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綜上所述,伴隨國際形勢的深刻發展變化,各國安全威脅的綜合性、複雜性

、多變性進一步增強,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相 互滲透,人類共同面臨的安全挑戰也進一步增多,必將對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管 理提出新的及更高的要求,為有效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任務提供服務 保障,已成為軍隊緊迫而現實的課題,當然,面對形勢任務要求如此急迫,而遂 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現狀又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立足全域、著眼長遠,制 訂合理的政策措施,則需要吾人不斷地去探索研究。

針對中共而言,先前提及其曾提出研擬「涉外非戰爭軍事行動法」之可行性

,雖未進入國家利益、國防政策及軍事戰略三者聯席討論的階段,中央也未產生 一致性的政策文件或指示,且該法可能涉及中共外交體系與盟邦的實質關係,也 涉及中央軍委會對現有軍事力量的重新規劃,這些變動並非一蹴可幾,研判現階 段仍以中共海外軍事交流、亞丁灣打擊海盜護航、上合組織聯合軍演、武力戰力 展示及聯合國維和與人道救援等任務為主,簡言之,中共必須分別透過國內法、

雙邊協定、多邊協定和簽署軍事同盟等集體安全機制,才可能更進一步落實海外 非戰爭軍事行動。基此,探討中共涉外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當前重點主要在其是 否有逐漸走向廣泛的海外非戰爭軍事行動之徵候,值予密切關注。

再就我國而言,中共持續擴增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對兩岸是否有影響,答案 一定是有的,在涉外非戰爭軍事行動方面,尤其是相對我國在參與國際事務上,

中共國際地位持續上升,外交戰場影響亦將持續加大,鑑此,我國既然已無法阻 止中共進行海外非戰爭軍事行動,但卻可於中共施展海外政、軍硬實力時,技巧 地在當地發展經、心軟實力。114另在執行國內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部分,仍以搶 險救災防治為重點,為改變國人對國軍固有形象,針對國內各類災害頻傳,我國 在「98 年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中,首次將防災整備工作納入建軍備戰課題,

使國軍能因應「傳統及非傳統性的安全威脅」與「平時天然或人為的複合式災害

」發生時國土防衛及災害防救的需要,八八水災後馬總統宣示國軍「將災害防救 列為中心任務之一」,並要求國軍必須「超前部署、預置兵力、不待命令、隨時 防救」,立法院臨時會於民國 99 年 7 月 13 日通過修正災害防救法,除設置常

114 李承禹〈中共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具體概念與能力剖析〉。復興崗學報,2010 年,第 100 期,

頁 1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化的災害防救辦公室,最特別的是國軍救災責任的法制化,要求國軍在發生重 大災害時,部隊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法案也授權國防部得召集運用後備軍人支 援災害防救任務,而國軍除了檢討現有各類軍品安全存量與裝備妥善率外,技勤 支援部隊的教範、演訓課目、狀況想定、編裝、裝備性能與參謀作業流程是否合 乎實際需要,均有值得進一步思考的空間。特別是重型運輸直升機、現代化機工 具、通訊器材更宜列為優先汰舊換新的項目,固安防衛作戰計畫也宜將天災的應 變措施納入狀況想定之中,重視各軍種暨兵科的協同演訓;另就國土防衛來說,

維護國家安全廣義精神層面,國軍必須因應「非傳統安全」,建立執行非戰爭軍 事行動任務之能力,以強化緊急應變、危害控制與事件救援的專業能量,115況且 國軍已遵循政府政策,將救災列為國軍「中心任務」之一,對災害防救的角色從

「協助」的立場,轉換為「主動、協調執行」,116並且納為戰備整備與演訓重點

,積極的預劃作為,期能藉配套措施來提升災害防救與整備的能力。

正所謂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無論是戰爭或天 災,面對我國特殊的外交處境與中共的軍事威脅,政府與公眾都宜強化對危機處 理的警覺心與全民國防的認知,復以軍隊具有力量集中、分佈廣泛、機動方式多 樣、指揮高度統一的特點,這些都是快速反應的基本要素,別人反應慢了,可以 找各種理由求得原諒;軍隊反應慢了,1,000 條理由也難獲得一次原諒,儘管人 人皆知快速反應的珍貴,但實際做到卻不容易,尤其在執行災難救助中面對眾多 意外情況,要實現救援人員及時到達、救援設備準確到位、救援行動有效展開,

