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科學工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園區為例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403056 陳 季 媛 指導教授:賀 力 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2)
(3)
(4)
(5)

科學工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中部科學 工業園區台中園區為例

學生:陳季媛 指導教授:賀力行博士

摘 要

科學園區以開發高技術和開拓新產業為目標,促使研發、教育與生產相 結合,期望透過技術的革新,以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科學園區設置之目的 在引進高級科技工業及科技人才,帶動我國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促進高科 技產業生根發展,以加速我國之經濟建設。

我國政府早在民國69 年 12 月 15 日,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籌設新竹 科學工業園區,迄今已堂堂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細數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 展史,也都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共榮共生,而它獨具的群聚效益更將我國科 技產業推向世界舞台。南部科學園區自民國87 年展開實質開發計畫,經過近 十年的發展,至民國94 年已引進 91 家廠商進駐,年營業額達 3,500 億元。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自92 年 7 月 28 日友達公司與中科公共工程聯合動土 開始啟動實質建設,短短兩年半中科已核准78 家廠商入區,投資額達 1.5 兆 元,累計創造營業額840 億元,預計 95 年營業額將達 1,200 億元,對於地方 經濟之影響,將不僅限於產業之聚集,更涉及區域產業結構之重組,其除了 造成光電、精密機械、半導體、生物科技等產業聚集之外,更促使傳統產業 升級、引發產業波及效應、刺激中部房市回溫及增加中部的就業機會,這些 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反應了中部科學園區的重要性與發展性。

有鑑於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的開發成果,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探討中部 科學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為何,藉以建立並提供日後國家建構科學園區之依 據,並透過永續發展台灣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力,藉以達成國家發展成為「綠 色矽島」之目標。

關鍵詞:產業群聚、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

(6)

誌 謝

決定在職進修之際正值調任新職之時,感謝中華大學除提供優質的進修 環境外,教授們更是認真教學同時又能體諒在職學生的辛苦。從學分先修班 到研究所入學兩年半來,感謝賀力行教授、李友錚教授、馬恆教授、楊政隆 教授、蔣德煊教授、李開偉教授、許良僑教授、陳鎮江教授、黃欽榮教授等 老師給予的指導,尤其指導教授賀力行博士,授課期間除了在除了在課業上 教導豐富且紮實的學識外,更常常提醒同學待人處世之道,這兩年半來能在 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與成長實在是莫大的幸運。

撰寫論文期間正值公務最繁重之時,再加上每天台中新竹通車,公事、

家事與學業三者兼顧,箸實非常累人。本篇論文的完成,最要感謝指導教授 賀力行博士,老師除了在論文內容給予悉心指導外,更可貴的是總是在需要 請益時,隨時可以找到老師;另外還要感謝李友錚博士及陳鎮江博士兩位口 試委員的撥冗指導,提供諸多修正意見,使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善,特此致謝。

同時研究期間,也要特別感謝我的長官楊文科主任給予全力的支持與指導,

還有我組裡的同仁,他們辛勤負責的執行業務,讓我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是 一群最棒的工作夥伴。另外還要感謝協助填答問卷的園區朋友,大家在園區 開發工作進行最如火如荼的繁忙時刻仍抽空協助。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我的先生,結婚二十二年來,無論我作任何 決定,他都是全力支持,進修期間我必須公事、家事與學業三者兼顧,他是 我最佳的後盾與支撐;另外要感謝我的姐妹,體諒我進修與撰寫論文,分擔 了許多照顧父母的責任。最後謹以本論文獻給給予我關心、指導、協助的師 長、朋友、同仁及家人。

陳季媛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95 年 7 月 21 日

(7)

目 錄

摘 要... i

誌 謝...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3.1 研究範圍 ... 2

1.3.2 研究限制 ... 2

1.4 研究流程... 3

1.5 論文結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產業群聚理論... 6

2.1.1 產業群聚的定義 ... 6

2.1.2 產業群聚的效應 ... 7

2.2 科學園區之相關研究... 14

2.2.1 科學園區的定義 ... 14

2.2.2 科學園區之特色與類型 ... 15

2.2.3 各國產業園區之發展 ... 16

2.2.4 台灣科學園區之發展與現況 ... 19

2.2.4.1 新竹科學園區... 20

2.2.4.2 南部科學園區... 21

2.2.4.3 中部科學園區... 22

2.3 關鍵成功因素... 27

2.3.1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 28

2.3.2 關鍵成功因素的確認 ... 29

2.3.3 國內外科學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4

(8)

3.1 研究設計... 34

3.1.1 研究對象 ... 34

3.1.2 問卷設計 ... 34

3.1.2.1 文獻分析... 34

3.1.2.2 專家訪談... 36

3.1.3 問卷發放 ... 40

3.2 研究方法... 40

3.2.1 統計分析方法 ... 40

3.2.2 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Factor Analysis) ... 40

3.2.3 複迴歸分析法 ...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2

4.1 問卷回收... 42

4.1.1 樣本結構 ... 42

4.1.2 問卷敘述性統計 ... 44

4.2 因素分析... 53

4.2.1 因素分析方法 ... 53

4.2.2 因素分析結果: ... 54

4.3 統計分析結果... 60

4.3.1 複迴歸分析 ... 61

4.3.2 複迴歸分析結果 ... 64

4.4 問卷調查補充意見...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5.1 結論... 67

5.2 建議... 68

5.3 後續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0

【附錄一:問卷設計專家訪談紀要】... 73

【附錄二: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問卷】... 89

(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4

圖2.1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分佈圖... 19

圖2.2 台中園區光電產業群聚圖... 25

圖4.1 中部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回收問卷之樣本結構圖... 43

圖4.2 回收問卷之樣本受訪者職稱結構... 44

(10)

表目錄

表2.1 產業群聚定義表... 6

表2.2 產業聚集效應表... 11

表2.3 科技產業園區類型表... 15

表2.4 各國產業園區發展特色比較表... 17

表2.5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年營業額統計表... 20

表2.6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年營業額統計表... 22

表2.7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營業績效統計表... 24

表2.8 中部科學園區發展沿革表... 25

表2.9 關鍵成功因素定義表... 28

表2.10 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技術表... 30

表2.11 國內外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表... 32

表3.1 研究問卷初步構面表... 34

表3.2 建構台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表... 35

表3.3 台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構面表... 36

表3.4 台中園區基地關鍵成功因素要素子項表... 37

表4.1 中部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回收問卷之樣本結構表... 42

表4.2 回收問卷之樣本受訪者職稱統計表... 43

表4.3 天然資源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4

表4.4 氣候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5

表4.5 土地管理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5

表4.6 區位條件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6

表4.7 公共設施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6

表4.8 交通運輸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7

表4.9 居住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7

表4.10 人力資源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8

表4.11 園區廠商的服務機制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8

表4.12 園區管理組織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49

表4.13 行政單位配合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0

表4.14 生產者服務業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0

表4.15 市場需求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1

表4.16 金融財政稅制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1

表4.17 法律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2

表4.18 政府的經貿策略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2

表4.19 研發構面之敘述性統計表... 52

(11)

表4.20 產品形象之敘述性統計表... 53

表4.21 開發成果評比分數表... 53

表4.22 因素分析表... 57

表4.23 複迴歸分析表... 61

表4.24 複迴歸分析表(續)... 62

(12)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自美國因矽谷的崛起而領先全球,並在此之後興起了新經濟的浪潮與創 造了科技大國的奇蹟以來,按照矽谷的發展模式創辦科學園區之新科技經濟 模式便風行世界。科學園區以開發高技術和開拓新產業為目標,促使研發、

