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方向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95-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後續研究方向

本研究因人力及時間的限制,僅針對苗栗縣國中之學生進行研究,但 休閒活動的參與受環境影響頗深,故建議後續研究如下:

1、建議後續研究能調查其他縣市相同族群,積極評估城鄉差距,作台灣 地區整體性之比較研究以瞭解影響其參與休閒活動因素有無差異,完 整性研究之結果對於休閒教育將是一個重要的依據與助益。

2、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是一種複雜的行為,建議後續研究以調查高中職一 年級族群之休閒行為意圖,以探討面對基本學力測驗壓力下的九年級 生與高中職一年級生的情形,分析面對基本學力測驗壓力下的族群與 已稍緩升學壓力後,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行為意圖之差異性。

3、高俊雄(2002)在休閒參與理論模式中所提出,在參與休閒的過程中,

個人會有主觀感受的體驗,進而對他個人的身心產生正面、負面或中 性的影響,而這些主觀認知會回饋再影響他對休閒的認知,以及他參

與休閒的動機、期望與偏好。故建議後續研究在從事相關研究時,應 將休閒參與體驗納入研究變項中,(例如:學校教育中既定的活動-校 外參觀、隔宿露營或職業試探活動),進一步瞭解休閒體驗對參與意圖 影響情形,以期得到更為完整之結果。

4、由刪減變項求得高適配度所得到之修正模式,是否能真正代表一有效 解釋意義之模式,或只是一種數值意義模式,本研究建議藉由固定變 項,與參數模擬來探討。

參考文獻

1. 吳青山,「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書局,2006。

2.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

3. 郭靜晃,「發展心理學」,楊智文化,台北,1996。

4. 李茂興、余伯泉譯,「社會心理學」楊智文化,台北 1995。

5.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1998。

6. 向 陽 公 益 基 金 會 , 青 少 年 痛 苦 指 數 調 查 2004 年 9 月 22 日 , 取 自 http://www.tosun.org.tw/網頁,向陽公益基金會。

7. WHO 網頁,http://www.who.int/e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

8. 黃芳銘,劉和然,「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調查之研究」,中正大學主辦之中輟 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嘉義2005。

9. Zuckerman, M. , and Eysenck, S. , and Eysenck, H.J.“Sensation seeking in England and America: cross-cultural, age, and sex comparison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46, pp. 139-149,1978.

10. 黃立賢,「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 士論文,高雄,1996。

11. 楊敏玲,「「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測驗與輔導,第137 期,

第2830-2833 頁,1996。

12. 鄭雅蓉,「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 系碩士論文,2001。

13. 謝明容,「大學生科系選擇、休閒選擇及其重要性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4. Collingwood, T.R., and Engelsgerd, M. “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tion, Vol. 48,No. 6, pp.

23-77,1977.

15.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 In Kuhl, J.and Beckmann, J.(Eds),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1985.

16. Ajzen, I.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Dorsey press. 1988.

17. Ajzen,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50, pp. 179-211, 1991a.

18. Ajzen, I. and Driver, B.L. “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Leisure Sciences, Vol. 13, pp. 185-204, 1991.

19. Ajzen, I. ,and Driver, B.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 24, pp. 207-224, 1992.

20. 高樹蕃,「:人與休閒:遊憩哲學」,戶外遊憩研究,第2 期,第 2 卷,第 1-12 頁,

1971。

21. Dumaedier. Leisure:Theory and Policy .N.Y.:Wiley.Ma- clean, 1974.

22. 郭文聰,「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2。

23. Kelly, J.R .Leisure .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 –Hall, 1982.

24. Kelly, J. R. Leisure(2nd ed.), NJ: Prentice-Hall. Inc. ,1990.

25. Kelly, J. A revised paradign of leisure choice, Leisure Sciences, Vol. 1, No. 4,pp.

345-363, 1978.

26. Godbey, G Leisure in your life.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1980.

27. 中華休閒品質文化策進會,1995

28. 許雅琛,「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文,1992。

29. 余嬪,「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第 103-109 頁,1998。

30. 黃瓊妙,「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 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1. 郭靜晃等人,台灣少年媒體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刊,第 9 期, 2000。

32. 范靖惠,「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33. 王淑女,「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第27 期,105-123 頁,

1995。

34. Iso-Ahola, S. E. .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1980.

35. 王南昭,「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6. 康書華,「大學生對國家公園前往意願之研究─以理性行動和計劃性行為理論為應 用」,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37. Peter, J.P. and Olson, J.C. Consumer Behavior“Marketing Strategy Perspectives,

pp.222-223. Homewood, Illinois:Richard D". Irwin Inc., 1987.

38. Notani, A.S.“Modera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predictivenes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Vol.7,No3, pp.247-271, 1998.

39. 尤嫣嫣,「大學生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行為意圖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論文,1992。

40. 蔡佳伶,「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

41. 魏米秀,「某工專夜間部吸煙男生之戒菸意向、戒菸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42. 林輔瑾,「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之應」,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43. 徐蓓蒂,「五專學生每日飲用牛奶意圖及行為之研究─以醒吾商專學生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44. 趙信賓,「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 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45. 陳淑鳳,「電子化政府下國稅稽徵人員資訊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6. 賴蕙君,「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 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碩士論文,2000。

47. Gatch, C.L. and Kendzierski, D..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Vol. 61,No.1, pp. 100-102.

1990.

48. Dzewaltowski, D.A., Noble, J.M., and Shaw, J.M.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versus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Vol. 12,No. 4,pp. 338-405, 1990.

49. Godin, G, Valois, P., Jobin, J., and Ross, A. ,“ Prediction of intention to exercise of individuals who suffered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47, pp. 762-772, 1991.

