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以中科台中基地為研究對象探討科學園區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

選取此樣本有其利弊,其利在於台中基地所呈現的是不同於過去竹科與南科 的開發模式,因此以台中基地為例可以探究此模式的關鍵成功因素為何;但 是相對的,因為中科目前仍為初期開發階段,許多硬體設施與軟體工程仍在 進行中,雖然以短短三年完成園區選址、招商等工程而言,中科是一個成功 的典範。然而,許多的因素仍未發展成熟,在此階段探求關鍵成功因素,容 易造成偏誤,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待中科升格為中科管理局及各項工程建 設均已完備時,再加以檢討,可免時效之不足。此外,中科開發模式與其他 科學園區既有明顯之差異,建議後續研究可以針對不同園區之間不同的的開 發模式加以探討,探究其開發模式之關鍵成功因素有何不同。

參考文獻

1. 大前研一著,黃宏義譯(1998),「策略家智慧」,長河出版社。

2. 王麗斐(2000),「建構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科學 園區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緝慈(2002),地方產業群具策略,中國工業經濟,第三期,第47~54 頁。

4. 孔憲法(1998),「新竹科學園區產業結構變遷與影響之探討」,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5. 伍孟純(2001),「高科技產業廠商經營績效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廠商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6. 何宜慈(1970),「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置與發展」,經濟建設雜誌,第二 十四卷,第五期,第10~12頁。

7. 何東波(1990),「科學園區發展實例比較」,建築師雜誌,四月號,第 88~93頁。

8.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爭與台灣實證─新竹科學 園區個案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9. 吳淑真(2002),「產業網路、群聚現象與企業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以 兩岸製鞋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李國鼎(1987),「加工出口區制度之創立」,傳記文學,第五十一卷,

第三期,第15~20頁。

11. 李立國(2004),「智慧型軟體工業園區開發、興建與營運管理之研究」,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出版。

13. 吳敏華(2002),「台灣產業空間在地條件之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洪慈庸、翁意婷(2003),「綠色矽島---台中科學園區之產業行銷研 究」,台中技術學院企管科行銷專題報告。

http://web.ntit.edu.tw/~mhlai/sale92/92-5-little.doc。

15. 施鴻志、孔憲法(1995),「國外科技園區發展經驗比較分析」,經 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16. 孫克難(1998),「發展臺灣成為科技島之策略與作為」,經濟情勢 暨評論,第三卷,第四期,第107~140頁。

17. 許財良(2003),「廠商創新能力、產業發展與政府科技政策對科學 園區廠商競爭優勢及績效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所碩士

論文。

18. 曾玉明(1998),「台灣矽谷—新竹科學園區」,能力雜誌,二月號,第 44~73頁。

19. 曾玉明(1998),「傳奇的誕生—從加工出口區到新竹科學園區」,能力 雜誌, 四月號, 第116~129頁。

20. 張陽隆(2000),「產業群聚成因、廠商行為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 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張學聖、姚希聖、許惠雯(2001),「科學園區設置與地方發展關係之 探討─以商務需求為利」,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

22. 馮怡心(2004),「群聚化策略帶動紡織業發展—以絲織專業區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蔡長山(2003),「台南科技工業區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中山大 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廖淑蓉、周志龍(2000),「台灣地方經濟發展制度架構之謅議-以北部 沿海若干鄉鎮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第13~34 頁。

25. 廖淑蓉、古宜靈、辛晚教(2001),「新竹地域空間的科計畫與網絡化」, 2001年區域科學年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第75~88頁。

26. 鄭恩仁(1996),「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政治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魏江(2003),「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科學出版社。

28. 羅浩展(2003),「高科技產業區位選擇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 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2, No. 2, pp. 26-32.

30. Cabral, R. (1998),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Paradigm: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16, Iss: 8, pp. 721-725.

31. Cabral, R. (2004),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Paradigm applied to the case of Kista, Swed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8, Iss: 3-6, pp. 419-443.

32.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Psychometrika, Vol. 16, No.3, pp. 291-334.

33. Doreen Massey, Paul Quintas and David Wield(1992), “High Tech Fantasies: Science Park in Society, Science and Spac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22, No. 3, pp. 428-429

34. Frederick (2002), “Strategic Business Mode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 1, pp. 21-27.

35. Monck C.S.P., Porter R.B. and Quintas D.J.(1988),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 , Croom Helm Ltd.

36. Hofer, C. W., and Schendel, D. (1987), Strategic Formulation : Issue and Concepts, 2nd ed.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37. Hoover, E. M., (1948),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N.Y.:

McGraw-Hill Press.

38. Kuder, G. F., and Richardson, M. W. (1937), “The Theory of the Estimation of the Test Reliability,” Psychometrika, Vol. 2, No.3, pp.

151-160.

39. Leidecker, J. K. and Bruno, A.V.,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7, No. 1, pp. 26-55.

40.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al, Vol. 12, pp.

95-117.

41.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Y.: The Free Press.

42. Porter, Michael E., (1995),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3, No. 3, pp. 55-71.

43.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s.

44. Sabourin, V. & Pinsonneault, I., (1997), “Strategic Formation of Competitive High Technology Clus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13, No. 2, pp. 165-178.