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期望透過技術的革新,以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在積極 實際的發展策略中,以透過設立結合了科技產業發展與空間區位概念的科學 園區為最重要的策略之ㄧ。

科學園區設置之源自1970 年代,我國政府亦早在民國 69 年 12 月 15 日,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籌設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設置之目 的在引進高級科技工業及科技人才,帶動我國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促進高 科技產業生根發展,以加速我國之經濟建設。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於民國 69 年成立迄今,已堂堂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細數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

也都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共榮共生,而它獨具的群聚效益更將我國科技產業 推向世界舞台,展現出羨煞全球的成績【49】。基於科學園區開發成果豐碩及 均衡區域產業發展之考量,國科會於84 年 2 月奉 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 學工業園區」,並於84 年 5 月核定籌設計畫,正式展開南台灣邁向高科技產 業發展的發軔。南部科學園區自民國87 年展開實質開發計畫,經過近十年的 發展,至民國94 年已引進 91 家廠商進駐,年營業額達 3,500 億元【50】,南 科雖已具發展成效,惟政府為提供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優質環境、促進中部產 業升級,特審慎選擇條件優良、適當規模之核心園區園址設置中科,俾與竹 科及南科架構成綠色矽島北、中、南發展核心,結合將來各核心園區鄰近之 衛星園區,形成各具特色之「高科技產業聚落」。故國科會爰於民國90 年著 手推動「中部科學園區」計劃, 而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自 92 年 7 月 28 日友達公司與中科公共工程聯合動土開始啟動實質建設,短短兩年半中科已 核准78 家廠商入區,投資額達 1.5 兆元,累計創造營業額 840 億元,預計 95 年營業額將達 1,200 億元,對於地方經濟之影響,將不僅限於產業之聚集,

更涉及區域產業結構之重組(restructuring),其除了造成光電、精密機械、半 導體、生物科技等產業聚集之外,更促使傳統產業升級、引發產業波及效應、

刺激中部房市回溫及增加中部的就業機會,這些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反應 了中部科學園區的重要性與發展性【51】。這樣的成果相較於新竹科學園區與 南部科學園區,其開發與營運成效可謂相當卓越。

(13)

而近年來,科學園區的設立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主要策 略,根據國際科學園區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IASP)

【47】1998 年的調查,全球科學園區的總數已經高達 450 個,其中北美洲就 有144 個。 由於這股熱潮的形成,也使得各國學者投入與科學園區相關之研 究,但綜觀過去學者對科學園區的研究,大多是著重於產業空間分佈與區位 因素方面作探討,僅有少數研究指出,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關鍵因素或其 典範為何【31】。

因此,有鑑於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的開發成果,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探 討中部科學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為何,藉以建立並提供日後國家建構科學園 區之依據,並透過永續發展台灣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力,藉以達成國家發展成 為「綠色矽島」之目標。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透過針對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加以探討,

以達成研究目的如下:

一、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及分析科學工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

二、透過專家訪談分析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之關鍵成功因素之初步構面與 構面要素,再針對瞭解台中園區之專家學者、廠商及參與開發建設人員 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台中基地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或其相關因素之關聯 性。

三、研究結果期望能提供政府作為設置科學工業園區之決策參考。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1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關鍵成功因素以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為研究對象,透過對瞭 解台中園區之專家學者、台中園區內廠商與參與開發建設人員進行問卷調 查,分析中部科學園台中園區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或其相關因素之關聯性。

1.3.2 研究限制

(14)

本研究過程中雖期望力求以嚴謹之態度進行探討,然研究過程受限於客 觀條件的影響,仍不免有未盡完善之處。在此提出本研究的限制,有以下幾 點:

一、研究主題廣泛,科學園區開發及營運涉及面向極廣,在研究的過程中易 有因資料的取得不夠齊全而作主觀判斷之情形。

二、國內已開發之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開發已達25 年,南部科學園區亦近 10 年,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開發時間僅不到三年,雖有具體成效,惟 仍難免有目前績效能持續多久之疑慮。

三、限於時間及能力,本研究科學園區有關國外文獻部分多以先進學者之文 獻資料加以歸納整理,恐有廣度不足之情形。

四、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透過對瞭解台中園區之專家學者、台中園區內廠 商與參與開發建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園區廠商部分雖均為參與開 發營運之主管階層人員,惟恐有個人感受與觀感之主觀因素。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係以先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再透過資料蒐集以建立 文獻回顧,文獻回顧將以探討整理產業聚集、科學園區、關鍵成功因素及台 灣科學園區發展現況等研究理論與資料,藉由文獻之整理建立研究變數,而 後以文獻整理之研究變數為架構,再透過專家訪談協助設計問卷內容,進行 問卷調查,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 示。

(15)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資料蒐集

文獻回顧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統計與分析 相關理論

文獻回顧 產業聚焦 科學園區 關鍵成功因素

建立研究變數

台灣科學園區 發展現況 新竹科學園區 南部科學園區 中部科學園區

研究設計與方法 專家訪談 問卷調查

(16)

1.5 論文結構

本研究以因素分析之主成份分析法萃取關鍵成功因素之主要因素,再利 用複迴歸分析法就以萃取之主要因素進行迴歸分析台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 關連性。共分五章,各章之內容安排如下:

一、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二、第二章文獻探討回顧過去學者對於產業聚集效益、科學園區、關鍵成功 因素及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結果。

三、第三章研究設計與方法說明本研究之問卷設計、研究對象與資料分析方 法等。

四、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包括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問卷敘述性統計、因 素主成份分析及複迴歸分析。

五、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包括研究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建議。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產業群聚理論

產 業 群 聚 理 論 起 源 於 1950 年 代 , Dahmen 提 出 以 產 業 發 展 特 區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locks) 的觀念來探討產業的成長與演進歷程,該學者 認為成功的產業群聚,最主要是產業複合體(complexes) 中,前向與後向生產 鏈內部的有效鏈結正自發性的科技流動。到了 1970 年代研究集中在公司、

產業之間的網路關係,主要是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和策略合作的基礎上,合作 中的公司因彼此的資源共享或利益互補而受惠。1980 年代,產業、科技政策 與 相 關 性 研 究 都 在 探 討 國 家 的 創 新 與科 技 系 統 的 能 力 上 , 透 過 教 育 、 Know-How 上進行投資,促使國家經濟順利轉型,產業持續成長【9】。1990 年 Poter 在其所著的「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產業群聚為一個國家競爭優 勢的主要關鍵。【22】

2.1.1 產業群聚的定義

產業群聚(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涉及到廠商或產業密切聯繫的狀態、

成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利益效果。其概念進一步在產業規劃上的應用,則是 強調如何提供相關條件以促成產業群聚的有效發生與長期發展【20】。各家學 者在分析各種產業群聚現象之議題時,對其看法與定義略有所不同,茲將其 學者對產業群聚之相關定義整理如表2.1。

表2.1 產業群聚定義表

學者 時間 定義

Weber 1929 以廠商為出發點,藉由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解 釋聚集的利益。

Joseph &

Alan 1992 一群相同或相關產業的廠商聚集於某一特定的 地區。

Porter 1993

產業空間的群聚(cluster)是許多企業或廠商聚 集一處,彼此關係縱橫交錯,它們有可能是同 業的競爭者,也有可能是上下游供應商,也有 可能是相關服務業或是支援機構(如大學、研 發機構或公會),彼此合縱連橫又競爭合作,

