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在人口統計特徵部分,本研究的登山健行者樣本具有以男性為主之青壯年,

大多數具有大學至研究所之學歷,登山活動年資以0~9年且有參加各類型登山社 團者佔多數,而嘉明湖國家步道登山健行為第1次參加者居多。

在研究變項關係部分,相關研究結果分別討論如下:

一、環境知識對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影響

H1:LNT實務環境知識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態度有顯著的影 響,此結果和Jones et al. (2003); Marion and Reid (2007)及吳崇旗等人 (2014)研究透過無痕山林準則瞭解,能夠增進登山健行者的正向環境 態度的結果相同。

H3:LNT實務環境知識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主觀規範有顯著

的影響,此結果和Vattichat (2001)研究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的行為及意 象;Chen and Peng (2012)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綠色環保飯店的旅 遊者住宿行為上,均實證環境知識對主觀規範有顯著的影響之結果相 仿。

H4:LNT實務環境知識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知覺行為控制有 顯著的影響,此結果和郭彰仁等人 (2010)以臺灣南部進行都市與非都 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及Chen and Peng (2012)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綠色環保飯店的旅遊者住宿行為上,

均實證環境知識對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的影響之結果相似。

H2:LNT實務環境知識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行為意圖無顯著

的影響,雖然大部分文獻高明瑞等人 (2003);鄒東明 (2002)及Chen and Peng (2012)等研究結果顯示環境知識會顯著影響行為意圖,傳統 的環境行為變項也認為透過環境知識的教導,即可改變個人的行為。

當人們獲得較多環境的相關知識時,可導致形成適當的環境態度,也 因此會願意去表現出正向的環境行為 (Hungerford & Volk, 1990)。然 而本研究假說未獲得支持的原因,推論(1)除了樣本選擇以嘉明湖國家 步道上從事登山健行之客群為特定活動屬性外;(2)問卷發放方式以立 意抽樣施行,其估計正確性容易受到樣本特徵變異程度影響;(3)另參 考我國過去環境知識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圖之文獻,發現其研究對象大

部分皆以國中小或大學之在校生為範圍 (鄒東明,2002;陳思利,

2002;靳知勤,1994b),而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依據人口統計變數顯 示29歲以下只佔15%(19歲以下更只佔0.4%),在學學生族群比例較低,

亦可能是原因之一。除上所述外,探究其他原因應是(1)台灣的LNT無 痕山林運動遲至2006年才成立並開始推動,但成效並不如預期,探究 其因,除一般民眾大多不了解這些觀念(尤以青壯年、登山年資短者為 多數)外、政府部門未全力持續推行、該環境知識未納入學校環境教育 一環等皆是主要原因之一。過往LNT知識之傳播大多由大學相關科系 或登山社團自主辦理或以各政府主管機關配合專業協會舉辦短期訓練 為主,教育及訓練活動並不普遍且參與人數受限(須付費)無法全面推 廣;(2)登山健行者現具備的環境知識大多為與登山技巧、求生技能相 關的知識,對於屬高山(高海拔)環境保育方面的知識顯得較陌生或因 錯誤觀念積非成是等,因此在行為意圖上會受到上述的因素所影響而 做出違反生態環境保育之作為;(3)營利型登山團體密集開辦免揹公 糧、睡袋、帳篷等食宿用品之高山健行活動,讓原本屬於攀登有專業 程度級別限制的高山活動成為郊山化踏青,此讓未具專門化知識、技 能及登山裝備的一般民眾趨之若鶩;(4)當活動過程中產生影響個人行 動不便時,為了自身方便考量,則個人行為將違背應有認知而做出傷 害生態環境保育之行為。由上陳述推論,登山健行者現具有之環境知 識在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登山健行活動行為意圖上將無法產生期望效 果。

二、環境關切對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影響

H5:環境關切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態度有顯著的影響,此結 果和Thompson and Gasteiger (1995)研究大學生能源保護態度;Chen and Peng (2012)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綠色環保飯店的旅遊者住宿 行為上及Nilsson and Kuller (2000)於旅遊行為和環境關切研究中,均實 證態度對環境關切有顯著的影響。

