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一、有關後續研究部份,應可在理論模式外,尋找另外的預測因子,以延伸計劃 行為理論,擴展並建構更完整的架構來探討降低環境衝擊行為意圖或行為,

俾便能對日後在LNT無痕山林實務培訓課程上及生態環境保育推廣能更深入

瞭解其重要影響因素。回顧過去有關無痕山林運動、環境保育行為文獻,可 以發現有許多可能影響降低環境衝擊行為意圖的外生變數,例如:王素芬、

殷秀菁 (2012)所提環境視覺;鄭佳昆等人 (2014)及Shang and Bishop (2000) 環境敏感度等。研究者利用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架構中,以上這些 變數影響均可考慮在未來納入考量,作為修正和強化理論之效用。

二、另外本研究資料分析過程中,對LNT實務環境知識所進行測量模式之信度及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因α值及適配度指標修正M.I.刪減達5題(原始題項23 題,分七個構面),顯示引用之既有文獻量表有重新編製或修正題目之需要,

未來研究方面,應可將本研究引用之原始文獻量表題項內容,在LNT七大準 則架構下,重新發展命題,建構更為精確的評量標準,以符合國內LNT推行 環境知識實際運用之適用性。

三、經驗豐富的資深登山健行者、登山團體組織的核心人物領隊及嚮導、高山協 作員與政府管理部門之主要管理人員及環境教育負責人,在本研究中屬於決 策及執行者角色,若未來能採用質性方式、深度訪談等進行從事降低環境衝 擊行為意圖研究,或許能發展解釋力更適當之模型。

四、雖然國際間施行之LNT無痕山林運動的概念,其最初發展時期即以登山健行 與露營活動為主要對象來進行探討,且本研究也以上列登山健行者為主要探 討依據,綜觀登山健行活動已成為台灣地區十分普遍及風行之戶外遊憩活 動,然而,如溯溪、攀岩、浮潛、獨木舟等,近年來也成為新興的戶外遊憩 活動,在往後的發展上應將這些戶外活動納入在LNT內,因此,建議後續相 關研究可以不同戶外遊憩活動使用者為對象,進一步檢視LNT無痕山林運動 七大行為準則之適用性與周延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一)期刊論文

王國川 (1997)。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信、效度評估-以青少年搭機車帶安 全帽之研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95-121。

王鑫 (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素芬、殷秀菁 (2012)。無痕山林之環境識覺與遊客行為研究-以不同步道類型 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1),61-77。

田文政 (1992)。登山健行適應行為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吳清山 (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

吳崇旗 (2011)。無痕山林宣導方案之執行與成效。大專體育學刊,13(1),32-43。

吳崇旗、陳郁璿 (2010)。兩天一夜無痕山林(LNT)種子教師訓練課程對環境態度 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3),22-35。

吳崇旗、林菽嫻 (2012)。無痕山林通識課程對大學生之影響研究。休閒觀光與 運動健康學報,2(2),69-79。

吳崇旗、王偉琴、周靈山 (2009)。建構以無痕山林準則為架構之戶外環境行為 量表。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1),14-27。

吳崇旗、林芊穎、王偉琴 (2014)。無痕山林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知識 與態度之成效。休閒與社會研究,9,69-90。

吳水丕、林建廷 (2013)。登山健行之休閒效益及步態分析:以加里山為例。工 作與休閒學刊,4(1),69-78。

吳忠宏、范莉雯、蘇珮玲 (2003)。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

環境與管理研究,4(1),1-28。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 (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 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

李思屏、林晏州 (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 自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15-36。

李永祥、余宗龍 (2014)。計畫行為理論對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之影響因素。

大專體育學刊,16(1),45-58。

李能慧、古東源、吳桂森、余泰魁 (2004)。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

管理學報,21(1),131-151。

汪靜明 (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刋,43,11-34。

林朝欽 (1987)。遊樂活動對環境之影響與其因應措施。台灣林業,13(6),33-37。

邱天佑、池文海 (2012)。生態旅遊行為決定因素之研究。行銷評論,9(2),

203-222。

侯錦雄 (1996)。觀光區的重生-永續經營的更新計畫。戶外遊憩研究,9(4),51-62。

胡子陵、朱麗香 (2010)。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對環境保護行為

影響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10,21-40。

高明瑞、洪振超、黃啟誠 (2003),生態旅遊行為模式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2),

23-48。

原友蘭 (2011)。反思無痕山林:低衝擊遊憩行為的解讀與知識。林業研究專訊,

18(2),59-62。

原友蘭 (2013)。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於森林遊憩教育課程設計。中華林學季刊,

46(4),471-484。

原友蘭、劉吉川 (2012)。登山者低衝擊行為實務知識之評估研究。林業研究季 刊,34(2),133-150。

洪大用 (2006)。環境關心的測量:NEP量表在中國的應用評估。中國學者期刊電 子出版社(社會),26,71-92。

徐茂洲、潘豐泉、黃茜梅 (2010)。綠島水域運動觀光客之行為研究--計畫行為理 論驗證。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 (2),85-107。

