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就理論模型來說,本研究量表設計主要是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 (UTAUT)的原型量表配合網路電話的研究主題加以修飾並潤詞而成。然而有 眾多學者對於探討科技接受度提供了多樣的架構與思維,因此可以建議後續 的研究者得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相同的主題進行驗證性的比較。

再者,因本研究人力有限,且問卷的發放型態以及區域大部分侷限在校 園地區,造成整體樣本人口分佈不均的問題。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得以克服 此一困難點進行相同的研究,並檢視其研究結果的相互差異。另一方面,本 研究的控制變數僅列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使用經驗以及自願性等五項,

或許後續研究者可再新增其他的相關性影響因素,例如個別生活形態亦或是 使用者個人特質...等方面進行不同的分析探討。

在第二章第一節中有提到網路電話的通話型態區分成三種,本研究因顧 及這三種網路電話通話型態層別樣本的人數分佈不均以及各層別樣本資料 取得不易的問題。因此,並未詳細區分此三層使用型態的不同及其個別的接 受程度。相信在網路電話逐漸普及的未來,後續研究者或許可分別探討這之 間的不同點與差異之所在。

在本章第一節裡影響接受度的原因有提及微軟公司進軍網路電話市場 的企圖心,又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體以個人使用網路電話的型態作為一般性 的探討,其中並未涉及到企業導入或建置網路電話的商用行為。因此,從企 業面看來或許後續探討網路電話的研究者可以從企業觀點的角度來思考其 相關議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邱浩政,2006,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二版,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林士玄,2006,台灣網路電話消費行為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3.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初版,臺 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許雲程,2005,網路電話服務廠商競爭策略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 階經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5.黃聖芬,2004,數位家庭經營策略--以 SONY 與 HP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 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張鴻昌,2004,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為例,國立中 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黃應欽,2006,創新科技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趙友甄,2006,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鄭玉琴,2004,行動網際網路協定在 VoIP 上的應用,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

10.蔡秉儒,2004,影響壽險業務員採用行動壽險業務系統因素之研究,樹德 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謝政益,2003,網路電話接受度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12.羅玲妃譯,亞倫.皮斯(Allan Pease)&芭芭拉.皮斯(Barbara Pease)著,2000,

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初版,臺北市,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13.蘇淑芬,2003,數位聚合的影響 - 由電腦與通訊的聚合看未來的產業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Adams, D.A., R.R.Nelson & P.A.Todd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 pp.227-250.

2. Agarwal, R. & J.Prasad (1997),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28, pp.557-582.

3. Agarwal, R., & J. Prasad, 1999,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germane to the acceptanc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Vol. 30, No.2, pp.361-391

4. Ajzen , I. , & Madden , T. J.(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22 , pp.453-474.

5.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pp.179-211.

6. Chen, L.D., M.L. Gillenson & D.L. Sherrell (2002), 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 pp.705-719.

7. Davis, F.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Ph.D.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TAM)

8.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pp.319-340.

9. 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10. Igbaria M., J. Iivari & H. Maragahh (1995), Why do individuals use computer technology? A Finnish case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9, pp. 227-238.

11. Jingli Zhang, Susy Chan & Xiaowen Fang, DePaul University, Enterprise User Adoption of VoIP

12. Legris, P., J. Ingham, & P. Collerette, 2003, “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40, pp.191-204.

13. Moore, G..C. & I. Benbasat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 2, pp.192-222.

14. Chau P, Y. K. (1996) ,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ptance of CASE by systems develop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 30 ,pp. 269-280.

15. Taylor, S., & P. Todd,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 6, No. 2, pp.144-176.

16. Taylor, S., & P. Todd, 1995, “Assessing IT usage: 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December, pp.561-570.

17. Venkatesh, V. & F.D. Davis,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Vol.27, No.3, pp.451-481.

18. Venkatesh, V., M.G.Morris, G..B.Davis & F.D.Davis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pp.425-478 19. Yoffie, D.B. 1996.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38. No.4, pp. 31-53.