H7:環境關切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主觀規範有顯著的影響,

此結果和陳素琴與李明聰 (2007)、邱天佑 (2010)以計劃行為理論研究 生態旅遊者行為之決定因素中,均發現遊客之高度環境關切,直接正 向影響主觀規範的結果相仿。

H8:環境關切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的影 響,此結果和陳素琴與李明聰 (2007)、邱天佑 (2010)以計劃行為理論 研究生態旅遊者行為之決定因素中,均發現遊客之高度環境關切,直 接正向影響知覺行為控制的結果相似。

H6:環境關切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行為意圖無顯著的影響,

雖然大部分文獻Bamberg (2003);Kaiser et al. (1999)及Pradeep (2012) 等研究結果顯示環境關切會顯著影響行為意圖,然而本研究假說未獲

得支持,探究其原因應是(1)由於環境變遷日益嚴重,尤以2009 年8 月 莫拉克風災過後,本區域環境地形地貌改變相當嚴重,迴異於一般演 替的特殊性及快速變化往往出乎來此區域活動者既有之環境關切理解 之知能;(2)當活動過程中產生對人身安全的影響因素時,儘管登山健 行者普遍具有高度的環境關切意識,但登山健行活動行為可能會因為 現實各種安全或便利等因素考量,以致無法產生期望效果。

三、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關係

H10:主觀規範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行為意圖有顯著的影響,

此結果和Bamberg (2003)探討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戴友榆等人 (2012) 以TPB探討澎湖水域活動參與者意向研究中,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有 顯著預測能力結果相符。

H9:態度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行為意圖無顯著的影響,此與 張雅雯 (2009)生態旅遊地遊客綠色認知、環境態度與重遊行為意圖之 研究;楊重信與林映辰 (2010)於民眾價值與認知於對抗溫室效應行為 之影響研究以及Icek, Nicholas, Sana and Nicole (2011)以計劃行為理論 中資訊準確性的作用對知識和行為的預測,其研究結果均相似。推論 應為:登山健行較一般生態旅遊在環境上更具特殊性,且影響因素也 較廣泛(例如:地形、氣候、交通、安全等),加上本區域屬高海拔,

為環境影響因素更嚴苛之旅遊地區,因此登山健行者雖然知道要採行 對環境無害之行為,但因受現實環境差異性之影響,因此改變了個人 願意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行為意圖。

H11:知覺行為控制對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衝擊之行為意圖無顯著的影 響,此與邱天佑 (2010)以計劃行為理論研究生態旅遊者行為之決定因 素;李能慧等人 (2004)以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研究及 Flannery and May (2000)環境倫理決策在美國金屬精密加工產業的研 究上,其研究結果均相似。推論應為:依據Fishbein and Ajzen (1975) 原先的理性行為理論來說,則個人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登山健行活動 之行為意圖應該很高,也因此可能實際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登山健行 活動;然而登山健行者之行為決策往往牽涉到「登山技能的掌握」、

「場所便利性」、「天氣狀況」與「社會支持」的因素,亦即在缺乏 登山技能、場所可及性、社會支持與天候狀況無法配合的情形下,儘 管有正面的態度與主觀規範,個人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登山健行活動 行為可能還是無法產生;這就是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它不只會影 響意圖,也有可能直接影響行為 (Ajzen, 2007; Hagger, Chatzisarantis &

Bidd1e, 2002)。

四、環境知識與環境關切會透過主觀規範會對行為意圖造成間接影響效果,此與 Chen and Peng (2012)、邱天佑 (2010)及Bamberg (2003)的研究結果均相似,

而環境知識的影響效果大於環境關切則說明欲降低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

衝擊行為意圖應先著重在環境知識推廣方面。

就整體模式綜合研究結論而言,登山健行者的環境知識與對環境關切程度雖 然能增加其願意從事降低環境衝擊的態度及減少執行時的阻力,然而朋友、親人 及團體組織成員的意見及力量,才是登山健行者提升LNT無痕山林運動環境知識 與生態環境保育關切程度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亦是改變登山健行者從事降低環境 衝擊行為意圖的最大動力。實務上若能從環境知識教育與LNT無痕山林運動培訓 著手,其降低環境衝擊行為意圖影響效果將大於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育關切的程 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