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討 論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86-9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模式之整體適配度評鑑

4.3.5 討 論

分成二部分來討論,一、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對青少年休閒參與行為 意圖的適配情形;二、計畫行為理論模式中各變項間的效果,茲於下做詳 細討論:

一、計畫行為理論模式適配情形

本研究以苗栗縣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 393 位為觀察對象,以修正後 之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對其參與休閒活動意圖進行適配度驗證,結果發現各 項指標均達接受水準,顯示修正後之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與預 測苗栗縣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意圖,因此修正後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苗

行為態度 AT

主觀規範 SN

行為意圖 BI

知覺行為

控制 BC BI2

BI1

栗縣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意圖上是獲得支持的,此一研究結果與林輔瑾 (1996) [42]、Carvajal et al(1997) [55]、Marcoux & Shope (1997) [71]、

Mummery (1994) [53]、Theodorakis (1992) [72]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如同Ajzen(1988)[15]所言,當一個人有顯著的行為態度、主觀規 範或知覺行為控制時,此時此人就將有明顯的行為意圖關聯。從計劃行為 理論觀點,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要增加青少年的休閒活動頻率,必需從行 為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的改變著手。因此學校及政府相關單位,可藉由休 閒教育及休閒能力的培養來增加參與的意圖與休閒活動,而達到減少偏差 行為發生,發展身心健全的主人翁。

二、計畫行為理論模式中各潛在變項間的效果

以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對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意圖整體效果來評估,

模式中的行為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有直接的影響力,比較其直 接影響力,以知覺行為控制 (0.67)最強、行為態度 (0.25)次之。但此影響 力之強弱是否會因受試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本文第二章參考文獻結 果可知,由於研究對象不同,而使得主觀規範、行為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 三個潛在變項對行為意圖的預測力而有所相互增減。

研究對象年齡層愈低時,主觀規範為三個潛在變項中對行為意圖的 預測力較大的潛在變項,反之,受試者年齡愈大時,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 的預測力則比行為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的預測力相對減少,在本研究結果 則呈現不同之情形,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驗證結果上,主觀規範呈現無相關 存在,行為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則是較高之預測變項,顯示青少年對參與 休閒活動之決策,會較為重視休閒活動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滿足其需求,

或是自我能力能否應付及外在因素能否給予其協助,對於重要他人或團體

的意見則較不具影響力,甚至會對重要他人或團體的意見產生反抗的意 念,以下將就行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及主觀規範三部分加以詳細討論。

(一)行為態度的影響情形

從研究問卷各題項的描述統計可知,青少年工具性成分態度上,顯 示:「參加休閒活動,可以與我現在的朋友建立更好的友誼」、「參加休閒 活動,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好朋友相聚一起」為得分最高的評估,顯示青少 年學生在對休閒活動參與上期望能在同儕關係上得到助益,且同儕團體對 其行為有影響效果存在,青少年在面對生理發展急速變化,且處於多變的 社會及自己多樣的情緒狀態下,當不確定感與自我懷疑增大時,非常需要 朋友的支持,此時同儕團體即扮演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常為了要求自主及 同儕間的歸屬感,常透過休閒參與來滿足與尋求同儕團體間的認同,並形 成青少年的一種次文化,少年可藉由同儕間共同的休閒,發展共同的興趣 來成就其歸屬感[31],李世昌(2000) [73]也提出,青少年階段是個體逐漸 走出家庭系統,發展社會關係的起點,因此休閒活動自然成為青少年與同 儕團體互動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也提出相關佐證,

如張少熙(1994) [74]指出,青少年的休閒訊息主要來自同班同學,最常一 起從事休閒活動的對象也是同班同學。使彼此間享有共同的話題,流行 語,更形成青少年間特屬的文化。張晶惠(2000) [75]也提出,同儕價值觀 對國中生發生偏差行為有顯著影響,在國一升國二時,與偏差朋友交往的 影響力最為顯著,證實同儕團體對於其參與休閒活動的決策上為重要影響 因素。

在情感性成分態度上,從研究問卷上各題項的描述統計量可知,青 少年學生在情感性成分態度上,依序為:「參加休閒活動,可以讓我感到 快樂」、「參加休閒活動,可以放鬆日常生活的壓力」、「參加休閒活動,可

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增加新樂趣」、「參加休閒活動,可以排除日常生活中 的無聊感」;此一情形如同李世昌(2000) [73]的研究提出,青少年在此一 時期常面臨社會期許的壓力、課業的壓力、生理及心理的變化、認知上的 衝突等因素,皆易使情緒呈現不穩定的現象;也認為青少年由於身心劇烈 發展以及受到、學校、同儕與社會的影響,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 現困擾及生活壓力,鄭照順(1996) [76]調查國中學生壓力來源的研究更指 出,男性學生有較高的青春期壓力存在;青少年在面臨上述青春期情境下 及生命成長學習階段長期面對失敗、挫折、缺少關愛及自卑,自然產升許 多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在國內升學主義之下,低成就學生長期得不到學業 成就上的成就感,是在學青少年中最容易發生偏差行為的族群,如同王南 昭(2000) [77]的研究結果,偏差行為青少年的特徵為高度無聊感及情緒不 佳等,可知高關懷學生生活中充滿了壓力與生活無聊感,所以期望能藉由 休閒活動達到壓力的紓解及感受到快樂。

(二) 主觀規範的影響情形

從研究問卷各題項的描述統計量可知,青少年在主觀規範上,得分 較高依序為:「在校同學會贊成或鼓勵我參加」 、「父母以外的親人(如:

爺爺、哥哥、姐姐、堂哥)會贊成或鼓勵我參加」、「老師會贊成或鼓勵我 參加」,由計劃行為理論模式驗證中得知,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 為負相關β=-0.04,顯示主觀規範越高時行為意圖則會呈現負相關,行為 意圖會越低,林崇德(1998) [4]在發展心理學一書中便指出,青少年在青 春期時生理機能成熟,機體內部組織日趨穩定,青少年的社會文化也進入 新階段,成人感、自主性、或獨立意向的發展,使他們開始改變與成人之 間的關係,要求成人重視他們的意見,並希望獲得更多的獨立自主權的權 利。如果成人能重視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平等對待他們,就可以成為他們

的朋友和師長,反之則就會遭到抗議,青少年會產生反抗情緒,即是所謂 的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陸汝斌(1998) [78]也指出,青少年普 遍都存著反抗權威的意識,對父母的管教不再唯命是從,有的青少年甚至 為了反抗而反抗,許多研究也支持此一論點,如商嘉昌(1994) [79]的研究 指出,中輟學生不喜歡待在家中,也覺得父母親對他們不瞭解,老師對他 們的印象不好;夏蒂蓮(1994) [80]也指出,少年犯與父母親和老師的人際 關係連結相當低,偏差行為青少年對家庭關係較不認同,較不喜歡回家;

由上述實證研究皆能證明本項之研究結果。

雖然在前項行為態度結果中顯示同儕團體為重要影響因素,在本項 主觀規範中同儕團體也為最高得分因素,但本研究主觀規範為一整體性分 量表,所以同儕團體得分受到其他因素整體性的平均,且主觀規範分量計 分方式為信念強度乘上依從動機(聽從他人意見的意願),由青少年參與意 願平均數屬於中高程度,所以在主觀規範中負向影響力最大的應為得分最 低的父母和父母以外的親人,此一結果正符合青少年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三)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情形

本研究的知覺行為控制區分為自我效能與便利因素兩個分量表,以 下各分別作詳細討論:青少年在自我效能上,得分較高依序為:「自己的 身體狀況適合參加休閒活動」、「自己有能力完成參加的休閒活動」、「自己 喜歡有挑戰性活動」。 青少年在青春期時對外界有高度好奇心,會積極探 索外在的世界,對刺激、冒險和新奇的尋求也會高於其他年齡層。由上述 可知,青少年急於加入成人的世界,會利用許多機會來證明與展現自我能 力,所以在參與前會先行評估自我能力,黃德祥(1992) [81]和鄭雅蓉 2001) [82]等學者的研究也都提出,青少年在參與休閒活動時對刺激的尋求較 高,且男性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高於女性;王南昭(2000) [77]也指出偏差

行為兒童在生活中有尋求刺激的特徵,張秀慧(2000) [83]的研究也提出,

在國中階段刺激尋求與年齡有正相關,刺激尋求與偏差行為有相關存在。

男性高關懷學生在校園中也是較常發生偏差行為的族群,也正處於青春期 階段,各種青春期特徵外顯,如缺乏信心、情緒不穩、好奇、刺激尋求等 特徵,所以本研究之影響自我效能因素結果也符合本研究族群的特性。

青少年學生在便利條件上,得分較高依序為:「活動中有我想學習的 項目,我會更想參加」、「剛好有空閒時間,我會更想參加」、「活動設備很 多和很好,我會更想參加」。如上述所言,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各 種青春期特徵外顯,如缺乏信心和好奇等特徵,所以休閒活動如果是她們 想學習的項目及剛好有空閒時間,我會更想參加,符合本研究族群的特 性。針對台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覺得休閒時 間太少,顯示課業負擔對青少年學生造成極大的壓力。雖然在目前一片所 謂休閒時代來臨的口號聲中,事實上青少年「閒時」的增加未必就能擁有

「閒情」,因為長期背負著升學制度的包袱,反而不知如何善用休閒時間,

在休閒時間裏容易感到「無聊」、「煩悶」,而去從事妨礙身心以及具危險 性的活動(如飆車、吸毒、沉溺賭博性電動玩具…等),造成社會問題與 困擾。在陳南琦(2000)[83]的研究中發現,無論高度或低度之青少年休 閒無聊感,其最常參與之休閒活動型態均偏向靜態的休閒活動。研究者在 分析青少年之所以傾向從事靜態休閒活動的原因可能是個人因素及環境 限制,由於將多數時間、精神放在學業上,缺乏規劃休閒活動的能力,且 目前國內休閒設施不足,致使多數青少年選擇經濟又方便的休閒活動。而 在青少年最少參與的休閒活動中,主要是由於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或金 錢,所以多數青少年受限於環境及成人的控制,因此較不會參與這些活動

沈易利(1999) [85]、陳南琦(1999) [84]和黃立賢(1999) [9]等學者的研

究結果也都認為目前國內休閒設施仍不足,休閒設施不足是青少年參與休 閒活動重要阻礙因素之一,顯示休閒活動設備數量充足和設備完善必能加 強學生的參與意圖。楊國樞(1986) [86]指出青少年時期的行為特徵有從眾 性和時髦性,容易受到同儕團體和國內外青少年時尚共同影響。蔡美瑛 (1986)也指出,台灣青少年十足地表現出物質慾望、享樂主義與追逐流行 的傾向。青少年就是所謂的都市流行群,他們追求走在時代尖端的生活型 態,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對時髦的、流行的東西需求無厭,盡量追求流行 [87];由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可知,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追求流行時髦的階 段,所以選擇參與的休閒活動是否為時下所流行的項目及活動是否為他們 想學習的項目,也成為他們決定是否參與的影響因素。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86-9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