45. Weber, A., (1929), Theory of Location of Industr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6. http://www.iaspworld.org 47. http://www.aurrp.org

48. http://www.nsc.gov.tw/index.asp。

49. http://www.sipa.gov.tw。

50. http://www.stsipa.gov.tw。

51. http://www.ctsp.gov.tw

【附錄一:問卷設計專家訪談紀要】

「科學工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為例」問卷設計 專家訪談紀要

一、時間: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六日(星期六)下午一時 二、地點: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科技生活館

三、參加人員:

台灣大學副教授、逢甲大學教授、國科會副研究員、科學工業園區管 理局、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計六人)

四、背景說明:

(一)、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在百忙之中特別抽空來參與本次訪談,中部科學 園區台中園區自92 年 7 月 28 日友達公司與中科公共工程聯合動土開 始啟動實質建設,短短兩年半中科已核准 78 家廠商入區,投資額達 1.5 兆元,累計創造營業額 840 億元,預計 95 年營業額將達 1,200 億元,這些對於經濟的貢獻,反應了中部科學園區的重要性與發展性。

這樣的開發成果相較於新竹科學園區與南部科學園區,其開發與營運 成效可謂相當快速,有鑑於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基地的開發成果,本研 究希望能透過探討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為何。

(二)、以下是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之科學園區開發關鍵成功因素之構面及根 據Leidecker & Bruno (1984)所提出之確認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技術中的 環境分析法與產業/事業專家分析法,初步建構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 關鍵成功因素之七個構面與構面要素。

【問卷初步構面整理表】

相關文獻類別 啟發構面

產業群聚 1. 天然資源 2. 基礎設施 3. 近學術資源 4. 市場需求

5. 政府角色與其政策 科技產業園區發展特色 1. 自然環境

2. 高品質生活環境 3. 近學術研究單位 4. 技術相關能力與移轉 5. 產品創新

6. 製程改良 各國產業園區發展特色 1. 基礎設施

2. 以大學為中心 3. 技術研發

4. 企業、學術研究相結合 國內外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 1. 天然資源

2. 基礎設施 3. 近學術資源 4. 市場需求 5. 創新能力

6. 政府角色與其政策 7. 完善的園區管理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基地關鍵成功因素要素構面初步整理表】

關鍵成功因素構面 構面要素

自然條件 天然資源

氣候

土地使用 土地管理

區位條件 軟硬體設施 公共設施 交通運輸 居住

園區廠商的服務機制 園區管理組織

人力資源

市場創造 市場需求

產品創新 產業群聚 生產者服務業

產業價值鏈 政府體制 行政單位配合

金融財政稅制 法律

政府的經貿策略 研發

產品形象

(三)、以上問卷構面請各位予以指導是否允當,另外,因為本研究係探討中 部科學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而中科台中園區自92 年才開始開發,相關文獻 對該園區實際開發情形與成果,並無可供參考資料,因此,本研究問卷因素

子項問題,係依據前述表列文獻探討之因素構面為主要架構,發展出實際問 題,亦請各位予以指導。

【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基地關鍵成功因素問卷題項初步整理表】

關鍵成功 因素構面

構面要素 要素子項

天然資源 1. 基地水資源之供應與可及性高 2. 園區地質條件良好適合開發 3. 土地取得容易(公有及台糖土地

佔絕大比例) 4. 其他

自然條件

氣候 1. 適合居住 2. 適合產業營運

3. 造成重大災害之紀錄少 4. 其他

土地使用 土地管理 1. 園區土地租用面積限制少 2. 廠商設廠租金低

3. 土地租期長達二十年 4. 公共設施的開發速度快

5. 園 區 開 發 規 模 適 當 ( 指 設 置 面 積、可容納廠商數)

6. 區內土地具有完整使用規劃 7. 其他

區位條件 1. 園區鄰近擁有未來發展腹地 2. 航空運輸(靠近清泉崗機場) 3. 水陸運輸(靠近台中港)

4. 學術機構(靠近教育或研究機關) 5. 鄰近其他工業區,可造成產業聚

集連結 6. 其他

公共設施 1. 完善且快速完成的維生系統 (指 電力、瓦斯、自來水之提供) 2. 完善且快速完成的污水處理 3. 良好的公共設備管理與維護(例

如水電及排水設施)

4. 便捷的網路及電信系統

5. 能依廠商之規模與特性提供標 準廠房

6. 其他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1. 聯外道路系統規劃完善 2. 園內道路系統規劃完善 3. 區內停車場的規劃完善 4. 其他

居住 1. 周邊地區各類住宅供給量大 2. 周邊地區住宅價格低

3. 周邊地區各級教育設施可及性 高

4. 醫療中心、設施的可及性高 5. 醫療中心、設施的可及性高 6. 其他生活設施機能性強 7. 其他

園區廠商的服務機制 1. 建立市場資訊交換制度

2. 安排專業技術教育與訓練課程 3. 區內廠商所受環保與工會的壓

力較低

4. 建立區內廠商糾紛調解機制 5. 快速建置區內保警中隊 6. 快速設置區內緊急應變中心 7. 其他

園區策略 與機構

園區管理組織 1. 設立單一窗口的作業流程 2. 具備積極熱忱及高效率的園區

管理團隊

3. 建構完善的網站

4. 與園區廠商保持良好互動關係 5. 高度掌握園區內廠商之動態 6. 其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10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