形成一個堅實的網絡,群聚在地理空間上的集 中點,是鑽石結構特強的地方。

(18)

表2.1 產業群聚定義表(續)

學者 時間 定義

Anderson

& Gary 1994

一群公司或企業因地理上的鄰近性,藉由彼此 積極且互動的關係來增進各自的生產效率與競 爭力。

Enright 1996

產業群聚是一群營利事業或非營利的組織,對 於群內的每個成員的個體來說,產業群聚是競 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將產業群聚聯繫起來的是 顧客和供應商關係,或共同的技術,共同的顧 客或通路,或共同的勞動力市場。

Padmore

&Gibson 1998

一些企業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繁榮現象,這種互 動可能透過競爭也可能是透過合作,或者是透 過價值鏈中的供應商或顧客來達成交易。

張陽隆 2001 廠商或產業密切聯繫的狀態、成因,以及可能 造成的利益效果。

王緝慈 2001

群聚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繫的公司和 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在一個特定的.業領域,

由於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繫在一起。

Smith

et.al 2002

業群聚是相關.業的廠商位於在鄰近地區的,這 些在附近的相類似的廠商可以提供很多競爭的 優,包括共用勞動資源、提高各廠商之間工作 關係、減少交易成本及廠商及顧客間交易時 間,透過地區的廠商提高技術的研發。在地區 的群聚可以增加廠商及制度的發展效用刺激成 長及創新。

英國經貿

群聚網 2002 群聚是集中競爭、合作且相互依賴的公司透過 市場及非市場的體系聯結的機構而結合。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產業群聚的定義,本研究將產業群聚定義為可視為是一 種聚集經濟,特定產業共同聚集在某一區域,在區內的成員彼此之間建立一 個長遠的合作關係並共同從事某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生產及服務,共享資 源、資訊及勞動市場,使上下游關係之廠商彼此產生連結,而此現象往往在 地理位置上表現出集中的情況,並透過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創造產業的競爭 優勢。

2.1.2 產業群聚的效應

Porter 【41】提出了分析區域及國家競爭力的模型,認為高科技群聚的 形成概念,應包括四個策略資源:高品質人力資源、技術基礎建設、知識資

(19)

源、和資本資源,分別說明如下:

一、高品質人力資源

高品質的人力資源是高科技公司重要的組成特色,對現代高科技公司而 言,人力資源被認為是公司的資產,而非一般的生產成本。 擁有高素質的技 術人員將使公司更有競爭力去創造新產品。

二、技術基礎建設

此處所指的技術基礎建設主要是物理性的資源如實驗室、專業設備、研 發專用設備,這些在高科技廠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將成為高科技廠商 賴以生存的競爭優勢。 同時擁有較佳的技術基礎結構將使高科技公司更容易 達到規模經濟,並減少交易與契約成本。

三、知識資源

知識將是高科技群聚廠商不可捉摸的重要資產,也是決定其競爭力的策 略資源。 專利權的數目及其涵蓋的地理範圍不只可以表現出廠商所擁有的知 識資源,更可降低來自競爭對手模仿與威脅的能力。 易言之,擁有越多專利 權保護的廠商將比專利較少的廠商更有競爭力。

四、資本資源

高科技廠商的競爭力往往要依賴大量資本的支援,如初期的高科技事業 創立的投資,到策略聯盟與公開上市,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 同時,從事 研發活動所需要的資金與風險,也依賴在一個可信賴且有效率的財務系統上。

一般而言,依靠外在財務支持的高科技群聚廠商將較只依賴自有資金的廠商 更具競爭力。

另 外 , 根 據 Nadvi 的 研 究 群 聚 效 應 是 通 過 集 體 效 率 ( Collective efficiency )而表現出來的,它體現在三個方面,王緝慈【3】研究整理如下:

一、外部經濟性

當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時,就存在著外部經濟性 (External economies) 。.業群聚的外部經濟性是德國經濟學家韋伯於 1929 年 所 稱 的 “ 聚 集 經 濟 效 應 " (The efficiency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即因.業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導致社會分工深化、企業聯繫

(20)

加強和區域資源利用提高所.生的成本節約。聚集經濟效應以便利性而體 現在四個方面:

(一) 接近的便利性

如接近市場的便利性、接近專業化員工與中間投入品的便利 性、接近互補品的便利性、接近資訊的便利性、接近公共服務的便 利性。

(二) 企業新生的便利性

業群聚中具有同類企業.生的各種便利要素,創業者很容易以較 低的成本、較小的風險整合資源而創建新企業。

(三) 創新的便利性

使技術溢出效應更強、知識外溢更容易、.業群聚中的創新更容 易發生。

(四) 社會資本形成與積累的便利性

群聚中的行動者因地域的接近、來往的頻繁、親友的情緣等因 素很容易形成與積累良好的社會資本。群聚經濟效應是一種被動型 的業群聚效應,即業群聚一旦形成,這種經濟效應就會自發生。

二、聯合行動(Joint action)

是指業群聚中廠商間了某些共同的目標而進行有意識地合作。

Schmitz 認為.,產業群聚中的聯合行動可用廠商間合作的數量與合作的 方向兩個角度來衡量。合作的廠商數量是指.業群聚中進行各類合作的廠 商數量之和。廠商間合作的方式是根據廠商間的合作關係建立的基礎而 定,在同類.品廠商之間的合作.水平合作,而沿著供應鏈分工的廠商之間 的合作.垂直合作。.業群聚中的聯合行動能夠提高合作廠商的技術能力、

生.能力與市場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業群聚的成長與競爭力的提高。與 業群聚的經濟外部性相比,它是群聚中行動主體之間的有意識、有目的 的活動,是一種主動型群聚效應。

三、制度背景影響

業群聚是介於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一種新型的空間組織形態。作.一種

(21)

組織形態,.業群聚是處在一定的制度背景(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之 中。新制度經濟學與組織經濟學認.,制度背景分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

前者有合約、企業與.權,後者有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不同的制度對.

業群聚的效應有著不同的潛在影響。.業群聚一旦形成,群聚中各廠商之 間的合約簽訂與執行的交易費用較小;群聚中社會資本逐步形成與積 累,群聚中盛行著誠信與合作的文化氛圍;另外,作.制度的重要供給者,

政府在.業群聚中作.一個重要的行動主體,它通過政策制訂選擇合適的廠 商進駐群聚中,並通過特定的.業群聚政策來促進群聚的發展。在各種制 度的共同作用下,.業群聚中的交易費用更小、企業的合作關系更強、企 業的成長性也就更好。

魏江【27】認為產業群聚對產業競優勢重要影響如下:

一、群聚提高了企業的生產

群聚中的企業更易招募到合適的雇員和選擇各種供應商;群聚內部 往往積累了廣泛的市場和競爭資訊,其成員對於這些資訊無疑具有優先 獲取優勢,而其中的個人關係和社區紐帶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從而 有助於資訊的流動,因此,群聚內部的資訊傳播異常活躍,群聚內部企 業容易獲得專門的資訊;群聚還能夠提供互補優勢,最明顯的就是產品 之間的在滿足顧客需求上的互補,還有另一種形態就是不同企業之間為 了促進他們的集體生產率而進行活動協調。

