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微積分的相關研究

壹、 微積分教學

微積分是中等教育裡,數學的最終課程,也是高等教育理工及商學院 專業科目之入門課程(辛靜宜、林珊如、葉秓呈,2005)。數學家認為,

微積分是在大學中,更高水準數學課程的根(Koirala, 1997),張道治(2005)

認為微積分基礎教育是大學工程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礎科目。而在科技大學 裡,微積分是高階數學學習的基礎(Haripersad, 2011),對學習工程和科學 方面是非常重要的(Haripersad & Naidoo, 2008)。依據教育部統計處(2012)

統計資料顯示,大學部前十名人數最多之科系中,前八名皆必修微積分,

只有護理學系與餐旅(行銷)(暨遊憩)管理學系學生不需修習微積分。

從高中選修數學,到大學必修、選修微積分,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微積 分的印象是「很難、不好學」(李隆生,2000)。而各級學校的數學教師最 感到挫敗的莫過於學生拒絕學習,尤其是技職院校的學生,他們對數學多 半有過失敗的學習或考詴經歷,陳疴過久,連自己都不敢去碰已有的傷痛 (辛靜宜、林珊如、葉秓呈,2005)。

在考詴領導下的學習,常會有學生認為快速解題便是數學程度的唯一 指標,而將微積分視為一堆無意義的定義、公式或純代數符號操弄(鄭百 恩,2007),以致於陷入微積分學習的迷思中。

貳、 微積分學習迷思

Hiebert & Carpenter(1992)認為學生應該理解數學。但梁淑坤(1996)

認為在教課時無論怎樣用心,學生在解題時仍會出現錯誤。因為學生解題 時,會使用他們可能缺乏理解,但卻能夠解出正確答案的方法(Chi et al., 2002)。而錯誤概念的產生,可能源自於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自我學習;也 可能來自於學生對老師傳統機械式教學,所獲得模糊的概念(呂溪木,

1983);或對某一現象或事務最初始的一種錯誤的概念 (姜善鑫,1998)。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並不是被動的擷取知識,而是詴著將新資訊與自 己腦中舊有的想法相結合。學生想在舊有的知識上,建立新的數學規則,

需要出現一個明確的新規則,以做出合理的解釋,否則學習者就會產生錯 誤的概念(郭重吉,1988;Chi et al., 2002)。

學生他們所做的錯誤,就像他們能計算出正確的答案一樣,是來自他 們自認為是有意義的策略;經過仔細觀察錯誤後,會發現很多錯誤都有著 可以預測的系統性程序,這些系統性的錯誤稱之為 bug,是將正確的規則 經某種程度上的誤用或是扭曲而來,而使學生經某一種過程產生錯誤的答 案,有時是書本說明得不夠清晰,教師又沒有時間好好地為學生解惑,學

生只好在資訊不夠清楚明白的情況下,自己建構起自己的數學規則(Brown

& VanLehn, 1980;Ginsberg ,1989)。

當學生採用自己不覺得錯誤的程序,而能解出正確答案時,似乎就沒 有理由能叫他們拋棄不自覺的錯誤概念,只有當學生碰到無法解出正確答 案的困境時,他們才會考慮修改自身的錯誤概念(Balk, 2007)。

目前數學教育家花了很多心血,在追蹤學生於紙筆計算時所產生的錯 誤運算或概念,他們也許要猜想產生錯誤的原因,尋找錯誤的來源,及分 析其錯誤類型(郭嘉聲,2011)。若學生存有迷思概念,對實驗的觀察和示 範、對觀察的解釋、對科學課程的理解和技藝會有很大的妨礙(余民寧,

1997)。

Schwarzenberger (1984)認為在數學中,錯誤和正確的答案一樣的重 要,有時候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錯誤幫助我們了解是學生內心的哪個 想法,進而導致他會產生錯誤;這樣一來錯誤既可以做為診斷的工具,也 幫助我們了解數學的來龍去脈,又幫助了數學的發展。中國科學家錢學琛 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的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 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寶座」。

Haripersad & Naidoo (2008)針對學習微積分中積分的大學一年級學生 作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利用黎曼和求曲線下的面積,有結構上的錯誤、執 行上的錯誤與隨機上的錯誤;而利用網路學習的學生比傳統方式學習的學 生出現較少的結構性錯誤。Haripersad (2011)針對微積分的基礎概念,對南 非理工大學實驗組進行混合式學習(傳統和電腦並用的實驗教學),而對 照組採傳統學習,結果發現實驗組對概念有深度的認知,而對照組只具有 表面的認知。Tarmizi (2010)發現在大學中有些學習能成功地學會微積分,

但有些學生開始掙扎奮鬥,他們需要適當的幫助,才能夠繼續地學習。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歸納微積分學習迷思係指經過修正過去錯誤經 驗,來處理新知識而產生的錯誤為主。本研究指的錯誤概念與認知相關,

泛指學生都會發生或經常性地修正過去的錯誤經驗,來處理新知識而產生 的錯誤為主。若教師能整理歸納出學生在微積分解題中的各種錯誤,經由 他們解題的錯誤方式,分析出其錯誤的類型,找出錯誤的原因所在,用這 些錯誤類型與原因做為台階,我們將能有效地協助學生學習微積分。

叁、 圖形的重要性

對學生而言,要對微積分有觀念性的理解,仍然是個難題。Koirala (1997) 認為運用教學的經驗,學生能透過對圖形的探索和了解,發展對極限和連 續性的直覺理解,進而開發他們對微積分的概念性理解。教師建議在微積 分課程中,希望能提供相關的圖形(Stick,1997),並且藉由圖形、圖表或日 常情境的例子,在說明概念含義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對微積分概念有所理 解(Koirala, 1997)。

而圖表給定性的全面性洞察,數字給予定量的結果,同時符號給予強 而有力的操縱能力;所以哈佛大學生在微積分學習上常用圖形、數字與符 號等三種表示方法(Gleason, Hallett, & Brettschneider,1990; Hallett, 1991)。

Hallett (1991)認為我們無論在任何主題下,都應該用圖形與數字化來教導 學生。Ting & Kuo (2012)在探討「用積分求面積」單元時發現:當學生能 正確辨識圖形時,接下來也能正確列出所需積分的式子,其答對比率高達 80.25%;但是不論其是否能正確辨識圖形,接下來能正確列出積分式子的 比率只有 63.5%。學生藉由探索圖形和函數,並透過對極限與連續的直觀 了解,可以發展自己對微積分概念的理解(Koirala, 1997)。

肆、用積分求面積

微積分的主題包括函數、極限、導函數、對積分的介紹,與有趣的真

實生活上的應用(Himonas, 2008)。而面積是某一封閉二維區域的大小,亦 即表示對此一特定區域的覆蓋程度,意即被覆蓋面的大小(譚寧君,

1998)。在國小時,學過規則圖形的面積,例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

圓形、梯形等;但對於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將如何求出來?本研究為了解決 對於不規則圖形如何求面積的問題,將花心力在「用積分求面積」的議題。

相關文件