導航商有可能 採取價格策略來提高獲利。

3. 航商欲提高船隊效率與市占率,大多採取削價策略,但卻使得航商獲利因此

3. 航商欲提高船隊效率與市占率,大多採取削價策略,但卻使得航商獲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