二、群聚可以推動創新,為將來的生產率提高作好準備

群聚不僅使創新的機會更為可視化,同時還提供了企業快速反應的 能力和靈活性。群聚中的企業往往能夠從當地獲得它實施快速創新所需 要的資源,當地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能夠緊密地參與新過程,這就保証 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三、群聚促進新企業和新服務的形成

在群聚內部創業的進入障礙較小,而且其中的資產、技術、投入人 力資源都是直接具備的,它們可以方便地被組合到新的企業中去。當地 的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對群聚都是比較熟悉的,因此願意索取較低 的投資風險報酬。另外,群聚往能夠提供一個巨大的當地市場,企業家 能夠從業巳建立的關係網中開拓業務而獲益。所有這些因素都降低了新 企業的進入風險,同樣,如果企業經營不成功,退出障礙也不大。群聚

(22)

的這種拓展強化了群聚自身的發展活力;群聚使得其成員在絲毫不削弱 它們原有的靈活性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只有大企業或者正式聯盟才擁有的 規模優勢。

關於科技產業聚集效應,孫克難【16】研究認為政府設置科學園區是官 方協助民間研發活動的重要作為。 若園區內具有的高科技水準、吸引人才的 社區文化、學術支援體系、產業群聚效應、低稅負環境等功能能透過國家資 訊基礎建設做有效的傳遞,發揮網路聚集經濟效應、進而擴大外溢效果。鄭 恩仁【26】則研究發現台灣的科技產業群聚的優勢利益,在於群聚成員可以 共同分攤基礎建設成本,共享所需的生存資源,更易因地理上的便利性,形 成上下游或關聯性產業合作網,高科技產業因在園區內群聚因而在研發與生 產上有正向的助益。 李立國【11】研究整理產業聚集效應如表 2.2。

表2.2 產業聚集效應表 分析

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因素

1. 區隔市場需求結構:市場需求的結構 必需呈現多樣的區隔,因為有效的市 場區隔可以調整企業的注意方向和 優先發展順序,較大、重要且高附加 價值的生產環節比較早會受到企業 的注意,而提前其發展順序。

2. 內行而挑剔的客戶:假如國內客戶對 產品、服務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再國際 間數一數二,會使得企業為滿足客戶 而更注重發展與創新,追求高品質、

完美的產品和更精緻的服務。另外,

挑剔型的客戶有時也可能是下游的 經銷商,並不只侷限於最終的消費 者。

一產業所在地的國內市場需 求條件往往是帶動產業發展 的原動力,它會刺激企業的 改進和創新。 國內市場的影 響力主要是透過客戶需求的 型態和特質而來,本地的廠 商往往會因市場的壓力而改 善創新其產品進而提高其競 爭優勢。

3. 預期型的需求:如果本土需求能預先 反映市場上的客戶偏好,則會成為一 種敏銳的預告指標,它能協助廠商掌 握新產品訊息與走向,而這個過程正 可以刺激廠商的產品不斷的升級與 改進,增強新型態產業環節的競爭 力。

(23)

表2.2 產業聚集效應表(續)

分析

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因素

當一地區的產業競優勢與其 他地區相比時,如該地能提 供更完整相關與支援產業,

則該產業的廠商將更具有競 爭優勢。 相關產業的表現與 能力將帶動上下游的創新與 國際化。

1. 由上而下的擴散流程:下游產業因與 上游支援產業相近,因此在來源上具 備及早反應、快速、有效率,與降低 成本等優點。 且本土廠商因地緣人 脈、文化等因素,更容易能持續與多 方合作,形成更完整的供應鏈。 另 外供應商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 機會與新技術的運用,而企業也會提 供供應商新點子、新資訊和市場視 野,帶動供應商自我創新,努力發展 新技術,並培養新產品研發的環境。

2. 相關產業內的拉拔效應(pull through effect):相關聯的產業競爭力強的一 方 往 往 會 有 拉 拔 提 攜 新 產 業 的 效 果,因為它們之間的產業價值相近,

可以合作、分享資訊,有時甚至在硬 體如電腦、設備,應用軟體上都能互 補。 一般而言,拉拔效應通常與產 品的互通技術比例的高低有關,且拉 拔效應最強的時機通常是產業生命 週期的初期階段,而行動快的企業受 益最大。

國家的天然條件明顯地在企 業競爭優勢上扮演了重要角 色。 但對現今多數先進國家 而言,生產因素通常是創造 而來,而非自然產生,並隨 國 家 及 產 業 特 性 而 有 所 不 同,有時創造而來的因素甚 至會比天然因素來得重要,

因此現代所指的生產因素應 包含更廣泛的意義。 傳統上 經濟學者所稱的生產因素多 半指的是如勞力、土地、天 然 資 源 、 資 本 與 基 礎 建 設 等。 然而到了現今社會,許 多 無 形 的 資 源( 如 工 作 技 能、知識等)也應被列入生產 資源之中,才可更明確的說 明企業真正所需的生產因素 為何。

1. 人力資源:指技術能力、工作量和人 事成本等,同時也考慮標準工時和勞 動倫理表現。 此處又將人力資源劃 分為金字塔形狀,如技師、電子工程 博士、程式設計師等不同的人力資源 層級。

2. 天然資源:此處所指的天然資源泛指 一般的先天資源,應包含先天資源的 充沛與否、品質好壞、土地價格、水 力、礦產、林產與漁產等有形資源。

一產業的地理位置會影響到它對市 場、供應、運輸成本等的適應力。 候與產業的地理位置、面積一樣,也 是天然資源的一種,對高科技公司而

(24)

表2.2 產業聚集效應表(續)

分析

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因素

言,舒適的氣候也成為吸引優秀人才 進入的條件之一。

3. 知識資源:一個地區的科學、技術和 市場知識上的發展,也會影響到產業 產品的開發與品質。 一般而言,知 識資源存在於大學、政府研究機構、

私立研究機構、政府統計部門、商業 及科學期刊、市場研究報告與資料 庫、同業工業等。

4. 資本資源:金融產業所提供的資本資 源,對於需要大量資金投資的企業而 言,是一重要的助力。 而可運用資 金的來源往往與一國的金融體系好 壞有莫大的關係,如信用貸款、抵押 貸款、垃圾債卷、創業投資的運作 等。 另外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也會 影響到資本資源的條件,國際間巨額 資金在各國間流動的情形,會使各國 的資本條件更趨於一致。

5. 基礎建設:一個地區的基礎建設 型態、品質和使用成本都會影響到產 業的競爭力。如運輸系統、通訊系 統、郵政和快遞、付款、轉帳、健康 保險等都屬於基礎建設的表現。其他 如房屋的供給和文化機構等因素,也 會影響到該地的生活品質及人員的 工作意願等。

政府的角色對產業發展過程 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但究 竟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卻是 爭論不休,也非絕對。政府 的補貼、教育和資金市場等 政策會影響到生產因素,對 國內市場的影響也很微妙。

另外,政府訂定本地產品規 格標準之後,必然會影響到 客戶的需求狀態,而且政府 本身往往也是該國市場的主 要客戶。 這些角色使政府可 能成為產業發展的助力,也 可能是障礙。

Porter認為政府的角色對產業發展究 竟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要看它對 鑽石體系的四大因素的影響來觀察。

並且產業的發展除了政府力量的支 持外,如果沒有其他關鍵要素的搭 配,也是無法成功。 若政府政策是 運用在已具備其他關鍵要素的產業 上,則可強化、加速產業的競爭優 勢,提高廠商的信心,但政府本身並 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還是只能站在 協助的角色。