不知要跨越多少艱難;另災難往往發生突然,部隊接到命令就要立即行動,幾乎 無時間籌劃和準備,只能邊行動邊了解情況、邊行動邊制訂計畫。不能適應危機 狀態下的行動方式,就會損失時間,造成被動;此外,災難救援任務多樣、轉換 頻繁,往往剛進入一個領域,剛了解一點情況,剛熟悉一些過程,又要轉入另一 個領域,當然,也只有軍事力量才能有效作為應對突發災難事件的首要、關鍵與 最後手段,其作用無法被其他力量所取代,國軍近年來致力於組織再造、員額精 簡等工作,觀念上的脫胎換骨與變革尤為重要,致力走向專業化與國家化,國人 對國軍救災的辛勞和表現,的確應給予應有的掌聲。最後,由於本人學識所限,

115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民國 98 年 5 月,頁 20。

116 張簡哲準。〈論國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之研究—以災害防救為例〉,《空軍學術月刊》,2011 年 6 月,頁 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掌握的資料仍未翔實,對現狀的把握亦非全面準確,本文勢將存在其他疏漏之 處,有待於在今後持續加以分析研究,也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文專書

王明武、常永志、徐戈、章楠。《非戰爭軍事行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 年 8 月。

冉阿麗。《使命-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非戰爭行動後勤》。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基思.波恩/安東尼.貝克著,楊宇杰、龐旭、朱帥飛等譯。《美軍非戰爭軍事行 動指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 年 5 月。

張振中。《非戰爭行動中的政治工作》。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年 6 月。

涂炳林、張云勝等。《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概論》。北京:藍天出版社,2009 年 4 月。

壽曉松、徐經年、田義祥、薛翔等。《軍隊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北京:軍 事科學出版社,2009 年 6 月。

王文臣、劉國全。《民兵非戰爭行動組織與實施》。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1 年 1 月。

王文臣、嚴三強。《後備力量非戰爭軍事行動概論》。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1 年 1 月。

中共軍事科學院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世界非戰爭軍事行動年鑑 2012》。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劉沛等。《國際維和行動新視角》。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3 年 11 月。

劉衛國等。《戰役計畫聯合條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年 1 月。

陳昭君等。《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發展(筆會文集)》。北京:軍事 科學出版社,2009 年 3 月。

譚江山等。《共和國長城-中國人民解放軍 60 年(1949-2009)戰鬥歷程》。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年 9 月。

劉源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政治工作》。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年 5 月。

姜延秀、邢衛華。《對「非戰爭行動」的辨證思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年 8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劉向陽。《非戰爭軍事行動探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

謝丹。《非戰爭軍事行動若干法律問題初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

田中。《海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類型及能力建設》。北京:中國軍事科學,

2008 年 3 月。

冉阿麗。《「使命-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非戰爭軍行動後勤》。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8 年 12 月。

楊暉。《反恐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李陸平。《軍隊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

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軍事轉型彙編》。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12 月。

David Shambaugh 著,高一中譯。《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臺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4 月。

施道安、伍爾澤著,黃淑芬譯。《中共軍文變化》。臺北:國防部部辦室,2006 年 4 月。

李俊毅。《變革與合作–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情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9 年 1 月。

期刊論文

朱之江。〈論非戰爭軍事行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 年 第 5 期。

張昕、李夢研、周東陽、吳洋、陳玉勛。〈透視“5.12”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及 對我軍的啟示〉,《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9 年第 5 期。

許志嘉。〈中國大陸近年來群眾示威抗爭事件分析〉,《大陸工作簡報》,臺北:陸 委會,2006 年 1 月。

劉燈鐘。〈新疆「7˙5 事件」的民族衝突背景與影響〉,《展望與探索》,2010 年 3 月。

高大力。〈2009 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上)〉,《中共研究》,第 44 卷,第 2 期,2010 年 2 月。

林中斌。〈兩岸大三通 北京無敵國〉,《財訊》,第 322 期。

馬振坤。〈中共制定《國防動員法》之評析〉,《展望與探索》,2010 年 4 月,第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卷第 4 期。

王高成。〈中共海軍亞丁灣護航的戰略意義與影響〉;《展望與探索》,展望與探索 月刊時評文集 2010 年 3 月。

陳津萍。〈共軍「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析論〉,《復興崗學報》,2010 年第 97 期。

李承禹。〈中共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具體概念與能力剖析〉,《復興崗學報》,2010 年第 100 期。

雷曉燕。〈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内涵界定〉,《法制與經濟》,2012 年第 303 期。

范濤波等。〈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訓練問題研究〉,《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1 年 10 月第 22 卷第 5 期。

付彩霞、陳活良。〈從抗震救災看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動員能力的新要求〉,《理 論與實踐》,2009 年第 2 期。

劉士波、勇濤。〈提高國防動員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幾點淺見〉,《國防動員研究》,

2012 年第 4 期。

張簡哲準。〈論國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之研究—以災害防救為例〉,《空軍學術

張簡哲準。〈論國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之研究—以災害防救為例〉,《空軍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