20. Yoffie, D. B., 1997. CHESS and competing in the aging of digital convergence in

三、參考網站

1.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FIND 網站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2.CNET Networks, Inc.科技資訊網

http://taiwan.cnet.com/

3.工商時報新聞資料庫

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4.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5.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nsysu.edu.tw/

6.商管科技季刊 經營實務論壇 http://www.sobp.yuntech.edu.tw/

附錄一 研究問卷正式量表

【以下為網路電話的相關敘述】

網路電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 VoIP),定義為一種透過網際網路 (Internet)以數位化的方式來傳輸語音封包(package)的技術。

語音信號處理過程是利用網路電話軟、硬體將輸入之聲音信號取樣,然後將 該信號壓縮與轉換成數位語音封包,並透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 控制協議端口協定)或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戶數據包協議端口協定),

以網際網路作為通訊的介質,並以數據分封交換的方式送往遠端的對方,而受話 端會將網路封包重組回語音封包,再解壓縮並加以轉換,恢復成語音的訊號,並 以壓縮演算法對延遲或失蹤的訊號作補償與微調,以進行雙方通話(Collins,2001;

王蕙君,2000; 吳國偉,1996)

使用者在安裝此軟體後可讓同在網際網路上的網友,利用Internet 來進行電 腦對電腦(PC to PC,如 MSN 或 SKYPE)、電腦對電話(PC to Phone)或電話對電話 您好:

這是一份純學術問卷,目的是在瞭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於網路電話(VoIP) 接受度之研究。您的寶貴意見對本研究十分重要,亦對學術界有莫大的貢獻;所 有資料僅作為統計分析之用,絕不會個別對外展示,請您可以放心填答。填答完 畢後,請仔細檢查是否有所遺漏,非常感謝您的耐心協助。

敬祝 平安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252000#4653 指導教授 郭倉義 博士 劉賓陽 博士 研究生 王政欽 敬上 m944012014@student.nsysu.edu.tw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請根據以下題目之敘述,選出最符合您目前「使用網路電話(VoIP)」

的實際狀況:

(1)請問您通常使用哪一種方式進行網路電話或一般的通話行為? (可複選):

□ 使用電腦對電腦(PC to PC)的通話型態 (例如:MSN 或 SKYPE 等線上通訊軟體)

□ 使用電腦對電話(PC to Phone)的通話型態

□ 使用電話對電話(Phone to Phone)的通話型態

(此處的電話所指的是 IP PHONE 也就是電話本身就是網路電話的主機)

□ 使用傳統電話的通話型態,如市話或行動電話 (2) 請問您較常使用的線上通訊軟體為何?(可複選)

□ MSN

□ SKYPE

□ YAHOO!即時通 / S-PLUS 網路電話

□ 其他

(3)有關網路電話的使用頻率,請問以下的敘述中,何者最接近您的實際使用情 況?

□ 根本不使用

□ 除非必要,否則極少使用

□ 偶爾使用,每週使用不超過5 小時

□ 每天使用超過1 小時

第三部分、

以下資料僅作為整體分析之用,不會作個別之展示,敬請詳細填答,

謝謝!

(1) 請問您的性別是:

□ 男性 □ 女性 (2) 請問您的年齡:

□ 18-25 歲 □ 26-35 歲 □ 36-45 歲 □ 46-55 歲 □ 56 歲以上 (3) 請問您的教育程度:

□ 國中 □ 高中(職) □ 專科 □ 大學 □ 碩、博士 (4) 有關網路電話的使用經驗:

□ 從來沒有 □ 一年以下 □ 一~三年 □ 三~五年 □ 五年以上 (5) 依您所瞭解目前坊間業者(如:SKYPE 或 YAHOO!奇摩的 S-Plus)針對網路電

話的收費方式是:

□ 昂貴 □ 合理 □ 便宜 □ 對收費方式並不清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