資料來源:【11】

(25)

綜上文獻資料分析,藉由政府政策提供一個利於產業群聚形成的空間與 地理條件,可使廠商的知識流通有正向影響,使政府或相關的學術機構快速 協助相關產業,使國際化、資訊化、標準化更快達成,達到強化區隔市場之 需求結構,將有助於廠商聚集經濟之形成,進而能讓廠商透過享有共同的設 備與生產過程中的優惠措施,形成上下游或關連性產業的合作網路,成為利 益共享的生命共同體,並有效帶動其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提昇產業之競爭力。

2.2 科學園區之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藉由回顧科學園區之相關研究,來探討科學園區之定義與特 性,並輔以國內外科學園區案例與相關研究文獻,來探討設置科學園區所必 須具備的關鍵成功因素。

2.2.1 科學園區的定義

科學園區因為不同國家的政策及背景而產生不同的名稱。 因此,在科學 園區的定義上也有多種定義,Luis. Sanz (2001)將科學園區定義為「一個由提 供附加價值服務的特殊專業團隊所經營管理之實體空間,而其主要宗旨在增 加園區內部廠商、研發機構、以及積極提升品質與革新的企業團體之競爭力」

【46】。

國際科學園區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s)【46】將 科學園區定義為:科學園區為一種由專業人員所管理之組織,其目標乃欲藉 由促進創新文化、強化相關產業之競爭力與知識機構,進而增加社區共同體 之財富。為了達成此目標科學園區必須促進及管理與大學、研究機構、公司、

市場之間的知識與技術交流;透過育成與釋出新廠商之過程(incubation and spin-off processes )來促進具有創新能力之廠商的形成與成長;並提供其他 集合高品質空間與設施之具有附加價值的服務【17】。

英國科學園區協會(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2003) 對於科學園區 的定義為具有以下功能之資產機構:與大學、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中心存在 正式或作業上的連結;用來鼓勵知識密集之企業之形成與成長;具備有將技 術與經營技術移轉給企業之管理功能【23】。

美國大學研究園區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46】

對於科學園區的定義為具有以下功能之資產機構:現存或規劃中的土地及建 築物,主要是針對公私部門的研發機構、高科技公司及其支持性服務而設計

(26)

的;與大學、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中心存在契約式與(或)正式所有權、作 業上的連結關係;藉由產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關係扮演著促進研發的角色,

並協助新公司的成長與促進經濟發展;扮演協助大學與進駐廠商之間的技術 與經營管理技巧之移轉的角色【17】。

國內學者孔憲法【15】則將科學園區定義為「經由規劃開發的產業地區,

其基本目的在培育、聚集重視研究發展活動的廠商與機構,以發達高科技產 業」。

由以上專家學者對於科學園區的定義、特性之說明,可以瞭解科學園區 設置的主要目的,即是提供廠商一個優良的生產環境,並透過與大學、研究 機構的交流,積極地鼓勵研發創新、培育以知識為基礎產業成長,以強化整 個國家經濟及產業之競爭力。 也因此,本研究將根據 IASP 【45】的官方定 義,將科學園區定義為「由一群特殊的專業人員來經營管理的組織,其主要 目標在強化結合研發與產業發展之企業組織的競爭力與創新文化的發揚,來 增加社會共同體的財富。 為達成這個目標,科學園區必須促進大學、R&D 組織、公司、市場之間的知識與科技交流,並透過培育計畫與資產分派的過 程,來促進具有創新能力之廠商的形成與成長。」

2.2.2 科學園區之特色與類型

科學園區因為不同國家的政策及背景而產生不同的名稱,包括有研究園 區(Research Park)、科學園區(Science Park)、科技園區(Technology Park)、產 業培育中心(Incubator Center)、商業園區(Business Park)等。 由於不同的園區 將呈現不同的形式與特性,茲將其發展類型整理如表2.3:

表2.3 科技產業園區類型表

園區類型 發展特點 發展實例

研 究 園 區 (Research Park)

1. 涵蓋研究發展、產品開發、生產 等活動的研究生產環境。

2. 高品質、低密度、公園化的實質 環境。

3. 園區多不從事大量生產,故規模 通常不大。

1. 美國:三角研究園 區

2. 英國:Heriot-Watt University 研 究 員 區

3. 日本:筑波科學園 市

(27)

表2.3 科技產業園區類型表(續)

園區類型 發展特點 發展實例

科 學 園 區 (Science Park)

1. 通常與大學、研究中心、或高 等 教 育 組 織 之 間 具 連 結 關 係,故在區為上常鄰近這些機 構而設。

2. 園區為促進以知識為基礎之工 業的形成與成長,故在園區內 外常集結為產業帶。

3. 為滿足技術移轉的需求必須提 供相關商業與通訊服務等功 能。

英國:劍橋科學園 區、雪菲爾得科學 園區

科 技 園 區 (Technology Park)

1. 完整的基盤設施以建構健全的 環境支援系統。

2. 透 過 創 新 中 心 (Incubator Center) 、 培 育 單 元 (Incubator Unit)、或技術中心(Technology Center)的設立,提供創業公司 技術上的支援。

1. 西德:海德堡園區 2. 英國:利物浦

Wavertree Technology Park

產 業 培 育 中 心 (Business

Incubator)

以培育創業公司的研究開發 與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提供產 品創新、製程改良、市場分析 之研究指導與設備、其規模通 常很小。

英 國 : Leeds 、 Hall 、 Merseyside 園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由上述不同園區類型之特點可以得知,舉凡名詞的不同,這些園區皆 具備了有研發與生產的功能,並以優惠的租稅、融資、聚集經濟的創造、與 舒適環境的配合,來吸引廠商進駐【35】。本研究之對象-中部科學園區台 中園區, 目前已入區投資設廠之產業包括光電產業、精密機械業、通訊產業、

積體電路業與生物科技業。 中部地區也擁有相當豐富的學術研究以及技職體 系之資源;包括台中縣的弘光技術學院、勤益技術學院、朝揚科技大學,台 中市的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台中 技術學院、僑光技術學院、嶺東技術學院等。 同時中部地區除擁有海港、水 源,規劃中的國際機場,工商發達、腹地廣大之外,也具備雄厚基礎的「台 中工業區」和「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等,由於可知,本研究之對象是屬於科 技產業園區類型中的科學園區。

2.2.3 各國產業園區之發展

(28)

由於世界各國的國情,社會環境的差異性,園區常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因 應而生,並被賦予重大的使命,以解決經濟發展上的問題。 例如日本視科學 園區為促進區域均衡的重大措施,新加坡將園區視為促進國家引導科技發展 的方式;美國與英國則視其為克服傳統經濟衰退的良藥。王麗斐【2】研究整 理各國產業園區發展特色比較如表2.4。

表2.4 各國產業園區發展特色比較表

國家 發展特色 備註

美國

1. 矽谷園區以史丹佛大學為中心,從事技 術研發,帶動產業的發展。

2. 北卡羅來納州之三角研究園區(RTP)是 經過審慎的計畫而設置,藉以推動區域 的發展。

Larson and Roges提 出 矽 谷 研 發 環 境6 個要素:

1. 專家技術的取得 2. 基礎設施的支援 3. 資本的充裕 4. 工作的機動性 5. 資訊與網路的傳達 6. 現有廠商所衍生的

新廠

英國

1. 除美國之外,英國是世界上擁有園區數 目第二多的國家,英國第一個科學園 區,係於1973年由劍橋大學設立的。

2. 由 英 國 的 科 學 園 區 發 展 歷 程 可 以 得 知,早期園區的創立是由大學院校認為 有需要,而自由成立的研究單位。

3. 以大學為基礎,園區內可從事試驗性的 生產,但不可從事製造生產。

廠商不但向當地購 買原料,並與當地 廠商之間有交易契 約存在,這表示高 科技產業不只能在 地方生根,也能促 進 當 地 經 濟 的 成 長。

西德

提供新廠商或大公司的分公司、子部門 和鄰近大學研究機構共同進行研究發 展,但禁止從事量產。

案 例 為 海 得 堡 (Heideberg)園區

日本

1. 1983年,國際貿易和產業部(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Industry)進行科技 園市計畫(Technoplis Program),目的在 促進區域的自營成長(Self-Sustaining) 與降低區域發展的不均衡。

2. 日本園區中,已有跨國性研究交流,如 千葉的媒體智慧園區(Media Research Zone,MIRZ)與MIT有緊密的合作關 係。

1. 日本最早的科技園 區為1963年建立的 築 波 科 學 城 (Tsnkuba Science City)。

2. 三城科學和技術工 業 園 (Tri-Cities Scienec & Park) 與 我國新竹科學園區 為姊妹科學園區。

(29)

表2.4 各國產業園區發展特色比較表(續)

國家 發展特色 備註

台灣

1. 1980年在學術研究機構林立的新竹地區 設立提供居住功能的產業園區,並設立 科學園區管理局。

2. 台灣目前所擁有的園區種類有科學園 區(新竹科學園區、台南科學園區)、研 究園區(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科學研 究院)、及科技園區(台南科技園區、雲 林科技園區)等知識密集的產業園區,

並以建設台灣為「科技島」而努力。

科學工業園區秉持 的經營理念是:

1. 配合高科技投資需 求,營建完善設施 2. 以廠商為尊,提供 高品質、高效率服 務

3. 建 立 相 互 支 援 網 路,發揮相乘效果 4. 持續引進新血、促 進園區技術衍生創 新

5. 建立資源供需管理 體系

6. 結合廠商已推動社 區 發 展 , 重 視 環 保,永續經營 韓國

結合環境與教育機構,並串連周圍的尖 端產業工業區,使之成為全國科技都市 網的一個重要據點。

案例為大德研究園 區。

新加坡

SSP(Singapore Science Park)是新加坡 政府於1980年為發展新加坡研發導向 產業而成立,目標是為研發導向產業提 供一個實質的高品質環境,並做為企 業、學術、與研究團體間相互結合的一 個管道。

第一階段於2001年 完成,包含一個創 新 中 心 與 科 技 中 心,以迎合新興公 司的需求,第二階 段 則 是 將SSP 開 發 為電信科技園區,

並成為亞洲第一個 針對電信研發所成 立的園區。

資料來源:【2】

而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從1960 年代起,歐美就已經出現科學工業園區的 開發,其主要功能在於促進大學與研究機構科技的市場化,做為產業及大學 間的橋樑,而從上表不難發現科學園區之開發因應定位不同而有各種型態,

但都具備一些共同點,如所有的科學園區都具備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結合研 究與學術機構資源,並同時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以吸引高科技廠商的特質。

(30)

而若是將各國的科學園區做比較,會發現美國的科技園區發展較傾向於 市場競爭方式,開發以民間為主,扮演學術與產業之橋樑。 日本則以科技園 區配合定居構想,達成產業升級與競爭力提昇之目的;英國園區之開發主要 目的則在於縮短城鄉差距,以創造就業機會。 而在台灣則必須針對高科技、

高附加價值產業所需,規劃科技園區,以增加我國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2.2.4台灣科學園區之發展與現況

科學園區的設置係以整體性、全面性的提升國家科技水準為目標。依據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中揭示,藉由廣設科學園區之策略,積極建設我國 成為科技島。科技島的建構與推動,採適度分散核心科學園區所在地,同時 在核心園區週邊,發展各類型衛星園區,期形成高科技產業聚落,帶動傳統 產業升級,達成區域均衡發展與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長遠目標。在此目標下,

目前國內設置之科學園區包括新竹科學園區、南部科學園區及中部科學園 區,三園區合計共12 個基地,各基地之位置及面積如圖 2.1【51】。本研究以 中部科學園區中基地為例,以下除簡述新竹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外,將 特別詳述台中園區之開發過程與園區條件。

圖2.1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分佈圖 資料來源:【51】

(31)

2.2.4.1 新竹科學園區

新竹科學園區【49】自 69 年開始開發,一、二、三期已開發面積約 630 公頃, 86 年起又擴建苗栗竹南及銅鑼為第四期擴建基地,93 年 1 月復核定 龍潭園區併入。

一、新竹園區

至94 年底計有 349 家廠商進駐,員工人數約 10 萬人。另配合政府 矽導計畫推動,成立竹科矽導研發中心。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園區內 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及聯華電子已位居世界第一、二位,而半導體 設計業世界排名前二十大公司中,如聯發科技、凌陽、瑞昱、矽統等公 司也是由園區中發展出來的。

二、竹南園區

以光電及生技產業為發展主軸,面積141 公頃,其中 30 公頃設置國 家衛生院,另7.7 公頃供動物科學研究所使用。至 94 年底已有 30 家廠 商進駐,員工人數約9,000 人。

三、銅鑼園區

面積計約 350 公頃,目前已完成重要對外道路工程及水土保持計 畫。目前正規劃設置軍民雙用科技專區,並完成「軍民雙用科技專區籌 設計畫」可行性探討,調查發現計有國內外20 餘家廠商有意願進駐,管 理局亦積極與國防部、中科院等相關單位洽商合作事宜。

四、龍潭園區

為滿足廠商擴廠需求,93 年 1 月 28 日奉院核定將龍潭科技園區納 入科學工業園區,開發面積107 公頃,第一期 76 公頃已有 3 家廠商進駐 設廠,並已開始營運,產業型態以 TFT-LCD 為主。刻正進行第二期土 地31 公頃環境影響評估送審作業,未來將規劃為公共設施用地,提供廠 商高品質的休閒生活之環境。預計開發完成將可帶動三千億投資額,吸 引10,000 個以上就業人口。

表2.5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年營業額統計表 年別 入區家數

年營業額

(新台幣 億元)

年別 入區家數

年營業額

(新台幣 億元)

70 17 N/A 83 165 1,778

(32)

表2.5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年營業額統計表(續)

年別 入區家數

年營業額

(新台幣 億元)

年別 入區家數

年營業額

(新台幣 億元)

71 26 N/A 84 180 2,992

72 37 30 85 203 3,181

73 44 95 86 245 3,996

74 50 105 87 272 4,550

75 59 170 88 292 6,509

76 77 275 89 289 9,293

77 94 490 90 312 6,625

78 105 559 91 334 7,054

79 121 656 92 369 8,578

80 137 777 93 384 10,859

81 140 870 94 400 9,879

82 150 1,29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4.2 南部科學園區

南部科學園區【50】自 85 年開始開發,一、二期已開發面積計 1,038 公 頃, 89 年起又擴建高雄園區 570 公頃,94 年 5 月復核定高雄生物科技園區 8.3 公頃。