50. Theodorakis, Y.“Prediction of athletic participationa test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Perceptual and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Sport Psychologist, Vol. 8, pp.

149-165, 1994.

51. Godin, G. , “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Overview of findings, emerging research problems usefulness for exercise promotion."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Vol. 5,No. 2, pp. 141-157 , 1993.

52. Godin, G. , Social-Cognitive models. In R.K. Dishman (Ed.). Advance in exercise adherence .pp. 113-13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4a..

53. Mummery, W.K. The utilit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for predicting and understanding training behavior in adolescent competitive swimmer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uib. University Alberta, 1994.

54. Suzanne, C., Jeanne, G., & Willam, H. 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fith and eight graders. Preventive Medicine, Vol. 25, pp. 506-513, 1996.

55. Carvajal, S.C., Photiades, J.R., Evans, R.I., and Nash, S.G. ,“Relating 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to the role of acculturation in substance use among Latino adolescent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7,No. 18,pp. 1671-1628, 1997.

56. Hanson, A. Lifelong learning. In A. C. Tuijnman(ed).,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training. Oxford, Pergamon,1997.

57. Hill, A.J., Amyot, E., Dery, D., & Godin, G.“Predicting the stage of smoking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Vol. 21,pp. 107-115, 1997.

58. Nguyet, N. M., Beland, F., and Otis, J., “Is the intention to quit smoking influenced by other heart-healthy lifestyle habits in 30- to 60- year-old men?"Addictive Behavior, Vol. 23,No. 1, pp. 23-30, 1998.

59. 苗栗縣教育局網頁,“http://.miaoli.gov.tw/” 苗栗縣教育局,2007。

60. 邱皓政,「態度測量與心理測驗發展與檢驗的新趨勢-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應用」。世新大學學報,第 7 期,第 61-95 頁,1997。

61. 邱皓政,「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 例解析」,台北:五南,2000。

62. 邱皓政,「心理測驗的效度衡鑑:從傳統策略到結構方程模式取向」。2005 年 12 月15 日,取自 http://hawjeng.idv.tw/,2004。

63. 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2006。

64. Hardesty, D. M., and Bearden, W. O.“The use of expert judges in scal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face validity of measures of unobservable construc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Vol. 57,pp. 98-107, 2004.

65. 吳明隆,「SPSS 統計學習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2003。

66. 吳明隆、涂金堂,「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2005。

67. 黃芳銘,「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2002。

68. 黃芳銘,「結構方程模式-在教育資料應用之研究」,台北:五南,2004。

69. Schumacker, R.E., and Lomax, R.G. , “A beginner’s q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6.

70.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98.

71. Marcoux, B.C. and Shope, J.T.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dolescent use and misuse of alcoho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Vol. 12,No. 3,pp.

323-331, 1997.

72. Theodorakis, Y.“Prediction of athletic participation: a test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Perceputal and Motor Skills, Vol. 74,No. 2,pp. 371-379, 1992.

73. 李世昌,「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以南開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朝陽大學休閒 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0。

74. 張少熙,「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75. 張晶惠,「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 87-88 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6. 鄭照順,「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77. 王南昭,「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8. 陸汝斌,「認識我們的青少年」,青少年的世界,台北:桂冠,(1998)。

79. 商嘉昌,「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 系碩士論文,1994。

80. 夏蒂蓮,「少年監獄受刑人與一般學校班級少年同儕團體之比較研究─社會網路的 分析觀點與方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6。

81. 黃德祥,「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市:復文,1992。

82. 鄭雅蓉,「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 系碩士論文,2001。

83. 張秀慧,「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

84. 陳南琦,「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85. 沈易利,「台灣省居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體育學院學報,

第4 期,第 319-369 頁,1999。

86. 楊國樞,「激發青少年的消費意識」,消費者報導,第 67-18 頁,1986。

87. 鄭秀美譯,「感性消費‧理性消費」,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

附錄(問卷)

基本資料

1. 性 別 :□ 男 □ 女

2.家庭人口: □1~3 人 □ 3~5 人 □6 人以上 3.社交能力:□內向 □外向

4.領導能力: □領導者 □追隨者 5.生活方式:□淡泊平凡 □追求表現 6.旅遊習慣: □ 經常 □偶爾

一、 你在參加休閒活動時,你認為得到下列的收穫的重要程度及可能發生的 程度

1.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增加我的體能,你認為重要程度為何?

□很不重要 □不重要 □普通 □重要 □非常重要

2.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增加我的體能,你認為可能的程度為何?

□很不可能 □不可能 □普通 □可能 □非常可能

3.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好朋友相聚一起,你認為重要程度 為何?□很不重要 □不重要 □普通 □重要 □非常重要

4.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好朋友相聚一起,你認為可能的程 度為何?□很不可能 □不可能 □普通 □可能 □非常可能

5.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與我現在的朋友建立更好的友誼,你認為重要程 度為何?□很不重要 □不重要 □普通 □重要 □非常重要 6.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與我現在的朋友建立更好的友誼,你認為可能的

程度為何?

□很不可能 □不可能 □普通 □可能 □非常可能 7. 參加休閒活動,可以認識新朋友,你認為重要程度為何?

□很不重要 □不重要 □普通 □重要 □非常重要 您好:

同學感謝您填寫這份問卷,這份問卷是想了解你對休閒活動的想法。請先閱讀以下說明:

1.「參加休閒活動」是指扣除非工作、非上課、非日常生活時間(如:吃飯、睡覺)所從事 的活動。

2.你所選擇的答案,沒有對錯,不須顧慮別人的看法,請依自己的實際情形及想法回答。

3.問卷內容,僅供學術研究之用,個人資料絕不對外公開。

~

感謝同學協助本論文的研究及老師的協助 謝謝! ※請勾選、單選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95-1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