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 (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 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劃,37(4),

393-431。

許世璋 (2003)。大學環境教育介入研究-著重於環境行動、內控觀、與環境責 任感的成效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39-172。

張子超 (1995)。環境教師對新環境典範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9,37-45。

張仁和、陳淑萍、陳柏融、黃柏僩、林子堯、趙軒甫 (2013)。中文版「環境關 懷量表」之分析。測驗學刊,60(1),211-237。

莊安華 (2007)。國家公園快手布局LNT。國家公園,6,18-47。

曹勝雄、孫君儀 (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靳知勤 (1994a)。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21,47-59。

靳知勤 (1994b)。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

環境教育季刊,23,31-39。

靳知勤 (1994c)。國民中學師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係之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2,143-158。

楊坤芳 (2011)。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1,

162-171。

楊文燦、鄭琦玉 (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 究,8(2),109-132。

楊明獻、林明瑞 (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環保認 知、環保態度及環保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2006。

楊重信、林映辰 (2010)。民眾價值與認知對於抗溫室效應行為之影響-臺北都會 區之實證。都市與計劃,37 (1),13-45。

鄭淞仁、何小曼 (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價值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昆蟲 與環境」教學活動為例。環境教育學刊,11,39-57。

鄭佳昆、蘇玲玉、周紓帆 (2014)。地方依附、使用經驗與環境敏感度對環境衝 擊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27(2),93-118。

歐聖榮、蕭芸殷 (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歐陽宇、陳妤甄 (2013)。旅遊消費者環境知識、新環境典範態度及環境行為之 研究-以四重溪溫泉地區為例。嘉南學報,39,420-433。

歐陽宇、陳煥婷、陳佳欣 (2012)。溫泉區生態旅遊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 究-以國小教師為例。嘉南學報,38,385-399。

蔡長清、高淑娟 (2011)。觀光工廠遊客之涉入程度、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 為控制與旅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高雄橋頭糖廠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

6(2),255-274。

盧莉茹 (2006)。美國國家公園之誕生的醞釀:試探美國早期自然史書寫中的國 族建構與環境關懷傳統。 Languages, Literar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103-120.

戴友榆、王慶堂、高紹源、李明儒 (2012)。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水域遊憩活動 行為之探討-以澎湖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1),33-58。

魏鈺玲、曾治乾、黃偵貞、莊博閔、葉國樑 (2011)。臺北縣某綠色學校國小高 年級學童環境行為之調查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1,39-54。

蘇宏仁 (1999)。國小在職教師對於環境行為的認知、技能及表現之探討。新竹 師院學報,12,369-380。

(二)圖書

田青、劉豐譯 (2002)。21世紀的環境教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交通部觀光局 (2012)。中華民國101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吳明隆 (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聰明 (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

邱皓政 (2003)。結構方程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

施淑芳 (2001)。新森活主張。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陳維霖 (2000)。登山學。臺北巿:國家出版社。

張紹勳 (2001)。研究方法。滄海書局,台北。

黃俊英 (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芳銘 (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芳銘 (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南出版社,台北。

楊冠政 (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 (1998)。環境教育(再版),臺北:明文書局。

(三)研討會論文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協會 (2006)。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系列發展推動計畫第二期中 報告書。台北:林務局。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 (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 架構之規劃報告。國科會專案計畫(NCS76-0111-S002-11)。

吳忠宏 (2001)。觀賞特定環境之遊客守則研議,第一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論 文集。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編(頁39-51)。台北:教育部。

吳鵬兆、張子超 (2001)。偏遠地區高中學生環境行為研究-以花蓮縣玉里高中為 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頁281-286)。

台北:教育部。

李明宗 (1992)。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休閑、觀光、遊憩論文集。

汪中和 (2013)。全球氣候變遷趨勢中的生存之道。專題講座,台東縣。

林澔貞、郭育任 (2009)。台灣無痕山林運動推展經驗與執行結果。2009無痕山 林暨環境衝擊研討會論文集,83-122。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周儒 (1983)。環境教育原理在水資源相關環境教育上之應用。愛護水資源及水 庫安全推廣教育檢討會總報告,頁41-50。經濟部,台北。

周儒 (2012)。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規劃與管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規劃暨營運管 理實務班授課講義,11-43頁。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人員訓練所。

徐宜歆 (2008)。無痕山林教育宣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郭育任 (2005)。Leave No Trace 的生態永續理念與實務。九十四年度國家步道 研討會論文集,19-32。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郭育任 (2006)。台灣國家步道環境優化推動發展計畫。無痕山林—九十五年度 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論文集,54-49。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郭育任 (2006)。台灣國家步道環境優化推動發展計畫。無痕山林—九十五年度 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論文集,54-49。臺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