一、台南園區

面積共1,038 公頃,分為一、二期,總開發經費為 591.77 億元。二 期基地400 公頃之土地開發預定時程係自 91 年至 99 年,目前主要進行 土地開發及排水等工程,開發情形皆按既定計畫執行,第一期及第二期 至94 年底止,已核准高科技廠商 141 家入區營運。

二、高雄園區

(33)

面積570 公頃,分為一、二期依序開發,其中第一期開發面積為 360 公頃,第二期為210 公頃,開發期程為 90 年 7 月至 99 年 6 月,開發經 費為243.4 億元,完成開發後可供出租工業用地面積為 188 公頃,至 94 年底止,已核准高科技廠商37 家入區營運。

三、高雄生物科技園區

面積 8.3 公頃,94 年 1 月 20 日經行政院函覆原則同意籌設,並於 94 年度編列 0.3 億元進行園區定位、必要設施、市場性、財務可行性、

開發及營運管理構想等詳細規劃。預計於94 年 12 月報院核定後,據以 執行後續設計與開發作業。

表2.6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年營業額統計表

年別 入區家數 年營業額(新台幣億元)

87 2 1.1

88 5 15.9

89 13 247.3

90 23 501.8

91 33 1,031.0

92 50 1,553.2

93 65 2,594.3

94 91 3,527.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4.3 中部科學園區

一、計畫緣起

中部科學園區【51】之計畫緣起係政府為提供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優 質環境、促進中部產業升級,特審慎選擇條件優良、適當規模之核心園 區園址設置中科,俾與竹科及南科架構成綠色矽島北、中、南發展核心,

結合將來各核心園區鄰近之衛星園區,形成各具特色之「高科技產業聚 落」。

91 年 4 月 24 日中科遴選委員會宣佈:「決定推薦雲林縣虎尾基地及

(34)

台中縣市交界處基地共兩處,優先作為設置中科之核心園區用地….」,

行政院並於91 年 9 月 23 日核定中科籌設計畫書在案。

由於廠商投資熱烈,台中園區內幾個重要大廠亦有擴建需求,台中 園區土地供不應求,且一、二期園區周邊用地恐無法及時配合取得,為 持續提供高科技產業發展之用地與服務設施,延續產業發展之榮景,故 以台中縣后里鄉台糖所屬后里農場、七星農場及其周邊土地,作為中科 三期擴建發展區-后里園區,該園區后里農場及七星農場籌設計畫分別 於業於94 年 6 月及 95 年 1 月奉行政院核定。

二、開發現況 (一) 台中園區

面積共1,038公頃,分為一、二期413公頃(一期331公頃、二期 82公頃),92年7月起開放廠商進駐建廠並同步辦理園區公共工程建 設。至95年6月底,已核准79家廠商申請進駐,投資額1.5兆元,其 中已營運12家、動工興建中26家,94年營業額即達608.91億元,園 區從業員工人數逾7,500人,預計95年營業額可達1,200億元,96年營 業額達2,400億元。

(二) 虎尾園區

面積97公頃,93年12月起開放廠商建廠並同步辦理區內公共工 程建設。至94年12月底,已核准3家廠商申請進駐,1家廠商動工興 建中,預定於95年5月開始營運。

(三) 后里園區

面積255公頃(后里農場部分134公頃、七星農場部分112公頃、

聯絡道路9公頃),后里農場及七星農場籌設計畫分別於94年6月及95 年1月奉行政院核定,刻正辦理實質計畫審議及規劃設計作業,並於 95年3月起廠商已進駐建廠,園區並同步進行區內公共工程建設。截 至95年6月底,已核准5家廠商進駐。

(35)

表2.7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歷年入區廠商家數及營業績效統計表

年度 廠商家數 投資額(億

元) 員工人數

營運廠 商家

營業額(億 元)

勞動生產 力(萬元/

人)

92 36 4,256 -- -- -- --

93 63 7,655 1,724 1 0.55 3.2 94 77 13,228 7,497 6 608.91 812.2

95.03 77 15,766 8,785 10 229.80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產業引進策略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於籌設階段,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即委託學術單 位分別於民國89 年 6 月及 90 年 6 月完成「中部區域科技產業環境資源 潛力之研究」及「設置中部科學園區可行性研究」,相關研究針對中部地 區產業及高科技廠商投資意願等,已予初步分析。而考量我國科學工業 之產業發展趨勢及台中地區之既有產業發展特性,為以機械設備及金屬 製品製造為主之技術密集工業型態,故建議中部科學工業園區之產業引 進及未來發展,可以光電及通訊、精密機械及航太產業為發展主軸,以 促進地方產業之升級與整合,並因應未來產業發展之趨勢。在產業引進 方面所考量的原則包括:

(一) 與全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充分結合。

(二) 以扶持新興策略性產業為考量。

(三) 能發揮與既有產業之水平及上下游之整合功能。

(四) 能與核心園區用地規模與計畫配合之產業。

(五) 能與核心園區重點發展產業分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者。

(六) 能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提高規模經濟效益者。

(36)

基於上述產業引進策略及產業發展趨勢,目前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引 進之產業類別主要為:積體電路、電腦及週邊設備、光電、通訊、精密 機械、生物技術等產業及研究創新育成中心,其中光電產業已明顯產生 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光電產業群聚情形如圖2.2。

圖2.2 台中園區光電產業群聚圖 資料來源:【51】

四、台中園區發展沿革整理如表2.8【51】。

表2.8 中部科學園區發展沿革表

日 期 重 要 事 件

89/06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完成「設置中部科學園區可行性研究」。

90/05/02 國科會成立「中科基地遴選委員會」及專案工作小組積極籌 備遴選相關事宜。

90/08/03 國科會召開初選會議結論:台中縣大雅、台中市、彰化縣二 林、雲林縣虎尾及南投縣埔里等五處基地進入決選。

90/09/23

90.09.23~90.09.24 國科會召開中部基地遴選委員會五處決 選基地實地踏勘及決選會議通過以台中縣市基地及雲林基地 為核心園區開發。

(37)

表2.8 中部科學園區發展沿革表(續)

日 期 重 要 事 件

91/02/01 台中縣、市首長簽署縣市合作推動協議書由縣市首長簽訂整 體開發合作計畫書,以利整體中科設置推動計畫。

91/05/08

行政院經建會原則通過科學園區設置於台中縣、市政府共同 推薦之大雅基地與林厝農場,並列入行政院六年重大國家發 展計畫中。

91/09/23 行政院核定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整體籌計畫。

91/10/16 中部科學園區開發籌備處掛牌成立典禮於台中都會公園舉 行,邀請陳總統蒞臨主持,正式運作後續實質開發事宜。

92/06/02 台中縣部份土地協議價購會議(大雅鄉橫山村活動中心) 。 92/06/06 台中市部份土地協議價購會議(台中市永安國民小學永安

館) 。

92/06/12 內政部都委會審議通過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都市計畫變更案。

92/06/17 環保署第108 次審查大會審查「台中基地環境影響評估說明 書」,本案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92/06/19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大會審議開發計畫與細部計畫案。

92/06/24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561 次大會確認「變更台中市都市 計畫(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案」。

92/07/01 內政部(台內營字第 0920087745 號)核定「變更台中市都市計 畫(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案」。

92/07/03 台中市政府(府工都字第 0920100478 號)公告實施「變更台中 市都市計畫(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案」。

92/07/04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農授水保字第 0921842248 號)核定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台中市部份)開發計畫水土保 持計畫」核定本。

92/07/09 台中市政府(府工都字第 0920103207 號)公告「擬定台中市都 市計畫(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細部計畫案」。

(38)

表2.8 中部科學園區發展沿革表(續)

日 期 重 要 事 件

92/07/25 內政部營建署許可「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台中縣轄 區)開發計畫及細部計畫」案。

92/07/28 中部科學園區及友達光電台中廠於中科基地舉行聯合動土典 禮。

92/09/08 台中市部份內政部核准徵收。

92/09/08 台中縣部份內政部核准徵收。

92/12/30 中科台中基地南北向主要道路及管線工程動土典禮,正式宣 布中部科學園區基礎工程展開。

93/01/02 中科警察隊完成進駐事宜,正式展開警勤安全巡視業務,以 維護園區治安。

93/01/30 行政院經建會原則同意中科二期擴建計劃。

93/04/08 茂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動土典禮。

93/04/13 內政部都委會審議通過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變更都市計畫 案。

93/04/20 台灣日東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動土典禮。

93/06/01 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動土典禮。

93/10/27 友達光電取得營利登記,正式營運。

94/08/31 園區營業額達243 億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是在探討產業特性與企業策略 之間關係時,常使用的觀念。 其觀點始見於組織經濟學理論,學者 Commons 曾提出了「限制因子」(limited factor)的觀念,並將其應用於經濟體系中之管 理及談判的運作。 其後 Barnard 將其應用於管理決策理論上,認為決策所需 的分析工作,就是尋找「策略因子」(Strategic factor)、策略變數(Strategic Variable)、或是關鍵變數(Key Variable)等等。 隨著眾多學者競相投入此領域 的研究後,名稱漸趨一致。 此外,Tillet 更將策略因子的觀念應用在動態組 織系統理論中,認為一個組織中所擁有最多的資源,就是關鍵性資源。 而策

(39)

略的意義,就是維持且善用擁有最多資源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同時避免本身 因欠缺某些資源所造成的競爭劣勢。

2.3.1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對於「關鍵成功因素」的解釋與定義,目前各家學者說法不一,但實質 上卻有著近似的策略涵意。 茲將其各個學者針對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整理,

並綜合說明如表2.9。

表2.9 關鍵成功因素定義表

學者 時間 定義

Daniel 1961 一個公司欸了成功必須做的特別好 的種要工作。

Rockart 1979

管 理 階 層 必 須 時 時 注 意 的 某 些 活 動,執行優越可以確定企業組織會 有成功的競爭表現。

Aaker 1984

指一門產業最重要的競爭能力或競 爭資產;成功的業者所擁有的優勢 必 需 為 產 業 關 鍵 成 功 因 素 中 的 優 勢,不成功的業者則通常缺乏關鍵 成 功 因 素 中 的 某 一 個 或 某 幾 個 因 素。

大前研一 1985 將企業資源投入特定的領域中以取 得競爭要素。

Hofer & Shendel 1987

企業經由其活動領域與所能掌握之 資源,發展出之獨特優勢,所能掌 握的資源就是關鍵成功因素。 而此 關鍵成功因素是管理中重要的控制 變項,能影響企業在產業中的競爭 地位。

Byars 1987 企業如何良好運作才能在產業中獲 得成功的要素。

Thomas 1988 某些被認為對組織策略成功有重大 影響的變數。

吳思華 1988 在特定產業內,成功與他人競爭,

必須具備的技術獲資產。

吳青松 1992

關鍵成功因素是企業經營成功必須 掌握的主要範疇,有助於引到企業 制定有效的策略規劃與執行程序,

並廣泛地運用於高階決策資訊系統

(40)

表2.9 關鍵成功因素定義表(續)

學者 時間 定義

孟德芸 1988

關鍵成功因素是指產業環境、產業 內性互動下所產生之產業獨特競爭 條件。

黃營杉 1994

關鍵成功因素是指產業最重要的競 爭能力獲資產。 廠商唯有掌握祝產 業的關鍵成功因素,才能建立持久 性競爭優勢。

陳南州 1999

乃為使企業能在產業中取得競爭優 勢增加事業績效所須具備的競爭條 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定義得知,關鍵成功因素具影響企業在產業中之競爭優勢,亦為 進行產業分析應予優先考量之要項,同時對企業而言,如何掌握重要之關鍵 成功因素,必是企業經營策略之重點。

2.3.2 關鍵成功因素的確認

學者Hofer & Schendel 【36】認為確認關鍵成功因素,可依下列步驟進 行之:

(一) 確認該產業與競爭環境有關的因素。

(二) 每一個因素依其相對的重要性賦予權數。

(三) 企業對自身在該產業中的競爭力,依照第1項的每個因素做自我評 分。

(四) 計算每一個因素的加權分數並加總。

(五) 最後針對加總後的分數與企業自身在市場的實際佔有率進行比 對,判斷結果之合理性。

此外,日本知名企業家大前研一【1】在「策略家的智慧」書中也指出了 兩種可以運用來確認關鍵成功因素的方法:

一、市場剖析法

將整個市場以產品與顧客群兩個構面加以解剖成各個區隔市場,並

(41)

確定各個區隔市場具備的策略重要性,然後為其中的關鍵性區隔市場發 展出產品與市場策略,接著再分配執行策略的職責,並得知所需投入的 資源。最後依照公司可運用的資源來決定各個區隔市場的優先順序。

二、比較法

先找出成功公司和失敗公司之間的差異處,接著分析探討其中的原 因。 為了避免企業經營的摸索調適,策略家必須詳細檢視整個營運的每 一環節,並將結果依照性質分組,接著再把每一組的關鍵因素劃出。

另外,Leidecker & Bruno【39】也提出確認關鍵成功因素的八種分析技 術,茲將其整理如表2.10。

表2.10 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技術表 方式 探討重

心 資料來源 優點 缺點

環境分析 總體

1. 環境掃瞄 2. 經濟模型 3. 社會政治顧

問服務

1. 未來導向 2. 超 越 公 司 或 產

業的總體導向 3. 可與機會/威脅

評估連結

1. 應 用 至 特定產業 有困難 2. 結 果 可

能無法結 合使用在

今 日

KSFs 上

產 業 結 構 分 析

產 業 總 體

1. 多種產業結 構架構

1. 焦 點 在 於 產 業 的結構,使用者 瞭 解 產 業 結 構 單 元 間 的 關 係 可 驅 動 較 多 總 體層次的焦點

1. 傑 出 的

產 業

KSFs 可 能在決定 公 司 特 定 KSFs 上,不適 用

產 業/事業專 家

產 業 個 體

1. 產業專家 2. 財務分析 3. 產業中熟悉

公司的局外 人

4. 產業內知識 豐富的內行 人

1. 可 獲 得 累 積 的 智慧

2. 可 獲 得 一 些 客 觀 資 料 中 無 法 獲 得 的 主 觀 資 料

1. 缺 乏 客 觀的資料 經常導致 實 證/ 驗 證的疑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9),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04), “The Rol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in Customer

Kanet (1991), “The Leitstand – A New Tool for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Vol.. Kadipasaolu (1998),

Tan et al, (1998),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ier perfor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 Management , 34(2) , pp. Frankel,(

Y., (1997), “Resource recovery of sludge as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 a future trend in slu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J.,

“Examining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16(2),p91-112 (1999).

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mplication for Purchasing and Logistics Strate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3. “Quantifying

Y., (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and Baroudi,

Cooper, J.C., “Logistics Strategies for Global Busin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